4.1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5-19 15:3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川藏铁路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意义
2.结合实例,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1.青藏地区已有公路与外界相通,也有航空线联系国内外,为什么还要下大力气修建川藏铁路?
2018年6月8日,西藏自治区和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同确定,将新建山南隆子机场、日喀则定日机场、阿里普兰机场等3个支线机场。这3个机场海拔均在3900米以上,建成后西藏自治区辖区内机场数将达到8个,旅游出行将更为便利,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也将获得助力。除机场外,还有川藏铁路在建设之中,川藏铁路自成都到拉萨,需穿越横断山区。是西藏地区与川渝、华中、华东等地客货运输的主要通道。
与公路、航空运输相比,铁路运输具有运输量大、成本低、连续性好,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的优点,对铁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大;川藏铁路有利于四川西部和青藏高原资源的开发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川藏铁路自成都到拉萨,需穿越横断山区。是西藏地区与川渝、华中、华东等地客货运输的主要通道。
2.分析川藏铁路修建的主要自然障碍(12分)。
气候复杂多样,气候寒冷,缺氧;
地形崎岖(起伏大);地质条件差,多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灾害;跨越众多大江、大河,峡谷多;冻土广布;生态环境脆弱。
成都至拉萨的地形剖面图
3.随着区域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川藏铁路的修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为减弱,试分析原因?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使区域有足够的资金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克服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
科学技术是保障
川藏铁路是连接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的快速铁路,呈东西走向,为中国国内第二条进藏铁路,全长1838千米。桥隧总长1413公里。川藏铁路起于成都,经雅安、康定、昌都、林芝等地,最终到达拉萨,沿线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川藏铁路从1998年就开始选线,2014年才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全线建成通车,建成后全程耗时只需8小时。
4.川藏铁路建设规划中有多处明显弯曲,试分析原因。(2分)。
尽可能避开不利的地形地质条件;尽可能联系城镇,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自然条件影响交通线路走向与分布;
依据运输需求布局;
川藏铁路是连接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的快速铁路,呈东西走向,为中国国内第二条进藏铁路,全长1838千米。桥隧总长1413公里。川藏铁路起于成都,经雅安、康定、昌都、林芝等地,最终到达拉萨,沿线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川藏铁路从1998年就开始选线,2014年才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全线建成通车,建成后全程耗时只需8小时。
成都至拉萨的地形剖面图
5.川藏铁路建设多采用隧洞和高架桥梁,其主要目的是(2分)。
缩短路程;降低坡度。
川藏铁路途经地区面积22.6万平方公里,占西藏总面积18.4%;直接受益人口131万人,占西藏总人口38.2%。林芝素有“世外桃源”“西藏江南”之称,每年三、四月份,漫山遍野桃花盛开,吸引数十万游客从全国各地赶来赏花。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总资源量达66万亿立方米,约等于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三大盆地天然气资源量的总和,已获探明储量6.17万亿立方米,是国内最具潜力的天然气勘探开发盆地。
6.交通运输的布局和什么因素有关?
人口密度、城市分布、资源等,即运输需求。
自然
因素
交通线路的分布
影响
选线
地形
气候
水文
地质
社会经济因素
修建
意义
人口
资源
城镇分布
工农业生产水平
科学技术
克服
自然障碍
交通线路走向与分布
交通运输线布局影响因素
川藏铁路是连接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的快速铁路,呈东西走向,为中国国内第二条进藏铁路,全长1838千米。桥隧总长1413公里。川藏铁路起于成都,经雅安、康定、昌都、林芝等地,最终到达拉萨,沿线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川藏铁路从1998年就开始选线,2014年才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全线建成通车,建成后全程耗时只需8小时。
成都至拉萨的地形剖面图
4.指出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以桥隧为主的好处(6分)。
减少线路弯曲,提高列车运行速度,缩短通行时间;
可有效避开滑坡、泥石流、洪涝、冰雪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保障运行安全;
以桥隧为主,可以有效减少耕地占用和植被破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京沪铁路是我国运输最繁忙的南北铁路干线,全长1436千米,为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继京沪铁路之后,京沪高铁于2011年建成通车。京沪高铁全线长1318千米;桥梁总长度1059.7千米,占全线路的80%;全线占用耕地6万亩,与最初规划占用8万亩耕地相比,少占耕地2万多亩。
5.我国京沪高铁与青藏铁路的“以桥代路”,其原因有何差异?
京沪高速铁路“以桥代路”原因:沿线跨大江大河多;沿线原有交通线密集,避免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相互干扰;避免多占用耕地。
青藏铁路“以桥代路”原因:沿线地区冻土多;沿线地区河谷多;给野生动物迁徙预留通道。
以桥代路作用:克服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缩短道路里程;加强路线平整度,保障运输安全;节约土地资源,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运行风险,避免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相互干扰;减少环境破坏,保护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不被截断等。
京沪铁路是我国运输最繁忙的南北铁路干线,全长1436千米,为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继京沪铁路之后,京沪高铁于2011年建成通车。京沪高铁全线长1318千米;桥梁总长度1059.7千米,占全线路的80%;全线占用耕地6万亩,与最初规划占用8万亩耕地相比,少占耕地2万多亩。
6.我国京沪高铁与青藏铁路的“以桥代路”,其原因有何差异?
京沪高速铁路“以桥代路”原因:沿线跨大江大河多;沿线原有交通线密集,避免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相互干扰;为了少占耕地,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
青藏铁路“以桥代路”原因:沿线地区冻土多;沿线地区河谷多;给野生动物迁徙预留通道。
1、在平原,主要是少占农田和土地,减少对农田、城镇的分割;减少对沿线经过地区的干扰;避免与沿线原有交通线交叉(可能需要跨越的大江大河多)。
2、在山区,主要是减小线路坡度,保持列车高速稳定运行;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还能减轻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对铁路的影响,保障交通安全。
3、在青藏高原,沿线地区冻土多,防止冻土融化破坏铁路;沿线地区河谷多;给野生动物迁徙预留通道。
4、在城市,形成立体交通,提高区域交通运输能力。
①降低坡度;
②缩短线路距离;
③提高运输效率(提高运行速度,缩短运输时间);
④保证运营安全。
以桥代路的作用
扩展:铁路桥隧比例高(山区)的目的:走直线
①促进高铁站所在郊区的经济发展;
②不干扰城市内部交通;
③城区边缘地价较低,高铁建设成本较低;
④距城区较近,方便居民乘坐高铁。
高铁站基本上都设立在城区的边缘.为什么
铁路在山区沿山谷、山间盆地和山麓地带分布。原因:①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增加工程施工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安全性。
读图,试从交通运输线的长度、密度等方面,分析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差异的原因。体现了交通运输布局的什么原则?
里程长,密度大,通达度高、类型多样
交通线稀疏
东部
交通网密集
里程短、密度小,通达度相对较低
西部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交通线路修建的难度低。
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修建难度大、成本高。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工具、运输线路、交通运输点)
--决定性因素
依据运输需求
北京大兴机场,2019年建成的为新机场一期,满足年吞吐量4500万人次的需求,完成后二期同步开建,于2025年达到7200万人次的吞吐量。虽然在短期内该机场无法超越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但是远期吞吐量将超越首都机场。
适度超前原则
体现了交通运输布局的什么原则?
案例分析:山区修建公路,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筑成“之”字形。(例如:川藏线72拐)
体现了交通运输布局的什么原则?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
桥梁
隧道
盘山公路
体现了交通运输布局的什么原则?
尽量少占耕地
图示国内某平原高铁高架穿越商品粮基地桥墩
体现了交通运输布局的什么原则?
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可实现民航、高铁、磁悬浮、地铁、公交、高速公路客运等集中便捷换乘
体现了交通运输布局的什么原则?
建设川藏铁路,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中国国家统一、巩固边疆稳定的需要,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藏方略的重大举措。
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其他
如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
为带动革命老区的发展,昌赣高铁在兴国县向东拐了一个大弯
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依据运输需求:
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的选择、标准,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密度等,都应依据运输需求而定。
适度超前:
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
因地制宜:
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
尽量少占土地:
交通线、站布局应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
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和衔接,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
其他:
如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促进民族团结等。
怎样布局?
气候与交通线: ①、应注意沿线暴雨、大风出现的强度和频率 (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 ,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
②、湿润地区注意排水,干旱地区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注意克服冻土和缺氧不利影响。
水文与交通线:交通线应避开沼泽地(保证运输安全),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涵总长度(减小工程量,节约成本)。
地质条件与交通线: 交通线应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喀斯特地貌区,开凿隧道从背斜部位穿越。
生态环境与交通线: 干旱地区、山区(山地、丘陵、崎岖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尽量避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进一步加强西藏与中、东部地区的交流和联系,为西藏与内地及沿海地区贸易发展和经济往来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促进西藏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有利于完善西藏的基础设施(完善进藏通道);
有利于藏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增进民族团结;
完善铁路网;
促进沿线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脱贫致富;
增加就业,提高城市化水平;
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6.分析川藏铁路建设的意义。
川藏铁路是连接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的快速铁路,呈东西走向,为中国国内第二条进藏铁路,全长1838千米。桥隧总长1413公里。川藏铁路起于成都,经雅安、康定、昌都、林芝等地,最终到达拉萨,沿线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川藏铁路从1998年就开始选线,2014年才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全线建成通车,建成后全程耗时只需8小时。
交通运输的影响(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交通意义
对交通的影响:缩短两地之间的距离,节约运输时间;完善交通运输网,提高运输效率,缓解区域间交通运输压力---发达地区/已有再建;合理布局,激活全国交通运输网
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加强区际联系,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2.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效益---矿产或资源丰富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基本都通用,如果材料有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5.加强地区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6.增加就业
7.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少数民族
8.巩固国防---边境地区
9.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欠发达地区
10.加强经贸联系,扩大贸易往来;扩大地区开发程度;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国与国外
11.拓宽城市的服务范围,推动区域城市化
成昆铁路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建成的一条重要铁路。晚清时期至抗战时期,我国曾先后多次规划成都至昆明一带的铁路,进行过相关勘察工作,但始终没有开展成昆铁路的建设。近年来,国家修建成昆铁路复线。下图为成昆铁路的某路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49年之前成昆铁路没有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短缺 B.资金、技术缺乏
C.人员缺乏 D.河流广布
2.影响图中铁路线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走向 B.城镇分布C.耕地分布 D.地势起伏
3.成昆铁路复线与老成昆线基本一致,但图中路段将会裁弯取直,主要得益于A.政府政策支持 B.地形变化 C.城镇增多 D.桥隧技术提高
BDD
当堂检测
宋代的广济桥,中段用18艘船连成浮桥,能开能合,是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桥梁。因水流冲击,桥墩多次损毁,各朝代亦有增建或修葺。桥墩造型前期设计为两头尖的船型,后期多改为上游端尖、下游端平的半船型。广济桥建设初期离海更近。
4.广济桥中段设计成浮桥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护海洋生物②便于桥梁维护
③方便船舶通航④利于汛期排洪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广济桥桥墩造型变化的原因是该桥附近( )
A.河流流速较慢,海潮作用减弱 B.河流流速较慢,海潮作用增强
C.河流流速较快,海潮作用减弱 D.河流流速较快,海潮作用增强
CC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和若铁路为喀和铁路的东延工程,起自喀和铁路和田站,沿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途经和田市、民丰县、且末县、若羌县等7个市(县),终点接入库格铁路的若羌站,线路全长825.476km,全线共规划车站55处,沿途较长路段采用高架桥建设方式。2018年12月20日,和若铁路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6月建成通车。和若铁路通车后将结束且末、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5个县不通火车的历史,大大改善南疆的交通运输条件,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下图示意新疆已建铁路及和若铁路(规划建设中)线路分布。
(1)概括塔里木盆地四周城市和交通线路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2)简要分析和若铁路建设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自然障碍(6分)。
(2)沿线地质、地貌复杂;气候冬冷夏热,多风沙,既影响施工进度,也增加了施工难度和费用;沿线经沙漠地区,水资源缺乏,夏季干燥,易出现中暑现象。
(1)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洪(冲)积扇地区。原因: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发达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和若铁路为喀和铁路的东延工程,起自喀和铁路和田站,沿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途经和田市、民丰县、且末县、若羌县等7个市(县),终点接入库格铁路的若羌站,线路全长825.476km,全线共规划车站55处,沿途较长路段采用高架桥建设方式。2018年12月20日,和若铁路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6月建成通车。和若铁路通车后将结束且末、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5个县不通火车的历史,大大改善南疆的交通运输条件,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下图示意新疆已建铁路及和若铁路(规划建设中)线路分布。
(3)推测和若铁路沿途较长路段采用高架桥建设方式的原因(6分)。
(3)沿线经过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和戈壁广布,建设高架桥可以减少风沙对铁路的掩埋,提升行车安全;节省用地,保护该地区有限的耕地;减小对地表植被和动物迁徙的影响。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和若铁路为喀和铁路的东延工程,起自喀和铁路和田站,沿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途经和田市、民丰县、且末县、若羌县等7个市(县),终点接入库格铁路的若羌站,线路全长825.476km,全线共规划车站55处,沿途较长路段采用高架桥建设方式。2018年12月20日,和若铁路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6月建成通车。和若铁路通车后将结束且末、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5个县不通火车的历史,大大改善南疆的交通运输条件,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下图示意新疆已建铁路及和若铁路(规划建设中)线路分布。
(4)简述和若铁路建成开通后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完善了交通运输网络,缩短和田地区群众出行距离,提升了出行体验;加强与外界文化、信息、物资交流,成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脱贫致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南疆地区经济繁荣;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