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综合检测(四)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枭雄(xiāo) 会稽(kuài)
舸舰(ɡě) 除残去秽(suì)
B.羸兵(léi) 旌麾(máo)
撅嘴(juē) 蛊惑人心(ɡǔ)
C.砍斫(zhuó) 吮吸(yǔn)
左骖(cān) 风雨如晦(huì)
D.牛犊(dú) 果脯(fǔ)
与师(yù) 荷枪实弹(hè)
【解析】 A项,秽—huì;B项,麾—huī;C项,吮—shǔn。
【答案】 D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引擎 狙击 遗撼 振聋发聩
B.耽误 飘浮 山脊 虚张声势
C.别墅 藉贯 窒息 惊惶失措
D.唾液 合谐 恭敬 临阵逃脱
【解析】 A项,遗撼—遗憾;C项,藉贯—籍贯;D项,合谐—和谐。
【答案】 B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庭审时,原告律师向法庭所做的________,揭露了被告李阳对妻子Kim实施家庭暴力的真相。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在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总决赛女单半决赛中,新科世锦赛冠军王仪涵发挥出色,连下两城,击败对手汪鑫,________跻身决赛。21教育网
(3)瑞典希望在不修改欧盟条约的情况下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欧债危机;波兰和意大利则担心,法德的修约建议会加深欧盟内部________,拉大欧元区和非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距离。21cnjy.com
A.申述 率先 隔阂 B.申诉 首先 隔阂
C.申述 首先 隔膜 D.申诉 率先 隔膜
【解析】 (1)“申述”是“详细说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申诉”则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政党、团体成员等对所受处理不服时,向原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2)“率先”一般用于与别人比较,只能用于当前;“首先”一般不用于别人,可以用于以前,也可以用于现在。(3)“隔阂”意在说明相互间心理上存有障碍,侧重指彼此有意见,关系不融洽。“隔膜”着重指彼此不了解,关系不密切。www.21-cn-jy.com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德纲体现了北方性格的“浑不吝、爱谁谁 ( http: / / www.21cnjy.com )”,周立波体现了南方性格的“油光光、歪唧唧”,他们两人一时间分立北南两地,聚集人气并迅速飞黄腾达。【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专家指出:肥胖症患者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科学瘦身;乱服减肥药,虽然也能减轻体重,但副作用很大,会使身材苗而不秀,有害身体健康。
C.国务院派出的楼市督查组已结束督查,各地楼市成交陷入低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房价迟迟未现松动,新一轮调控政策呼之欲出。
D.最近,叙利亚反对派正积极筹建武装组织,并对叙军警发动袭击,武装冲突流血事件频发,叙利亚局势不绝如缕,战争一触即发。
【解析】 A项,飞黄腾达:比喻官职、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位上升得很快,含贬义。B项,苗而不秀: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也比喻虚有其表。此处为望文生义。C项,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对象不合。D项,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合乎句意。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的生活范围,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生活,了解和熟悉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一些事情。
B.医生建议我多外出散步,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除非不碰上坏天气,或者病加重了,我都从不间断地要到公园里走一走。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C.刚开始,他们靠从家乡出发时自带的食品和矿泉水、方便面、袋装牛肉等填肚子,后来因水土不服,很多队员出现拉肚子、感冒发烧症状。
D.要顺利完成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2·1·c·n·j·y
【解析】 B项,去掉“除非”后的“不”;C项,“食品”与“方便面”等不能并列;D项,“完成”后缺宾语。
【答案】 A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共20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B.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C.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
D.因人之力而敝人,不仁 因:因为
【解析】 D项,“因”的意思是“依靠,凭借”。
【答案】 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因为/表目的的连词,来;B项,指示代词,这/判断词;C项,那个人,指代秦穆公/对妻子的尊称;D项,非,没有。
【答案】 D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项是( )(3分)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邻之厚, ( http: / / www.21cnjy.com )君之薄也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来源:21cnj*y.co*m】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 ②③④⑤都是烛之武劝说秦君退师的理由;①⑥不是,①是对郑国所处境地的概括,⑥是事件的结果。【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 C
9.下面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和机智善变的外交才能。
B.作为一国之君,郑伯在说服烛之武的时候能够引咎自责并晓之以利害,说明他仍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君主。
C.佚之狐虽然在本文中只有一句话,却也是一个形象十分鲜明的人物。他既是一个爱国者,同时又是一个知人识人的人。
D.在子犯请求袭击秦国的时候,晋文公制止了他,这说明晋军的实力不如秦军,贸然攻击,只能自取灭亡。
【解析】 D项,晋文公不同意袭击秦军的理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并不是晋军的实力不如秦军。
【答案】 D
10.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共8分)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2)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共20分)
“这是你的战争!”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 ( http: / / www.21cnjy.com )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21·cn·jy·com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www-2-1-cnjy-com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 ( http: / / www.21cnjy.com )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中文系的,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地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1.文中第③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结构的分析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具体考查对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的把握。要想回答此题必须阅读上下文段,明确各段文字的内容。第②节交代故事的缘由,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第③节是故事的发展,历史系教授孟弗之回答学生问话以补充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做志愿者的条件)并为学生的热情所感动;第④、⑤、⑥节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具体描绘了不同的两类学生形象。我们由此不难推断出第③节与上下文的关系。
【答案】 (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
(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做铺垫。
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象的能力。故事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舞台,人物的形象是由一个又一个情节塑造出来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都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都能反映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究竟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我们从前文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但没说,便可以推测这一细节是孟弗之被工学院三年级的学生的爱国热情感动,情不自禁地递过手帕以表示对学生的奖励和关爱。而学生对手帕接、传、还则又是志同道合者的一种默契。所以我们可以从老师、学生、师生三个方面去作答。
【答案】 (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求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 21*cnjy*com
(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默契。
(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任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13.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主要表现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的分析能力。题干中已经指出表现手法是对比,只要答出两组对话场景对比的表达效果即可。表达效果是什么呢?人物对话是用来突出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就是两组对话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题干要求“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对话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蒋姓学生和澹台玮两位学生的形象。但题干中明确要求“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因此,我们还要分析两处对话情境的不同特色。【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 (1)学生形象:同是高才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
(2)对话情境: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非常融洽。21*cnjy*com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环境氛围描写的探究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小说中自然景物(环境)的描写不同于一般的写景散文中的描写,后者只是单纯的表达对景物的情感,而前者是精心安排的,它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都是有重要作用的。文本中的景物描写有三处:一是第①节中1、2句学校雪景的描写;二是第⑤节中尾句写腊梅林一片雪白;三是第⑥节写雪已经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三处都写到了雪,有两处写到了腊梅林,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联系当时抗战局势的紧张和腊梅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象征意义,我们不难推断出景物描写的寓意,然后再联系小说的具体情节便可以推断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答案】 (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2)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2-1-c-n-j-y
三、语言表达(每小题5分,共15分)
15.“恕我起不来了!”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为自己写的墓志铭。请结合他的作品风格评析它的妙处,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海明威的小说以简洁、精练、准确和叙事艺术著称,他的作品赢得了“电报体”的美誉。他的墓志铭也是简短而耐人寻味,富于幽默感。
16.阅读下面的一则消息,为其拟写一个简明的标题。
《人民日报》北京电 商务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今日在京举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政银企三方携手打造现代化农村流通网络。
根据合作协议,商务部、中国农业银行、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将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流通网络为载体,整合三方优势资源,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改造,促进农村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
据悉,三方合作后将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承办企业和农家店进行信息化改造,配备硬件终端设备,安装管理软件,开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农村商品流通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农村流通效率,提高农村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段的压缩。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政银企三方携手打造现代化农村流通网络”,结合着对语段的理解,整合即可。
【答案】 政银企联手建设现代化农村流通网络。
17.仿照下列句子,再写两句其他老师的说法。(运用比喻、结构相同)
例句:语文教师说,友谊是一篇绝妙的美文,能让灰色的心情变得亮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要注意教师的性格和所教学科的学科特点,结合着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
【答案】 数学老师说,友谊是一个万能的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能解决百思不解的难题;物理老师说,友谊是一根巨大的杠杆,能撬开紧闭的心扉;音乐老师说,友谊是一首优美的乐曲,能在四海五湖找到知音。
四、写作训练(50分)
18.请以“生活给我智慧”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生活”,指现实社会中人的各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动所涉及的范围。“我”,确定了行文的人称。“我”可以不是事件的主体,但必须是其中的“角色”,是“智慧”的受益者或见证人。“给”,实际上暗示表现手法——借事寓理,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是由生活到智慧,由体验到升华的过程。“智慧”,指辨认、判别、发现和创造的能力。审题关键:必须把“智慧”与“道德”“意志”两概念区分开来。爱心、诚信、谦虚、宽容、见义勇为、克己奉公等均属道德范畴;顽强、刻苦、勤奋等应属意志范围。而智慧则应该包括理性的判断和灵性地创造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