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产业 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产业 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5-19 15:4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微专题 产业
知识框架
产业专题
产业划分
我国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
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链
产业转移
产业协作
资源枯竭性城市产业转型
一、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副
第二产业:工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
地区产业结构: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我国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相同点: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不同点:东部第三产业比重相对最高;
中部第二产业比重相对最高,工业结构具有过渡性;
西部与东北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高,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
原因:总体中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阶段,东部自然条件优越, 经济基础好,科技水平高,产业结构转型更加成功,中西部与东北地区还在转型过程中。
二、产业结构升级
10.(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蒙古国与我国山水相连。在我国抗疫期间,蒙古国宣布将相赠三万只羊。采矿业、畜牧业是蒙古国的传统支柱产业,羊绒业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产业部门。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古国国土面积约157万平方千米,人口约320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之一。
材料二:蒙古国是世界上第二大产绒国,羊绒产量约占全球市场的21%;绝大部分的羊绒出口到中国。三分之二的羊绒企业生产仍处在初级加工阶段。
(1)从市场规模的变化和产品附加值角度,概括内蒙古羊绒业发展的特点。
(2分)
角度:市场规模的变化;
特点:2014到2018年羊绒业市场规模逐渐变大,世界第二大产绒国。
产品附加值;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
面对来自拉美各国自贸区激烈竞争,迫使产业多元化;吸引客源,扩大市场,扩大经济腹地;增加贸易额,增加自贸区税收。
科隆自贸区推动产业结构变化既有内部原因也有来自外部的压力,具体结合材料二分析如下:拉美地区陆续建立新自贸区,科隆自贸区陷入困境,所以可知面对来自拉美各国自贸区激烈竞争,迫使科隆自贸区产业多元化发展,科隆自贸区向百货街型经营模式转变,能够吸引更多客源,扩大了市场;同时鼓励其它国家前来投资办厂,建立加工基地,扩大了经济腹地,能够增加贸易额,增加自贸区税收。
三、产业链
四、产业转移
概念
一般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类型
国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目的
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转移主体的一般顺序
劳动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
资金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转移方向
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
资源密集型工业由接近能源、原料地,向市场、交通优势地转移
劳动密集型工业都是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
污染严重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
土地密集型:种植业\林牧渔\采掘业
冶金\石油\机械制造等重工业
纺织\服装\玩具\家具
劳动力
数量、质量、价格
市场
开辟国际市场、避开各方面限制、市场变化
内部交易成本
工业联系、生产组织、职工培训
其他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环境污染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内部交易成本
工业联系、生产组织、职工培训
出口加工区
劳动力
基础设施
服务
优惠条件
资金、技术
设备、原料
管理人员
产品
当地提供
出口
进口
出口加工区企业生产组织示意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内部交易成本
市场
开辟国际市场、避开各方面限制、市场变化
国际汽车转移到我国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市场
我国和部分国家的乘用车普及率1996年
我国汽车销售量的增长
转出区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中来,促进产业升级。
转入区
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加快工业化。
产业转移的直接结果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销售量
开发期
增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
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
产品生产环节
转出区
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的产业,负责产品的研发、营销
转入区
发展处于成熟期、衰退期的产业,从事产品加工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转出区
污染产业转出,环境质量改善,区域景观改变
转入区
接收污染产业,环境污染加重,区域景观改变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日本失业率的提高
转出区
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
转入区
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压力缓解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小结
一是要从产业转出区和转入区两个空间分析
二是要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思考
三是从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分工、区域环境、就业等方面分析
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
①对产业转出地
关键能力探究
有利影响  腾出发展空间,凝聚创新力量,促进产业升级;减少资源消耗,缓解环境压力,改善民生质量;加速高科技和新型产业的开发
不利影响  减少传统的劳动就业人口,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
②对产业转入地
有利影响  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改善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税收;扩大就业机会,增强发展活力;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不利影响  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加剧环境污染,占用农业用地
迁出区
发达国家和地区
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
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
环境质量改善
失业人口增加
迁入区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产品加工
环境污染加重
就业机会增加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1. 汽车企业将组装厂由甲国转移至乙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创新技术
B. 拓展市场
C. 扩大规模
D. 降低成本
【2020·全国卷Ⅲ】自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国家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降低甚至取消彼此间部分商品的贸易关税,促进商品的自由贸易。下图示意汽车企业在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甲、乙两国的产业布局调整。据此完成1-3题。
D
2. 该产业布局模式宜发生在邻国之间,主要原因是邻国之间( )
A. 消费习惯相近
B. 经济发展水平相近
C. 运输费用较低
D. 研发成本差异较小
【2020·全国卷Ⅲ】自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国家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降低甚至取消彼此间部分商品的贸易关税,促进商品的自由贸易。下图示意汽车企业在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甲、乙两国的产业布局调整。据此完成1-3题。
C
3. 该产业布局调整导致甲国汽车的( )
A. 进口量增多
B. 出口量增多
C. 销售量增多
D. 生产量增多
【2020·全国卷Ⅲ】自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国家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降低甚至取消彼此间部分商品的贸易关税,促进商品的自由贸易。下图示意汽车企业在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甲、乙两国的产业布局调整。据此完成1-3题。
A
(1)产业布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可结合图形信息从整体与局部两方面分析。
从整体上看,根据图形信息可知,嘉一昆一太地区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由上海市嘉定区逐渐向太仓市、昆山市转移,重心整体向西偏移与2008年相比,2017年三地产业分布范围有所扩大,呈现连片发展趋势
根据图形信息可知,嘉一昆—太三地区交界地带热点区域增加,说明汽从局部上看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开始出现集聚分布的特征。
拓展延伸
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往往是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的城市。
主导产业:国民经济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
伐木
煤炭开采
石油开采
资源型产业:不仅包括矿产资源的开发,还包括矿产资源的初加工。
▋什么是资源型城市?什么是资源型产业?
▋资源型城市
伊春----森林
大庆----石油
阜新----煤炭
▋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枯竭型城市: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的资源型城市。
主要问题:①产业结构单一,难以及时开发可替代产业;
②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政府财力薄弱;
③失业人员增加,社会矛盾突出;
④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资源枯竭型城市
▋什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兴起期: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相关产业和人员集聚,城市快速成长。
繁荣期:城市主导产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规模和城市规模渐趋稳定。
衰退期:自然资源渐趋枯竭,或市场明显转移,产业规模缩减,城市可能陷入萧条。
但如果创新路径合适,城市可实现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数量众多,枯竭资源类型多样。
▋结合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分布示意图,
说明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
(1)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
如:大庆将油气资源深加工作为城市转型之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利用进口俄罗斯油气资源,大庆重点发展石化产业。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转型发展?
(2)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如:辽宁省阜新市在煤炭资源枯竭之后,首先依靠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吸纳就业,然后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煤化工产业,推动城市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转型发展?
2.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战略
(1)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
(2)发展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深加工程度。
(3)因地制宜,培育接续产业。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多种经营。
(5)促进就业,多途径转移剩余劳动力,改善民生。
(6)发展循环经济,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生态。
关键能力探究
政策
经济多
元化发展
社会:
环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