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三)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近年来,我国各地形成了多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国内外,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A地适宜喜凉蔬菜的生长,与B地同为我国优质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其原因是( )
A.A地位于河谷地区,气温高,冬季蔬菜仍可生长
B.A地受寒潮影响大,气温低,病虫害少
C.B地纬度较低,冬季热量较丰富
D.B地冬季水热充足,利于蔬菜生长
【解析】 A地成为我国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主要是由于其位于河谷地区,受寒潮影响小,光照充足,毕竟该地冬季气温低,没有塑料大棚蔬菜不能生长;B地纬度较低,冬季热量丰富,适宜蔬菜生长,但存在降水不足的问题。
【答案】 C
2.C、D两地均有乳制品生产企业,其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 )
A.原料 科技 B.原料 市场
C.劳动力 市场 D.政策 交通
【解析】 C地乳制品生产企业接近原料地,D地乳制品企业位于大城市附近,接近市场地。
【答案】 B
(2013·泰安学业水平模拟)读“欧洲某地农业要素统计表”。回答3~4题。
位置 0°~3°E 47°N~50°N
平均海拔(m) 16
年平均气温(℃) 11.5
七月平均气温(℃) 20.7
一月平均气温(℃) 2.6
年均降水量(mm) 780
主要农产品 小麦、甜菜、乳畜产品
3.该地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
A.自给型农业 B.热带种植园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型农业
4.关于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C.最大限制性因素是土壤盐碱化
D.最大的障碍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矛盾突出
【解析】 第3题,从该地农产品类型可以看出,该地为混合农业,与墨累——达令盆地相似。第4题,由表可以看出,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混合农业商品率高,该地区土壤盐碱化不严重,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答案】 3.D 4.B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全球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这使全球生产体系出现混合型多层次分工的结构。据图回答5~6题。
5.该模式中,法国所占据的位置主要依靠该国的( )
A.原料 B.技术
C.市场 D.政策
6.该模式中,美国为世界性跨国生产提供初级产品,其收益主要得益于( )
A.耕地面积广大 B.生产成本低
C.区域专业化生产 D.劳动力素质高
【解析】 第5题,法国主要从事设计、销售,说明其技术力量雄厚。第6题,棉花来源于美国的棉花带,其收益主要得益于美国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
【答案】 5.B 6.C
(2012·泰安高一期末)读“产业集聚模式图”,完成7~8题。
7.在规划的工业用地上,图中甲环节要做的工作是( )
A.新建相关生产工厂
B.开拓市场
C.建成基础设施
D.运输原料和燃料
8.若该工业区以汽车工业为主,可布局的工厂是( )
A.钢铁厂 B.化纤厂
C.电视机厂 D.酿造厂
【解析】 第7题,图示信息显示的是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如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它是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第8题,考查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汽车厂有紧密生产联系的是钢铁厂。
【答案】 7.C 8.A
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交通运输方式能耗和碳排放结构。完成9~10题。 公路运输 铁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占交通工具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 80.15% 10.24% 0.02% 9.59%
占交通工具碳排放总量的比重 74.8% 16.10% 0.02% 9.08%
9.该地区交通运输方式单位能耗碳排放量最大的是( )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水路运输 D.航空运输
10.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该地区的碳排放量增长迅速。下列措施有利于减少该地区交通工具碳排放的是 ( )
①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
②建设低耗能、零排放的城市轨道交通
③降低该地区高等级公路的比重
④提高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比重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 第9题,依题意,单位能耗碳排放量可用占交通工具碳排放总量的比重除以占交通工具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来计算,经计算可知,铁路运输单位能耗碳排放量最大。第10题,新能源交通工具具有低能耗、低排放的特点,大力推广可以减少交通工具碳排放。而铁路和航空运输具有碳排放高的特点,应提高高等级公路的比重来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9.B 10.A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商业网点的形式和布局趋向有较大差异。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商业网点,如大型综合商场、超级市场等,不再布局在城市中心商业区,而是布局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其主要原因有( )
①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②城市快速道路网的形成
③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缺少停车场
④城市边缘环境优美
⑤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12.在我国一些乡镇地区,为满足购物需求形成周期性集市,这些地区不能每天都有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
A.供选购的商品种类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各集镇之间的交通不便
D.当地居民的购买能力不足
【解析】 发达国家城乡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中心区道路拥挤,地价高昂,城市人口向郊外扩散,加之私人轿车的普及,造成大型商场向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迁移。我国乡镇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购买力较低,对商品的需求数量少,不需要天天有集市。
【答案】 11.A 12.D
二、综合题(40分)
13.下图为“某城区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0分)
(1)根据图中工业布局,该地主导风向可能是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市工业区位除考虑风向外,还具有两个特点:
①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处规划一大型工厂,根据当地具体条件,最可能是________厂,其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市计划在B处建商业中心,是否合理?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市工业区位于城市西侧、北侧,故主导风可能为东南风(或偏东、南风);位于铁路、公路沿线,方便原料与产品的运输;位于郊区,地租成本低,对城区污染小。A地邻近铁矿,有铁路与煤矿区相通,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可布局钢铁厂。商业中心应布局在市中心或干线交会处。
【答案】 (1)偏东风(或东风、东南风、南风)
(2)工业区位于城市郊区 保护城市生活环境,郊区地价低廉 工业区位于交通线沿线 便于原料和产品运输
(3)钢铁 接近煤铁资源,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且处于城市的下风向
(4)不合理 不符合商业布局的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原则(不是位于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处)
14.下图为“某地1950年和2010年的地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0分)
(1)图中聚落分布的共同点是________。
(2)1950年A、F两地均已形成村镇,其中F地形成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两图可以看出,到2010年该地形成了A、B、C、D、E 5座城市,试分析A、C成为城市的原因: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地没有形成城市,其原因可能是这个地区的公路建设使________运输的重要性下降。
【解析】 由图可知,两图聚落沿河分布明显。F地位于两河交汇处,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适于聚落分布。A城位于公路交通过河点,水陆交通便利,易于形成城市。C位于河口位置,港口建设促进了城市发展。当今陆路交通的发展使内河航运地位迅速下降。
【答案】 (1)沿河分布
(2)地处河流汇合处,水运便利
(3)交通位置优越,水运和公路运输兼而有之 地处河、海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以及沿海港口的建设
(4)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