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学中考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综合说理题1
一、综合说理题
1.透过现象看本质。小科将同种磁环套在光滑木棒上,结果出现如图现象。磁环的排布有什么规律?请你解 释这一规律产生的原因。
2.从细胞的发现到细胞学说的提出,前后经历了近200年,有5位科学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5位科学家分别是胡克(英国)、布朗(英国)、施莱登和施旺(德国)、魏尔啸(德国)。请说出胡克和布朗在细胞学说方面的主要贡献。
(2)结合细胞发现的历史,请从科学发现的历程角度谈一谈你的想法。
3.在研究磁体性质时,小科同学发现:
现象一:小磁针自由静止时总是南北指向。
现象二:当用条形磁体一端靠近小磁针的同名磁极时,它们相互排斥。但靠得很近时,居然出现相互吸引现象(如图所示)。请对上述现象作出解释。
4.在《阿基米德原理》一课中,教材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一只很薄的塑料袋中装满水,将袋中的空气全部排出,用细线把带口扎紧。另取一段橡皮筋,测量出它不伸长时的长度L1,再使橡皮筋与细线相连,拿住橡皮筋的上端吊起装满水的塑料袋,测量出橡皮筋伸长后的长度L2、然后将塑料袋浸没于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L3。这三次长度值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请你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5.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用心地观察生活,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水结冰后,冰会浮在水面上,于是大家常说冰比水“轻”。你知道冰比水“轻”其实是指什么?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冰比水“轻”的原因。
6.小明用一次性纸杯(底部贴有笔芯尖)、配重、螺纹圆简(表面贴有铝箔纸)等工具制作了如图甲所示的手摇留声机。使用方法如下:
留声过程:在纸杯上增加配重,将笔芯尖顶住铝箔纸O处,人对准纸杯口大声说话,同时,摇动把手以带动圆筒转动,笔芯尖便在铝箔纸上留下一圈圈凹陷程度不同的小圆点(如图乙) ;
播放过程:将配重取下,调整圆筒使笔芯尖重新对准O点,以相同的速度摇动手柄,此时,纸杯便将原先说的话播放出来。
请结合上述信息及所学知识,解释该手摇留声机留声过程中将声音信息记录在铝箔纸上的原理。
7.桑葚具有生津止渴、促进消化、帮助排便等作用,适量食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刺激肠蠕动及除燥热,但容易腐烂,很难保存。腐烂的桑葚中有大量的枯草芽孢杆菌,会有酸臭的味道。
查阅资料可知:
⑴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性状,广泛分布于土壤和空气中;
⑵枯草芽孢杆菌在温暖且富含有机物的有氧环境下能够快速繁殖,一般每2小时就能够
繁殖一代,是使得水果腐烂的最常见细菌。
请你根据以上材科,解释桑葚容易腐烂的原因。
8.为了节能,“光导照明系统”广泛应用于地下空间照明,如图所示,其结构主要包括采光罩、导光管及漫射罩。其中,采光罩应采用透光性好且表面光滑的材料,有利于光线折射透过。下表为制造导光管、漫射罩可选用的材料。
材料 特 性
A 透明、透光性好、表面光滑
B 透明、透光性好、表面凹凸不平
C 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光滑
为了将足够多的太阳光“导”入到地下空间并照射向各个方向,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光管和漫射罩应该分别选用哪种材料?并说明选用理由。
9.地漏是连接室内地面与排水管道系统的接口,是住宅中排水系统的重要部件。如图所示为浮球式密封型地漏,它由壳体、浮球、篦子、排水口组成,浮球由密度略小于水的材料制成且球体表皿光滑。当地面有积水时,浮球式密封型地遍能自动排水,没有水时可实现目动封闭排水口阻止排水管内的污浊气体进入室内。该型地漏具有排水快、防堵塞、防臭味、易清理等优点。
请结合上述信息,解释浮球式密封型地漏如何实现自动排水、防堵塞和防臭味的功能。
10.同学在参观学校微格教室的时候,发现教室和观测室的中间有一块玻璃,玻璃旁贴有一张使用说明,如图甲所示。经老师介绍,单向透视膜层与普通镜子相似,对光线有较好的反射效果。同学按照要求调整微格教室的照明,发现在教室,玻璃像一块镜子,他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却无法看到观测室的物体,而在观测室,他能清楚看到教室内的物体。请你结合所学光学知识,解释同学所观察到的现象。
11.汽车在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尾气污染等问题,
材料一;如图是一辆小汽车行驶时的能耗分配图。汽油在汽缸内完全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大约只有13%用于驱动汽车前进,而其余87%的能量则被损耗掉了
材料二:排出的尾气除了CO2、H2O外,还有CO、NO、NO2及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结合材料:
(1)对汽车行驶时能量形式的转化与损耗途径作出分析。
(2)请从节能、减排等方面对燃油汽车提出技术改进建议。
12.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能源消耗较多的特殊地区。这里的气温较高,犹如海面上的岛屿,成为城市热岛现象。请你根据对流的原理,用箭头标出图中空气的流动方向。
13.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每15秒就有一位中国人被心脑血管疾病夺去生命。如果人的动脉内壁上堆积了脂肪,则动脉管腔将变窄,就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用支架扩张动脉血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症。请利用科学知识对此进行解释。
14.血糖平衡对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一个正常人在早晨进食前,血糖含量约为5毫摩/升,进食后1小时内血糖含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达到约7.5毫摩/升,进食后2小时内血糖含量又下降到约5毫摩/升,并基本维持在这个水平(会有微小波动)。请你在图中绘出这个人从开始进食到饭后3小时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并解释血糖含量出现一定幅度上升或下降的原因。
15.有两个透明的有机玻璃桶甲和乙,甲内:装有部分水,水里悬浮着装置A(上方是充有气体的气球,下面悬挂着一块小铝块,用细线连接);乙内:灵敏弹簧秤下挂有一块小木块,活塞与桶壁之间无摩擦但密闭。(查阅资料:密闭容器中,当液面上方的压强增大时液体内部的压强也将增大。)
请用所学知识预测:
(1)当向下压活塞时,甲中A装置将怎样运动?
(2)当向下压活塞时,乙中灵敏弹簧秤示数将怎样变化?(请分别写出判断的理由)
16.《“超人”揭密》
背景:一些表演者具有“超人”的力量,能在燃烧的炭、碎玻璃或钉子上行走而毫发无损。据说,这一切皆来自于生命的力量,即意念高度集中而达到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对身体产生影响,身体因此变得能够承受最剧列的疼痛,因为意念完全可以超脱肉体。
然而,如图甲所示,是美国人身安全专家罗伯特·西西里亚诺,正在向世人表明,不具备超自然能力的人也可以在燃烧的木炭上行走。图乙所示为英国魔术师汤姆·布里顿,正在练习把头垫在一个玻璃“枕头”上。图丙所示是苦行僧站立在钉子上的传统姿势。
分析与思考: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所谓的这种超自然能力是不存在的。那么,你怎样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17.香水能使人保持悦人的气味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如图甲是球压式的香水瓶,使用时,挤压气囊就会有香水呈雾状喷出,松开后停止喷洒,该香水瓶的结构原理如图乙。
请你解释该种香水瓶喷洒香水的过程及原理。
18.某项目学习小组用传感器开展“影响铁锈蚀因素”的探究,设计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并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传感器采集数据绘制得到如图2的甲、乙两幅曲线图。
【资料1】一定条件下,碳和氯化钠溶液可加快铁的锈蚀,但它们本身不参加反应。
【资料2】该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药品,将5克铁粉和2克碳粉加入锥形瓶,并加入2毫升饱和氯化钠溶液;
③立即塞紧橡皮塞,橡皮塞上已插有一支装有5毫升稀盐酸的注射器及传感器;
④观察现象,采集数据。
用所学知识及以上资料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注射器中的盐酸会自动注入瓶内,原因是 ;
(2)图2甲、乙曲线图中,0-t1段温度升高,瓶内压强减小;t2-t3段温度升高,瓶内压强增大。解释产生这两个不同现象的原因。
19.电导率传感器可辅助探究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小明将某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两个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如图1),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导电率变化如图2所示。请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对甲乙两条曲线变化的原因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各磁环悬空静止,位置分布越在上方,间隔越大每个磁环都受到自身重力,向下的压力和向上的排斥力,且保持静止,即向上排斥力大小等于向下压力和重力之和,位置分布越在上方,压力越小,所以排斥力越小,两个磁环距离越大
【解析】【分析】(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说明排斥力和重力的关系;
(3)相同的磁体,磁力的大小与距离成反比,即距离越小,排斥力越大;而距离越大,则排斥力越小。
2.【答案】(1)解:胡克发现了细胞;布朗发现了细胞核。
(2)解:科学发现是一个漫长的、需要几代科学家付出努力的过程。
【解析】【分析】 胡克发现了细胞;布朗发现了细胞核。施莱登和施旺(德国)提出了细胞学说。魏尔啸(德国)提出了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指出细胞具有分裂的能力;从细胞的发现到细胞学说的提出,前后经历了近200年,有5位科学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说明科学发现是一个漫长的、需要几代科学家付出努力的过程。
3.【答案】现象一: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磁南北极在地理南北极附近,因此小磁针在地磁场的作用下指示南北方向;现象二:条形磁体磁性很强,当条形磁体很靠近小磁针时将小磁针靠近端迅速磁化成异名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上磁场的分布规律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
(2)根据磁化的知识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
【解答】现象一: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磁南北极在地理南北极附近,因此小磁针在地磁场的作用下指示南北方向;
现象二:条形磁体磁性很强,当条形磁体很靠近小磁针时将小磁针靠近端迅速磁化成异名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答案】(1) L2>L1 ,理由是: 装水后的塑料袋比装水前质量大,所以橡皮筋会伸长,即L2>L1。
(2) L3=L1, 理由是: 因为塑料袋很薄,所以它的质量和体积可忽略不计;把塑料袋装满水,排出全部空气,将塑料袋浸没于水中时,塑料袋受到浮力作用F浮=ρ水gV排,塑料袋的重力可看作就是水的重力,G水=ρ水V水g,因为V排=V水,所以F浮=G水,橡皮筋不受力,橡皮筋会恢复至原长,即L3=L1。
【解析】【分析】(1)在弹性限度内,橡皮筋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橡皮筋受到拉力后长度肯定会增大,据此分析L2与L1的大小关系;
(2)当塑料袋完全浸没在水中时,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 计算塑料袋受到的浮力,根据G=ρ水gV计算塑料袋的重力,再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从而确定橡皮筋的伸长长度,对L3和L1 的大小进行比较。
5.【答案】解:问题一:冰比水“轻”是指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问题二:答题要点:①水分子间隙变大,②水结冰后体积会膨胀,③质量不变。
【解析】【分析】(1)日常我们所说的“冰比水轻”并不是指重力或质量,其实指的是密度的关系;
(2)水变成冰时,它的质量不变;根据公式可知,冰的密度变小肯定是体积增大了。由于水分子的个数不变,只能是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导致冰的体积变大。
【解答】冰比水“轻”是指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冰比水“轻”的原因:水变成冰时,它的质量不变,分子个数不变,但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导致冰的体积比原来变大所致。
6.【答案】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必要点)②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强越大)
③笔芯尖细,受力面积小,压强大④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⑤不同音调、不同响度的声音使杯底振动频率和振幅不一样
满分示例:人对着纸杯口发声时,声波带动杯底和笔芯尖来回振动,在纸杯上增加配重,从而增大笔芯尖对铝箔纸的压强,且由于不同音调、不同响度的声音,使得杯底振动频率和振幅不一样,在笔芯尖的压力作用下,铝箔纸发生形变,留下一个个凹陷程度和疏密程度不一样的小圆点。
【解析】【分析】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②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强越大);
③笔芯尖细,受力面积小,压强大;
④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⑤不同音调、不同响度的声音使杯底振动频率和振幅不一样。
据此分析解答。
7.【答案】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细菌,且进行无性繁殖。枯草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空气中,从果园摘下的桑葚难免会带有少量的枯草芽孢杆菌。5、6月份气候温暖,适合枯草芽孢杆菌的繁殖。桑葚富含有机物,为枯草芽孢杆菌的繁殖提供了营养物质。偏远地区邮递时间长枯草芽孢杆菌经过了长时间的繁殖,数量变得庞大,使得水果腐烂变得酸臭
【解析】【分析】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和感官性状发生变质,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由资料可知,桑葚中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同时还存在大量的枯草芽孢杆菌,其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快速繁殖最终导致桑葚中的有机物被大量消耗从而导致桑葚腐烂。
8.【答案】①导光管选用材料C;理由:若导光管选用反射率高的光滑材料,太阳光来回多次反射后仍能大部分传导到地下空间的漫射罩上。
②漫射罩应选用材料B;理由:太阳光射到透明、透光性好、表面凹凸不平的材料(漫射罩),大部分光能透过,且向不同方向折射,从而将光均匀地向各个方向照射。
【解析】【分析】导光管的作用是将外面的太阳光输送到地下室,因此太阳光的损失越少越好;而漫射罩的作用是将导入的阳光进行分散,使其照到地下室的每个角落,据此对材料进行选择并说明理由即可。
【解答】①导光管选用材料C;理由:若导光管选用反射率高的光滑材料,太阳光来回多次反射后仍能大部分传导到地下空间的漫射罩上。
②漫射罩应选用材料B;理由:太阳光射到透明、透光性好、表面凹凸不平的材料(漫射罩),大部分光能透过,且向不同方向折射,从而将光均匀地向各个方向照射。
9.【答案】浮球用密度略小于水的材料制成:当无水时,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堵封住排水口,起到了排水管内的污浊气体浸入室内的作用;当有水进入地漏时,浮球在水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浮起,排水管即可实现自动排水,而且排水管无储水弯管设计,属于直通排水特点,所以排水速度快,更不易被堵塞。当排水管堵塞时,只要拿掉篦子和浮球,就能进行疏通,也更易清理。
【解析】【分析】(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据此分析无水时浮球堵住排水口的原因。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在水面漂浮,据此分析有水时排水口打开的原因;
(2)比较直管和弯管的不同,确定对排水速度的影响;
(3)根据地漏的结构,说明容易清理的原因。
10.【答案】教室内亮时,一部分光线发生反射,所以绣绣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一部分光线穿过玻璃进入观测室,故观测室的人能清晰地看到教室内的物体,观测室较暗,故光线较少穿过玻璃,故教室的人看不清观测室内的物体。
教室和观测室内物体身上的光射到单向透视玻璃上,都会发生反射和折射,但教室比观测室亮,则教室这边反射光线强于折射光线,所以同学在教室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但看不清观测室内的物体。而在观测室中反射光线比折射光线弱,所以同学在观测室不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但能看清教室内的物体。
【解析】【分析】(1)要看清物体,物体必须明亮,即有足够的光线射入人的眼睛;
(2)对单向透视膜层进行分析,比较观测室和教室内通过这层膜反射的光线和对面折射过来光线的强弱;如果折射光线强,那么能够看清对面的情况;如果反射光线强,那么能够看清自己的像。
【解答】 教室和观测室内物体身上的光射到单向透视玻璃上,都会发生反射和折射,但教室比观测室亮,则教室这边反射光线强于折射光线,所以同学在教室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但看不清观测室内的物体。而在观测室中反射光线比折射光线弱,所以同学在观测室不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像,但能看清教室内的物体。
11.【答案】(1)能量转化分析:汽油的化学能→气体的内能→活塞的动能一汽车的机械能。
损耗途径分析:绝大部分是以热能形式损失;部分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损失;少量汽油蒸发损失。
(2)技术改进建议:减少散热器、排气管和发动机的热损失;减少汽油的蒸发;使汽油能充分燃烧;研制和使用混合动力或纯电动的新能源汽车。
【解析】【分析】(1)①能量转化分析:燃烧前汽油具有化学能,通过燃烧的形式生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即转化为内能。燃气推动活塞运动,将内能转化为活塞的动能。活塞带动飞轮,飞轮带动汽车运动,从而转化为汽车的机械能。
②损耗途径分析:在能耗分配图中,除了输出的功率外,其它的都是能量的损耗。
(2)根据(1)分析得出的能量转化、能量损耗的方面,分析技术改进建议。
12.【答案】
【解析】【分析】根据对流原理结合空气流动知识画图即可。
【解答】由于城市形成热岛效应,故城市始终盛行上升气流,而上升气流受冷后,开始下沉,因此根据对流的原理,图中空气的流动方向图为:
。
故答案为:
13.【答案】解:当动脉管腔变窄时,此处的血液流速将加快,压强将变小;在血管外部压强的作用下管腔将进一步变窄,进而导致血管堵塞;用支架扩张动脉血管,会使血液流速降低,压强增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症。
【解析】【分析】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解答】动脉血管中流动的是动脉血,压强较大,如果堆积了脂肪后血管变窄,但血流量不变时,血流量会变快,导致此处的血管内的压强减小,而血管周围的压强不变,则会压缩血管,从而导致血管进一步变窄,最终堵塞血管从而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使用支架后扩张血管,从而使血管内的血液流速变慢,压强增大,可以缓解心脑血管疾病;
故答案为: 当动脉管腔变窄时,此处的血液流速将加快,压强将变小;在血管外部压强的作用下管腔将进一步变窄,进而导致血管堵塞;用支架扩张动脉血管,会使血液流速降低,压强增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症。
14.【答案】进食1小时内血糖含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是因为人体对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进食2小时后血糖含量下降到正常水平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等使血糖含量下降
【解析】【分析】人体的血糖一般会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这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
【解答】进食1小时内血糖含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是因为人体对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进食2小时后血糖含量下降到正常水平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等使血糖含量下。
15.【答案】(1)解:下沉。密闭容器中,当液面上方的压强增大时液体内部的压强也将增大,所以气球在受到液体压强增大时它的体积会变小,根据F浮=ρ液gV排,所受水的浮力也就变小,这样A装置所受的浮力就小于自身的重力,所以A装置将下沉。
(2)解:减小。质量一定时,体积与密度成反比,乙图中随着活塞下移密闭容器中气体的密度将增大,根据F浮=ρ气gV排,木块所受的浮力也将增大,由F示=G-F浮可知,弹簧秤的示数会减小
【解析】【分析】(1)封闭气体受到的压强增大时体积缩小,压强减小时体积增大。根据液面上方压强的变化分析气球排开水的体积变化,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ρ液gV排 确定它们受到浮力的变化,最后比较浮力和总重力的大小关系,从而确定A的浮沉状态;
(2)当活塞向下压时,首先根据m=ρV分析气体的密度变化,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ρ液gV排确定木块所受浮力的变化,最后根据 F浮=ρ气gV排 确定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16.【答案】解:对于在炭火上行走的“超人”的解释——
第一因素是身体与炭火的接触时间。所有的“超人”在表演过程中都是一刻也不停地行走,因为一旦停下来,身体与炭火的接触时间延长,就意味着烫伤自己。同时,所有的表演者都没有跑动,因为跑起来会迫使脚尖弯曲,接触面积减小,增加了对脚趾的压力,而脚趾与炭火的接触时间相对延长,对大脚趾更危险,因为它的皮肤较细嫩,缺少角质层的保护。
第二个因素是表演者往往是经过训练的,至少表演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赤脚走路,由此形成阱眠(即老茧)成为对付灼伤的屏障。
第三个因素是热传导的能力。即传递热量的能力,金属是极好的导热物质,而空气却不是。比如,把一块蛋糕加热到150℃,放置蛋糕的锅、烤箱壁和烤箱中包含的空气都处在同一加热温度下,但是扑面而来的热风却不会灼伤我们。这就是因为空气的导热性较差的缘故。而在我们所研究的情形中,炭火的热传导能力却不是最好的,尽管它的温度可达到500-600℃,但如果用金属块代替木炭加热到同一温度,后果就大不一样了。
第四个因素是炭的导热性虽不好,但脚的比热容却很大,与水的比热接近。水是人体的主要成分,在温度升高之前,即脚被加热及感觉疼痛之前,脚能吸收相当多的热量。
在玻璃上行走的“超人”的解释——
在玻璃上行走的秘密在于只使用相当平整的玻璃,比较理想的是打碎瓶子后得到的碎玻璃。在表演者的行程中必须安置一些没有尖的玻璃碎片。一些呈直角的碎片,比如瓶壁与瓶底相交的部位,与它们朝向“玻璃床”的外侧(高度为8厘米的玻璃床是最佳的)。在这种情况下,玻璃承受不住人体的重力,然而却不会被轧碎。因为脚底微呈凹形,有利于行走,也可顺应弯曲的玻璃。与在木炭上行走相反,在玻璃上行走要特别慢,以便迅速感觉尖刺从而改变行走方向。
在钉子上行走的“超人”的解释—躺在钉子床上的奥秘在于重力的分散。一般每个钉子间的距离为1-2厘米,这样,躺上去时约有1000个钉子支撑身体,因而重力就被平均分配了。美国匹兹堡大学教师戴维·威利制作了一张有2000个钉子的床,以80kg的体重估算,每个钉子承受的重力低于40g(约0.4N)。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并不存在“不怕扎、不怕烤”的超自然能力。
【解析】【分析】1、燃烧着的炭温度是很高的,在燃烧炭上行走的表演者有勇气更有技术。一、可以从脚掌与炭火的接触面积,接触部位,接触时间思考;二、可从表演者经常会有一些相应的训练,使脚掌的一些部位更耐炭的高温;三、可从木炭燃烧没有火苗,木炭的导热能力等方面思考;四、从人与水的比热接近,脚吸收较多的热量后温度不会明显升高;
2、碎玻璃上行走的秘密主要在玻璃和脚上,当脚踩上碎玻璃时,碎玻璃在脚压力作用下棱角会重新调整,使脚接触的玻璃变的比较平整。脚掌有一定的弹性,在踩到稍有突出的的的尖锐物时可以使脚掌免受伤害;
3、钉子上行走,主要利用了钉子的数量多,实际接触的面积比较大,每一个钉子对身体的压强实际是比较小的。
17.【答案】 用手挤压气囊,气体从进气杆流到尖嘴时管道变细流速变大,由于流速越大,压强越小,香水液面上通过通气管与外界大气相通,大气压大于高于汲水管上方气压,香水被压上汲水管而喷出。
【解析】【分析】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解答】用手挤压气囊,气体从进气杆流到尖嘴时管道变细流速变大,由于流速越大,压强越小,香水液面上通过通气管与外界大气相通,大气压大于高于汲水管上方气压,香水被压上汲水管而喷出。
18.【答案】(1)当瓶内气压减小到一定程度,大气压将注射器的活塞下压。(或瓶内气压减小,盐酸被吸入瓶内)
(2)①铁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反应放热
②盐酸与铁反应生成氢气并放出热量
③升高温度使瓶内压强增大
④增加或减少气体会使瓶内压强发生变化
答题要点:
0-t1段:①铁生锈消耗氧气并放热
②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③消耗氧气使压强减小
④消耗氧气减小的压强大于温度升高增大的压强所以0-t1段总体上温度升高,压强减小
t2-t3段:①因瓶内气压减小,盐酸自动注入瓶内,盐酸与铁反应产生氢气并放出大量的热
②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③产生氢气,压强增大
④温度升高和产生氢气都使压强增大所以t2-t3段总体上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解析】【分析】(1)注射器内的活塞受到向下的压力时,盐酸就会被挤入锥形瓶,从而开始反应。如果锥形瓶内气压减小,那么大气就会对活塞产生向下的推力,当推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活塞向下移动,也会达到相同的效果。
(2)①铁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消耗氧气的同时向外放热
②盐酸与铁反应生成氢气并放出热量;
③升高温度,气体体积膨胀,使瓶内压强增大;降低温度,气体体积缩小,使瓶内压强减小;
④增加或减少气体会使瓶内压强发生变化,据此分析解答。
19.【答案】甲曲线表示滴加的是稀硫酸,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使得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降低,导电率下降,M点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无自由移动离子,导电率为零。乙曲线表示滴加的是硫酸钠,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使得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降低,导电率下降,N点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只剩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导电率下降到最低点。氢氧化钡反应完全后,自由移动离子浓度随滴加溶液质量的增加而增加,溶液导电率重新增大。
【解析】【分析】首先确定氢氧化钡和稀硫酸,氢氧化钡和硫酸钠的反应产物,然后确定反应过程中溶液中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变化,从而对电导率的变化做出判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