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近现代物质生活变化的比较 近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革 【解析】 从对时间的掌握上,可看出不同时期的计时工具完全不同,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答案】 B结论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选项中的史实是否符合题干中的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解题思路一般分为三步:
(1)理解题干提供的历史结论或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通读题干弄清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
(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实支撑法、史论结合法、具体特征分析法、概念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解题方法。【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南京临时政府想在“称呼”上实现平等,但现实中无论是作为裁判官的政府公务人员还是作为普通公民的被告均沿袭前清称呼,这体现出封建等级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答案为D项。
【答案】 D【解析】 题干引用的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C项正确;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证实《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故排除B项;售卖西方商品并不能说明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故排除D项。
【答案】 C课件55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程标准
多媒体原始呈现本课课标,并离析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了然于胸。●重点难点
通过多媒体或者小黑板的形式展现,让学生对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在学习中重点把握,重点学习。案例二——文字导入
民谣、顺口溜往往是一个时代民声的表达或一个地区特征的印记。许多广州人感慨地提起当地“三件宝”的前后变化。广州传统“三件宝”是“陈皮、老姜、禾秆草”,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件宝”是“司机、医生、猪肉佬”,20世纪80年代“三件宝”是“电视、冰箱、洗衣机”,20世纪90年代新三宝则是“买楼、买车、买电脑”。你能从“三件宝”的变化中看出近现代以来广州人物质生活的变迁吗?你知道这种变迁背后的原因吗?演示结束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沿袭传统 西方文化 ①衣中山装 吃西餐 西方建筑 ④社会风俗断发易服 婚姻制度 反清革命 剪辫易服 简约文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票证 小康 五彩缤纷 多样化 温饱 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3.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对于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作用。(√)
【提示】 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制度因素、社会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因素、科学技术因素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等。其中,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对于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作用。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史料一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史料二 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
——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史料三 美国穿牛仔服的人堪称为世界之最,牛仔文化已经在美国根深蒂固。如今,牛仔布已成长为中国面料家族的主要成员,牛仔服装也成为中国消费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目前中国每年生产的牛仔布已达20亿米,占世界的1/4,中国每年生产的牛仔服装在25亿件以上。我国已成为国际牛仔布和牛仔服装的生产大国。
——《中国60年的衣食变迁》(1)史料一中认为“断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发辫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于生产、生活、战争不利。
(2)史料二中“列宁装”流行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提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一方的外交政策,这影响了人们审美标准的变化。
(3)导致史料三现象出现的内外因素各是什么?
【提示】 外因: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影响。
内因: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使中国的生产能力及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的改变。【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1.孙中山阐述该服装(中山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的理念……
——百度百科
2.天地生人,本无生女悲惨之意……自薄俗流传,公理蒙晦,求工纤趾,肆彼忍心。肢体因而脆弱,民气以之凋残,贻后世无穷之唾骂。
——高洪兴《缠足史》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史料二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这不得不让人深思……(1)史料一反映出我国近代婚俗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原因: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的重要原因。(2)面对史料二的现象,一些人认为,西方文化的进入有利于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理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向前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理由: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丧失,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2)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解析】 本题考查了近代我国社会生活出现变化的原因及特点。①②为特点,③是原因,④属于认识,故D项正确。
【答案】 D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几个角度【解析】 题干问的不是变化的原因,而是根据材料概括发展趋势,因此B项错误。由材料表达的意思——中国近代妇女由受压制、受歧视到走向社会、为男女平等而斗争,可以分析得出当时的中国受西方平等思想的影响,社会越来越开放,故C项正确。
【答案】 C【备选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具体表现有( )
①广大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②着装正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③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④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节假日休息时间的增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实行一系列移风易俗政策的结果,而非“改革开放以来”,因而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③。
【答案】 C一、选择题
1.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右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 )
A.汉族 B.蒙古族
C.回族 D.满族2.(2013·武汉高一检测)“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始于(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解析】 近代社会风俗、社交礼仪的革命性变化发生在辛亥革命后。
【答案】 C3.(2012·江苏学业水平考试)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解析】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材料中主要体现了服饰呈现的多样化。
【答案】 D4.下列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新变化的是 ( )
A.倡导婚姻自由
B.逐步形成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C.“安居工程”
D.“菜篮子工程”
【解析】 注意题干限定是“新中国成立后”。倡导婚姻自由早在戊戌变法时,就已存在,不是“新变化”。
【答案】 A二、非选择题
5.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的现象,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保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指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长袍马褂”“马车”“媒妁之言”等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则从材料二中“四合院欧化”可分析出中西合璧的特点,而外部因素主要强调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第(3)问积极影响可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答案】 (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
(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3)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课时作业(十四)课件57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程标准
多媒体原始呈现本课课标,并离析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了然于胸。●重点难点
通过多媒体或者小黑板的形式展现,让学生对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在学习中重点把握,重点学习。唐廷枢建议修铁路运煤,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者认为火车噪音太大,经过东陵时会惊动地下皇陵,破坏风水,喷出来的煤烟还会给周围农田里的庄稼带来损害,便提出如果想修铁路,火车不能用火车头带,只能用马和驴拉。1881年,全长9.7公里的唐胥铁路铺成后,用驴和马拉火车的事情发生了,时称“马车铁路”。这个震惊世界的笑话持续了几个月,最终由于唐廷枢的坚决反对,才将马和驴改为了火车头。
那么,中国的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就会清楚了。案例二——文字导入
鸦片战争后,随着近代化的轮船、火车和电车的引进,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那么,你知道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是什么时候修筑的吗?你知道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的故事吗?你知道中国的第一个无线电台设在哪里吗?演示结束交通工具的进步 1.传统交通工具
(1)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
(2)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唐山 上海 筑路技术 公路网 轮船招商局 冯如 天津 通讯工具的变迁 丹麦 上海 台湾 官商通报 电话公司 一 【判断回扣】
1.近代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后,并未占据主导地位。(√)
【提示】 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虽然传到中国,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人力车。 民国时期,人力车仍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2.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是淞沪铁路的建成。(×)
【提示】 淞沪铁路是最早在中国建成的一条铁路,是外国商人擅自修筑的,不久就被拆除了。清政府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该铁路于1881年建成,由唐山至胥各庄,是中国真正实际应用的第一条铁路。3.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提示】 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的社会性质,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造成的。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史料一 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济南章丘朱家峪人朱开山一家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闯关东的前尘往事。下图是朱开山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史料二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运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11万千米以上。
——《人民日报》(2010年10月6日)(1)根据史料一概括晚清中国交通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提示】 特点:新旧交通工具并存(或传统的帆船、独轮车、近代的小火轮船、火车同时使用)。
成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贫困,阻碍了社会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示范。(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并分析我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
【提示】 特征:近代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发展困难;现代交通在国家独立的前提下迅速发展。
原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重视铁路建设,制定《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成因: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②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③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十分重视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主张仿效欧美,建立“全国四通八达、流行无滞”的铁路交通网。辛亥革命以后,他更强调“民欲兴其国,必先修其路”“振兴实业,当先以交通为重要;计划交通,当先以铁道为重要”。
——《孙中山思想与泛珠江三角区域经济》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 史料一 ……政务军务紧急时,还可以通过驿传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赵充国自金城申请军事计划至汉宣帝批复后颁下,往返不过7天,驿递行速达到每天400千米以上。
——王子今《古代交通与秦汉文明》
史料二 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 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而这样的全国运动训练了国民的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1)近代中国人自办电报始于何时何地?根据史料一分析,与古代“驿骑传递”相比,近代通信技术有哪些特点。
【提示】 19世纪70年代,台湾。
特点: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距离远,范围广。
(2)根据史料,你认为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 有利于加强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和治理,巩固国家统一;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了全国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近代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为上海和福建的茶叶价格的同步变动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B、C、D三项均无法实现信息的远距离的迅速传播。
【答案】 A【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盛宣怀奏请开办“德律风”业务的奏折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解析】 轮船招商局作为中国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典型,其采用机器作动力,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局面,对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结合材料中的“发展中国航运”“报关”“保险”等信息可得出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 A【备选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到吴淞的客运铁路。不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这段材料说明中国近代铁路交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
A.列强的压制 B.中国财力有限
C.思想观念落后 D.洋人胡作非为【解析】 从一定意义上讲,火车轧死行人是正常现象,“民情汹汹”也属正常现象,但由此否定铁路并将其投入大海是思想愚昧落后的表现。A、B、D三项材料未体现。
【答案】 C一、选择题
1.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解析】 由诗中“一卷烟”和“车轮”可知是火车。
【答案】 C2.下列有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公路建设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
B.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C.青藏公路建成
D.加强了西北、西南地区与内地的沟通
【解析】 西北、西南地区与内地沟通的加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方面的成就。
【答案】 D3.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百姓乘飞机出行将越来越普遍。拉开中国民航序幕的标志是开通了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 )
A.上海 B.广州
C.南京 D.天津
【解析】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标志着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答案】 D4.有人写诗描述19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于上海的一种新事物:“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此器”应是( )
A.电灯 B.电报
C.电话 D.电视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德律风”“东西遥隔语言通”“几如面话一堂中”等信息,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 C二、非选择题
5.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生了巨变,加快了现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轮船招商局创办之后,依靠政府的支持,于1877年以220万两白银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产业,船只由12艘增至30余艘,实力大增。外国的轮船公司于是联合起来以削减运价来挤压招商局。李鸿章利用政治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外国轮船公司不得不与上海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协同价格。上海轮船招商局转危为安,在中国的航运业力压外国公司,第一次在对外国公司的商战中占得上风。材料二 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
——保守大臣
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
——黄包车夫
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
——开明人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汽车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解析】 第(1)问中的第一小问要抓住材料一中的第一句话和轮船招商局自身的属性——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直接根据课本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要抓住材料二中保守大臣、黄包车夫、开明人士这三种不同阶层的人对汽车的不同看法来谈汽车传入中国的影响。【答案】 (1)原因:依靠清政府的支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
意义: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交通的局面。
(2)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有利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面貌,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课时作业(十五)课件62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课程标准
多媒体原始呈现本课课标,并离析出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了然于胸。●重点难点
通过多媒体或者小黑板的形式展现,让学生对于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在学习中重点把握,重点学习。到了晚清时期,欧美传教士和商人纷纷来华办报,才将西方报纸模式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国近代报业之先河。
你知道近现代中国有哪些大众传媒吗?它们是如何发展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案例二——文字导入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中国的报刊业是如何逐步走向繁荣的?它对近代历史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除了报纸外,你还可以通过哪些媒介了解社会信息?演示结束报刊业走向繁荣 1.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如《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2)19世纪70年代,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维新思想 维新派 民主科学 共产党 新华日报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专业性 新闻价值 影视事业的发展 定军山 工农生活 革命战争 北京电视台 信息量 看电视 互联网的兴起 1994 第四媒介 生活方式 【判断回扣】
1.近代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创办的报纸,都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进步。(√)
【提示】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定军山》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提示】 《定军山》是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影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3.影视的主要任务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
【提示】 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消磨闲暇时光。
4.“四大媒介”可以互相完全取代。(×)
【提示】 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四种媒介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并且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互相不能完全取代。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史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侵凌,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操,遂致力于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史料二 1895~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1)根据史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提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提示】 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根据史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提示】 报刊的种类较多;中国人自办为主;政治性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2)特点:①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创办的。②“报”“刊”不分。中国近代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也包括各种期刊。③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为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创办的。
(3)影响:①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时效性较强,是人们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重要渠道。②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③近代社会,报刊对中国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因为受中国古代轻视艺人思想的影响,民国时期影视明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故B项错误;民国时期明星代言并没有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可,故D项错误。
【答案】 C【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1.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
《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2.《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
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
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3.1996年,中宣部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该集团目前有19种报刊,日均发行量达163万份,2000年广告总收入达13亿,连续几年居全国报纸收入第一位……目前我国报业集团有31家。
报刊数量一览表互联网普及的影响 史料一 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了。
——英国学者尼尔·巴雷特
史料二 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击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尼(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肖恩·马洛尼把互联网称为“魔幻的第七大洲”的缘由。
【提示】 现象:互联网发展迅速。
缘由:①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价格低廉;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③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2)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提示】 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方便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引起了一场学习上的革命。(2)采取的应对态度:①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运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②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社会、学校等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利用互联网。【解析】 第一幅图片反映了互联网的购物功能,从而节约了人们的时间,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第二幅图片则反映了互联网存在着信任度和安全感低的弊端。A、B、C三项都只是看到了一个方面,不够全面。综合两幅图片可以看出,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答案】 D【备选史料】(教师用书独具)
1.目前,在我国的2亿网民中,大约1 400万网民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在青少年网民中,上网成瘾者高达20%。有的因上网成瘾而冷漠甚至仇视周围的同事、同学甚至亲人;有的昼夜上网,思维混乱,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人民网2.(中新社上海4月22日电)今天在此间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网民平均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为每周22.2小时,而娱乐和沟通则是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例如86%的中国网民活跃于在线下载音乐,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仅为55%;64%的中国网民积极参与社区聊天和撰写博客活动,而美国网民对应的比例仅为36%。
——自助学习网 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1.报刊
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件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报刊中的商业、娱乐内容比重增大,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2.影视
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影视的视听功能、电视的时效性及休闲娱乐性等对人们舆论监督、学习进修、思想交流等方面有突出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报道及广告,引导人们认识经济现象和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3.互联网
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地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术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D.高新技术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解析】 互联网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传媒,与其他传媒(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共同发挥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答案】 C【备选训练】(教师用书独具)
1.下面是1895~1898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对表中信息叙述正确的有( )【解析】 本题通过一个图表反映了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变化,既考查学生的识表能力,又考查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中国自办报刊比重上升到83.0%,可知①正确;1895~1898年报刊总数由7发展为47,可知②正确,同时④也正确;③在统计表中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
【答案】 B一、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
A.传单 B.信件
C.报纸 D.电报
【解析】 从材料中“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判断是报纸。
【答案】 C2.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网址是http://www.m1905.com/bbs,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电影传入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解析】 1905年,我国诞生了第一部国产影片《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答案】 B4.以下有关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信息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解析】 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各有各的特点,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的影响力,它们在技术层面上并不存在着替代关系,它们都是作为一种新事物出现的,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 D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表格中四种传媒的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说明了什么问题?并据材料分析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影响了其他传播媒介的地位?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有何不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问通过分析材料一可知,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最快,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最快的原因及与其他媒介的关系。第(2)问较为简单,读懂图片及表格即可。 【答案】 (1)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最快。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信事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且同其他媒介一起出现了向上发展的趋势。
(2)由黑白电视机是普通家庭最高档的消费品变为彩电的普及甚至一家拥有多台彩电。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课时作业(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