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千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讲述法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含义,中国画的流变(线描-工笔-写意)以及中国画的特点(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用笔状物传情;神似,不似之似;以大观小,小中见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赏析讨论法了解中国画的流变和特点,能够运用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分析具体作品。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本课注重培养 通过对中国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特点,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能够描述自己对具体作品的理解和真切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画的含义,中国画的流变以及中国画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作品,如何通过语言或短文描述自己对具体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国画作品,笔墨纸砚,挂图等
教学方法 讲授、问题法、体验法、启示法
教 学 过 程 学习过程 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
一、欣赏导入: 1、分别出示图片《虢国夫人游春图》和《倒牛奶的女佣》。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分析中国画和油画的不同之处。 教师总结:中国画重视线条和笔墨,油画通过透视或光影表现体积。中国画重视写意(意指心意,写意是指不求形似,着重描绘物象的神韵和抒发作者的感情),西方油画重视写实。 中国画呈现出的艺术效果与西方油画是截然不同的,它以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完备的绘画体系,独特的表现形式,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通过欣赏,同学们肯定有很多疑问: 中国画画得不像,它的魅力在哪,怎样来欣赏和分析中国画? 中国画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 中国画有哪些分类? 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和探究中国画,感受中国画里的《笔墨千秋》! 二、讲授新课: (一)回顾中国画的概念 介绍中国画的工具——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中国画就是用它们画出来的。这些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工具材料,是造就中国画独特表现效果的重要部分。 (二)中国画的形成与发展 (线描)战国: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分析《人物龙凤图》(帛画)用线特点:线条行如流水曲折、刚柔、缓急、浓淡、粗细相结合,造型多端,技法相对成熟。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绘画达到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游春图》 《捣练图》 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文人画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19世纪以后,以齐白石、李可染、徐悲鸿等为代表的画家,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改革和创新,为中国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引导学生总结出不同技法的中国画产生的顺序线描—工笔—写意,这也是中国画的三大类。 (三)对比线描、工笔和写意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出它们的特点,总结不同之处: 线描:不着色彩,骨法用笔,造型生动。 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极其细腻地描绘物象。 写意画:笔法豪放简练,概括,一挥而就,笔触潇洒,重在传神。 活动:比较老师画的三幅作品,判断出它们的种类,并能说出判断依据。 (四)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1、以大观小的观察方法 《千里江山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中群山起伏,江河交错,烟波浩渺,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引导学生回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从什么角度才能看到如此开阔的画面 老师总结:中国人多喜欢登高望远,从高处把握全面。这就形成了中国画中"以大观小",强调以"想象"为本质特征的观察认识方法。 花鸟是中国画表现的重要内容,中国人善于借花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小中见大",一草一术往往折射出人们的宇宙观。 "不似之似"。 欣赏朱耷《游鱼图》,回答:这条鱼在哪里 它和现实中的鱼有什么不同 背景不着一物,凭借鱼的生动姿态交代环境。 此画上着一条游鱼,空无所依,白眼向天,不仅最完美地体现了中国画中以空灵、含蓄、减省为最高审美的艺术法则,更透过游鱼的白眼将八大山人一己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不只是照搬客观物象,而是概括取舍、删繁就简,追求“不似之似”的艺术趣味。 介绍朱耷的人物背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绘画目的和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3、用笔——状物传情: "书画同源",绘画笔墨技法与中国书法用笔密不可分。比较绘画线条和书法线条,你有什么发现 中国画的线不仅仅是用来刻画形象的,线条运行的本身也流露着艺术家的情感。不同质感的线条给予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并主宰着画面的整体风貌。 活动:对比《送子天王图》和《东坡玩砚图》,比较人物画作品中衣褶的线条表现之间的差别。 总结: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手段,其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现中国书法意趣。 我们来分析《五牛图》中的线描表现,并思考如下问题。 1、牛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2、画中的线条给你什么感受 线条的质感是方正还是圆润,凝重还是飘逸 4、用墨赋彩: 老师讲解墨法 墨分五色: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墨法:破、破、积墨。 运笔时的水分多少、速度疾缓、提按使转等,造成画面墨色千变万化,淋漓尽致。 有一位明朝的画家,他把墨法运用到了极致,他的大写意花鸟在中国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代表了明朝花鸟画的最高峰,他就是徐渭,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代表作,体会他的作品里酣畅淋漓的笔墨。 教师依照《墨葡萄图》图示列举的方法演示墨色变化,或与学生互动,共同尝试。 墨色的表现不可脱离用笔,对比两幅山水画,说一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容膝斋图》疏淡用笔,表现了什么样的心境 《山水图轴》与《容膝斋图》笔法上的不同之处以及墨色效果差异。 活动:引导学生对比和分析作品中不同的用笔用墨,以及不同的笔墨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作业 欣赏黄宾虹的《山水图轴》和徐渭的《墨葡萄图》,选择其中一幅作品,试着分析作品中的笔墨特点,撰写一篇200——300字的短文。 小组间讨论式解答问题。 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短文。 老师和学生点评。 四、课堂总结和评价 1、由学生归纳中国画的表现特点,教师进行补充。 2、通过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被这传承数千年,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智慧与精神的中国画所深深吸引,并为中国拥有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感到无比自豪!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中国画,感受中国画的意境美。 欣赏、讨论 1、 欣赏绘画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和《倒牛奶的女佣》,分辨出是中国画或油画。尝试通过分析作品说一说中国画和油画的不同之处。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对中国画建立初步的认识。 2、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内容学习: 怎样来欣赏和分析中国画? 中国画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 中国画有哪些分类? 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一)回顾中国画的概念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悠久历史与鲜明民族特色的绘画。 中国画是指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毛笔为主要工具,在宣纸或绢上创作的绘画。 (二)中国画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老师的介绍和作品欣赏,了解中国画的流变。 (线描)战国: 分析《人物龙凤图》(帛画)用线特点:线条行如流水曲折、刚柔、缓急、浓淡、粗细相结合,造型多端,技法相对成熟。 隋唐时期:《游春图》 《捣练图》 (工笔)五代两宋:《清明上河图》 《红蓼白鹅图》 (写意)元、明、清:《天池石壁图轴》 《清荷》 《兰竹石图》 19世纪以后:《万山红遍》 《墨虾》 《奔马图》 总结出不同技法的中国画产生的顺序线描—工笔—写意,以及中国画根据内容和技法来分的不同种类。 (三)对比线描、工笔和写意画作品,分析出不同绘画的特点,总结不同之处: 线描:不着色彩,骨法用笔,造型生动。 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极其细腻地描绘物象。 写意画:笔法豪放简练,概括,一挥而就,笔触潇洒,重在传神。 活动:比较老师画的三幅作品,判断出它们的种类,并能说出判断依据。 (四)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1、以大观小的观察方法 欣赏《千里江山图》,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从什么角度才能看到如此开阔的画面 了解“以大观小”的观察方法:中国人多喜欢登高望远,从高处把握全面。这就形成了中国画中"以大观小",强调以"想象"为本质特征的观察认识方法。 了解“小中见大”的观察方法:花鸟是中国画表现的重要内容,中国人善于借花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小中见大",一草一术往往折射出人们的宇宙观。 "不似之似"。 欣赏朱耷的《游鱼图》,回答:这条鱼在哪里 它和现实中的鱼有什么不同 通过欣赏《游鱼图》,尝试说一说作品的特点和作品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3、用笔——状物传情: 欣赏作品《送子天王图》和《依样》感受中国绘画中书法的意趣。 活动:对比《送子天王图》和《东坡玩砚图》,比较人物画作品中衣褶的线条表现之间的差别。 学习笔墨的作用: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手段,其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现中国书法意趣。 分析《五牛图》中的线描表现,并思考、回答如下问题。 1、牛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2、画中的线条给你什么感受 线条的质感是方正还是圆润,凝重还是飘逸 4、用墨赋彩: 学习墨法 墨分五色: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墨法:破、破、积墨。 通过老师的介绍,对徐渭和墨葡萄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欣赏《墨葡萄图》中丰富的墨色变化。 分辨出不同的用墨方法。 墨色的表现不可脱离用笔,对比两幅山水画,说一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容膝斋图》疏淡用笔,表现了什么样的心境 《山水图轴》与《容膝斋图》笔法上的不同之处以及墨色效果差异。 活动:学生对比和分析作品中不同的用笔用墨,探讨不同的笔墨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作业 欣赏黄宾虹的《山水图轴》和徐渭的《墨葡萄图》,选择其中一幅作品,试着分析作品中的笔墨特点,撰写一篇200——300字的短文。 小组间讨论式解答问题。 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短文。 学生互评。 四、课堂总结和评价 1、由学生归纳中国画的表现特点,教师进行补充。 2、产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3、对下节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利用对比中国画和油画的不同,使学生对中国画建立初步的认识。 将课堂变为问题式、项目式教学,提出问题,授课过程中师生逐渐解决每一个问题,并最终落实到如何赏析中国画上,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揭示课题 回顾中国画的概念,学生小学时候就已经学过国画,但是本课是初中阶段的第一节美术课,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 教师需要丰富的语言,穿插对古代名画故事式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本环节虽然老师是主体讲解人,但是学生是需要注重提取知识点的,讲解后,学生要总结出中国画根据内容和技法来分的不同种类。 总结是对中国画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点进行一个回顾和深化。 通过欣赏大量的作品,学生感受不同技法的中国画的不同特点,能分辨出作品类别,并能说出判断依据。 通过作品分析,学生归纳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以大观小、小中见大、不似之似等,教师进行补充。 把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自主欣赏、探讨,总结出不同线条特点以及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通过分析《五牛图》巩固用笔知识。 学习墨法 欣赏《墨葡萄图》,尝试说一说作品中的墨法,及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对比讨论《山水图轴》与《容膝斋图》笔法上的不同之处以及墨色效果差异。总结探讨不同的用笔、用墨产生的不同画面效果。 通过课堂作业,学生间讨论分析,总结观点,落实到本节课让学生学会赏析美术作品的最终教学目标。 老师总结点评,学生通过本节课能懂得感受中国画的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为接下来的美术技法学习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什么是中国画 中国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画的分类 线描——工笔——写意 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特点 以大观小、小中见大 不似之似 用笔状物传情 用墨赋彩 如何赏析中国画 类别、内容、笔墨特点、体会到什么样的情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