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教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教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8-02 16:28:13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
1.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  )
A.把大中小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解析】 A、C、D三项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B项是《土地法令》的内容。
【答案】 B
2.有人说,不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非议,应该批评的是这种政策的推行者。批评推行者的原因不包括(  )
A.推行者推出这种政策不合时宜
B.推行者推出的很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C.战争结束后,推行者进一步加强该政策
D.推行者幻想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析】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唯一可行的政策,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答案】 A
3.下列对扭转苏维埃战争局势具有关键作用的政策是(  )
A.将大型工业收归国有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实行义务劳动制
D.实行粮食税制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国内战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爆发后,面临严峻的危机,特别是经济困难采取的政策。“一切为了前线”,如何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财力、物力支援前线,扭转战争局势,赢得战争,其中最关键的是粮食问题。
【答案】 B
4.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这样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场景: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这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措施是(  )
A.企业国有化
B.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D.铁路部门必须由国家经营
【解析】 乘客必须以一天的义务劳动来换取燃料,而没有中间的市场环节,这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普遍义务劳动制。21教育网
【答案】 C
5.1921年的五一劳动节,正巧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督教复活节同日。正在苏俄考察的瞿秋白,当晚写道:“今天在我们这里吃过节饭……肉是市场上买的,新鲜哟。”这反映了当时苏俄(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以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
B.允许私人兴办中小企业,发展贸易
C.实行了按劳动分配日用生活品
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允许产品交换
【解析】 根据时间和材料内容可推 ( http: / / www.21cnjy.com )断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使商品交换得以恢复。A项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商品交换;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中工业所有制方面的内容,与材料主题无关;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答案是D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 D
6.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www-2-1-cnjy-com
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成了A ( http: / / www.21cnjy.com )项的任务;新经济政策基本完成了B、C两项的任务。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终止。【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 D
7.1921年底,基辅郊区农民彼得洛夫把自己生产的粮食运到集市出售,结果是(  )
A.管理人员依法征收了税款
B.粮食被没收
C.他只能售一部分
D.行为合法,无人干预
【解析】 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策中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1921年新经济政策农业上实行粮食税,商业上也恢复了自由贸易。本题中1921年底农民将粮食运到集市出售,结果应是管理人员依法征收税额后允许自由出售。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A
8.1921~1925年苏俄(苏联)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工业化的开展
C.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D.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解析】 把握材料中“1921~1925年”和“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两大有效信息。在此期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答案】 C
9.(2013·临沂高一检测)卡通画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David Low在20世纪30年代访问苏联时,曾画了一幅漫画:一名集体农场女工,“心不在焉地在给一台拖拉机挤奶”。(《极端的年代》)这幅漫画说明当时苏联(  )www.21-cn-jy.com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拙劣性
B.新经济政策的急于求成
C.计划经济体制的粗糙性
D.赫鲁晓夫改革的速成性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材料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当时苏联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C
10.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21cnjy.com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解析】 从材料中“每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可以得出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管理,不是指导性计划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C项的正确性;根据材料不能得出会导致生活物资短缺的问题,故D项不正确。斯大林模式,产品由中央统一调配,完全排斥了市场的调节,可知答案为B项。21·cn·jy·com
【答案】 B
11. (2012·河北学业水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试)《大国崛起》中说道:“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其评价的是(  )2-1-c-n-j-y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的工业化
D.斯大林模式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即可判断是斯大林模式。
【答案】 D
12.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也存在严重问题。从整体史观来看,最主要的问题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缺少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C.经济效益低下
D.忽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解析】 关键信息是“从整体史观来看”。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只有B项符合要求,其他几项都与苏联本身关系更为密切。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许多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来源:21cnj*y.co*m】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遗留的危机。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注:当时历史最高水平)……1925年,列宁在逝世前不久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地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苏俄农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负担”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策中的什么措施直接导致的?
(2)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
(3)材料三中毛泽东主要批评的是斯大林模式中的哪种做法?
(4)假如以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请你为该组材料拟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俄(联)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农业政策。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回答即可。2·1·c·n·j·y
【答案】 (1)政策及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2)措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做法: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来优先发展重工业。
(4)主题: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农民问题(或农业问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 苏俄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如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等。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1*cnjy*com
材料二 1921年3月,俄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 “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21*cnjy*com
材料三
跛脚的巨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非常措施”指什么?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出处:21教育名师】
(3)材料三的漫画形象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经济,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回答第(1)问要理解材料一中的“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等关键信息,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第(2)问实际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目的。第(3)问主要说明了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
(2)①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发展经济。②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巩固社会主义。
(3)漫画描绘了苏联不平衡的经济结构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苏联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从而形成一条粗腿、一条细腿的畸形形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综合检测(七)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列宁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 题目中列宁所说的“‘强攻’办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指的是苏维埃俄国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据此判断D项正确。
【答案】 D
2.假如俄国的农民伊凡,将自己家里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然后将一部分赚得的钱在商店里买了一双马靴。你认为这件事不可能发生于(  )
A.1917~1918年 B.1918~1920年
C.1921~1927年 D.1917年以前
【解析】 通过材料可知,农民有自己可以支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粮食,国家存在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而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时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贸易政策是取消自由贸易。
【答案】 B
3.苏联小说《静静的顿河》中写道,“当一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底,在巴兹基召开的守备部队大会上,军区军事委员沙哈耶夫作报告的时候,骑兵连的战士就公开提出了意见,从他们的队伍里喊出了这样的口号:‘赶走征粮队!’‘征粮工作该收场!’‘打倒粮食委员!’”小说描述的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
A.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遭到农民的反对
C.农民对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强烈不满
D.斯大林模式下农民生活困苦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口号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知,当时苏俄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这一做法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激起了农民的不满,也引起了来自农村的士兵的不满。因此答案为A项。  21*cnjy*com
【答案】 A
4.(2013·武汉高一检测)“十月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苏俄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颁布《四月提纲》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
【解析】 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策是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形式,但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决定调整政策,这种政策的调整就是实施新经济政策。www-2-1-cnjy-com
【答案】 C
5.“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的具体对策是(  )
A.推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收政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D.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解析】 从材料中看,当时农民反对苏维埃实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经济政策,由此可判断农民反对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之后,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B
6.(2013·郑州高一检 ( http: / / www.21cnjy.com )测)一位俄国人说:“我们现在并不是没有面包、鱼肉、牛油,而是将这许多食品运到外国去换工厂机件了。”这应该是在描述(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苏联实行优先发展提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这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之一。
【答案】 C
7.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解析】 A项是列宁时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B项反映了斯大林早期的农业全盘集体化,C项是赫鲁晓夫的主要改革举措,D项是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口号。21教育网
【答案】 C
8.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  )【版权所有:21教育】
A.1925~1953年 B.1954~1964年
C.1965~1982年 D.1982~1991年
【解析】 材料中“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的信息,说明这一时期应该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答案】 C
9.勃列日涅夫在执政时期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来源:21cnj*y.co*m】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重工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尤其是军事工业,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增强苏联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与美国相抗衡。A、B、D三项也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故选C项。www.21-cn-jy.com
【答案】 C
10.下表反映了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
时间 1981~1985年 1986~1988年 1989年 1990年
国民生产增长率 3.2% 2.8% 2.4% -4%
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巨大混乱 ③长期争霸而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动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从表格中的时间可以看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联处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可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来分析。苏联在争霸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发展科技,出于争霸的需要,其在科技上的投入是很大的,特别是军事方面,③错,排除含有③的选项。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 A
11.从一定意义上说,以下结论是基于对苏联历史的回顾得出的,其中不合理的应该是(  )
A.斯大林模式是造成苏联日后分裂的重要原因
B.戈尔巴乔夫改革应对苏联解体承担重要责任
C.无论如何改革都不应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道路不适用于俄罗斯
【解析】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分裂的深层次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政治上实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了党对国家的领导权,所以应对苏联分裂承担重要责任,但是苏联分裂并不能证明社会主义道路不适用于俄罗斯。故选D项。
【答案】 D
12.学习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单元,我们不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B.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应采取固定的模式
C.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D.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解析】 制定经济政策应根据本国国情,不应该生搬硬套,更不应该模式化、固定化。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材料二
跛脚的巨人
材料三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21*cnjy*com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
(1934年7月23日)
材料四
苏联20世纪40~60年代经济问题诊断书
病人 苏联
发病时间 20世纪40~60年代
病由 ①
病症 ②
诊断 患了严重的“经济发展缓慢”症
医生处方 赫鲁晓夫 ③
④ 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农民和农庄的自主权
⑤ “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得以恢复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来会出现材料二中的现象?(4分)
(2)材料三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你如何评论威尔斯的观点?(8分)
(3)①②③④⑤分别应该填上什么内容?表中三个“医生”所开的处方都没能“医治”好苏联,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8分)21·cn·jy·com
【解析】 第(1)问“原因”可以结合列 ( http: / / www.21cnjy.com )宁领导的社会主义探索活动的作用回答,材料二漫画实际讽刺了斯大林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现象。第(2)问注意分析美国和苏联当时所处的不同背景,“评价”的关键是指出威尔斯观点的错误之处。第(3)问填表内容需要结合所学回答,“评价”言之有理即可,注意所表述的内容与二战后苏联改革的关联性。2·1·c·n·j·y
【答案】 (1)实行新经济政策。片面地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背景:①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之下,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②苏联: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评论:威尔斯只看见罗斯福新政对经济干预的表面现象(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而未看到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根本改变的实质,因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3)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发展缓慢;③重点改革农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等;④勃列日涅夫;⑤戈尔巴乔夫。
评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带来了严重的弊端,苏联的改革收效不大;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曲折性和艰巨性。(言之成理即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4.(2013·临沂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表是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 9 446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5.55 44.24
材料二 1933年5月,美国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21cnjy.com
——2008年8月《大生》
材料三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苏俄(联)在农业政策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农民有什么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两国经济改革的内容分析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6分)2-1-c-n-j-y
(4)结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出哪些有益启示?(4分)
【解析】 第(1)问注意材料中时间和粮 ( http: / / www.21cnjy.com )食产量变化的趋势。第(2)问提取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并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综合分析。第(3)问特别注意1980年,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第(4)问要综合回答,言之有理。【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 (1)变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影响: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农民可以自由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自己的剩余粮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受到农民的欢迎,有利于工农联盟和政权的巩固。
(2)措施: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目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正常经济秩序。
(3)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
原因:中国——废除人民公社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苏联——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与当时生产力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水平相适应;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从本国国情出发,及时大胆地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选择题
1.20世纪50年代,首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普京
【解析】 斯大林以后是赫鲁晓夫,然后是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普京。
【答案】 B
2.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改革,其根本原因是
(  )
A.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C.苏共“二十大”的推动
D.外国势力的影响
【解析】 苏联不断改革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始终未能彻底改变导致的。其余选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 B
3.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21cnjy.com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是失败的,但是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答案】 C
4.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 ( http: / / www.21cnjy.com )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农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21·cn·jy·com
A.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B.赫鲁晓夫改革在经济建设上急功冒进
C.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D.赫鲁晓夫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解析】 由材料中的“15年内在人均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可知A、B、C三项结论正确。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弊端,与赫鲁晓夫无关,故选D项。
【答案】 D
5.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的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应该是针对原来农产品收购价格过低的情况采取的措施。
【答案】 C
6.(2013·厦门高一检测)苏联领导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21教育网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③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④恢复部门管理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www.21-cn-jy.com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余粮收集制是列宁实行的;恢复部门管理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
【答案】 B
7.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做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注意题眼:“勃列日涅夫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府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开创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没有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做表面的改革。故A、B、D三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正确。2·1·c·n·j·y
【答案】 C
8.勃列日涅夫推进经济改革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主要表现在(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革管理
【解析】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林模式的原则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C两项错误;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可排除;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管理,相对于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D项正确。
【答案】 D
9.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 ( http: / / www.21cnjy.com )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21·世纪*教育网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解析】 由“研究坦克、火炮和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弹”“军工生产”“40%”等信息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军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www-2-1-cnjy-com
【答案】 B
10.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办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2-1-c-n-j-y
A.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放弃党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接受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原则
D.在维护原有模式下进行修补
【解析】 在斯大林体制下,用行政命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替经济手段,完全排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戈尔巴乔夫改革用经济管理办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 A
11.(2012·江苏学业水平考试)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答案】 A
12.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①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创新和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整的前提 ②因为积重难返,苏联改革步履维艰,效果不佳 ③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④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版权所有:21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①②③④都属于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中得到的启示或结论。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 ( http: / / www.21cnjy.com )条件未进行科学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21*cnjy*com
——《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材料二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材料三 右图所示为苏联最有名的现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设计的墓碑,高3米,宽2米,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几何交叉组成,赫鲁晓夫的头像就夹在黑白几何体的中间。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通过黑白两色和交错的花岗石,表现了赫鲁晓夫鲜明的个人性格和他的历史功过。赫鲁晓夫的头从花岗石中探了出来,紧盯着来往的后人,倾听着后人对自己的评价。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当时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得失。
(2)根据材料二,说明赫鲁晓夫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赫鲁晓夫进行评价。
【解析】 第(1)问紧扣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提供的信息,然后从得失两个方面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应从整体评价入手,做到客观公正,论从史出,有理有据。【来源:21cnj*y.co*m】
【答案】 (1)得:农业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改革的突破口,取得一些成果,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农民处境有所改善,对畜牧业也有促进作用。失: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一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
(2)改革缺乏正确理论指导,以及科学的规划;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3)改革取得一些成果,尤其是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业领域;顺应了历史潮流,第一次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为今后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犯了主观冒进的错误;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是改革失败的根源。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材料三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上台:1953年下台:1964年 勃列日涅夫上台:1964年下台:1982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 第(1)问列出名称即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2)问从材料二中进行归纳,注意限定在“经济方面”。第(3)问注意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第(4)问可从苏联面临严重的危机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等角度分析。
【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3)从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来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就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的厄运。他们的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4)经济状况:20世纪80年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苏联实际GDP平均增长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影响: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但是当时的苏联已积重难返,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