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统计表,读表完成第1~2题。
项目
1999年
2009年
甲
城市数目(个)
3
7
乙
工业总产值(万元)
36 200
1 765 000
丙
城市人口(万人)
56
340
丁
城市人口比重(%)
30.4
48.6
1.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近年来,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B.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
C.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D.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解析】 第1题,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扩大、城市数目增多四个方面。工业产值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第2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口数量较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剩余劳动力大多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答案】 1.B 2.C
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
A.M1 B.M2 C.N1 D.N2
4.根据上图判断,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
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
D.两个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解析】 第3题,19世纪以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地区,结合图例可知,M2即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第4题,图中N1和N2表示两类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图中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两条线相交,即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答案】 3.B 4.D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从阶段Ⅰ到阶段Ⅱ,该城市发展正处于( )
①大城市化 ②郊区城市化 ③逆城市化 ④再城市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
A.交通通达性差 B.地价昂贵、污染严重
C.就业压力过大 D.远离商业中心
【解析】 由我国某城市的发展阶段示意图可知,由Ⅰ到Ⅱ阶段,郊区人口密度增大,城区人口密度也增大,所以该城市正处于大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不能体现逆城市化,因为城区人口没有减少。到Ⅱ阶段,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是由中心区地价昂贵、污染严重造成的。
【答案】 5.A 6.B
下图是甲~戊5个国家三大产业就业人口结构的等边三角形图。据图回答7~8题。
7.几个国家中,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国家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的国家是( )
A.甲 B.乙 C.丙 D.戊
【解析】 读懂图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三角形坐标图中,图内的任何点各坐标比例(相对数)之和应为100%。从图中可看出丁国第三产业人口就业比例最低,同时第一产业人口就业比例最高,这说明丁国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较多,所以丁国的城市化程度最低;甲所在的国家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最低,且第三产业人口就业比例较高,因此甲国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也高,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 7.D 8.A
(2013·武汉高一检测)下图为“平原上的某城市及郊区气象资料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在此等值线分布状态下,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①近地面气压值是城市低于郊区 ②近地面的风是从城市吹向郊区 ③城市受下沉气流的控制 ④城市形成“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形成城市与郊区气温与降水差异的原因分别是( )
①城市的蒸发量远远大于郊区 ②城市植被覆盖率远远大于郊区 ③城市人为排放热量多于郊区 ④城市上空可悬浮颗粒物多于郊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 由图可知,城市气温、降水高于郊区,形成“热岛”和“雨岛”,主要是因为城市人为排放热量多,气流上升,且城市污染严重,空气中可悬浮颗粒物多,使凝结核多,水汽在上升过程中易凝结形成降水。城市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气压城市低于郊区,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城市化使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城市蒸发量小于郊区。
【答案】 9.B 10.D
(2013·四川高考)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1~12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1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12.据表1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解析】 本题组解题关键是能够结合数学知识进行解答。第11题,我国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一直比我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大,故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第12题,我国自1985年以来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一直比较大,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乡村人口数量不会持续增长,城市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商业用地在城市用地中的比例最小,故城市新增用地应主要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城市用地的快速增加必然会占用大量农业用地,故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答案】 11.C 1 2.D
二、综合题
13.读下面某国不同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① 图②
(1)图中A、B、C、D、E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①中的变化过程与图②中的________(a或b)曲线是对应的。
(2)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________水平。
图①中的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属于_______国家,而图②中不对应图①变化的另一曲线表示的是_______国家。
(3)图①中E~F变化反映了________现象。
(4)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珠江三角洲的新兴小城镇,有如下四种模式可供选择,适宜的模式是________(双选)。
【解析】 图①中A~E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这是城市化的最重要标志。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说明城市化速度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综合分析得知,图①表示的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在图②中对应的曲线是a。四种发展模式中②③两种模式城市交通比较便利,老市区周围建设了新市区,没有高楼群,有利于减轻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问题。
【答案】 (1)城市化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a
(2)经济发展 发达 发展中
(3)逆城市化
(4)②③
14.下图是某城市不合理发展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填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将以下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每空限填一次)
A.交通拥挤,住宅问题
B.人口迅猛增长
C.规模无限制扩大
D.进行合理规划
E.发展交通,兴建住宅
F.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2)图中数码①表示的问题若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双选)关于图中数码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面开展大气污染、河流污染、噪声污染等的治理工作
B.将有污染的工矿企业迁出市区
C.扩大绿地面积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D.加强绿化建设就是为了美化环境
【解析】 题中明确提出是城市不合理发展引发了城市环境问题,因此图中数码①应表示的是就业困难这一问题,与此并列的两个空应填入A和F,从图中的关系网来看,数码②应是治理环境污染,与此并列的两个空应填入D和E。
【答案】 (1)所填充字母顺序自左到右,自上而下依次是BC(位置可互换)、AF(位置可互换)、DE(位置可互换)
(2)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尚低,城市人口本来就未充分就业,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迁入,必然导致失业问题严重。
(3)AC
课件67张PPT。演示结束 城市化 城市地域 城市人口总量城镇数量城镇规模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发展中国家 第二、第三产业 大量农民 农村 郊区 城市人口 工业化 带状 中纬度平原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 垃圾 住房紧张 逐渐衰落 交通阻塞城市规模 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作业(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