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南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9 15:37:30

文档简介

2023年“江南十校”高二阶段联考
高二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开始,“自然人化”便成了自然美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并一直持续到
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美学热”。当代美学在这一发展阶段,深受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哲学柜架的束
缚。西方人本主义理论将自然视为“自然物”,视为荒蛮的存在、可加以利用的资源,自然的审美价值因
此而长期遭到否定。
中国传统秉持自然生命观,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张“与物为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
万物本吾一体”等。由此,在人与自然审美关系建构中,除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外,更有“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膜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的
“畅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互赏”等。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可谓是与人平等的
生命存在。
20世纪90年代之后,生态型美学开始在中国勃兴。所谓生态型美学,主要是指生态美学、环境美
学与景观美学。三者主要依赖的自然科学基础不同,分别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景观规划设计学和景
观生态学。同时,自然美相应凸显的维度也不同:生态美,旨在凸显自然生命样态之真;环境美,旨在凸
显自然生存环境之善;景观美,旨在凸显自然物象之美。
而三者之所以可统称为“生态型美学”,在于有共同之基础:秉持生态世界观,即以生态地球、生态
宇宙为本体,认为人与自然平等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强调生态审美方式,基于但又不受限于自然科学
理论,以生态感知方式体验自然美。
因面对共同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国内兴起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译介而来的西方生态型美学
很快形成交汇融合,并促使自然美再次成为美学研究热,点。在生态型美学理论体系中,作为审美者的
人,不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与自然物同处生态系统之中的生命存在。由此,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审美关
系的建构,便促使“自然人化”在两个维度发生转变:走向“自然化人”一由于自然生存环境恶化、生态
危机加重,人更加注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将生态规律视为“美的规律”的有机内容;走向“人
的自然化”一从理性的、处于主体地位和作为“类”的人,走向更为关注生命体验和生态保护的人。
在生态审美原则下,自然美的构成,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审美原则下的形式美,而是凭借自身的生
命价值、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价值等,展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自然美的内涵,则因建基于自然科
学理论,使得生态美、环境美与景观美都内在蕴含着自然科学之真。
(摘编自席格《自然美学的演进与拓展》)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2023年“江南十校”高二阶段联考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主观题评分细则
1.【答案】C
【解析】逻辑错误,“要么··要么”选择关系错误,原文是并列关系。原文是“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审
美关系的建构,便促使‘自然人化'在两个维度发生转变:走向‘自然化人’”··;走向‘人的自然化

2.【答案】D
【解析】A项因果颠倒。根据原文“中国传统秉持自然生命观,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此、
在人与自然审美关系建构中,除有··,更有··等”可知,是先有“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才有“比德”“移情”“畅神”“互赏”等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
B项“不能放在一起研究”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而三者之所以可统称为‘生态型美学’,在于有共同
之基础”。
C项“不必考虑形式”错误,观点绝对。原文是“自然美的构成,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审美原则下的形
式美,而是凭借自身的生命价值、在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价值等,展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答案】A
【解析】A项错,材料二中的“从生态的视角出发,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自然审美坚持‘生态整体主
义’,这种生态整体主义批判了‘人化的自然’对自然本身价值的忽略以及抹杀了人与万物平等共同
构成世界的事实”该项与这一表述正好背道而驰。
B项符合生态存在论美学“一旦意识到生物环链中人与自然的相同性,并根据它的基本原理来界定人
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更加符合人的本性,也会使人类的思想与活动具有更高的科学性”。
C项可以支持材料二中“中国生态美学与西方生态美学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个观点。
D项可以支持材料二中“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自然审美坚持‘生态整体主义’”的观点。
4.【答案】
①以时间为序阐述自然美学的演进与拓展,围绕核心论题,条分缕析,层层递进,逻辑严谨。
②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助于读者理解相近学术概念之间的细微区别,避免混淆。
③第二自然段大量引用古诗文,增强了文采,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④作者研究视野开阔,既能关注研究现状,又能联系中外学术观点,论述扎实,令人信服。
【评分细则】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赋分,论证特点包含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围绕
这两个方面的其他答案也可酌情赋分。
5.【答案】
①坚持“生态整体主义”,批判“人化的自然”对自然本身价值的忽略以及抹杀了人与万物平等共同构
成世界的事实。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
②坚持“生态人文主义”,提出人拥有与自然相一致的“生态本性”,在对自然美的考量中并非完全“去
人化”而是兼顾自然美与人类活动。
③坚持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以此为理论指导,坚持社会实践和物质第一性的原则,扬弃实践美
学,祛除西方环境美学中的自然欣赏之“神秘模式”和神秘氛围。
【评分细则】
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赋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
6.【答案】D
【解析】“荷花则看到‘我家自管蚕花不好’‘你们都是好的'后不甘心而进行报复”错,从文中“可并
没害了谁”“你们怎么把我当作白老虎,远远地望见我就别转了脸?你们不把我当人看待!”可以看
出,荷花并不是因为自己蚕花不好,别人的都是好的而报复,而是认为大家不把她当人看待,是莫大的
羞辱,她因不甘心被歧视而进行报复
7.【答案】C
【解析】“通过展示当地的养蚕环境来描绘老通宝一家为夺取蚕事丰收而竭尽心力地奋斗”错误,小
说虽然对当地风俗有所介绍,但并不是以之来描绘老通宝一家的奋斗;“最终却因为荷花的出现而养
蚕失败”错误,小说最后写到“‘宝宝’身强健的,像有魔法似的吃了又吃,永远不会饱”,这些蚕“宝
宝”并没有因为荷花的出现而受到影响
8.【答案】阿多是旧中国逐渐觉醒了的新一代农民的典型。
①他从父亲的身上继承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能干的品性。
②他爽朗、乐观,敢于反抗,善于思索。如他从不相信贫苦农民仅仅依靠勤劳就能改变自己受苦受难
的命运。
③他也没有父亲老通宝那些迷信保守思想,他不相信蚕忙时节的那些鬼禁忌,也不相信村里人说的荷
花是“白虎星”的说法
④他富有同情心,有朴实的平等思想。他对荷花这位出身低贱而受人歧视的女人,不仅予以同情,而
且予以保护
【评分细则】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赋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
9.【答案】
①看到蚕非常好,“宝宝”都很强健,心里充满了紧张的快乐。(快乐)(1分)
②严禁阿多跟荷花说话,担心传染了晦气。(担心)(1分)
③看到蚕是少见的好,心里充满了期待。(期待)(1分)
④跟阿四商量买桑叶,非常焦急。(焦急)(1分)
⑤和四大娘商量借钱来买叶,下定了决心。(下定决心)(2分)
【评分细则】赋分如上,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