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促织》课件(共81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促织》课件(共81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9 18:1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1张PPT)
从跌入深渊到飞上青天
—— 一只蟋蟀引发的悲喜剧
选自《聊斋志异》
语言建构与运用:夯实字音字形基础知识;根据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的规律,让学生查找和落实本文的文言现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具体把握小说的情节,并能复述出来,通过编写故事提纲,掌握情节起伏跌宕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学习掌握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文化传承与理解: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观。
学习目标
课堂导入
这个虫子就是促织,俗名蟋蟀,性好斗。明宣德年间,宫中斗促织戏风靡一时。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假如别人用一匹骏马和你换一只小虫,你愿不愿意换呢?
知人论世
1
蒲松龄(1640—1715年),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
蒲松龄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直到72岁时才补了一个贡生。
作者介绍
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
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他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者介绍
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
蒲松龄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尤其是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
作 家 作 品
题材可分为:①婚姻爱情类,如《婴宁》《连城》《小翠》
连城,大户之女。有才名,工刺绣。以诗择婿。应者颇众,有乔生献诗,甚可,父贫之,连城病,几死,生割肤肉活之,父又悔婚。后又死,生悲绝,会于冥府,得友人助而双双复生和好。
故事生动地塑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婴宁,并着意刻划了她与王子服相爱过程中天真而近乎狡黠的内心世界。
《婴宁》
《连城》
②批判科举制度类。如《叶生》《司文郎》《颜氏》等
故事描绘了一个聪明美丽而又善良的女子颜氏,见丈夫屡考不中,便女扮男妆替夫考取功名,官御史达十年之久,后退而待奉夫君,空使须眉汗颜。
一瞎和尚用鼻子嗅试卷,以定文章的好坏,让官吏把文章烧了给他闻,竟至:“向壁大呕,下气如雷。”
《颜氏》
《司文郎》
席父被冤至死,方平赴泉下为父伸冤。然泉下官吏也徇私枉法,乌烟瘴气,方平不畏权势酷刑,不睬金诺寿,终于战胜邪恶,伸张正义。
牛医爱女胭脂,聪明美貌,爱慕秀才鄂秋隼。岂料竟 引出一桩人命案来,几经反复,累及多人。山东学使施愚山,力翻冤狱,严惩凶手毛大,使胭脂与鄂秀才结成伉俪。
③揭露黑暗现实的。如:《席方平》《胭脂》《促织》
《席方平》
《胭脂》
宁采臣赶考途中,夜宿古寺,遇到被妖物胁迫害人的女鬼聂小倩。答应替她取出遗骨安葬。为报恩,聂小倩以身相许,和宁采臣结为夫妻,为他生下一个儿子。
王生去崂山学习法术,老道士授予穿墙术。回家向自己的妻子卖弄,结果头上撞出一个大包。
4:总结社会人生的经验教训,对人进行教育和劝诫:如《画皮》、《崂山道士》、《瞳人语》、《狼》三则等。
《聂小倩》
《崂山道士》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老舍
《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鲁迅
名家评价
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了解作品
是他的书斋名称
是指记述的意思
是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
“志”
“异”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qióng)。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
解读题目
检查预习
2
重点字音
基 础 积 累
猾黠 迂讷 迄今 诣问
爇香 翕辟 遽扑 掭草
不啻 奢靡 藁葬 惙然
觇视 猪鬣 龁敌 俾入
厚赉 蹄躈 裨益 惭怍
蠹虫 恩荫 长胫 角斗
抢呼欲绝 向隅而泣 翘首以待 浅尝辄止
xiá



ruò


tiàn

chì
gǎo
chuò
chān


liè
lài

qiào
yìn

qiāng

jué
jìng
qiáo
zhé
zuò
梳理故事情节
1、序幕:交代故事背景 朝廷  促织
2、开端:成名被 派交纳促织
3、发展:成妻 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4、高潮:成子 促织 促织 促织
5、结局:成名 促织
6、尾声:作者 促织
1征2摊3卜4毙、化、斗5献6评
1.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交代背景)
2.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山穷水尽)
3.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柳暗花明)
4.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大起大落)
5.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因祸得福)
6.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痛斥官吏警戒天子)
梳理情节
翻译文本
3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
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
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
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
辄倾数家之产。
名词做状语,岁-每年
巴结


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狡猾
使…高,抬高
进献
才能
通“值”,价值。
使…倾尽/竭尽(破产)
崇尚,爱好
储存
动词,责令
动词,索取
老百姓。丁,成年男子。
翻译文本 第一段
明宣宗年号(1426—1435)
译 文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蟋蟀。蟋蟀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令想要讨好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却非常勇敢,于是朝廷责令当地以蟋蟀作为固定的贡奉项目。县官把进贡的差事派给里长。市经中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小吏们狡猾奸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有关费用,每责求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倾尽财产。
(1)祸源宫中戏促织,县令媚上害民间。
1.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有什么深意?
点题,开宗明义,揭示矛盾产生的社会根源。“宫中”二字把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为主人公成名一家悲剧性的遭遇做了充分的铺垫。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牵累而耗尽
谋求
从事
拘谨不善言谈
老百姓
翻译文本 第二段
考取
古代基层行政单位
恰逢,正赶上
弥补,补助
希望
万分之一
意动,认为是对的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没有
不用
始终
款式,规格
旧时地方官吏严逼人民,限期交税、交差、逾期受杖责,叫“追比”
用杖打
大腿
淋漓
译 文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正在读书,准备考秀才,很多年没有考上。他为人迂拙,不善言辞,就被狡猾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逐渐耗尽。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找到的可能。”成名认为这些话有道理。(于是他)就从早上出去晚上回家,提着竹筒铜丝笼,在残破的墙垣或杂草丛生的地方,勘探石隙,发掘洞穴,什么办法都用尽了, 终究没有成功。即使捕捉到二、三只,也是品相差个头小不符合规格。县令严定期限,按期查验追逼,十多天的时间,成名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大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辗转反侧,只想自杀。
(2)童子成名报充役,家产赔尽遭杖刑。
2、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成名什么性格特点?
表现了他“迂讷”、忠厚的性格。他是一个考场失意的童生,既不敢借征收促织敲诈勒索百姓,又没钱赔偿,家产逐渐耗尽,忧闷欲死,揭示了成名所遭受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摧残。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翻译文本 第三段
凭借
占卜
准备
到,前往
红妆的少女、白发的老婆婆
点燃香

辟,开
恭敬地站着
充满
拜两次
同而,表修饰
心中
没有丝毫差错
吃一顿饭的工夫
寺庙,即梵语“阿兰若”
知道,明白
但是
译 文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凭借神力占卜。成名妻子准备了礼钱前去询问。只见红妆的少女、白发的老婆婆,堵在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密室里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卜的人在香炉上点燃香,拜了两次。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求卜的人都恭敬地站着听。一会儿,从帘子里面扔出一张纸,就说出人们心中想的事,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一顿饭的工夫,帘子掀动,一片纸抛落下来。捡起看,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一个阁楼,像寺院;(殿阁)后面的山脚下,到处横卧着奇形怪状的石头,在带着像针一样尖刺的一丛丛荆棘中,一只“青麻头”趴在那里;旁边一只蛤蟆,似乎将要跳起来的样子。她仔细观看,不能理解。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与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给成名看。
(3)成妻备钱问巫卜,神灵示成猎虫所。
翻译文本 第四段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恐怕
勉强
草木茂盛的样子
形容特别

突然
悄悄追随
轻轻拨动
仔细看
即使

应付
译 文
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示我捉蟋蟀的地方吗?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像。于是他就勉强起床扶着手杖起来,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草木浓密而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跑,只见蹲踞着一块块石头好像鱼鳞似的排列着,很像画中的图景。他于是在蒿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针和一株小草似的。然而心力、视力、听力都用尽了,全然没有蟋蟀的踪迹和响声。他正尽力搜索,没有停止,突然有一只癞蛤蟆跳着离开了。成名更加惊愕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癞蛤蟆的踪迹,拨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趴在荆棘的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蟋蟀却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轻轻拨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即使价值连城的宝玉也比不上它,将他养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实喂它,爱护到了极致,留着等到进贡的日期拿它充抵官差。
(4)按图索虫佛阁后,猎得俊虫喜笼归。
理解前四段内容,梳理表格:
段落 事件 民状 线索
第一段 岁征民间 倾数家产 征促织
第二段  
第三段       
忧闷欲死
惟思自尽
抓促织
卜促织、寻促织
隐中胸怀
问卜得图
无所赔偿     
劣弱不中
3、写成名妻子求神有什么深刻用意?
①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符合民众的欣赏水平,使小说具有神怪色彩,更有趣味;
②人只有在陷入绝境的情况下才去求神,求神可以给人精神寄托,不至于绝望;反映了成名一家在现实中已走投无路;
③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于波澜中显平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赏析捕捉促织的动词。
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成名搜寻之细,用心之苦,语言生动,细腻。
在绝望中,成名按图苦搜,终获佳品,解脱苦难有了希望,第一层波澜趋向平息。
成有子九岁,窥kuī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zhì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ěr翁归,自与汝rǔ覆算耳!”儿涕而出。
暗中察看
偷偷地
打开
跳跃
径直
等到
大腿
一会儿
接近
祸种
你的父亲
追究
名作动 流泪
翻译文本 第五段
【译文】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孩子哭着跑了。
(5)成子好奇窃发盆,虫死人悲祸临头。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
翻译文本 第六段
很快
“披” 覆盖
搜寻
已经
十分悲痛
面对墙角哭泣
不再有所指望
用草席裹着尸体埋葬
气息微弱的样子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不久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再也没有了依靠。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
翻译文本
(6)儿用魂灵化蟋蟀,以供为父塞官责。
翻译文本 第六段
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出不来气,说不出话,形容极度悲伤
闭上眼睛要睡
日光
窥视
通“才”,刚刚
形容跳得轻快而高
仔细地(看)它
蝼蛄的别名
天亮

瞻前顾后
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只是孩子神气痴呆木然,没有精神,只想睡觉。回头看见装蟋蟀笼子已经空了,又悲伤得出不来气,说不出话,也不敢再追究儿子的责任。从晚上到天明,没有闭上眼睛睡觉。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地去捉它,那蟋蟀叫了一声就跳走了,并且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迅捷跃起。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来回走动,向四面观看,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像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它。(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里去了。再仔细看它,形状像蝼蛄,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他高兴地收起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是惴惴不安,恐怕不合官府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次,以便看它怎么样。
翻译文本
(6)儿用魂灵化蟋蟀,以供为父塞官责。
自主思考
理解四五六段内容,梳理表格:
段落 事件 民状 线索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面如死灰
失促织
获促织
抢呼欲绝
喜而捕之
喜而收之
儿死于井
忽闻虫鸣
跃落襟袖
发盆扑毙
举家庆贺
得促织
扶杖冥搜
翻译文本 第七段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年轻人
这里指买主
到……去
形容笑的样子
并列的笼子
坚持要较量较量。固,坚持、一定。强,迫使
形容神貌呆笨
鬣(liè)毛:动物头颈部长毛
不久,一会儿

鼓起翅膀得意地叫。翘,举。矜,夸耀
名作动 命名
羞愧
突然
村里有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把它当成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买主。(有一天)年轻人直接到家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就掩着口轻蔑地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身形庞大修长,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比试。年轻人坚持要斗,但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于是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像个木鸡,少年又大笑。 (接着)试着用猪鬣毛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多次撩拨了它,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跳起来攻击,振作有声。
翻译文本
(7)试斗不意显奇才,鸡败更令成惊喜。
6.少年“三笑”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少年第一次“笑”,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对成名促织轻视鄙夷的神态;
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
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挑逗促织,但促织“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翻译文本 第七段
惊讶
一尺多
匆忙
以脚跺地
不久

名作状 用力
拾取
译 文
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巴,伸开触须,径直咬住敌方的脖颈。 年轻人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搏击。小蟋蟀抬着头鼓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非常高兴,两人正在共同赏玩蟋蟀,一只鸡突然跑来,直接上前啄小蟋蟀。成名惊骇地站着,惊叫起来。幸亏没有啄中,小蟋蟀跳开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前进,追逐逼近小蟋蟀,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扑腾,到跟前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把蟋蟀捡起来放到笼中。
理解第七段内容,梳理表格:
段落 事件 民状 线索
第七段
大骇大喜
成益惊喜
试促织
直龁敌领
叮鸡不释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翻译文本 第八段
次日
“呵”怒责
形作名 奇异的本领
倒下
巡抚

分条陈述
没有能超过它的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翻译文本 第八段
没多久
应和,按照
(才能)优异
提督学政(学台),是专管教育和考试的官
俾,使。邑,县
赉(lài):赏赐
亦作“蹄噭”噭,口;躈,肛门
认为……奇特
几年
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都超过世代做官的人家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令,县令见它身形短小,怒斥成名。成名说了它的奇特本领,县令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其他的蟋蟀的都倒下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在公文上详细地分条陈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用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所有奇异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胜过它。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就应和着音乐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恩赐的由来,不久,县令也因为才能卓越而被上报。县令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进入县学。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敏捷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万间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都超过世代做官的人家。
(8)成名因祸得福。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从这方面说,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其他任何一种动物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不愿成为人,而甘愿变成一只虫子。这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呢?在人与蟋蟀的关系中,人是弱者,是蟋蟀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是蟋蟀紧紧地掐住人的脖子,人与蟋蟀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而魂化成一只蟋蟀。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它以寓言的形式影射了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
3.成名之子魂化蟋蟀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拓 展 延 伸
9.阅读吕毖《明朝小史》中的一段文字,比较与《促织》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蒲松龄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不同之处:
①《野史》是一大悲剧,《促织》是“喜剧”。
②情节不同:《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妻失促织,惧而自缢;鸡啄食促织;夫亦自经。
高超之处: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现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10、本文的结局是喜的,但本文是喜剧吗?
①喜剧的结局,却又让人心酸悲苦。虫,是逐级献上去,奖,是逐级赏下去,似乎从上到下皆大欢喜。点出成子“自言身化促织”,真是挥洒出一把辛酸的眼泪。而逐级的赏赐乃至政绩的考核,竟然都是因为献虫有功,而不是国计民生的政绩,朝廷的荒唐无道就显得可悲可叹。“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
②《促织》揭露社会黑暗,政治荒唐,现实无奈。
成子魂化蟋蟀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为促织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挞皇帝视人命如玩促织。
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于区区小虫,可见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反而用“反讽”的方式,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翻译文本 第九段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作者自称
奉皇帝的命令去办的人
“加”,加上;“以”,由于
把妻子做抵押品去借钱。贴,抵押
唯独这个
蛀虫
县令
得到恩惠荫庇
偶尔
常规
比喻一个人发迹了,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
恭谨宽厚
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奉命形事的人就立刻把它定位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每天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有停止。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以忽视。唯独这个叫成名的人因为胥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富有,穿上名贵的裘衣,坐上豪华的车马,扬扬得意。当他充当里正,受到杖击责罚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达到这样的情况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于是让抚臣、县令一并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他的鸡狗也跟着成仙。’这话是真的啊!”
(9)作者的评语。
理解八九段内容,梳理表格:
段落 事件 民状 线索
第八段
第九段  
贴妇卖儿
皆关民命   
评促织
官贪吏虐   天子跬步
上大嘉悦
自言化身 
献促织
无出其右
成子复归 
11.故事为什么要把背景放在明朝?
本文的创作意图,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 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
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
12.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卒章显志,表了作者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和评价。
13.“异史氏曰”这段评论的主要观点有几层?分析概括。
(1)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
(2)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3)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深入探究
4
报充里正 悲
无促织可交,被责打 悲
问卜得促织 喜
求神问卜
失促织
儿投井 悲
魂化促织
悲极复喜
因祸得福大喜
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
回答问题
1、文中小说主人公成名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
主旨:
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作品是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艺术特色
5
本文的艺术特色
①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条理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
②巧妙运用伏笔和暗示。
文章多处运用伏笔和暗示,使故事于情于理都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在情节上前后呼应。如第一段中“此物故非西产”,句中的“故”字既是伏笔,又是暗示。促织本不是陕西一带的特产,而上至宫廷,下至县令却每年在民间强征,这为成名一家悲剧的必然性埋下了伏笔。
艺术特色
③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生动。
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如成名夫妇得子尸于井的相关描写,描绘出人物亦悲亦愁的神态;又巧妙地借用衬托,以“茅舍无烟”“相对默然”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心理描写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成名在儿子失手弄死促织到找到另一只促织的过程中,由“如被冰雪”而起,经过“怒—悲—喜—愁—惊—喜—惴”的心理变化。
艺术特色
④语言精练,生动形象。
《促织》一文语言精练、生动。用词精练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运用上。如“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这一段字通过“怒”“奔”“腾击”“跃”“张”“伸”“龁”等词,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
艺术特色
⑤现实与想象相交融。
“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的情节,带有某种神秘色彩,作者虚构这些虚幻情节,不是仅仅为了引人入胜,也不是为离奇而离奇,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与《窦娥冤》的三桩誓愿写法有些类似)
艺术特色
1.给下列词类活用分类(5分,分对一组1分)
  ①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②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之
③进城梯而下之 ④二月草己芽
  ⑤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⑦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⑦
  解析:考点是掌握词类活用。①②名词作状语,笼:用笼子;棰:用棰子。③④名词作动词,梯:登上梯子;芽:发芽⑤使动用法,活:使……活下来⑥动词作名词,出:支出;入:收入。⑦乐:快乐。
当堂检测
2.选出与“岁征民间”句式相同的一项( )(3分)
  A.试使斗而才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D.事又不济,反为所笑
答案:A
解析:考查掌握文言句式。题干是省略句。省略了 “于”。A.省略句 B.倒装(定语后置) C.判断句 D.被动句。
3.下列科举名称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 童子 举人 进士 贡士 B.童子 举人 贡士 进士 秀才
C.童子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D.秀才 童子进士 贡士 举人
答案:C 
解析:考查古代有关科举类的文化常识。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童子即童生,科举时代还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科举考试共分四级:院试,县、府一级的考试,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乡试,省级考试,及格者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主持,分三甲出榜,统称进士。选C。
4、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B.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行道之人弗受 D.而君幸于赵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句式之一——被动句的掌握情况。C项是主动句,A.B、D均为被动句式。故选C。
e7d195523061f1c0214d268728035a112e1f1a63855fa0d5B3BC3571FB2346650E40B27C71D4ADB669896543E409C0762562804D99F14164E036E91A4D200FB459B9C67F1066513BDCC2663F2655ED5A2F3E64E50905ECC13FD08E412A2449DFC0DEA4732AF4E76A12DAA23714D9A24C7EAC7F7CD8FF94AEC7D4E9162B55FEA74E289784371BE33B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