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1.从背景来看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
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进行变法,他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这些规定( )
①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②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③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 ④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私有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 “奉选练之士”,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扫清了道路;“三世而收爵禄”,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在题目提供的材料中,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的问题。答案为A。
【答案】 A1.相同点
(1)两次改革都有着富国强兵的目的。
(2)两次改革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3)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2.不同点
(1)时代背景不同。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
(2)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变革。(3)特点不同。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改革。
(4)结果与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却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2.下列关于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相同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都打击了旧贵族特权
C.都有富国的目的
D.都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解析】 A、B、C是二者的相同点。D说法错误。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答案】 D课件33张PPT。●新课导入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21岁的渠梁继承王位,即是秦孝公,一连三天,秦孝公闭门停朝,同一位同样年轻的男子进行对话交谈,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膝行到席子前沿。这个青年男子就是刚刚从魏国投奔秦国的商鞅。不久,立志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的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改革,这就是战国最为彻底的商鞅变法。秦孝公为什么会任命商鞅变法?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本节课我们学习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教法案例
1.“社会变化的新气象”一目讲述春秋战国的时代巨变,教学中要抓准五个要点:(1)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2)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3)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要求分享政治权利;(4)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富国强兵成为内在动力;(5)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改革变法的理论武器。 本目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讲述本目时教师可结合“学思之窗”和插图,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春秋战国时代变革的特点和变法的必然性。
2.“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一目是又一重点难点,教学中要抓准两个要点:(1)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和鲁国初税亩制度;(2)战国时期的李悝改革和吴起变法。教师可通过列表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各国改革的事件、内容和影响,并分析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区别,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改革是奴隶制性质改革,而战国变法属封建性质的改革。3.“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一目,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点:(1)秦国的崛起与社会的落后;(2)秦献公的初步改革;(3)秦献公去世,秦孝公即位;(4)秦国改革的历史机遇。本目内容繁多,教师务必“化繁为简”,讲述时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线索,重点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归纳秦国变法的历史机遇。演示结束1.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_、大变革的时期。
2.表现
(1)经济上
①农业:________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铁农具大动荡③商业:日趋活跃,_______、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阶级关系上: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__________出现。
(3)政治上
①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_________________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__________统治。
②世卿世禄、__________局面需要打破。邯郸新兴地主废除奴隶主贵族封建专制封邑制(4)军事上:春秋时期主要是_________战争,战国时期则以_______战争为主,战争更加频繁。
(5)文化上
①私人讲学风气兴起,__________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②__________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争霸兼并民间办学法家学说1.目的:富国强兵,扩充实力。
2.概况农工商业赋税制度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法经贵族旧贵族奖励军功秉公执法1.不利条件
(1)秦国偏居关中,比________各国都要落后。
(2)公元前4世纪初,开始改革,但成效不大。
2.有利条件
(1)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 ______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民风质朴,___________充斥。 中原法家尚武精神3.历史机遇
(1)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________分裂。
(2) __________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
(3) __________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晋国中原士人秦孝公1.不同点2.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
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2013·石家庄高二检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春秋时期各国变革的最本质的不同在于( )
A.出现的根本原因 B.代表的阶级利益
C.产生的社会影响 D.改革的具体措施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本质”。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已得到确立,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而春秋时期的变革仍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这就是两者最本质的不同,故正确的选项为B。
【答案】 B(2013·南通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的赋税是以井田为单位征收的。在井田制下,每户土地都是百亩,所以每井土地,无论好坏,产量高低,所出的赋税和劳役都是一样的。《孟子》说“周人百亩而彻”。
材料二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帮助齐桓公实行“相地而衰征”的赋税政策……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而分等征赋。材料三 公元前548年,楚国令尹(最高行政长官)子木在整顿楚国军赋时,推行“量入修赋”的原则。具体做法是:登记全国土泽田地的具体情况,度量山林水泽的出产,分清丘陵高土,注明盐碱地,计算水淹地,划分小块耕地,并规划肥沃土地上的井田等,实际上是根据不同的土地情况及其产品种类和数量来确定赋税。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管仲实行的赋税制度与西周时期相比,有何变化?你如何看待这一变化?(2)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二,其赋税政策有何一致性?二者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
【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致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代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变化:西周按井田以户征收,管仲以土地好坏和产量征收,即征收标准不一样。看法:改变旧税制,按土地等级征税,既可以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又有利于公平、公正,客观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具有进步性。
(2)一致性:都是适应新情况采用的新税制;征收标准和方法相似。时代特征: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一、选择题
1.(2013·南阳高二检测)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 A.铁器牛耕的使用 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各诸侯国的变法 D.宗法分封制解体
【解析】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故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当时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因素。
【答案】 A2.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整顿吏治 B.严禁私门请托
C.推行“平籴法” D.奖励军功
【解析】 吴起变法的内容不包括奖励军功,故选D。
【答案】 D3.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
A.春秋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贵族政治衰微,对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封建改造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然而这种改造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春秋时期各国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税制改革方面,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上层建筑。进入战国时期,废除奴隶制、世卿世禄制就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
【答案】 C二、非选择题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二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1)材料中的“三晋”是指谁?“吾”是谁?(2)“吾”是如何抓住机遇,促进秦国发展的?
(3)据材料二判断商鞅的思想主张体现哪一学派的思想,为什么它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理论基础?
【解析】 第(1)问中据材料描述可判断“吾”是秦孝公,当时“三晋”指韩、赵、魏三国。第(2)问注意“机遇”指有利条件,然后用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据材料信息可知,商鞅主张顺应形势进行变革,符合法家思想,结合春秋战国时代背景和法家思想主张分析其受到重视的原因。【答案】 (1)三晋:韩、赵、魏三国。
吾:指秦孝公。
(2)举措:招揽贤能,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
(3)派别:法家。
原因:法家思想主张顺应形势进行变革、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法治,适应了春秋战国时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课后知能检测课件33张PPT。●新课导入
公元前356年立志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的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改革,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商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新法,那么商鞅在哪些方面推行了新政改革?本节课我们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教法案例
1.“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一目讲述商鞅人生历程,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1)深受法家影响的商鞅;(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3)投奔秦国,主持变法。讲述本目时教师可结合“学思之窗”,补充史料“南门徙木”典故等,引导学生得出商鞅坚定的改革决心与勇气。
2.“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一目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1)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维护国家统一。教师讲述本目时可联系必修二井田制和重农抑商政策以及必修一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意义,使学生加深对变法内容的理解。3.“奖励军功、加强集权”一目是本课的另一重点,教学中要抓准七个要点:(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废除世卿世禄制度;(3)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4)普遍推行县制;(5)制定秦律;(6)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7)改革旧的社会生活习俗。本目内容繁多,教师务必化繁为简,讲述时教师可制作表格,让学生填充改革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损害旧贵族利益,为学习改革失败原因做好铺垫。演示结束1.早年立志
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_______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
不受魏惠王重用。法家3.弃魏投秦
________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得到重用。秦孝公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目的:发展____________,增强经济实力。
(2)主要措施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_______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___________,允许土地买卖。
②___________,奖励耕织;统一___________。
(3)作用:维护了新兴___________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农业生产井田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度量衡地主阶级2.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根本目的:在_______的基础上实现强兵,争取在___________中占据主动。
(2)主要措施
①奖励军功,实行________爵制。
②废除“_____________”,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③建立严密的___________,制定连坐法。
④普遍推行_______,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
⑤“________________”,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富国兼并战争二十等世卿世禄制户籍制度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3.改革社会习俗
推行_____________小家庭政策。一夫一妻1.全面性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以及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2.进步性
以废除奴隶制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改革。
3.彻底性
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反对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4.有效性
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持久性
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1.与以前的改革相比,商鞅变法的特点是( )
A.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B.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C.推动井田制瓦解 D.改革地方行政制度
【解析】 A、B、C三项以前的改革都有,只有D项是商鞅变法独有的。
【答案】 D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2.(2013·大连高二检测)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解析】 “为田开阡陌封疆”,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是经济基础变革,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作用。
【答案】 A(2013·沈阳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梭伦改革的法令材料二 (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商鞅变法的法令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两个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的不同对雅典和秦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梭伦改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商鞅变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
(2)梭伦改革按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由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一定程度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
商鞅变法用军功大小划分等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官吏通由国君任免,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统一打下了基础。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为田开阡陌封疆”【解析】 这里的“社会转型”指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解答本题应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思考,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社会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答案】 D2.(2013·大同高二检测)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
A.普遍推行县制 B.实行连坐法
C.按军功授爵 D.奖励耕战
【解析】 建立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是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 A3.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 )
A.增加赋税收入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严格控制人民 D.打击贵族势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意在刺激小农户数的增加及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B、D两项和题干没有联系,C项的措施主要是严密的户籍制度和连坐法。
【答案】 A二、非选择题
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试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2)材料二中“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跟变法的哪些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3)材料二中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解析】 第(1)问图一一车四马的战国战车的出现,说明秦国军事装备先进,战斗力强。图二秦人“尚武”明显是实行奖励军功产生的影响。第(2)问,“山无盗贼”“民怯于私斗”说明社会治安良好,这应是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刑的结果;至于“民勇于公战”同样是奖励军功带来的影响,评述应依据商鞅变法达到这些社会效果的手段展开。第(3)问,从整体而言,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较为客观的。
【答案】 (1)历史信息:秦军军备先进,战斗力强;人民参战热情高涨。
原因:实行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调动了人民参战的热情。(2)①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民怯于私斗”的局面;奖励军功则导致“民勇于公战”。
②评述:这些条款的实行,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强化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基本正确。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步强大起来,司马迁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课后知能检测课件34张PPT。●新课导入
商鞅变法严重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其子秦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后来商鞅只得回到封地商邑,发邑兵抵抗,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 教师用书独具演示历史上对商鞅的悲惨下场争议众多,有人认为是其咎由自取,更多的人则是扼腕叹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商鞅和商鞅的变法?我们学习了“富国强兵的秦国”之后,就可以对这一问题形成清晰认识。
●教法案例
1.“商鞅之死”一目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要抓准五个要点:(1)守旧贵族对新法的抵制和破坏;(2)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3)守旧贵族的反扑;(4)商鞅之死;(5)改革措施的继续推行。讲述本目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区别对待商鞅之死与变法的成功的区别,并补充史料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导致商鞅之死的原因和得出的启示。2.“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是本课的重点,讲述本目时教师可联系商鞅变法的内容,结合教材插图,补充史料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秦国地位四个方面认识商鞅变法的作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进步,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3.“变法的历史局限”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1)变法实质是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2)变法的局限性表现。本目重点是局限性的表现,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用问题教学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线索,然后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商鞅变法,培养学生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演示结束1.原因
商鞅变法侵犯了_______的利益,受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2.结果
公元前338年,____________以谋反的罪名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兵败被杀。秦惠文王贵族3.影响
商鞅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以及设县、____________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什伍户籍1.性质
是一次较为彻底的____________改革运动。
2.作用
(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2)为秦国的___________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_____________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历史富国强兵地主阶级3.表现
(1)政治上:打击瓦解了_______________制度,健全了_______________的职能,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____________,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___________,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旧的血缘宗法封建国家机器生产关系奖励军功1.轻视________,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教化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一样,都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变法运动。
2.变法的根本目的和措施在于继续剥夺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保护和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建立起一套统治和剥削农民的制度。3.综上所述,商鞅变法都是封建性的内容,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1.最能体现出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废井田开阡陌
【解析】 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是体现经济基础的变革,最能体现其封建化改革的性质。
【答案】 D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商鞅变法与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时代要求相一致,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2.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秦孝公坚持变法图强,重用商鞅并大力支持其变法活动,成为变法成功的坚强后盾。3.措施全面且相互配合
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且相互配合,确保了变法的实效性。
4.态度坚决且取信于民
严厉打击守旧贵族的抵制活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使变法内容得以深入人心。
5.注重舆论宣传的功效
法家思想主张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商鞅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6.处于有利的社会环境
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民风质朴和尚武精神充斥等因素,为变法提供了有利条件。2.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什伍制【解析】 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创建了适合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C、D都是A的具体表现。
【答案】 A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太史公(司马迁)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标准:司马迁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把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不同意。原因:因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其个人人品,更重要的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即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一、选择题
1.“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影响深远 B.体恤百姓
C.改革彻底 D.法令严酷
【解析】 商鞅变法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发展潮流,他本人虽下场凄惨,但他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推行下去,影响深远。
【答案】 A2.“身体未动,思想先行”。思想是行动的指针,下列思想认识与“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的说法不属同一类的是( )
A.刑不上士大夫 B.礼不下庶人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克己复礼
【解析】 材料中的思想是保守的反对变革,A、B、D三项与之同类;C项是商鞅的思想,主张变法。
【答案】 C3.(2013·聊城高二检测)下列对商鞅变法局限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B.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C.连坐法的实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解析】 A、B、C三项都是商鞅变法的局限性;D项是变法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 D二、非选择题
4.(2013·南京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商君书·说民》
材料二 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公任商鞅……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食货》 材料四 (今商鞅)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和商鞅个人的结局。这种结局分别说明了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商鞅的思想主张、实践、结局要据材料回答,说明的问题要据材料信息分析归纳得出,避免不审题,直接回答课本知识。
【答案】 (1)主张: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或法治。
(2)实践: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刑公族以立威;用流放边境的刑罚来压制舆论。(3)结局:变法使秦国富强;但商鞅本人身败名裂。
说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做保证;但改革者要法德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课后知能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