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夏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01(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山东省夏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01(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0 07:48:56

文档简介

2023年山东省夏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
历史仿真模拟试卷01
(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苒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文化中以“蛋壳陶”为代表器物的是
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仰韶文化 D.龙山文化
2.战国时期,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墨子
3.如图为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示意图。其中对应秦代的是( )
A. B.
C. D.
4.如图为我国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②④代表的朝代是
A.北齐、隋朝 B.北周、西晋 C.北周、隋朝 D.北齐、唐朝
5.如下图所示两幅犁的构造图片中,后一幅图片体现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改进是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6.假如你是宋代一位商人,在经商中可能遇到的是
A.贩卖斗彩和五彩瓷
B.玉米等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C.在开封城中见到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
D.在四川地区使用纸币
7.“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这一言论出自( )
A.战国时的儒学 B.汉代的新儒学
C.魏晋道家学说 D.两宋程朱理学
8.“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相始也。”这句话中的“高皇帝”应该是指
A.汉高祖 B.唐高祖 C.宋高宗 D.明太祖
9.下列重大举措,反映了清朝( )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62年 清朝设立伊犁将军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A.封建经济繁荣 B.实行闭关锁国 C.内忧外患严重 D.加强边疆管辖
10.包含“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割香港岛给英国”等内容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1.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 )
A.发展资本主义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实行男女平等
12.近代史上,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始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八国联军侵华后 D.辛亥革命后
13.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五四运动
A.使中国社会性质根本改变 B.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拒绝了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D.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14.下列哪次战役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15.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 B.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它维护了中国政局的长期稳定 D.它适合中国国情,从未被修改
16.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繁盛期,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主体是
A.贵族阶层 B.成年男性公民 C.所有居民 D.十将军
17.如图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其中⑤处应该填写
A.罗马共和国 B.罗马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18.公元8世纪,穆斯林统治下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蒙古帝国
19.一位航海家在他的日记里记载,“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长勒提尔,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据此判断,这位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20.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传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其产生的根源是
A.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B.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意大利从东方汲取了大量的文化养料
D.意大利聚集了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21.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
A.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 B.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
C.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 D.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激烈斗争,主要围绕
A.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B.建立两大军事集团
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争夺巴尔干地区
23.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美、苏两国的参战 B.法西斯国家战力不足
C.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团结战斗 D.核武器的诞生
24.如图是冷战时期苏联制作的一幅讽刺漫画,图中口袋上的英文字母“HATO"意为“北约”。该漫画揭示出( )
A.美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冷战政策给世界带来无穷灾难
C.冷战不能给欧洲带来持久和平 D.美国凭借其实力控制和驱使北约
25.如图是20世纪80年代后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这表明( )
A.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B.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增加
C.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态势 D.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失控风险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
材料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从政治、文化角度,写出战国时期“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局面产生背景的三个关键词。(6分)
(2)材料二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指出这两个事件各自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27.(12分)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逐步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对此进行了各自的阐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假如有人强迫我们签订承认伪满洲国等损害领土主权的时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后牺牲的时候。中国目前形势,御侮之先决条件,乃得集中一切救国力量于中央指挥之下,齐一其步调,巩固其阵线,故御侮救亡需求统一与纪律,实为不可动摇的铁则,而军政军令之统一尤为近代国家之最低限度。
--摘自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报告和宣言(1936年7月)
材料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是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没有一个民族民主的统一战线的政府是不可能的。现在国民党军队的制度还是老制度,要用这种制度的军队去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1937年9月29日)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国共两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阐述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召开的重要会议(部分)
时间 事件
1921年7月 中共一大召开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召开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召开
1945年4月 中共七大召开
1949年春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1956年 中共八大召开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7年 中共十五大召开
2012年 中共十八大召开
2017年 中共十九大召开
——摘编自人教社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思想逐步确立在全党指导地位的会议,并说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4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共在1949—1976年期间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正确探索。(4分)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4分)
29.(12分)近代以来,世界跨洲人口迁移和国家内部人口迁移频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1775年大西洋沿岸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
——据【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材料二 1831—187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城市、乡村及劳动力就业人口估计表
城市和乡村人口估计 劳动力就业分配(占总人数比重)
时间 城市(人数) 总数的百分比 乡村(人数) 总数的百分比 农业 工商业
1831年 5,926,874 42% 7,969,923 58% 24.6% 53.2%
1841年 7,179,640 45% 8,634,508 55% 22.2% 54.7%
1851年 8,990,809 50.2% 8,936,800 49.8% 21.7% 58.7%
1861年 10,960,998 54.6% 9,105,226 45.4% 18.7% 60.2%
1871年 14,041,404 61.8% 8,670,862 38.2% 15.1% 62.7%
——据【英】C.M.劳尔《1801-1911英格兰和威尔士城市人口增长》等
(1)指出材料一大西洋沿岸地区人口迁移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6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英国人口迁移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6分)2023年山东省夏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
历史 仿真模拟试卷01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B C C D D D D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B A B B D C C B
21 22 23 24 25
B A C D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 小题,共 50分)
26.(14分)
(1)社会转型;政治失序;列国纷争;变法运动;士阶层崛起;私学发展;学术下移(6分)
(2)事件:“焚书坑儒”;尊崇儒术。(2分)
影响:“焚书坑儒”禁锢了人民思想,加快了秦朝灭亡,在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2分)
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4分)
(12分)
同:团结抗战。(2分)
异:共产党主张全民族抗战和组建民主联合政府;国民党主张统一和集权,突出和强化国民党的领导地位。(4分)
原因: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全民族共同利益的立场;国民党则更希望通过抗战来达到强化独裁统治的目的。(6分)
28.(12分)
(1)会议:中共七大。精髓:实事求是。(4分)
(2)正确探索: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八字方针,周恩来、邓小平在“文革”期间的正确做法。(4分)
(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分)
29.(12分)
(1)方向:由欧洲向非洲、美洲、大洋洲:由非洲向美洲。(2分)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后,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黑奴贸易。(4分)
(2)趋势:由农村向城市;由农业向工商业。(2分)
原因: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农业生产率提高,释放出大量劳动力;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的发展。(4分)2023年山东省夏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
历史仿真模拟试卷01
(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苒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文化中以“蛋壳陶”为代表器物的是
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仰韶文化 D.龙山文化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蛋壳陶”属于精美的黑陶,它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性成就,故选D;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均没有“蛋壳陶”,故排除ABC。
2.战国时期,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墨子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D项正确;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排除A项;荀子主张礼法并治,排除B项;庄子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3.如图为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示意图。其中对应秦代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B图秦代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B项正确;A图是战国时期长城,排除A项;C图有河西四郡,表明是汉武帝时期的长城,排除C项;D图是明朝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如图为我国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②④代表的朝代是
A.北齐、隋朝 B.北周、西晋 C.北周、隋朝 D.北齐、唐朝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魏被北周取代,西魏被北齐取代,①是北周,②是北齐。南方的齐被梁取代,③是梁朝,最终隋朝统一了全国,④是隋朝,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正确,排除A、B、D。
5.如下图所示两幅犁的构造图片中,后一幅图片体现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改进是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后一幅图是曲辕犁,故C选项正确;材料中后一幅图片是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出现,而不是秦朝、汉朝、宋朝,故排除A、B、D选项。
6.假如你是宋代一位商人,在经商中可能遇到的是
A.贩卖斗彩和五彩瓷
B.玉米等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C.在开封城中见到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
D.在四川地区使用纸币
【答案】D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彩瓷出现在清朝,宋代没有,故A项错误;玉米等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是在明朝,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对对周边地区进行文化渗透,故C项错误;宋代市不再局限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在宅屋之间,故C项错误;交子是在宋代成都地区出现,故D项正确。
7.“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这一言论出自( )
A.战国时的儒学 B.汉代的新儒学
C.魏晋道家学说 D.两宋程朱理学
【答案】D
【详解】两宋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项正确;A、B、C时期的儒家以及道家并未提出材料主张,排除。故选D项。
8.“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相始也。”这句话中的“高皇帝”应该是指
A.汉高祖 B.唐高祖 C.宋高宗 D.明太祖
【答案】D
【详解】根据“自高皇帝罢相始”,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故D正确;ABC不符合“罢相”,排除。
9.下列重大举措,反映了清朝( )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62年 清朝设立伊犁将军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A.封建经济繁荣 B.实行闭关锁国 C.内忧外患严重 D.加强边疆管辖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在东南、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分别设置机构进行管理,加强了边疆管辖,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繁荣的内容,排除A项;闭关锁国强调对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开始内忧外患,排除C项。故选D项。
10.包含“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割香港岛给英国”等内容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详解】《南京条约》包含“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割香港岛给英国”等内容,A项正确;B、C、D三项中的条约并不包含相关内容,排除。故选A项。
11.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 )
A.发展资本主义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实行男女平等
【答案】A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小农经济理想天国的体现,A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有田同耕”,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的平均分配方法,排除C ;《天朝田亩制度》中无论是土地的分配还是选官都体现了男女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
12.近代史上,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始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八国联军侵华后 D.辛亥革命后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八国联军侵华后都没有掀起瓜分狂潮,排除A、C项;辛亥革命后,列强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而非瓜分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3.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五四运动
A.使中国社会性质根本改变 B.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拒绝了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D.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依据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正确;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A排除;C是五四运动的结果,排除;D是辛亥革命的结果,排除。故选B。
14.下列哪次战役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答案为A项。B项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排除;C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排除;D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
15.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 B.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它维护了中国政局的长期稳定 D.它适合中国国情,从未被修改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而非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B项正确,排除A项;我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政局的动荡,1954年宪法没有能够维护中国政局的长期稳定,排除C项;1954年宪法是被修改过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6.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繁盛期,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主体是
A.贵族阶层 B.成年男性公民 C.所有居民 D.十将军
【答案】B
【详解】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繁盛期,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主体公民,即本城邦的成年男性公民,故B正确;AD只是公民的一部分,而C项表述错误,故排除ACD。
17.如图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其中⑤处应该填写
A.罗马共和国 B.罗马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所灭。1453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故⑤应该填写拜占庭帝国,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8.公元8世纪,穆斯林统治下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蒙古帝国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8世纪,穆斯林统治下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阿拉伯帝国,C选项符合题意。罗马帝国的存在时间是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A选项排除。拜占庭帝国的存在时间是公元395年-1453年,B选项排除。蒙古帝国是蒙古人建立的,与阿拉伯人无关,D选项排除。
19.一位航海家在他的日记里记载,“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长勒提尔,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据此判断,这位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即西印度群岛,故选C;1487年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517年麦哲伦环球航行,A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0.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传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其产生的根源是
A.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B.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意大利从东方汲取了大量的文化养料
D.意大利聚集了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答案】B
【详解】14、15世纪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源,B项正确、A、C、D三项是原因而非根源,排除。故选B项。
21.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
A.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 B.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
C.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 D.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
【答案】B
【详解】此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紧密结合,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重大成就,故B项正确。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排除。D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不再是一枝独秀,排除。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激烈斗争,主要围绕
A.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B.建立两大军事集团
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争夺巴尔干地区
【答案】A
【详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激烈斗争,主要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故选A;B是争夺的工具,排除;C是英国的对外政策,排除;D是矛盾的体现,排除。
23.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美、苏两国的参战 B.法西斯国家战力不足
C.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团结战斗 D.核武器的诞生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团结战斗,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胜利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24.如图是冷战时期苏联制作的一幅讽刺漫画,图中口袋上的英文字母“HATO"意为“北约”。该漫画揭示出( )
A.美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冷战政策给世界带来无穷灾难
C.冷战不能给欧洲带来持久和平 D.美国凭借其实力控制和驱使北约
【答案】D
【详解】材料中的军人形象指的是美国,而军人的坐骑是北约,说明的是该漫画在讽刺美国对北约的控制,D项正确;冷战时期欧洲依附于美国,排除A项;材料与冷战的影响无关,排除B项;冷战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方面,材料不能体现冷战不能给欧洲带来持久和平,排除C项。故选D项。
25.如图是20世纪80年代后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这表明( )
A.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B.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增加
C.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态势 D.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失控风险
【答案】B
【详解】不同类型的国家,进出口依存度都在上升,这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增加,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排除A项;多极化在材料中无法判断,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在上升,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失控风险,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
材料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从政治、文化角度,写出战国时期“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局面产生背景的三个关键词。(6分)
(2)材料二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指出这两个事件各自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答案】(1)社会转型;政治失序;列国纷争;变法运动;士阶层崛起;私学发展;学术下移
(2)事件:“焚书坑儒”;尊崇儒术。
影响:“焚书坑儒”禁锢了人民思想,加快了秦朝灭亡,在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提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社会转型、政治失序、列国纷争、变法运动、士阶层崛起、私学发展及学术下移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思想的措施是焚书坑儒,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是独尊儒术。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禁锢了人民思想,加快了秦朝灭亡,在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7.(12分)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逐步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对此进行了各自的阐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假如有人强迫我们签订承认伪满洲国等损害领土主权的时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后牺牲的时候。中国目前形势,御侮之先决条件,乃得集中一切救国力量于中央指挥之下,齐一其步调,巩固其阵线,故御侮救亡需求统一与纪律,实为不可动摇的铁则,而军政军令之统一尤为近代国家之最低限度。
--摘自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报告和宣言(1936年7月)
材料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是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没有一个民族民主的统一战线的政府是不可能的。现在国民党军队的制度还是老制度,要用这种制度的军队去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1937年9月29日)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国共两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阐述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同:团结抗战。
异:共产党主张全民族抗战和组建民主联合政府;
国民党主张统一和集权,突出和强化国民党的领导地位。
原因: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全民族共同利益的立场;国民党则更希望通过抗战来达到强化独裁统治的目的。
【详解】同:根据材料“中国目前形势,御侮之先决条件,乃得集中一切救国力量于中央指挥之下,齐一其步调,巩固其阵线”和材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是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可知,两党都主张团结抗战。
异:根据材料“没有一个民族民主的统一战线的政府是不可能的。现在国民党军队的制度还是老制度,要用这种制度的军队去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可能的。”可知,共产党主张全民族抗战和组建民主联合政府;根据材料“集中一切救国力量于中央指挥之下,齐一其步调,巩固其阵线,故御侮救亡需求统一与纪律,实为不可动摇的铁则,而军政军令之统一尤为近代国家之最低限度”可知,国民党主张统一和集权,突出和强化国民党的领导地位。
原因:根据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从两党的立场看,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全民族共同利益的立场;国民党则更希望通过抗战来达到强化独裁统治的目的。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召开的重要会议(部分)
时间 事件
1921年7月 中共一大召开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召开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召开
1945年4月 中共七大召开
1949年春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1956年 中共八大召开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7年 中共十五大召开
2012年 中共十八大召开
2017年 中共十九大召开
——摘编自人教社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思想逐步确立在全党指导地位的会议,并说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4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共在1949—1976年期间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正确探索。(4分)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4分)
【答案】(1)会议:中共七大。精髓:实事求是。
(2)正确探索: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八字方针,周恩来、邓小平在“文革”期间的正确做法。
(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详解】(1)联系所学可知,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是中共七大。联系所学可知,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2)中共在1949—1976年期间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正确探索,可以联系所学从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八字方针等方面来回答。
(3)联系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9.(12分)近代以来,世界跨洲人口迁移和国家内部人口迁移频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1775年大西洋沿岸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
——据【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材料二 1831—187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城市、乡村及劳动力就业人口估计表
城市和乡村人口估计 劳动力就业分配(占总人数比重)
时间 城市(人数) 总数的百分比 乡村(人数) 总数的百分比 农业 工商业
1831年 5,926,874 42% 7,969,923 58% 24.6% 53.2%
1841年 7,179,640 45% 8,634,508 55% 22.2% 54.7%
1851年 8,990,809 50.2% 8,936,800 49.8% 21.7% 58.7%
1861年 10,960,998 54.6% 9,105,226 45.4% 18.7% 60.2%
1871年 14,041,404 61.8% 8,670,862 38.2% 15.1% 62.7%
——据【英】C.M.劳尔《1801-1911英格兰和威尔士城市人口增长》等
(1)指出材料一大西洋沿岸地区人口迁移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6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英国人口迁移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6分)
【答案】(1)方向:由欧洲向非洲、美洲、大洋洲:由非洲向美洲。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后,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黑奴贸易。
(2)趋势:由农村向城市;由农业向工商业。
原因: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农业生产率提高,释放出大量劳动力;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详解】(1)方向:依据图示可以看出人口从欧洲到非美大洋洲;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从非洲到美洲。
原因:结合新航路开辟的推动角度,得出新航路的开辟后,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结合美洲劳动力的缺乏,得出黑奴贸易。
(2)趋势:依据材料“英国城市人口占比42%上升至61.8%,乡村人口从58%下降至38.2%”,得出由农村向城市;依据材料“农业占比24.6%下降至15.1%,工商业占比从53.2%上升至62.7%”,得出由农业向工商业。
原因:从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分析,得出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农业生产率提高,释放出大量劳动力;从工业革命的推动角度分析,得出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