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教历史选修1教学课件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教历史选修1教学课件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8-03 16:56:32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1.改革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孝文帝改革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适应了鲜卑等族封建化的要求。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涉及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生活习俗,有利于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孝文帝在面临重重社会阻力的情况下,毅然进行社会改革。
(4)民族融合的社会环境。
3.历史影响
(1)孝文帝通过推行均田制、整顿吏治大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
(2)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他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原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汉姓,推广儒家教育,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他实行的改革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他实行的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
A.民族的融合      B.由分裂走向统一
C.中央集权加强 D.经济重心南移【解析】 题干叙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所学,A项正确。
【答案】 A课件31张PPT。●新课导入
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高原上,我国古代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鲜卑族”。公元439年其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黄河领域,但其游牧生活方式与中原先进的农耕经济与文化矛盾十分尖锐。顺应时代潮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与生活方式成为新政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用书独具演示公元471年,年仅4岁的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出身汉家的冯太后垂帘听政,积极推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历史上的孝文帝改革由此拉开了帷幕。本节课我们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改革迫在眉睫”。
●教法案例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1)北魏的崛起;(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3)初步接受汉族文化制度的举措。讲述本目时,教师需结合教材拓跋珪插图和崔浩得到重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落后生产方式向先进生产方式转变,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一目讲述北魏政权面临的社会矛盾与统治危机,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1)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尤其是宗主督护制。(2)民族矛盾尖锐,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3)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发生,社会动荡不安。讲述本目时,教师可联系“学思之窗”,并补充史料重点分析宗主督护制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进行变革是摆在北魏统治者面前迫在眉睫的课题。3.“冯太后和孝文帝”一目,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点:(1)孝文帝即位;(2)冯太后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3)冯太后对孝文帝的影响;(4)孝文帝倾慕汉族文化,立志改革。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结合教材“资料回放”和“学习延伸”栏目,引导学生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的影响。演示结束 1.崛起
(1)东晋时,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不久被______吞并。
(2)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398年,__________迁都平城。拓跋珪前秦2.统一
(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_________,初步统一北方。
(2)早期封建化改革:拓跋珪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___________,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
(3)影响
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推动了__________向__________的转变。
③国家机构日益完善。黄河流域计口授田游牧生活定居生活1.阶级矛盾:制度建设不够完善,______________激化社会矛盾。
2.民族矛盾
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
由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宗主督护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___________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__________,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__________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____________,来巩固统治。统治者儒家经典封建国家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其出现的原因可用下图表示:1.(2013·临沂高二检测)导致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  )
①宗主督护制 ②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 ③民族关系的合理调整 ④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碰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孝文帝改革前夕,由于北魏统治者民族政策失当,导致民族矛盾更加激化,故C项正确。
【答案】 C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地区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魏在从事武力征服的同时,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局部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汉化措施,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3.冯太后临朝听政并执掌实权,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进一步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使统治阶层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为孝文帝改革准备了政治条件和文化环境。
4.孝文帝接受了良好的汉化教育,认识到汉族文化的先进性和北魏政权面临的危机,决心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为改革提供了内驱力。2.(2013·合肥高二检测)下列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提供有利条件的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的趋势 ③先进文化的吸收 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 北魏统一北方后,鲜卑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趋势,从而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故①②③正确。④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而不是有利条件。故选A。
【答案】 A(2013·长沙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宗主,农民与堡主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报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税。(1)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
(2)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
(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
【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宗主督护制。
(2)剥削农民,隐报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严重。
(3)它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一、选择题
1.(2013·长沙高二检测)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北魏政权器重反映的问题是(  )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族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解析】 联系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可知,北魏统治者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重用汉族儒生。故选C。
【答案】 C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解析】 注意材料信息“游牧”“农业经济”,实质是农业化的过程。A、D项虽正确,但不符合“经济角度”这一限定。
【答案】 B3.(2013·商丘高二检测)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
A.拓跋珪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孝文帝在冯太后的督促下学习汉文化,从而产生浓厚兴趣,为其以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答案】 C二、非选择题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魏书·食货志》
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
——《魏书·旧本〈魏书〉目录序》材料二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
(1)根据材料一回答北魏面临哪些危机?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所述是谁?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一、二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概括。【解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第(1)问注意解读材料一关键信息“民多荫附”豪强、“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可从政治经济方面认识其危机,从“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往往以猜忌夷灭”,可解读为民族问题;其实质主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第(2)问可根据材料直接回答。第(3)问考查社会危机与改革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即可。【答案】 (1)危机:①北魏统治前期政治上保留了宗主督护制。②经济上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③民族关系上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实质: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北魏落后的制度之间的矛盾。
(2)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课后知能检测课件30张PPT。●新课导入
   北魏太和十七年八月(公元493年),孝文帝亲率“步骑百余万”, 从平城(今大同)出发,南征“伐齐”,适逢秋雨连绵之际,风雨交加,道路泥泞,历经近一个月,数十万北魏将士才抵达洛阳城下。他们神色倦怠,疲惫不堪,恨不得一屁股坐下不再起来,随行的诸多大臣同样精疲力竭,叫苦不迭。 教师用书独具演示可是,孝文帝却精神抖擞,执鞭催马,命令将士立即开拔,一派不灭南齐誓不回归的架势。文武百官见此情形,纷纷跪倒在孝文帝的战马前,叩头不止,恳切请求皇上体恤下情,停止“南征”,孝文帝随即决定停止南征,定都洛阳。这就是历史上充满智慧的“巧设计迁都洛阳”。孝文帝为什么假借“南征”迁都?迁都洛阳的真实意图何在?本节课我们学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法案例
1.“卓有成效的新制”一目讲述冯太后主持下的新制改革,改革重点是建立新制度,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点:(1)制定官吏俸禄制度,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赋税制度租调制。均田制是新制的核心内容和重点,又是租调制实行的基础,讲述时,教师要从均田制实行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讲解,也可联系必修二教材知识加深学生对其封建土地国有制性质的理解。教师也可列表逐项分析新制的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得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2.“巧设计迁都洛阳”一目讲述北魏政权面临的社会矛盾与统治危机,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要抓准两个要点:(1)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2)设巧计迁都洛阳。本目的重点是迁都的原因,讲述时教师可结合“学思之窗”,补充北魏形势图,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分析旧都平城的劣势,新都洛阳的优势,点明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巩固北魏统治。3.“移风易俗”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本目内容较多,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线索,通过移风易俗内容使学生认识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应该给予肯定。演示结束1.推行
(1)主持者:冯太后。
(2)目的:用新制度取代不适应____________的旧制度。
2.措施
(1)制定官吏________,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___________发放。统治需要俸禄制级别高低(2)推行均田制
①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②内容:将_____________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推动了__________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
①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_______的控制。
②内容: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国家控制北方地区地方③职责:检查_________,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_________。
④作用:使国家从_______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4)推行租调制
①原因:配合均田制。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______。
③作用:农民成为国家的__________,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户口均田制中央租调编户齐民1.原因
(1)政治:都城_______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
(2)经济:平城经济落后,________供给困难。
(3)军事:与_______相邻,时受骚乱。
(4)地理: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______地区的统治。
2.过程
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平城粮食柔然中原1.主持者:孝文帝。
2.重点和目的
改变鲜卑族原有的___________,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_________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3.内容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_______。
(2)讲汉话:官员必须讲________。风俗习惯典章制度汉装汉话(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______。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________通婚。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_____为原籍。
4.影响
(1)促进了鲜卑人对___________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2)推动了政权向_____________统治模式转化。汉姓汉人洛阳汉族文化汉族王朝(2012·上海高考)“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解析】 下诏迁都洛阳,民众死后葬于河南,不再迁回故地,都成为了河南洛阳人,促进了民族融合。符合这些信息的只有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 D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不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项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推行均田制。原因:中原长期战乱,百姓流亡;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广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2)讲汉话,穿汉服,变习俗。影响:民族间生活方式相互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一、选择题
1.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是因为(  )
A.推行均田制       B.实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移风易俗
【解析】 材料信息“肃明纲纪,赏罚必行”反映的是吏治方面,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2.(2013·沈阳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如身之手,干之总条”的应该是(  )
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迁都洛阳
【解析】 材料说明这一项措施所起的作用,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答案】 C3.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大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同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解析】 孝文帝通过与汉族地主联姻的方式,把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的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密切了与汉族地主的联系。
【答案】 B二、非选择题
4.(2013·宁德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
【解析】 第(1)问注意根据材料回答土地分配方式的相同之处。第(2)问回答孝文帝改革的除土地制度外的其他措施,注意回答要全面,防止遗漏要点。第(3)问改革的溯源是从改革的背景考虑,然后分析改革的影响。【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课后知能检测课件33张PPT。●新课导入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初姓拓跋,后改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从冯太后484年主持新制改革到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以后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经过10多年的改革,北魏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经验教训?本节课我们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法案例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1)农牧业的发展;(2)手工业的成就;(3)商业活动的活跃。讲述时,教师可联系教材插图和“学思之窗”,引导学生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理解政治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一目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1)“封建化”的含义;(2)北魏经济的转型促进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3)加速封建化的措施。教师讲授时教师可结合“学思之窗”和上一课改革的内容,从“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三方面进行说明,引导学生得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政权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是历史进步的结论。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1)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2)鲜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3)鲜卑族与汉族生活习俗的交流与融合。教师讲授时可结合教材插图说明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并引导学生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以后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认识民族融合促进了孝文帝改革,反过来孝文帝改革又促进了民族融合。演示结束1.农业
(1)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农田水利事业得以发展。
(2) ________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城郊____________的种植发展起来。
(4)畜牧业也得到发展。经济作物荒地2.手工业
(1) _________发展尤为显著,绢布的产量大为增加。
(2)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_______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
3.商业
(1) _____出现了许多大的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2)政府铸造铜钱,使__________代替实物交易。
(3) _________有长足的发展,北魏与亚洲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丝织业唐宋洛阳货币交易对外贸易1.背景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________先进文化与制度。
2.措施
(1)尊儒_______,兴办学校。在洛阳建立孔子庙,兴办_______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汉族崇经太学(2)恢复汉族__________,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3)采纳汉族___________制度。封建统治礼乐制度1.表现
(1)鲜卑族
①迁居洛阳的鲜卑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_______,贵族成为中原的___________。
②_______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农民封建地主汉族(2)汉族
①鲜卑族___________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
②汉人服饰和风度上深受____________的影响。
2.意义
加速了民族的__________,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畜牧生产鲜卑文化大融合国家统一1.孝文帝改革是民族融合潮流推动的产物
北魏统一北方时,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但是,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较为落后,其统治方式难以适应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化和先进制度,必然要求进行社会改革,从而稳固统治秩序。2.孝文帝改革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
(1)为适应民族融合的时代需求,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
(2)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3)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等。3.孝文帝改革使民族融合形成了新的高潮
(1)在孝文帝改革的直接推动下,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速度加快,生产方式、文化习俗、政治制度日益封建化。
(2)北方游牧民族也把他们的优秀成果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苏州高二检测)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的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解析】 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改革的开展,反过来,改革又促进民族大融合。
【答案】 C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秦国)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遂王诸夏。……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必农。
——《商君书·垦令》材料二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卷110《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灭庐井”的实质内容是什么?材料说“(井田)废久矣”,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从材料一看,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2)根据材料二,北魏推行什么土地制度?土地分配的特点是什么?这一土地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你如何认识“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实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实质内容: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主要原因:铁器和牛耕推广,新兴地主的经济、政治势力增大。经济思想:重农。
(2)制度:均田制。特点:按生产资料拥有(如牛)、人员差别(官民不等)等,具有阶级等级性。作用:有利于农业恢复,保证了税收。
(3)认识:土地制度只有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断增加社会效益。一、选择题
1.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 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 ④丝织业比较发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 “国家殷富,库藏盈溢”说明①②,“钱”“绢”说明③④,所以选A项。
【答案】 A2.北魏孝文帝曾大力兴办太学,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这一措施的最重大影响是(  )
A.有利于儒学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B.促进了我国北方地区文化发展
C.提高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
D.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解析】 尊儒崇经和兴办学校是鲜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重要表现,从而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不符合“最重大影响”的要求,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答案】 D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出汉化风格,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汉化风格”的呈现正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答案】 C二、非选择题
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的书法刚劲有力,气势雄浑,铁划银钩,别具风格,后人称之为“魏碑”。直至今天,还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时,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1)三则材料的景象都出现于北魏时期,主要反映出什么共同问题?请具体分析三种景象的形成原因。
(2)历史上金戈铁马、勇武质朴的鲜卑人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了?为什么?【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一反映出汉人饮食文化深受鲜卑族的影响;材料二反映出汉字书法融入了鲜卑刚劲雄浑的文化风格;材料三反映出汉族服饰和个人风采深受鲜卑的影响。综合三则材料的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第(2)问实则是对第(1)问的深化,回答时应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深入分析,不能停滞在第(1)问的层次上。【答案】 (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由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汉人也学会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由于北魏孝文帝提倡学习汉族文化,从而使汉字书法融入了鲜卑等族勇武质朴、刚劲豪迈的文化风格,从而形成了气势雄浑、刚劲有力的书体“魏碑”;鲜卑族的服饰风格、生活习俗和个人气度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2)没有。因为鲜卑文明在汉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与汉文化逐渐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一部分。课后知能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