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教历史选修1教学课件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教历史选修1教学课件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8-03 17:04:17

文档简介

课件6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演示结束(2013·杭州高二检测)下列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和阿里改革的相同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B.都是自上而下方式的改革
C.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D.都取得了成功
【解析】 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取得了成功。阿里改革最终失败。故D错。
【答案】 D课件38张PPT。●新课导入
   1955年9月8日11点30分,在俄罗斯西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塞瓦斯波托尔要塞,英法联军开始向守卫的俄国军队发动又一轮猛烈的炮击。雨点般的炮弹落在塞瓦斯波托尔要塞,40分钟后,联军发起了总攻,仅仅10分钟,塞瓦斯波托尔要塞落入法国人的手中,随后法军又打退了俄军的反击。塞瓦斯波托尔失陷标志着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失败而宣告结束。这场战争俄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对俄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节课我们学习“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教法案例
1.“俄国的农奴制”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1)俄国农奴制的确立与发展史实;(2)农奴制危机;(3)俄国农民的三个组成部分。讲述时教师可结合教材插图说明农奴的悲惨生活,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导致俄国社会矛盾激化,得出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严重障碍的结论。2.“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1)19世纪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2)俄国工业落后于西方国家;(3)农奴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本目是本课的难点,分析艰难的原因时,可从资金、劳动力和市场三方面分析农奴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
3.“新思潮的涌动”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1)十二月党人起义;(2)俄国守旧派、改革派与激进派的主张;(3)民主革命主义者的影响。讲述时教师可结合教材插图和“学思之窗”进行分析,通过史料分析得出新思潮的传播推动了改革的进行。4.“克里米亚战争”一目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外部原因,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点:(1)战争的背景与目的;(2)战争的经过、结果及原因;(3)战争的性质;(4)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本目重点应放在战争结果的原因分析和战争对俄国的影响上,引导学生得出克里米亚战争战争的失败是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失败,落后的农奴制是根源,内外交困迫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进行农奴制改革。演示结束1.发展历程
(1)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农奴制开始形成。
(2)确立:________中期,俄国农奴制正式确立。
(3)强化:历代沙皇强化农奴制。
2.主要内容
(1)地主占有______和农奴,公开出售______,甚至用农奴作贷款抵押。17世纪土地农奴(2)农奴是地主的____________,被迫为领主无偿劳动后才耕种自己的份地,承担沉重_______。
3.面临危机
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骚动不断。 私有财产赋税1.概况
(1)19世纪40年代,俄国的________中出现了机器工厂。
(2)19世纪中叶,俄国仍然处在_____________阶段。
(3)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以及___________领域都明显落后于______等国。
2.原因
农奴制使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____________,也缺少工业投资和必要的___________。棉纺织业工场手工业交通运输英法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3.影响
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1.十二月党人起义
(1)原因:19世纪初,俄国青年军官对俄国_________和封建专制非常不满。
(2)目的:试图推翻沙皇的____________,废除农奴制。
(3)时间:1825年。
(4)结果:起义失败,但对俄国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封建专制农奴制2.知识分子的争论
(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焦点:_________和未来发展。
(3)概况
①________主张自上而下通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自愿协调进行平缓的变革。
②________提出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
③__________要求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国家现状守旧派改革派激进派1.原因
俄国为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及转移______________。
2.爆发
______年俄国入侵奥斯曼帝国,英法支持奥斯曼帝国,派兵参战。
3.结果
1855年俄国战败,_______年双方签订和约。国内矛盾185318564.影响
(1)俄国的___________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2)俄军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______纷纷暴动。
(3)推动了农奴制改革。国际地位农民1.相同点
(1)基本主张:都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2)产生背景:受西方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2.不同点:主要活动内容不同。
(1)十二月党人为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而发动了武装起义。
(2)知识分子激进派的主要活动包括:与保守派展开激烈争论;创办报刊宣传自己的主张,鼓吹农民的解放;筹划成立革命组织,进行革命活动。他们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上。1.(2013·惠州高二检测)19世纪上半期,俄国社会要求变革的呼声日趋强烈,“十二月党人”与“知识分子”的激进派都(  )
A.反对沙皇专制统治,主张废除农奴制
B.都发动过武装起义
C.筹划革命组织,进行革命活动
D.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思想【解析】 A、B是十二月党人的思想和活动,A、C、D是“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和活动,A是二者的共同点。
【答案】 A1.性质
对俄国和英法双方来说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对奥斯曼帝国来说则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但无法改变这次战争的非正义性。
2.实质
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3.影响
(1)英法加强了在土耳其人世界的殖民势力。
(2)俄国南下扩张战略严重受挫,大大降低了它在欧洲的地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推动了农奴制改革。2.(2013·哈尔滨高二检测)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
A.丧失了在土耳其以至巴尔干的殖民势力
B.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C.促使统治者加强军事力量
D.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 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是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答案】 D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失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没有劲敌了。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后备阵地和后备军。
——《人民的英国史》材料二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关于“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中发生冲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分界线。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材料三 这次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的将军们和官吏们更加无能,俄国的严重的弱点,过去外界所没想象到的,现在都暴露出来了。
——《人民的英国史》
(1)《人民的英国史》作者认为1850年以后英俄冲突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怎样?对俄国将产生哪些影响?
(3)通过材料三的分析,俄国战败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原因:英国是民主与进步势力的代表,而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代表。不赞同。冲突的原因是两国在土耳其的扩张产生了尖锐的矛盾。(2)结果:俄国失败。影响:俄国退出比萨拉比亚一部分地区,丧失了欧洲的霸主地位,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
(3)农奴制导致俄国的落后。一、选择题
1.(2013·丽水高二检测)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主要是因为它(  )
A.不利于加强沙皇专制统治
B.败坏了俄国的国际形象
C.不利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D.不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解析】 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然而,农奴制的存在,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俄国工业革命的发展,造成了俄国的落后。故选C。
【答案】 C2.十二月党人的基本主张是(  )
A.推翻沙皇专制,废除农奴制度
B.发动武装起义
C.禁止俄国人前往西欧国家
D.进行自上而下的平缓变革
【解析】 十二月党人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对俄国农奴制和封建专制非常不满,主张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
【答案】 A3.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英法强大,俄军指挥失误
B.俄国军队战斗力低下
C.俄国交通运输落后
D.俄国落后的农奴制
【解析】 落后的农奴制导致俄国军队战斗力低下,综合实力无法与英法两国相匹敌,成为俄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 D二、非选择题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对比表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英国、德国铁路里程对比表(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些主要表现?
(3)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数据表格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据材料一可知当时俄国生铁产量远低于英国,说明俄国冶铁业发展远落后于西欧国家。材料二表格信息反映了俄国交通运输业落后。第(2)问应综合材料一、二信息,实质上反映俄国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欧国家,然后结合史实回答其余表现。第(3)问需注意从根源:农奴制阻碍角度思考解答。【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冶铁业的严重落后。材料二反映了俄国交通运输业的落后。
(2)说明俄国的工业生产非常落后。主要表现为蒸汽动力少,仍处在工场手工业阶级。
(3)落后的农奴制度的阻碍。课后知能检测课件35张PPT。●新课导入
19世纪中叶的俄国,要求自由、反抗压迫的呼声传遍俄国的大街小巷 ,农奴制的丧钟已经敲响,统治者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面对着农奴反抗的烈火,新上任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哪些改革?其影响如何?本节课我们学习“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教法案例
1.“改革的酝酿”一目,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点:(1)改革成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摆脱内外困境的唯一出路;(2)改革的焦点是解放农奴,缓和地主与农奴的矛盾;(3)亚历山大二世汲取经验教训,借助舆论化解改革的阻力;(4)成立农民事务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讲述本目时教师可用“角色扮演法”,组织学习小组分别代表政府、农奴和封建地主就面临的困境提出辩论方案,加深对改革背景的理解。2.“二一九法令”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赎买一块份地;(3)解放后的农奴由地主控制的村社负责管理;(4)农奴购买份地的价格远超出实际地价,实质上是对农民的无耻掠夺。教师讲述时可结合教材插图并列表对比改革前后农奴与地主的关系加深对法令内容的理解。3.“进步与局限”一目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1)农奴制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2)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3)农奴制改革的欺骗性、掠夺性和不彻底性等局限性。讲述时教师可结合教材插图和“学思之窗”“资料回放”设置问题分析进步性和局限性,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评价问题的能力。演示结束1.背景
国内外形势严峻,__________动荡,国际地位下降。
2.目的
化解_______,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矛盾国内局势3.表现
(1)历史基础: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曾不同程度地意识到__________的弊端,试图有所改革。
(2)思想基础:借助报纸、舆论宣传,化解_________。
(3)组织基础
①成立___________,讨论解放农奴问题。条件成熟后,把这一机构更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
②让各地___________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农奴制改革阻力秘密委员会封建地主(4)个人力量:______________吸取以前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
4.方案
(1)农业地区:_______不愿解放农奴,更不愿把土地分给农奴,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奴的控制。
(2)工商业地区:解放农奴,但农奴要交______。
(3)草原地区: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农民要________。
5.结果:拟订了改革法案。
6.特点:缓慢而谨慎。亚历山大二世地主赎金服劳役1.签署:俄历二月十九日签署,又称____________。
2.内容
(1)政治上:农奴获得__________,享有公民权利。
(2)经济上:土地仍归_______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组织上:由______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解放法令人身自由村社地主1.性质:封建地主主持下的____________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1)广大农奴有了__________,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__________的发展。
(2)农民的____________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3)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__________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资产阶级人身自由工业革命生产积极性资本主义3.局限性
(1)不彻底性: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_______管理,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2)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____________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3)欺骗性:改革后农民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村社地主阶级1.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其主观目的是维护沙皇专制和贵族地主的统治,挽救统治危机,并不是在主观上为了发展资本主义。2.1861年改革从根本上看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从背景上看:改革是由于受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在本国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
(2)从内容上看: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农奴制,农民成为自由人,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废除;改革还使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了一块份地,部分地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部分地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均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变革。(3)从作用上看: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改革是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依据是(  )
A.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
B.改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改革是对农民的一场残酷的掠夺【解析】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说这场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答案】 C1.原因
以沙皇为首的统治者领导进行;以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前提;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没有触动以沙皇为首的专制制度;始终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2.影响
(1)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决定了俄国成为日后资本主义阵营中“最薄弱的环节”。
(2)肃清农奴制度残余、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使命。2.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在农民与地主缔结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在这之前不能真正享受法令中规定的与此有关的一切权利。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
A.1861年改革彻底地废除了封建隶属关系
B.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1861年改革没有改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1861年改革彻底解放了广大的农民【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的基本含义。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表明农奴制改革后地主对农民的控制并未完全消失,农民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这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保留大量封建残余的具体表现之一,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 B (2013·日照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一位对农奴制改革法令失望的人说:“皇上已经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和所需要的……我们不需要沙皇……我们想要一个实在的人,他理解生活,也理解选择他的人们。”材料二 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直到激动的人群追着他的马车跑过去,沙皇都没有露面。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有天生的好脾气,天性淳良;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材料三 1978年,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道:“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许多农民的土地都减少了……所有条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赎取土地的条款……由于这些条款,农民失去了最大部分土地……私有农民通过改革所获得的份地大部分全然不足以糊口。”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人物对待“二一九法令”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的“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这一说法?说明理由。【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材料一人物: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材料一中的人物对法令内容表示不满和失望。材料二中的人物则对法令内容充满感激和支持。
(2)同意。因为封建残余严重存在;私有农民改革后生活状况仍然恶劣,引发新的频繁的起义;赎金远高于当时的实际地价。一、选择题
1.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他逐渐意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为此,他首先(  )
A.借助舆论力量化解阻力
B.取得农奴对改革的支持
C.到欧洲考察各国的现状
D.起草废除农奴制的法案【解析】 废除农奴制面临着封建地主带来的很大阻力,为此他首先借助舆论力量化解阻力。
【答案】 A2.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的法令中最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款是(  )
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B.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C.农奴摆脱农奴主的控制
D.农奴无偿分得了一小块份地
【解析】 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廉价的自由劳动力,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 A3.1861~1863年间,俄国全国各地有两千多起农民暴动,这反映了(  )
A.阶级矛盾依然尖锐
B.农民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C.农奴制改革没有取得成效
D.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提高
【解析】 农奴制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的阶级矛盾依然尖锐。B、C、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 A二、非选择题
4.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一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改革后的俄国为什么会出现图二现象?
(3)你如何认识俄国1861年改革?【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图片资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由图一“贵族宣读”法令可知改革体现了自上而下的突出特点。第(2)问图二现象的出现要与改革的内容及局限性相联系。第(3)问对于1861年改革的评价,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切忌片面,注意局限性的表达不要与第(2)问答案重复。
【答案】 (1)由封建地主自上而下进行的。
(2)改革后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改革后农民的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不得不租种土地而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3)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改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课后知能检测课件39张PPT。●新课导入
   今天的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附近,著名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旁,矗立着一座莫斯科市政府为前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塑造的全身铜像。公元1881年3月13日,亚历山大二世乘着马车准备去签署法令,宣布改组国家委员会,启动俄罗斯君主立宪的政改进程。 教师用书独具演示当他的马车经过格里博耶多夫运河河堤时,遭遇“民粹派”极端分子的暗杀。民意党极端分子为什么要暗杀,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莫斯科市政府为他铸造一座纪念铜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教法案例
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1)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变化;(2)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3)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本目重点和难点是农村经济和工业发展的原因及表现,讲述农村经济发展时,可从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分化和资本主义农业成为农村经济主要成分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讲述工业发展时,教师可从农奴制废除提供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三方面进行分析,工业发展的表现可通过表格对比说明改革前后的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强调以下三点:相对于欧美先进国家的落后性;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政治的缓慢变革”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点:(1)政治体制的变革;(2)司法制度的改革;(3)军事、教育方面的改革;(4)改革的成果。教师讲述时可化繁为简,重在理清知识线索,引导学生得出:尽管改革存在诸多缺点和不足,但俄国在专制独裁统治之下出现了民主化的气息,总体上是历史的进步。3.“亚历山大二世遇刺”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五个要点:(1)改革后各种新旧矛盾的交织和激化,近代化进程仍面临深刻危机;(2)资产阶级处于无权的境遇及不满的态度;(3)农民阶级的处境和反抗;(4)民粹主义的形成和主张;(5)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讲述时教师可结合教材插图和“学思之窗”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改革后的俄国社会矛盾仍很尖锐,革命在所难免,通过史料解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演示结束1.原因
1861年____________的推动。
2.表现
(1)农业
①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农村社会分化加剧,到19世纪80年代,____________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资本主义农业农奴制改革(2)工业
①19世纪后期,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__________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②石油、机器制造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
3.特点
(1)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总体水平仍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______资本依赖严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_________。手工工场法国不平衡1.目的
使________________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
(1)政治体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___________。
①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_______限制。
②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但不掌握实权。沙皇专制制度自治机构财产(2)司法制度:废除原来按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__________,实行公开审判。
(3)军事:实行________________,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4)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3.影响
(1)仍是________________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封建君主专制普遍义务兵役制律师制度(2)客观上使西方____________思想和统治方式传入俄国,人们观念转变,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资产阶级1.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
①原因: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②表现:__________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于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遭受__________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2)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①农民生活贫困,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②平民知识分子形成__________,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但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
2.时间:______年3月。
3.影响
(1)新沙皇中止了许多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统治。
(2)俄国________的进程并未终止,_______在所难免。民粹派1881近代化革命1.经济近代化
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2.政治近代化
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4.教育近代化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5.思想近代化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1.(2013·深圳高二检测)1899
年俄国进行人口调查,右侧展
示的是其中一张调查表,下列
相关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该调查表调查的对象是俄国在位沙皇
B.当时的俄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
C.废除农奴制后沙皇仍代表地主的利益
D.1861年改革保留了封建的残余【解析】 从调查表中的“等级”一栏,可判定A项正确;从调查表中的“职业”一栏,可判定C项正确;从调查表中的“副业”一栏,可判定D项正确。B项说法不合史实。
【答案】 B1.政治上
沙皇专制制度仍然统治着俄国,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阻碍着旧的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2.经济上
大土地所有制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民生活困苦,国内市场狭小,所有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发展不断失衡,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矛盾不断深化,使改革后的俄国在近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深刻的危机。3.阶级关系上
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最终酿成了1905年革命。
总之,这次改革用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而且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深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2.(2013·合肥高二检测)“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妥协”实质上是指(  )
A.封建主与资产阶级的妥协
B.封建主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妥协
C.封建主与广大农奴的妥协
D.资产阶级和广大农奴的妥协
【解析】 在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情况下,亚历山大二世通过自上而下改革的方式废除了农奴制度,这实际是封建主与广大农奴的妥协。
【答案】 C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根据这个伟大的法令,从西方的意义上说农民获得了合法的自由;从今以后,他们成了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人们希望他们会被一种新的人类尊严感所鼓励……绅士们失掉了他们在村子里的准庄园司法权,他们再不能强制履行无偿的强迫劳动,或是获得由奴役产生的受益了。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1978年,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道:“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许多农民的土地都减少了……所有条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赎取土地的条款……由于这些条款,农民推动了最大部分土地……私有农民通过改革所获得的份地大部分全然不足以糊口。”材料三 1860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伟大的法令”对俄国农民的影响。(2)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指出俄国1861年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
(3)俄罗斯改革的特殊性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济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层建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深远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影响:农民在政治上获得人身自由,摆脱了对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农奴解放时遭到沉重的掠夺,解放后的农民未能摆脱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
(2)经济基础: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保留了农奴制残余;上层建筑:进行了部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但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3)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行列;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军事性,使之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选择题
1.19世纪中期以后,俄国工业化迅速发展,其直接推动因素是(  )
A.实施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B.国家保护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C.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解析】 俄国工业的发展直接得益于农奴制的废除,它保证了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并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市场。
【答案】 A2.下面四位同学对亚历山大二世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
甲:自治机构的建立,表明俄国已是君主立宪制国家
乙:沙皇权力仍然至高无上,所以无任何积极意义
丙: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式传入
丁:既有局限性,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乙、丁【解析】 俄国在改革后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权力至高无上。但改革也有积极意义,给俄国带来了近代化的民主气息,丙、丁说法正确。
【答案】 B3.(2013·临沂高二检测)亚历山大二世曾经赢得“解放者”的美誉,也曾经得到农奴的欢呼,但是他最终被暗杀身亡。这主要是因为他(  )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严重损害了农奴主利益
C.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D.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
【解析】 亚历山大二世死在民粹派暗杀中,而民粹派代表农民利益。这是其改革的局限所致。
【答案】 D二、非选择题
4.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两幅图片反映的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你认为民粹派的主张最终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解析】 第(1)问要仔细阅读图片,图一反映的是改革后农民依然贫困,理解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图二反映的是民粹派向农民宣传自己的主张,理解民粹派代表着农民的利益。第(2)问要求结合民粹派思想主张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答案】 (1)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生活更加贫困,与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不断激化。于是,代表农民利益的民粹派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宣传并号召发动农民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2)不能。因为他们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认为知识分子才是领导农民革命的主要力量;但是他们并不了解农民的真正想法,行动得不到农民的响应。课后知能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