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教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第二单元商鞅变法(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人教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第二单元商鞅变法(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8-03 17:11:49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
1.(2013·三亚高二检测)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周王室的衰落
C.诸侯争霸 D.周朝统治腐朽
2.“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
C.“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  )
A.诸侯国的国君 B.新兴地主
C.奴隶主贵族 D.士人
4.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  )
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
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5.元朝人陈采正评价管仲改革时说:“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该评价(  )
A.实际上是对管仲改革的贬低与讽刺
B.只看到了表面而忽视了管仲改革的深层次影响
C.比较客观地阐述了管仲改革的影响
D.既看到了管仲改革的积极影响也看到消极影响
6.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相地而衰征” B.“履亩而税”
C.“尽地力之教” D.“平籴法”
7.(2013·泉州高二检测)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的相同点是(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B.废除了井田制
C.破坏了井田制 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8.《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
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
二、非选择题
9.(2013·宁波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畎亩之勤。
材料二 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者连轺辇者(制造车马的手工业者)必有一斤、一锯、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材料三 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籍二不税。初亩者,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四 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大田》
(1)材料一、二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生产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材料二中说“铁官”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怎样理解材料三中“初亩者,非正也”?材料四反映的情况是在“初税亩”实行前还是实行后?为什么?
(3)“初税亩”的实行对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有何作用?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创)用之,遂滋(培育)民与无财(穷人),而敬百姓。
——《国语·齐语》
材料二 春以萖振族(军队),秋以狝治兵……卒伍整于里(乡里)。军旅整于效……(士兵)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
——《国语·齐语》
材料三 子曰:“桓公九事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轻视)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披散头发,成为蛮夷统治下的百姓)。”
——《论语·宪问》
(1)材料一中,管仲采取了何种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管仲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民到于今受其赐”和“吾其被发左衽”实质何在?
解析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促进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
【答案】 A
2.【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东周时期分封制逐步崩溃,导致诸侯混战不绝,故A项说法错误;“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项说法正确;“封建主”指诸侯,D项说法错误;“多事”指诸侯混战,而非“百家争鸣”,故C项说法不恰当。
【答案】 B
3.【解析】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出现并发展,逐渐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推动了各国的变法改革,因此选B。
【答案】 B
4.【解析】 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在诸侯纷争、割据混战的状态下,各诸侯国变法主要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避免被兼并的命运,法家思想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因此B项正确。
【答案】 B
5.【解析】 “画野分民乱井田”指的是管仲关于赋税制度的改革瓦解了井田制;“百王礼乐散寒烟”指的是在井田制瓦解的基础上,分封制、礼乐制也逐渐瓦解。上述评价并没有夹杂个人的感彩,而是客观地叙述了管仲改革的影响。
【答案】 C
6.【解析】 本题考查李悝变法的内容。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李悝推行“平籴法”。
【答案】 D
7.【解析】 本题考查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A项管仲改革没有涉及;B项关于井田制的表述不准确;D项表述不正确。故选C。
【答案】 C
8.【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兴师”“修我戈矛”,体现出民风强悍、尚武的精神。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的能力。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和材料二中的“铁官”等信息归纳新现象,然后回答“铁官”的任务。第(2)问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三,然后对照材料四,分析公田、私田的变化情况,归纳总结。第(3)问考查深层次的理解能力,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角度来考查土地私有制出现的影响。
【答案】 (1)农业出现牛耕和铁器。教导各行业掌握和使用铁器。
(2)原先实行土地国有制,不承认私田的出现,认为交税是不合法的。实行前,私田不交税,私田数量超过公田。
(3)促进了私田的开垦,产生了封建生产方式,奴隶制度走向解体。
10.【解析】 本题要从三则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根据所问作答。
【答案】 (1)在整顿旧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其他制度,即改革内政。
(2)改革军制,整顿军队,定期操练。增强了士兵凝聚力,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3)管仲改革使齐桓公不用大动干戈,便称霸天下。改革从客观上维护了中原华夏族的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

一、选择题
1.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实现理想,其原因不包括(  )
A.主张与孝公不谋而合  B.在魏国不受重用
C.秦孝公求贤若渴 D.商鞅本人才能突出
2.(2013·深圳高二检测)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这主要说明(  )
A.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B.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
C.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D.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两次变法,主要原因是(  )
A.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
B.秦孝公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
C.商鞅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D.商鞅出身贵族家庭,能力超群
4.(2013·合肥高二检测)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和商鞅变法实施的“为田开阡陌封疆”的相同作用在于(  )
A.维护贵族土地所有制
B.某种程度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C.保证了平民获取了大量土地
D.法律上否认了土地国有制
5.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吸引商人买房置地
B.鼓励百姓从耕织中求功名
C.遏制商贾兼并土地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6.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使得(  )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 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 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2013·许昌高二检测)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8.下列各项描绘的是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的发迹故事,其中符合真实历史情形的是(  )
①这一年,他在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100亩土地的赏赐 ②第二年,他辛勤耕种,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 ③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大地主 ④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同样得到了政府的奖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的青铜器中不仅能看到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观察下列三幅图:
  图二 奖励耕织(砖画) 图三 商鞅铜方升
请回答:
(1)从图一和图二中的铁制农具、牛耕图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2)从图二、图三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哪些信息?
(3)关于图二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志》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说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
解析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实现理想,原因包括A、C、D三项;B项与之关系不大。
【答案】 B
2.【解析】 “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说明王安石肯定商鞅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原因。
【答案】 A
3.【解析】 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最主要原因是为了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B项正确。A、C两项仅是商鞅符合秦孝公的需要,D项与此无关。
【答案】 B
4.【解析】 注意“相同作用”的限定,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没有从法律上否认土地国有制,改革体现了向封建制过渡,A、D错,商鞅变法实施的“为田开阡陌封疆”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答案】 B
5.【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在于鼓励小农经济发展,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答案】 D
6.【解析】 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内容的理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规定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人们按照爵位的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据此分析应排除③④。
【答案】 A
7.【解析】 根据题干“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可知是建立县制,直到今天县仍是中国行政区划之一。
【答案】 D
8.【解析】 根据商鞅变法的措施可知A项正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解析】 第(1)问由图片不难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第(2)问将图片与所学知识结合回答即可。第(3)问实际上考查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进行经济改革。
(3)正确。因为当时商鞅变法实行“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改革措施,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10.【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第(1)问根据材料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商鞅变法奖励军功等措施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改革前的辩论
A.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
B.商鞅的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2.(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当时代表了(  )
A.没落贵族       B.有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3.“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秦人素来彪悍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
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D.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
4.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5.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投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6.商鞅在秦国变法,但“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其根本原因是(  )
A.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实力
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D.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7.(2013·长沙高二检测)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新法哪一项可以作为立论依据(  )
A.“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
B.“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C.“集小乡邑聚为县”
8.商鞅死后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上述现象说明(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两幅图片:
  
请回答:
(1)上图中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历史信息?
(2)商鞅变法的上述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材料一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2)材料二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
(3)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
解析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改革前的辩论反映出旧贵族对新法的反对,但结局是商鞅得到秦孝公等人的支持而得以开展。只能说商鞅本人遭到旧贵族报复,但变法未失败,D项错误。
【答案】 D
2.【解析】 此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从材料可看出,此“人”说话的目的是挑拨商鞅和秦惠文王之间的关系,反对商鞅变法,此“人”肯定属于奴隶主贵族。答案为A。
【答案】 A
3.【解析】 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极大地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军事上对东方诸国形成了绝对的优势。
【答案】 D
4.【解析】 公元前361年,诸侯会盟拒绝秦孝公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公元前343年的变化,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富强。
【答案】 C
5.【解析】 根据商鞅颁布的法令,店主必须验明住店人的身份,否则就要受罚,而商鞅是不敢暴露身份的。其他选项与此无关。
【答案】 A
6.【解析】 本题属于因果关系选择题,主要考查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解答的关键是明确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作用。商鞅变法适应了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要求,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是商鞅变法适应时代要求的表现,属于直接原因的范畴。
【答案】 C
7.【解析】 材料说明商鞅变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
【答案】 D
8.【解析】 本题题干材料的前半部分说明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同时也说明变法者有时要付出代价,但这并不意味着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或自食其果,“而秦卒行其法”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两幅图片主要反映商鞅变法在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奖励军功,进行军事改革,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奖励军功,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商鞅变法建立的这支军队在秦统一六国大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0.【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信息并对历史发展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第(1)、(2)问均要仔细阅读材料,从中归纳。第(3)问则要形成认识:评价一场改革应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答案】 (1)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
(2)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最主要的着眼点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综合检测(二)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3·大同高二检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是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这些变法的共同根源是(  )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D.各国君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春秋管仲改革中最易推动社会形态转变的是(  )
A.“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B.对政治的改革
C.对军事的改革
D.“相地而衰征”
3.中国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  )
A.强化世卿世禄制     B.限制贵族的权力
C.奖励军功 D.严禁私门请托
4.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5.(2013·临沂高二检测)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  )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制定连坐法
6.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努力耕织的人
C.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
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
7.“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使秦国(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使地主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
8.秦国的广大农民在看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如下图),主要是因为(  )
①连坐制度可以使他们远离刑罚的惩罚 ②奖励耕织刺激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 ③奖励军功给他们提供了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④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了国家法律的认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制度
10.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秦国的四位国君是推动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主要分哪几个方面?(8分)
(2)材料一所提到的改革措施中对秦国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哪一条?(6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二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划时代变革。虽然只是发生在当时的东周诸侯国之一的秦国,但却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大大加快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步伐。
——2010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连坐法在商鞅变法时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10分)
(2)材料二评价商鞅变法的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变法“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10分)
解析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解析】 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注意根源是经济基础。
【答案】 C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土地由公有制转化为私有制,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开始形成,故选D。
【答案】 D
3.【解析】 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制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因此,A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A
4.【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的主旨:奖励耕织。其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答案】 B
5.【解析】 注意“直接打击”措施,奖励军功不再按照贵族出身分享权力,直接打击旧贵族利益。
【答案】 B
6.【解析】 商鞅变法是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具有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答案】 A
7.【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除井田,民得买卖”和所学史实,说明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所以选C。
【答案】 C
8.【解析】 农民满意是因为从变法中得到益处,而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农民的统治,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痛苦,排除含①的选项。
【答案】 B
9.【解析】 “薄恩礼,好生分”是由于秦国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使亲情、恩礼观念受到抑制。
【答案】 D
10.【解析】 荀子认为“非幸也,数也”,意思是不是侥幸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A、B、D三项说法不准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和灵活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2)问注意“决定性”作用应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地主土地私有,有利于社会转型的经济层面。第(3)问提取关键词归纳即可,始“移风易俗”——进步,“殷盛”、“富强”——经济繁荣,“诸侯亲服”——有利于统一。
【答案】 (1)内容:严禁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建立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分习俗、经济、政治三个方面。
(2)措施: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
(3)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2.【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第(1)问由材料“与什伍相结合”分析特点,并由此分析目的所在。第(2)问是从宏观角度认识商鞅变法的影响。着眼点是其实际效果。“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应从其深远影响考虑,从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等角度分析。
【答案】 (1)特点:与什伍相结合。直接目的: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控制。
(2)着眼于变法取得的实际效果。商鞅变法为秦朝的统一,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