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2.北宋中期,土地大量兼并的严重后果是( )
A.巩固了北宋的封建统治
B.大地主、大官僚的出现
C.阶级矛盾更趋激化
D.少数民族政权大量收编流民
3.(2013·常德高二检测)从下表中得出的历史信息最准确的是( )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 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 613万余
13 186万余
A.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
B.“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C.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
4.宋太祖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最大的负面影响是( )
A.造成统治基础薄弱
B.导致积贫积弱局面
C.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D.造成“三冗”局面出现
5.(2013·南通高二检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
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6.范仲淹等人主持的庆历新政内容的突出特点是( )
A.强化军事力量
B.清查丈量地主土地
C.改革腐败的官僚制度
D.废除“恩荫”制
7.“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 )
A.淘汰冗员 B.改革贡举
C.减轻徭役 D.重视农桑
8.(2012·海口高二检测)庆历新政对于积弱的宋朝,与其说是一剂良药,不如说是一剂猛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C.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D.变法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材料二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1)材料一中的方镇拥有哪些权力?北宋初年是怎样解决这一弊端的?
(2)材料二认为宋建国之初采取的措施效果如何?试结合史实评价。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中期的著名官员)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冠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疏》
材料三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续资治通鉴长编》
(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说明赵翼、范仲淹、王安石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夷狄”和“寇盗”各指什么人?据此说明范仲淹的基本立场。
解析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认为富豪地主兼并土地是为国家守财,可以在镇压边境的盗贼时从富豪地主那里筹集军费,故选B。
【答案】 B
2.【解析】 北宋中期,政府采取不抑兼并政策,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农。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十分困苦,阶级矛盾更趋激化。
【答案】 C
3.【解析】 表格主要是关于财政的数字,支出大于收入,反映了北宋财政入不敷出;B、C、D三项是北宋财政入不敷出的原因,但从材料中看不出来。
【答案】 A
4.【解析】 宋太祖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不仅造成了“冗官”“冗费”,还因为削弱了军队战斗力而造成“积弱”局面。
【答案】 B
5.【解析】 本题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北宋初期过度强化中央权力,削减地方权力,形成了“三冗”的局面,这从反面印证了政治改革要精兵简政。
【答案】 B
6.【解析】 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侧重点是整顿吏治,D项从属于C项。A、B两项不是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案】 C
7.【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范仲淹使“儒立”主要是通过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B项就是这方面的措施,A项是整顿吏治方面的措施,C、D两项都是农业经济方面的措施。
【答案】 B
8.【解析】 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范仲淹被迫离职,新法宣布废止。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加以概括并灵活调动知识的能力。第(1)问由材料“屯重兵”“以赋入自赡”等可知方镇拥有军权、财权,联系所学北宋初集中行政权、军权的措施。第(2)问理解材料最后一句,可知认为效果:太平天下。评价时注意一分为二的角度看待。
【答案】 (1)权力:拥有地方军权、财权。解决措施:将地方的军权、财权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
(2)效果:材料二认为使天下太平,战祸平息。
评价: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消除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
②使国家出现冗兵、冗官、冗费的现象,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10.【解析】 本题以北宋中期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考查点,以材料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运用知识来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矛盾尖锐、积贫积弱的局面。由于立场不同,三人的观点有所差异。
【答案】 (1)赵翼提出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弊端;范仲淹则指出北宋官僚机构庞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王安石认为北宋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国家财政困难。
(2)“夷狄”指辽和西夏;“寇盗”指起来反抗的农民。范仲淹站在汉族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北宋统治阶级的利益。
一、选择题
1.宋神宗见王安石“适如所愿,不觉如鱼得水,如胶投漆,则倾心纳之。”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富裕 D.增加政府收入
2.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农民,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4.(2013·太原高二检测)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5.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6.下列对王安石变法中的将兵法的说法准确的一项是( )
A.使兵将分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B.使兵知其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形成寓兵于农、兵民合一的体制
D.严格军器管理,提高了武器质量
7.(2013·镇江高二检测)假如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有可能被选中( )
A.背诵诗赋辞章
B.学习明经诸科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D.依靠“恩荫”
8.王安石变法规定:太学生学问和品行优异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一规定说明王安石( )
A.企图彻底否定科举制度
B.积极倡导私人办学之风
C.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D.认为教育质量需要提高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则西戎以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 当时的一位变法的追随者写诗颂扬了王安石变法的功绩。诗中说道:“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
——(北宋)韦骧《钱塘集》卷七
(1)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写出王安石变法中针对上述问题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要求列举三条)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解析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注意题干中“根本目的”这一限定,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答案】 A
2.【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土地兼并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导致了他们的反抗,从而引起政府财源枯竭和统治危机,“理财”是王安石变法的中心环节,目的在于调整封建国家、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 A
3.【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答案为A。
【答案】 A
4.【解析】 将题干材料的意思与四个选项进行联系对比,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符合题意。
【答案】 D
5.【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定农民起义,所以选B。
【答案】 B
6.【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和理解能力。A项是宋初加强军权的结果,C项是保甲法的作用,D项是设军器监的作用,故选B。
【答案】 B
7.【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宋神宗熙宁三年”此时,王安石变法已经进行,所以C是正确的,A、B、D是变法以前的科举考试状况。
【答案】 C
8.【解析】 王安石主张直接选拔成绩优异的太学生出任官职,说明他认识到科举制度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弊端,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含义不符,又与王安石改革教育的内容相悖。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解析】 第(1)问需据材料一概括要点信息,并结合史实从北宋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尖锐角度进行总结。第(2)问用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背景:少数民族威胁;财政紧张,百姓负担沉重;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2)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市易法;均输法。
作用: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部分民众的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10.【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需要仔细阅读材料,注意关键词语“记诵求天下之士”和“科名资历”等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不难得出答案。第(2)问通过材料可知,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具体措施需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一、选择题
1.(2013·海口高二检测)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应指( )
A.政府中的贪官 B.拥护变法的人
C.反对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2.(2013·西安高二检测)“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3.(2013·海口高二检测)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4.青苗法实行之后,韩琦从大名府上疏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 )
A.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
B.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C.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
D.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
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有( )
①地方官强制农民借贷 ②遭到大地主强烈反对 ③利息偏高,农民负担沉重 ④触及到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
6.如右图是北宋郑侠所绘的《流民图》,史书载“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并将这种惨状归罪于王安石的新法。王安石的新法中客观上加重了百姓负担的是( )
A.整顿太学,改科举
B.方田均税,兴水利
C.征免役钱,作保甲
D.行市易法,规范市场
7.司马光曾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对上述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
B.有些地方官借变法之机强行敛财
C.司马光公正地反映了小农的心声
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部分人的利益
8.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作用的表述中,最准确的是( )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二、非选择题
9.观察下列漫画: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深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作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解析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联系史实,司马光是反对改革的人物,其所说“谗佞”是指改革派和支持改革的人。
【答案】 B
2.【解析】 从材料中王安石推出的一系列措施所间隔的时间上可以看出,王安石推行变法有些操之过急,会导致广大百姓难以接受,这是其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答案】 B
3.【解析】 从材料中“殆以理财未得其道”的信息可以判断,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之道”,③将兵法显然不在此范围之内。
【答案】 D
4.【解析】 “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表明宋神宗要对变法的措施采取审慎的态度,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答案】 B
5.【解析】 青苗法的实施虽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地方官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过重等。①③正确。青苗法的实施虽没触及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必然会遭到大地主强烈反对,②④不正确。
【答案】 D
6.【解析】 A项与百姓生活关系不大;B项中的方田均税法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农田水利法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D项中的市易法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对民生有利,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 C
7.【解析】 从“中户以下大抵乏食”,“督迫青苗、助役钱”等可见司马光反对变法,并指出了变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映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但不可能公正地反映小农心声。
【答案】 C
8.【解析】 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它没有挽救北宋统治危机,没有解除辽和西夏的威胁,也没有解除财政危机。A、B、D三项不准确,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结合两幅图片中的语言、表情等有效信息归纳答案。第(2)问在第(1)问的分析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
【答案】 (1)图一: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图二: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
10.【解析】 第(1)问注意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设问仅限于经济领域,属于基础知识能力考查,回顾教材即可回答。第(2)、(3)问实际都涉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事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生产力标准,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地加以批判。
【答案】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综合检测(四)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赵匡胤上台后不久就鼓励功臣宿将“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其主要目的是( )
A.巩固专制统治 B.奖赏功臣宿将
C.鼓励土地兼并 D.扩大地主队伍
2.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
B.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
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
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
3.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争议那么大的原因是( )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对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4.“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范仲淹为此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 )
A.冗官问题 B.冗费问题
C.冗兵问题 D.边患问题
5.(2013·长春高二检测)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6.据载,商人刘乾随叔父在汴京经商致富,成为有名的大商人,但王安石变法却使他的收入直线下降。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对他打击最大的是( )
A.均输法、市易法 B.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D.青苗法、免役法
7.在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青苗法和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主要是因为( )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利益
B.对农民的剥削太重
C.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D.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
8.王安石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的变法中,能够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是( )
A.保马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设军器监
9.下图反映了王安石的新法主要触犯了哪个阶层的利益( )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
“王安石是要用新法搞得天下大乱。”
A.大官僚、大地主 B.皇帝
C.平民百姓 D.小商人
10.司马光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他的说法(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 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北宋)苏辙
材料三 北宋期间,中书管民,枢密管兵,三司主财,所有重要的数字已经不能对照,而下面则是亿万不识字的农民,社会上又普遍缺乏中层机构,所以我们用不着追问他荆国公王安石介甫是否忠贞谋国,己先可断言他的筹划不合实际了。譬如“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一千步为一方,可是即在畿国的开封府,其测量就产生技术上的问题,有谓“时方时止”,县内有山林,即无从着手。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说“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为消除“人民疾苦”,王安石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如何评价这些措施?(10分)
(2)材料二中苏辙是从什么角度对王安石进行批评的?判断他所持的基本立场。(4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作者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他的角度和结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材料一相比,他的观点存在着哪些明显不同?(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通常所说的自由主义,是指具有激进、进步、不盲从权威、能适应变迁、批判等行为特征者;保守主义的特色则为拒变,重视稳定与秩序、缺乏想象力、憎恶新观念等。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颇有近代自由义者的态势。但他的基本主张在德、察、刑三者不可偏废,并未跳出儒家的正统。照传统观点来说,他是儒家革新派。照现代说,他是“保守自由派”,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中间型人物。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还产生不出近代的自由主义。
——韦政通《中西伟大观念的比较》
(1)材料一如何评价商鞅,我们应怎样给商鞅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7分)
(2)根据材料二和王安石的史实,指出“王安石……颇有近代自由主义者的态势”的观点的依据。材料二认为“照现代说”王安石是“保守自由派”,这说明其根本看法是什么?(13分)
解析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北宋政府为巩固政权,主要着眼于加强军权,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
【答案】 A
2.【解析】 图中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兵力的大幅度增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北宋政府为巩固统治扩充军队。
【答案】 C
3.【解析】 从图片的内容看,得到了“农民”“利息高低”等问题,所以根据此意可得出是基于对农民的剥削太重的争论。
【答案】 B
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庆历新政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答案】 A
5.【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都属于理财方面。
【答案】 C
6.【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理解分析能力。抓住关键词“商人”,联系所学,A项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
【答案】 A
7.【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募役法”规定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B、C两项错误;D项是市易法的作用。故选A。
【答案】 A
8.【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保甲法规定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因而该措施既能增强军队战斗力、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选C。
【答案】 C
9.【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图中“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反对变法,她们显然代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答案】 A
10.【解析】 解答的关键是准确提取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州县之吏督迫”中下层农民交纳“青苗、助役钱”,甚至以“鞭笞缧绁”相威胁,既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又说明司马光等守旧派代表人物借机攻击新法,故C项是正确的;A、B、D三项均与史实不完全相符。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获取材料信息以及对比、判断等能力。在解答第(1)问时结合变法的背景、措施、评价等回答。第(2)问要弄清苏辙的立场是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第(3)问注意比较问题和归纳。
【答案】 (1)表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赋税、徭役负担沉重,生活贫困。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地主等兼并势力的特权及其对农民的盘剥,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但并未能完全消除人民的疾苦。
(2)角度:道德评价。立场:“富民”,即统治阶级中的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
(3)变化:从技术层面来评价;认为改革措施不具备操作实施的可行性。不同:认为王安石的筹划不切合实际;变法遭到失败,没有解决北宋的诸多社会问题。
12.【答案】 (1)材料一从道德角度和商鞅个人性格上来加以评价,有失偏颇。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环境下,要达到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的目的,采用严刑峻法是法家的必然选择,也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当然,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2)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及科举制改革、军事改革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但新法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也使宋军的战斗力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本看法: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其与近代的自由主义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