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四)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有一本书英文版的最后一句话是——“WORKING MEN OF ALL COUNTRIES, UNIT!”这本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推测一下该书最有可能是( )
A.《资本论》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神圣家族》
【解析】 “WORKING MEN OF ALL COUNTRIES, UNIT!”应译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据此判断最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故选B项。
【答案】 B
2.恩格斯所肯定的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理论发现是( )
A.唯物史观和暴力革命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D.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作出系统而深入研究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对马克思研究得出的两大理论发现: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剩余价值学说。
【答案】 D
3.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 )
A.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解析】 B、C两项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D项不符合实际,列宁并未完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三项都可排除。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4.(2013·榆林实验中学期末)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到:“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完成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B.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
C.发展生产以巩固根据地
D.争取农民参加革命战争
【解析】 材料的信息点是《井冈山的斗争》,说明正处于土地革命时期,采取的政策都是为当时的统治服务的,故采用能多劳多得的思路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生产以巩固根据地。
【答案】 C
5.(2013·宁波一中月考)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著作有( )
①《论十大关系》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新民主主义论》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限制词是“20世纪50年代”,而②发表于1949年,③发表于1940年,都应排除。
【答案】 B
6.(2013·浙江江山实验中学月考)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 )
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完成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有含④的选项均错。
【答案】 A
7.(2013·杭州二中高二期末)邓小平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基础上创立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性主要体现在( )
A.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B.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
C.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满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解析】 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满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都是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只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邓小平理论在以上内容上的发展。
【答案】 C
8.下图是1984年2月2日邓小平为深圳特区的题词。你可以从该题词中获得的信息有( )
①题词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②经济特区政策是正确的③中央对深圳特区对外开放成果的肯定 ④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注意关键词“题词中获得的信息”,①④从题词中无法获得。
【答案】 B
9.(2013·宁波一中月考)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解析】 1985年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需要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推进国内经济建设,而邓小平的结论正好适应了这个形势。
【答案】 C
10.邓小平指出:“我们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这段话的实际含义是( )
A.要注意学习借鉴外国经验
B.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
C.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解析】 题干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同一个问题,走自己的路,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一切划时代的内容都是由于这些体系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上面这段材料摘自什么文献?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材料的核心内容。(4分)
材料二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8分)
材料三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3)“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反映了毛泽东的什么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8分)
【解析】 第(1)问通过材料“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段”等信息可以作出判断;核心内容通过最后一句话不难得出。第(2)问从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及对俄国革命的指导角度作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共产党宣言》。核心内容: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2)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政党学说;开创一国胜利理论;探索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影响: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新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1921年4月21日)
材料二 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不错,工人们还要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利润,但这只占全部利润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1953年7月9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有关论述发表的时代背景。为此,苏俄和中国政府分别实行了什么政策?(12分)
(2)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评述列宁和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共同之处。(8分)
【解析】 第(1)问“背景”的回答要紧扣材料发表的时间判断;“政策”的回答结合材料中内容“国家资本主义”不难得出。第(2)问共同之处的回答既要看到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突破,又要结合内容分析,还要看到其影响的相同之处。
【答案】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政治危机严重;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政策: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2)共同之处:打破教条,从国情出发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在国家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大胆采取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发展经济;为后来有计划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选择题
1.
右图为马克思故居。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在这座18世纪风格的普通白色小楼房里,这一房子位于( )
A.德国 B.法国
C.比利时 D.英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马克思的国籍是德国,他诞生于普鲁士小城特里尔。
【答案】 A
2.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马克思在中学时代为自己树立的远大目标是( )
A.为人类谋幸福 B.以科学促发展
C.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D.实现普选权
【解析】 中学时代的马克思曾在毕业论文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表明他的目标就是为人类谋幸福。
【答案】 A
3.假如要查阅马克思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剥削制度的阶级这一论断的来源,应查阅( )
A.《神圣家族》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德法年鉴》 D.《共产党宣言》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从事理论研究的主要著作的主要内容。A、C、D三项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作品,具体内容不同。马克思创办的《德法年鉴》杂志,第一次指出题干中的思想。
【答案】 C
4.“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应是( )
A.夺取国家政权 B.夺取生产资料
C.无产阶级掌权 D.发展社会生产力
【解析】 材料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本题的解答体现了这一理论。
【答案】 D
5.“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是《共产党宣言》的开篇词。下列关于这个“幽灵”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是“幽灵”得以“游荡”的根本推动力
B.“幽灵”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政治纲领
C.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践“幽灵”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十月革命使“幽灵”变成现实,是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体现
【解析】 《共产党宣言》是为正义者同盟所撰写的政治纲领,而不是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政治纲领,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6.(2013·东城区高二联考)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东印度公司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描述的是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B.客观上说明了西方殖民掠夺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C.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是建立在对亚洲、非洲、美洲人民血腥掠夺的基础之上
D.描述了殖民扩张的野蛮手段
【解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外殖民扩张,甚至进行黑奴贸易,材料描述的是工业革命之前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殖民扩张。
【答案】 A
7.1871年5月23日,马克思在《关于巴黎公社的发言记录》中说:“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对后来国际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B.巴黎公社实践中所展现出的社会主义原则是不朽的
C.其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D.建立公社式的社会主义政权是工人阶级革命的方向
【解析】 巴黎公社不是社会主义政权。
【答案】 D
8.(2013·沈丘二中期中)19世纪六七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包括( )
①撰写出版《资本论》 ②指导建立第一国际 ③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流派展开论战 ④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工作
A.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判断①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香港《明报》10月2日报道:19世纪唯物社会主义思想家马克思,以凌厉后劲压倒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中胜出。
材料二 英国广播公司(BBC)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揭晓(1999.9)
英国广播公司(BBC)评出的(1999.9)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1.马克思(德国思想家)
2.爱因斯坦(犹太裔科学家)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4.达尔文(英国科学家)
5.阿奎那(意大利经院哲学家)
6.霍金(英国科学家)
7.康德(德国哲学家)
8.笛卡尔(法国数学家、哲学家)
9.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
10.尼采(德国哲学家)
请回答:
(1)马克思跃居排名的榜首,主要是因为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哪些贡献。
(2)请你列举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第(1)问主要考查了马克思的贡献,可以从理论和实践活动等方面分析。第(2)问较为容易,根据教材作答即可。
【答案】 (1)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2)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列宁《论策略书》
材料三 德国电视2台最近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名为《马克思和阶级斗争》的10集纪录片。……学者认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很多城市里还有马克思阅读小组,“马克思”似乎回归德国人的生活了。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分别指什么理论?
(2)概括材料二中列宁的观点,举例说明列宁在革命生涯中是如何践行这一观点的?
(3)马克思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请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当代意义。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第(2)问,可结合必修一的相关内容回答,学习选修部分要注意与必修部分相关内容的联系。第(3)问,从马克思创立科学理论、推动社会发展和其当代意义等角度回答,注意持之有据。
【答案】 (1)唯物史观(如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亦可)和剩余价值学说。
(2)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列宁结合俄国社会实际,提出“一国胜利论”,指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如答提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将和平过渡改变为武装夺权,亦可。)
(3)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对当代社会仍有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选择题
1.毛泽东说自己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是自由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大杂烩。此言反映了( )
A.毛泽东最早接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B.早期毛泽东的思想中传统思想占主流
C.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彻底抛弃原有思想
D.早期毛泽东的思想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解析】 材料表明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 D
2.(2013·石家庄高二质检)美国战地记者斯诺访问延安后,他把中国共产党提高到了生气勃勃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地位,批驳了所谓中共不过是从属于莫斯科之傀儡的看法,断言中国人已发展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的局面开创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史实的理解能力。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选B项。
【答案】 B
3.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解析】 根据题目中“毛泽东”、“军叫工农革命”、“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这些提示可以直接得出答案为C项。因为湘赣边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亲自领导的,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起义军分三路攻打湖南省会长沙。
【答案】 C
4.(2013·福建上杭高二期中)毛泽东的下列思想,按其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③“工农武装割据” ④人民民主专政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解析】 ①是1940年,②是1956年,③是1927年,④是1949年。
【答案】 A
5.下列有关毛泽东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个人思想的总结 ②主要来自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③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毛泽东思想是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故选C项。
【答案】 C
6.“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 )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B.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八七会议
【解析】 俄国革命的特点是城市中心论,而相反的道路则是“农村包围城市”,起点是大革命失败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答案】 C
7.(2013·北京西城区月考)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解放军要“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执行这一任务的是( )
A.东北解放军打响辽沈战役
B.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进攻
【解析】 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即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直插敌人的心脏,揭开了反攻的序幕。
【答案】 C
8.(2013·济南高二检测)1958年1月,毛泽东尖锐批评了1956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的《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说:“这篇社论……实际重点是反冒进的。”这说明( )
A.毛泽东希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B.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展开
D.中国紧跟苏联建设步伐
【解析】 材料中毛泽东尖锐批评的这篇社论的“反冒进”,可见毛泽东主张经济适当的冒进,即毛泽东希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识读下列图片:
图一 图二 1941年冬,为中共中央党校题词
图三 1935年长征途中会议会址 图四
请回答:
(1)据图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怎样从实践上和理论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2)图二所示“实事实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之一。请举历史上的两大典型事例说明我党是怎样实事求是地处理国共两党关系的?
(3)图三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哪一次重大会议?概述这次会议的主要历史功绩。
(4)联系图一、图四,说明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历史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发展线索的理解,同时需要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第(1)问要掌握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新的革命思想,进行了新的革命实践。第(2)问要联系两次国共合作的史实回答。第(3)问结合长征期间遵义会议的意义作答。第(4)问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两方面回答。
【答案】 (1)1927年,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1924年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37年,倡导和领导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3)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结束了中国屈辱和分裂的历史,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阅读下列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创作的诗词作品:
材料一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
材料二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材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究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毛泽东郁闷沉重的心情,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毛泽东怎样的心情?当时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情况如何?
(3)造成材料三中这次“远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形势加以分析。
(4)材料四表达了毛泽东激昂、兴奋与豪迈之情,当时的革命形势如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材料引文标注的时间是解答本题的切入点,解答时要充分运用,注意从各个时间入手结合相对应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问题可迎刃而解。
【答案】 (1)原因:1927年国民党右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革命形势危急,国共合作即将破裂,国民大革命陷入失败的境地。
(2)心情:踌躇满志,胸有成竹。发展情况:毛泽东进军井冈山,创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指挥红军打游击战,连续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3)原因: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严重的“左”倾错误,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感情:浪漫主义的革命激情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形势: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错误统治,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经过重重险阻后,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完成战略转移,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
(4)形势: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中国人民终于推翻国民党政权,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一、选择题
1.邓小平成为中共正式党员是在( )
A.1921年 B.1922年
C.1923年 D.1924年
【解析】 1924年下半年,邓小平加入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答案】 D
2.抗日战争期间,刘伯承、邓小平领导八路军一二九师开辟的全国最大的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是( )
A.江南抗日根据地 B.皖东抗日根据地
C.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D.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解析】 抗日战争中,邓小平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与师长刘伯承指挥所部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并巩固发展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答案】 D
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解析】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继而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破坏了生产力,加上其他因素,1959-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针对这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于1960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调整国民经济,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一些错误。故选B项。
【答案】 B
4.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解析】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 C
5.(2013·北京西城区月考)1976年10月,胡耀邦提出“现在我们党的事业面临着中兴。中兴伟业,人心为上。”“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与上述认识相吻合的中央决策出自(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解析】 从材料“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等信息可以看出此时指导思想是发展生产,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停止阶级斗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一致。
【答案】 B
6.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出的共同点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解析】 这四位伟人制定的政策都是从本国实际出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智慧。
【答案】 D
7.(2013·辽宁高二期末)关于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理解有以下几种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B.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而形成的
C.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D.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解析】 邓小平理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对社会主义的长期思考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与近代革命无关。
【答案】 B
8.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深化了改革开放
C.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D.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比较问题的能力。B项只符合南方谈话,C、D两项只符合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提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材料二 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接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2)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一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3)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思想路线?在当时有何历史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和影响。第(1)问考查“两个凡是”及其实质。第(2)问从材料中提取其观点即可。第(3)问实际要求回答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
【答案】 (1)现象:党内个人崇拜、教条主义思想严重。实质是坚持“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2)不以某一伟人的思想、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对任何理论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意义: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0.(2013·云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自称为“第二提琴手”的恩格斯逝世后,作为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之一的考茨基曾经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悲痛远远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
材料二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毛泽东在《反对资本主义》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也曾经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亡党。”
——《世界历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马克思对伟大人物是如何认识的?结合史实分析“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的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是如何实践这一原则的?
【解析】 第(1)问,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即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原因主要是恩格斯对马克思实践和理论上的继承发展,实践上,恩格斯继续指导各国工人运动,推动了第二国际的成立;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整理和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第(2)问,总结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的话可知其相同点都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 (1)认识: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原因:实践上,恩格斯继续指导各国工人运动,推动了第二国际的成立;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整理和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2)共同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
实践: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选择题
1.(创新题)2014年是列宁诞辰144周年,年轻的列宁经历了从大学到革命家的转变,下列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列宁诞生于1870年
B.中学时写了《人民生活美好的原因》
C.1887年考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
D.1889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小组
【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A、B、D三项均是列宁成长中的正确史实,C项中的“莫斯科”应为“喀山”。
【答案】 C
2.(2013·河南沈丘二中期中)与列宁同样遭到流放的克尔日札诺夫斯基这样回忆道:“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宽广的叶尼塞河边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最后一次散步的情景。这是一个寒冬的月夜,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西伯利亚一片冰封雪盖、辽阔无垠的大地。他雄心勃勃地跟我讲述了回到俄国后的计划和设想。创办铅印的党报,把它迁往国外出版,利用这张中央机关报来建党,这样,这个机关报将成为建造整个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大厦的特种脚手架……。”列宁设想的这份“党报”就是后来出版的( )
A.《火星报》 B.《真理报》
C.《四月提纲》 D.《远方来信》
【解析】 解答本题时注意题干材料中“党报”“建党”等关键词。1900年列宁创办了《火星报》,从思想和组织上做好了建党的准备。
【答案】 A
3.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这句话表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性原因
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俄国各种矛盾,促进了革命的发生
D.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前提是战争
【解析】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矛盾尖锐,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使俄国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极度困难,故引起人们的普遍不满,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起到加速、促进的作用,但并非根本原因,也不是前提,答案为C项。
【答案】 C
4.列宁指出:“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的“国际环境”主要是指( )
A.俄国军队前线出击失败
B.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C.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
D.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
【解析】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十月革命爆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此要结合这一国际大背景进行分析。
【答案】 D
5.列宁在二月革命以后回到俄国,并发表了重要演说。一位支持者在整理他这一演说的内容时共列举了四条,其中错误的是( )
A.要坚决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沙皇统治
B.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C.无产阶级需要夺取政权,然后去实行土地改革
D.提出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 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统治,革命已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 A
6.
右图为1922年与1925年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对比图,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B.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C.国内外战争的结束
D.农业集体化程度的提高
【解析】 注意材料中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是增长的趋势,时间是1922年和1925年,这是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后的情况。
【答案】 B
7.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根据材料中“余粮征集制”可以判断出列宁评价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的战争环境下的临时性政策,起到了集中人力物力保证苏维埃政权对敌斗争的胜利,但它的余粮征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强制性的措施也不符合经济规律和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更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所以答案为C项。
【答案】 C
8.(2013·北京丰台区高二期末)孙中山、列宁都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下列理论属于他们共同之处的是( )
A.都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B.都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C.都提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
D.都提出民族平等的理论
【解析】 孙中山和列宁都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并不一样。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的有关理论;列宁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因此A、B、C三项都只说了一个方面。他们二人都提出了民族平等的理论。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在晚年概括总结十月革命时,说:“遇到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时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挺身起来斗争”,“这种斗争至少会使他们有一些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文明争得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基本条件”。
——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你们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列宁《论我国革命》(1923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概述晚年列宁对十月革命的基本认识。
(2)1905年革命失败之后,为了达到“驱逐地主,驱逐资本家”“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的目标,列宁在理论和实践上付出了哪些努力?
(3)谈谈你对列宁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理解。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可以从材料中概括提取。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可。第(3)问要注意题干的指向,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 (1)认识:十月革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的特殊情况下,面临现代化严重受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推进文明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一次尝试。
(2)努力:建立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党组织,公开出版《火星报》,为迎接新的革命高潮做好组织、理论准备;撰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提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出现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明确提出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和策略,并根据形势估计到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七月流血事件”后,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深刻论证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的重要思想;1917年11月,列宁直接领导和指挥了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理解:列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国情的结合,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办法上来。”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材料三 一战前后俄国经济指标
年份
产品项目
1913年
1928年
煤(万吨)
2 910
3 550
石油(万吨)
920
1160
生铁(万吨)
420
338
钢(万吨)
420
430
汽车(万辆)
-
0.07
拖拉机(万台)
-
0.13
铁路(万千米)
5.85
7.69
纺织品(亿米)
25.82
26.78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苏俄哪一政策的实施?
(2)苏维埃政府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效果?
(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第(1)问材料一、二中的“国家资本主义”“买卖、贸易”,反映了这一政策的特点,材料三中的数据反映了政策实施的效果,据此判断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1921年苏俄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原因,并从这两方面概括其效果。第(3)问启示可以从政策制定、生产关系调节方面思考。
【答案】 (1)新经济政策。
(2)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造成了1921年的经济、政治危机,为克服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维埃政府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效果: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3)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节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