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并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科学探究的具体过程,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科学探究,培养根据物理现象总结科学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索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并能将其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分析实验数据,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用具: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光具座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教师:同学们,如果在野外,你没有带火源,能否使用我们学习过的物理知识生火呢?
学生:可以!用凸透镜生火!
教师:非常好!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透镜的知识,老师要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请两位同学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展示课件】
1、凸透镜对光具有什么作用?
2、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总结,给予评价。
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教师:生活中有很多的物体都用到了凸透镜: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等等。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物体所成的像的特点并不相同。有的成放大的像,有的成缩小的像,那么影响凸透镜成像特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教师:请大家拿起一个凸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和远处的物体,分别有什么特点?猜想一下,影响凸透镜成像特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
学生回答观察结果,说出猜想:影响凸透镜成像特点的主要因素是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教师:下面我们就进行探究,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好吗?
学生:好!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教师:首先,我们要设计实验、制定计划。
大家先来看你面前的实验器材:这是一个光具座,我们可以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安插在光具座上。
在做实验之前,有两个物理量,大家首先要区分清楚:我们把蜡烛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称之为物距,用字母u来表示;把光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称之为像距,用字母v来表示。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
为了使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我们要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由于我们要探究不同物距时凸透镜所成像的特点,而且不同的物距对应的像距也是不同的,我们在移动的时候要注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先改变蜡烛的位置,然后用光屏去找凸透镜所成的最清晰的像,此时光屏所在的位置到光心的距离才是像距。
老师给大家设计了一个表格,要求做实验的时候将焦距、物距、像距以及像的特点,如实填写在表格中。
下面我们进行分组实验:
为了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老师给一、三、五组同学提供的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二、四、六组的凸透镜焦距是15cm。
每一组的探究任务一共是三个,下面大家根据实验报告单上的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开始实验。
【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老师巡视,并观察学生实验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每组成员汇报实验数据。老师和其他学生记录。
教师:如何区分凸透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不成像?
学生答,教师总结。
实像:能够在光屏上呈现的像
虚像:能用肉眼看到,但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
学生汇报结束。
教师:我们汇总了大家的数据,请你分析一下,你能否从中得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小组汇报发现的规律,教师将其总结在表格内。
实验序号 物距与焦距之间的关系 像距 正立/倒立 放大/缩小 虚像/实像
1
2
3
4
5
教师:大家发现了,当物距与焦距之间的关系不同时,像距和像的特点就会发生变化,我们怎么样用光路图,表示他们的成像原理呢?这就要用到我们这节课开始老师提问的问题了,那就是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大家知道,像的形成是由于光线会聚成点,那么两条光线就可以相交,所以我们选择两条特殊的光线,看一下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的时候,像是如何形成的。
凸透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原因就在于这个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那么,另外四种情况下,凸透镜的成像原理你能用光路图表示吗?
布置作业
请大家收拾好实验器材,完成实验报告,并将实验光路图画出来。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思考题:根据凸透镜不同成像特点,说出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组别 焦距f/cm 物距u /cm 像距v/cm 正立/倒立 放大/缩小 虚像/实像
1
2
3
4
5
6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