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
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 ,不要折叠 ,不要弄破、弄皱 ,不准使
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 .
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选
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 ,每小题
3
分 ,满分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
要求
。
1 .
在
新
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中
,
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出土了数量较多的人工搬运石块
,
学术界认为这
些石块遗存与具有稳定栖居形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更为接近
。
在对同时期的北京东胡林遗址
研
究
时 ,鉴定出了比较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 ,包括各类植物种子
2000
余粒。这些考古发现说明 , 当时
A
.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B
.
农业和手工业开始
分离
C
.
文明社会开始形成
D
.
原始农业生产已经出现
2 .
下表是我国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情况简介
。
由此推知
,
这些文化遗存
)2023 年“江南十校" 高二阶段联考
高 二 历 史
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75 分钟
注意事项:
1 . 答题前 ,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 选择题必须使用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 . 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 ,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 . 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遗址 简介
陶寺遗址 包括大城、小城和宫城
良渚遗址 自 内向外依次为莫角山、内城与外城。城内的莫角山为一 处人工营建的长方形 土台
瓦店遗址 面积达百万平方米以上。在其西北台地环壕内中部发现两处东西相对的大型夯 土建筑基址。其中居东部的一处 ,埋有人牲遗骸数具和动物骨路数具
A. 呈现出多元一体趋势 B . 凸显出早期国家特征
C . 源于商业发展的推动 D. 具有明显的礼制色彩
3 . 据《后汉书 .南匈奴列传》记载:“元和元年 ,武威太守孟云上言北单于复愿与吏人合市 ,诏书听云遣 驿使迎呼慰纳之。北单于乃遣官员 ,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诸王大人或前至 ,所在郡县为设 官邸 ,赏赐待遇之。"据此可知 ,这些商贸活动
A. 有助于促进民族交融 B . 促进了丝绸之路开通
C . 巩固了汉朝北部边疆 D. 源于中原王朝向心力
4 . 下表为不同时期龙骨车的图片介绍 ,这反映出我国古代
高二历史 第 1 页( 共 6 页)
A. 传统耕作方式的变革 B .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 . 农业灌溉工具的改进 D. 南北方经济差异较明显
5 . 我国传统节日并非都是吉日良辰 ,如大年除夕以放爆竹、挂桃符、贴门神等活动驱邪避灾 ,有些地区还 举行驱傩仪式。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 ,人们用到水边洗涤的方式以祓除凶灾 ,在端午节 ,更有洒雄黄 酒、挂艾草等多种驱邪避毒的方法。这些传统节日活动所体现的文化理念是
A. 崇尚天人合一 B . 主张和而不同
C . 推崇厚德载物 D. 倡导积极有为
6 . 明代官员吕坤在灾年施粥时要求 ,“粥厂必使数里一厂 ,令人无奔走后时之失 ,一厂止收二百人 ,令人 无杂聚成疫之害。" 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针对霍乱的防治提出“疏浚河道 ,毋使积污 ,广凿井泉 ,毋使 饮浊" 的措施 ,进而达到“湖池广而水清 ,井泉多而甘冽" 。两人主张的共同点是
A. 关注环境卫生状况 B . 重视防疫理论研究
C . 注重基层医疗监管 D. 崇尚健康生活方式
7 . 下表是吉林地区一段时期内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史实摘录。这反映出吉林地区的城市发展
时间 城市发展状况
1676 年 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市时 , 清政府增加了在吉林市的驻军 ,使军队人数达到 2500 多名 ,并" 徙直隶各省流人数千户居此"
1881 年 清政府基于吉林市优越的区位优势及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将机器局厂址选 定在吉林市
1881 年 随着机器局往来人员及货物运输的加快 ,机器局与旧城之间的地带也逐渐扩展 为城区。 同时 ,通往各城门的道路在地方政府的主持下 ,进行了拓宽 ,并在城门 口 附近留设了一些小型广场
A. 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 B . 促进了人口快速增长
C . 得益于工业化的推动 D.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8 . 下图为道光年间上海县出现的关于庄票的告示牌。庄票即“钱庄所出凭券 ,允许到期兑款于持票之谓 也" 。在发票之时 ,一般根据庄客的要求 ,钱庄按寄存户钱数填发 ,不记名 ,认票不认人 ,可以作为现金 流通市面。据此可知 ,“庄票" 的出现
高二历史 第 2 页( 共 6 页)
A. 便利了社会经济的交流
C . 推动了长途贩运的兴起
B . 改变了政府抑商政策
D. 基于农业发展的需要
9 . 1857 年 ,美国驻华专属秘书卫三畏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如果西方最强大的四国能够真诚合作 ,共 同强迫中国政府建立更多的外交关系 ,这是清朝最好的安全保障。" “我认为这四国兵舰和公使们汇 集在中国的京都附近 ,是传教工作进行中的一部分。"信中的这些内容
A. 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
B . 意在为西方列强侵华寻找借口
C . 反映出清廷外交近代化趋势
D. 表明中外军事冲突的不可避免
10 . 1860 年 , 曾在洋行里当过买办的一些中国商人用外国轮船运来了大豆和豌豆。承揽牛庄货物运输 的当地小船主们为此设下了多重关卡 ,阻挠这笔交易 ,直到货主答应今后不再用外国轮船运货 ,才使 事端平息。这一现象说明 , 当时
A. 国人普遍存在排外观念
B . 近代交通转型充满着阻力
C . 列强在华特权相对有限
D. 洋务运动提升了主权意识
11 . 下表是抗战期间(1937-1942 年) 全国各地卫生机关的设置情况。据此可知 , 当时卫生机关设置的
变化
省别 1937 年 1938 年 1939 年 1940 年 1941 年 1942 年
四川 _ _ 9 47 65 65
浙江 14 61 6 43 60 61
安徽 _ _ _ _ 37 37
江西 83 83 83 81 81 83
湖南 6 14 68 75 75 75
河南 _ _ _ _ 2 16
陕西 8 11 14 43 54 54
甘肃 _ _ 5 13 20 22
福建 15 61 62 63 64 64
广东 _ _ 39 60 73 70
广西 88 88 99 78 76 76
贵州 _ _ 8 8 16 16
湖北 _ _ 8 8 16 16
云南 3 21 37 45 77 77
高二历史 第 3 页( 共 6 页)
A. 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C . 有助于提升持久抗战的能力
B . 遏制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D. 全面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
12 . 古罗马恺撒大帝在高卢作战期间 ,通过广场建筑将他的家族与神的谱系连接在一起。屋大维继位 后 ,在新建的广场上建满了自己的雕像以及罗慕路斯和罗马共和国名人的雕像 ,屋大维之后的每一 位继任的皇帝都力求兴建一个纪念性区域。这反映出罗马建筑
A. 讲求布局上的整齐划一
B . 突出了经济管理的功能
C . 赋予了一定的政治色彩
D. 彰显出明显的等级差异
13 . 公元452 年 ,亚欧大陆匈人的领袖和帝王阿提拉从巴尔干取道西南 ,直捣罗马城。而此时西罗马帝 国在匈奴人的打击下 , 已是奄奄一息 , 最终在476 年灭亡。有学者评价说:非罗马人 , 即所有一切蛮 族人联合起来 ,反对共同的敌人并把罗马帝国推翻了。材料可用于说明
A. 人口迁徙推动政治变动
B . 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
C . 民族战争影响社会习俗
D. 东西方经济交流频繁
14 . 1362 年 ,英国王室颁布法令规定英语为法庭用语。到 15 世纪初 ,伦敦方言的书面形式就逐渐成为 全国的书写标准。在法国 ,早在 12 世纪就有作家用法语写作。1539 年 , 国王弗兰西斯一世下令进 行司法改革 ,规定将来所有的法令和公告都必须使用法语。英法两国对使用本国语言的规定
A. 不利于区域文化认同 B . 扩大了欧洲文化影响
C . 有助于民族国家发展 D. 增强了专制王权力量
15 . 下表是欧美主要国家使用固定式蒸汽机装机容量统计表(1760-1870 年) 。表中内容反映出所涉 国家
( 单位:千马力)
1760 年 1800 年 1840 年 1870 年
英国 5 35 200 2060
法国 3 33 336
普鲁士 7 391
比利时 25 176
美国 0 40 1491
A. 生产组织方式全面革新 B . 社会生产力出现巨大飞跃
C . 综合国力出现严重衰退 D. 工业化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16 . 1996 年 ,联合国在《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中提出 ,“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援助的重要性 ,必须制止 违反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并危害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2014 年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跨边界人 道主义援助"提案 ,允许粮食等人道主义物资通过土叙边界运到叙利亚。材料反映出联合国
A. 成为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 B . 倡导粮食安全的去政治化
C . 有效维护了国际关系稳定 D. 彻底解决了全球饥饿问题
高二历史 第 4 页( 共 6 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题 ,满分 52 分。
17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时间 物种交流情况
公元前 10000 年 左右 在地球40 亿年生命历史的大多数时间中 ,大部分陆生物种都被固定在原来的生 态系统中。只有鸟类、蝙蝠、可以飞行的昆虫和游泳能手能不断挑战这些界限。 偶尔 ,借助大陆漂移和由于海平面变化而暂时形成的连接大陆的大陆桥 ,一些陆 生生物也可以跨越这些界线。
公元 1400 年 非洲栗成为次大陆重要的食物来源。 东非的高梁传入印度 ,并最终在水稻之后 成为了印度第二大重要的谷物。 小麦、大麦、牛、猪、绵羊、山羊和马构成了西南 亚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核心 ,通过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干 ,这一复杂的生态系统以 一年平均大约 1000 米的速度渗入欧洲 ,并大约在公元前 4000 年的时候到达不 列颠。它先后传入地中海两岸和波罗的海地区。
公元 1400 年 之后 欧亚大陆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黑麦、大麦和水稻都在美洲找到了合适的生存空 间。 南北美洲向世界食品作物库贡献了玉米、马铃薯、木薯、番茄、可可、花生、红 薯、南瓜、瓜笋、菠萝和其他一些物种。 南美洲还把烟草推向了全世界。其中一 些作物给非洲和亚欧的广大地区造成了革命性的结果。玉米加快了中国和欧洲 南部的人口增长 ,提高了两地对饥荒的抵抗能力。
—摘编 自 约翰 · 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根据材料信息 , 围绕“食物与物种交流"或“商品贸易与日常生活" , 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 ,并结合所 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 ,史论结合 ,论证充分 ,表述清晰。)
18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 , 国防交通的组织、制度和理论建设全面启动和发展 ,初步形成了我国国 防 交通体系的框架 ,为后续的建设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发生 战略转变 ,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 同时 ,随着改革开放 的不断深化 , 国防交通建设围绕提高综合保障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加强了交通战备的全面建设。党的 十八大以来 , 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深入 ,军民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 国防交通进入深度融合发展 的新阶段 , 国防交通建设突飞猛进 ,为加快建设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 自高强、芦青《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国防交通建设发展历史回顾》 材料二 在国防交通建设过程中 ,既考虑到平时国家和地方交通建设要求 ,又考虑战时需要;既满足 军队和国防需要 ,又兼顾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交通建设平战结合、军民融合 ,是交通本身具有的经济、 军事双重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做法。 实践证明 ,充分发挥" 大交通" 优势 ,贯彻 军地协作、资源共享理念是抓好国防交通建设的必由之路。新形势下的国防交通建设发展 ,就是全面落 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 以完善的国防交通法规体系。
—摘编 自孟军《新形势下国防交通建设发展研究》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国防交通建设发展的特点。(6 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我国发展国防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功经验。(8 分)
高二历史 第 5 页( 共 6 页)
19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1929_1933 年的金融危机使世界金银比价迅速升高 , 白银价格下跌了一半以上 ,这使得实
行银本位制的中国白银大量流入 ,黄金大量流出。这种现象使国内物价上涨 ,汇率下跌 ,工业产出增加。 1931_1932 年 , 中国的 GDP 增加了 5% , 同期美国 GDP 下降了 15% 。 当 美国大量收购白银挽救国内 经济 , 白银开始从世界各地流向美国 , 中国的白银也都流向美国。 白银大量流出对以白银为主要货币的 中国来说是一 次大震荡 , 中国经济各方面都受到了影响。此外 , 自晚清以来 ,我国的货币制度混乱不堪 , 不但银两、银元并用 ,而且重量、成色、比价也无一 定标准。1927 年 4 月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 币制改革 重新议提。1932 年 ,宋子文提出币制改革 ,主张先废两改元 ,统一 币制 , 实行纸币政策。
—摘编 自杨雯《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币改革》
材料二 下图是上海 1922_1936 年物价波动情况示意图。
—据王信、魏磊等《1934 年中国放弃银本位的背景、影响及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施行币制改革的主要原因。(8 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积极作用。(6 分)
20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驴最早驯化于非洲东北部 ,大约在公元前四五千年 ,被驯化后的驴主要用作沙漠驮兽。 因此 , 在非洲 ,驴常被视为财富与繁荣的象征。如果墓葬中出土了殉葬驴或驴俑 ,墓葬主人很可能是贵族或商 人。在古希腊故事《农夫和毛驴》中有着这样的描述:农夫被毛驴拉到悬崖边上 ,感叹说:" 不是死在光 荣的马儿或高贵的骡子手里 ,而是死在低贱的毛驴脚下!" 在印度经文中 ,驴子与狗都属于罗刹。在印 度文化中 , 罗刹一般与非雅利安人或不遵循雅利安人所确立的吠陀祭祀规范的族群相关 ,代表着与雅利 安人相反的特性。在我国古代 ,唐朝李洞写过" 年年谁不登高第 ,未胜骑驴入画屏" 的诗句;陈子昂刻画 的仙人形象是" 乘白驴 ,衣羽褐" 。此外 ,在国人的观念中 ,驴速虽不如马快 ,但在 日 常运输中驴吃苦耐 劳 ,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 自 范晶晶《黔之驴:一个文学形象的生成与物种迁徙、文化交流》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驴"形象的不同寓意 ,并说明不同寓意的主要依据。(8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驴"形象的主要因素。(4 分)
高二历史 第 6 页( 共 6 页)2023 年" 江南十校" 高二阶段联考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主观题评分细则
1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 数量较多的人工搬运石块, , 与具有稳定栖居形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更为接 近, 以及, 比较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 ,包括各类植物种子 2000 余粒, 等 ,可知材料中的定居生活、食物 (农业) 都与早期农业有关 ,这印证了原始农业的特征 ,故 D 项正确。社会贫富分化表现为不同阶层 所有财产的不同 ,材料没有体现 ,故排除 A 项;手工业是指使用简单工具 ,依靠手工劳动 ,从事小规模 生产的工业 ,包括纺织、制盐、陶瓷和矿冶等 ,材料没有体现 ,故排除 B 项;证明文明社会的标志 ,诸如 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发明、金属工具的制造材料没有体现 ,故排除 C 项。
2 .【答案】 D
【解析】 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 , 陶寺遗址有, 大城、小城和宫城, 的区分 , 良渚遗址, 莫角山、内城与外 城, 以及, 人工营建的长方形土台, ,瓦店遗址, 相对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以及, 埋有人牲遗骸数具和 动物骨骼数具,从这些信息可推知 ,故 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各个聚落之间的关系 ,故排除 A 项;材 料中未涉及早期国家的相关信息 ,故排除 B 项;商业的推动与历史事实不符 ,故排除 C 项。
3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 北单于……与汉贾客交易, ,可知材料反应了东汉时期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间的贸 易往来 ,有助于促进民族交融 ,故 A 项正确。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开通 ,故排除 B 项 ; 材料强调的是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间的交流而不是汉朝北部边疆的巩固 ,故排除 C 项;商业贸易的往 来源于各地的互通有无 ,故排除 D 项。
4 .【答案】 C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龙骨车即翻车 ,是汉代创造的一种机械提水工具 , 随着时间发展 ,龙骨车的 动力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 ,体现了农业灌溉工具的改进 ,故 C 项正确。 中国古代的传统耕作方式 长期以来都是铁犁牛耕 ,故排除 A 项;手工业包括纺织、制盐、陶瓷和矿冶等内容 ,材料没有体现 ,故 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对南北经济进行对比 ,无法说明南北方经济差异比较明显 ,故排除 D 项。
5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 驱傩,, 祓除凶灾,, 驱邪避毒,等信息 ,可知中国人在面对节日的各种, 邪毒, 时 ,不 是逃避而是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防止祛除 ,体现了积极有为的节日文化理念 ,故 D 项正确。天人合一 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 ,材料没有体现 ,故排除 A 项;和而不同是指在人际交往 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 ,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故排除 B 项 ;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
厚德载物涵义为道德高尚者能够担当大任 ,与材料无关 ,故排除 C 项。
6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一厂止收二百人”“达到‘湖池广而水清 ,井泉多而甘冽·”等 ,可知材料强调两 人都关注环境卫生状况 ,要求环境卫生安全 ,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侧重强调利用各种措施实现良好 卫生环境的效果 ,不涉及理论研究 ,故排除 B 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环境 ,没有体现基层医疗监管或健 康的生活方式 ,故排除 C、D 两项。
7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增加了在吉林市的驻军”“吉林市优越的区位优势及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在 地方政府的主持下”,可知材料强调吉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受到内外因素的推动 ,故 D 项正确。据材 料“吉林市优越的区位优势及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可知吉林市拥有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 ,故排 除 A 项;材料强调吉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受到内外因素的推动 ,没有体现人口增长 ,故排除 B 项;材 料强调吉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受到内外因素的推动 ,工业化的发展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 同时 ,“1676 年”的时候中国工业化还没有起步 ,故排除 C 项。
8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以作为现金流通市面”可知庄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交流 ,故 A 项正确。庄票只是 一种票据 ,其使用无法体现改变政府抑商政策 ,故排除 B 项;“兴起”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故排除 C 项 ; 庄票是“钱庄所出凭券”,属于商业领域 ,无法体现农业发展需要 ,故排除 D 项。
9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1857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此时中国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据“这是清朝 最好的安全保障 ”“是传教工作进行中的一部分”等信息 ,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为扩大对华侵略寻找借 口 ,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方列强的行为 ,没有反映出中国的反应 ,无法体现文化的碰撞交流 或清廷外交近代化或东西冲突的加剧 ,故排除 A、C、D 三项。
10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1860 年”“为这笔交易设下多重关卡”, 可知当地小船的船主们抵制近代交通工 具 ,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当地小船主们因利益排斥近代交通工具不能说明国人普遍存在排 外观念 ,故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主体是当过买办的中国商人和当地小船的船主们 ,而不是列强 ,故 排除 C 项;洋务运动是19 世纪60 年代到90 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场引进 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材料没有体现 ,故排除 D 项。
11 .【答案】 C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 1937— 1942 年战时各地卫生机关整体呈增加趋势 ,这增强了后勤救护能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4 页)
力 ,提升了持久抗战的能力 ,故 C 项正确;“确保”说法过于绝对 ,故排除 A 项;单纯的卫生机关增加 无法遏制传染疾病的蔓延或全面提升了部队战斗力 ,故排除 B、D 两项。
12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记述的是统治者通过建造标志性建筑强化自己的神圣地位 ,这赋予了一定的政 治色彩 ,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罗马建筑的布局形势 ,故排除 A 项;雕像没有经济功能 ,故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不同雕像之间的等级差异 ,故排除 D 项。
13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提到阿提拉“从巴尔干取道西南 ,直捣罗马城”以及“在匈奴人的打击下”,结合所学 可知阿提拉帝国属于民族迁徙形成的帝国 ,匈奴人也是迁移的民族 ,这说明人口迁徙推动政治变动 , 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确定“多样性”的信息 ,故排除 B 项;“把罗马帝国推翻”不等于影响社会习 俗 ,故排除 C 项;材料仅仅是强调“匈奴的摧残”,不涉及东西方经济日益频繁的信息 ,故排除 D 项。
14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规定英语为法庭用语”“所有的法令和公告都必须使用法语”等信息 ,可知 ,英法 政府积极促进语言的统一 ,而语言的统一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 故 C 项正确。材料表述的是国家 语言的统一 ,这有利于区域文化认同 ,故排除 A 项。材料只涉及英法两国对语言的要求 ,不能延伸 为欧洲文化 ,故排除 B 项。区域语言的统一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 ,但不等于增强专制王权力量 ,故 排除 D 项。
15 .【答案】 B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欧美主要国家固定式蒸汽机装机容量在 1870 年迅速上升 ,而蒸汽机是当 时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 ,据此可知所涉国家的生产力出现了巨大的飞跃 ,故 B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 调的是蒸汽机装机容量 ,没有体现生产组织方式全面革新 ,故排除 A 项;综合国力包括经济、政治、 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的最重要指 标 ,材料没有体现 ,也不符合此阶段的特征 ,故排除 C 项;工业化侧重强调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第二产 业的就业人数 ,仅仅从蒸汽机装机数量无法反映工业化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故排除 D 项。
16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制止违反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并危害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以及“允许 粮食等人道主义物资通过土叙边界运到叙利亚”,这反映出联合国倡导粮食安全去政治化 ,故 B 项 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故排除 A、C、D 三项。
17 .【参考示例】
论题: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对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2 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4 页)
阐述:16 世纪后 ,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大量美洲的物种涌人中国;南北美洲向世界食品作物库贡献了 玉米、马铃薯、木薯、番茄、可可、花生、红薯、南瓜、瓜笋、菠萝和其他一些物种;它们在中国的推广种 植 ,不但丰富了中国餐桌的食谱 ,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休闲文化 ,推动了农村的小农经济缓慢地向商品 化生产转变。伴随着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商品化 ,也为中国人口的增长及其向城市流动提供 了物质支撑。(8 分)
总之 ,新航路的开辟及明清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发展 ,不但使中国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丰富 ,也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出现和发展。(2 分)
【评分细则】 ( 赋分如上 ,意思对即可赋分。示例答案仅供参考。其他论题如:论新航路开辟前后 物种交流的变化;论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论农作物的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
18 .【答案】 (1) 特点:国防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国防交通建设思想与时俱进;具有国防建 设和经济建设双重效益;呈现出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发展趋势。
【评分细则】 ( 每点2 分 ,任答三点即可 ,意思对即可赋分。)
(2) 经验:积极探索出平战结合和军民融合的建设模式;实行政府统筹规划 ,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将国防交通建设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相结合;注重军地协作、资源共享理念的宣传;突出国防交通 的协调发展、加大战略运输力量的投人;国防交通建设要与时俱进创新。
【评分细则】 ( 每点2 分 ,任答四点即可 ,意思对即可赋分。)
19 .【答案】 (1) 原因:受经济危机和美国干预的干扰;传统贵金属本位制难以适应时代要求;加强经济 统制的现实需求;中国币制混乱 ,影响经济发展;有识之士的推动和英美的支持。
【评分细则】 ( 每点2 分 ,任答四点即可 ,意思对即可赋分。)
(2) 作用:加快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有利 于稳定金融市场和物价;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通货膨胀 ,减少了的白银外流;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
【评分细则】 ( 每点2 分 ,任答三点即可 ,意思对即可赋分。)
20 .【答案】 (1) 在非洲是财富的象征 ,依据是墓葬发现。在希腊是低贱者的形象 ,依据是文学作品中 的描述。在印度带有种姓色彩 ,依据是经文记载。在古代中国有儒雅和勤劳之意 ,依据是古诗文和 驴在现实中的作用。
【评分细则】 ( 每点2 分 ,共 8 分。意思对即可赋分。)
(2) 因素:文人对驴形象的塑造;宗教观念的影响;民间文化习俗的影响;思维方式的影响;驴在现实 生活中的作用。
【评分细则】 ( 每点 1 分 ,答出四点即可 ,意思对即可赋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