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地球和宇宙(4.1-4.3)综合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章 地球和宇宙(4.1-4.3)综合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20 22:1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4.3综合练习
、选择题
如图所示是太阳表面出现的日冕洞(图中暗黑区域),是太阳风以超高速喷涌而出的地方。下列关于太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日冕洞就是太阳黑子 B.太阳风出现在大气层的日冕层
C.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是光球层 D.太阳和地球一样属于固体星球
假设地球不自转,将产生的现象是(  )
A.地球上没有昼夜之分
B.全球各地都是白天
C.有的地方总是白天,有的地方总是黑夜
D.同一地方有昼夜交替现象
如图,此时关于浙江的白昼长短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昼长于夜②昼为一年中最长③昼短于夜④昼夜平分⑤昼为一年中最短
A.① B.①② C.③⑤ D.④
图甲是北半球某地一年内昼长时间的变化,图乙是地球绕日公转。当该地昼长时间为图甲中P点时,地球大致位于图乙中的(  )
A.a B.b C.c D.d
用如图所示的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时(  )
A.应从左向右拨动球体 B.需绕假想太阳旋转
C.需保持地轴竖直状态 D.能观察到昼夜长短变化
下列现象不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是(  )
A.地球磁场出现异常,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B.夜晚天空出现流星
C.气候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两极地区出现极光
读如图的经纬网略图,判断一年中甲、乙两地的太阳高度角(  )
A.甲始终大于乙 B.甲多数天大于乙
C.两地仅有一天是相等的 D.两地有两天是相等的
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表现在(  )
A.为地球提供光和热 B.干扰无线电长波通讯
C.干扰发电厂和输电线 D.诱发潮汐现象和地震灾害
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 )
A.地轴 B.太阳 C.月亮 D.赤道
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B.地球不停地绕地轴转动
C.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D.太阳在不停地绕地球转动
、填空题
太阳是一个不断进行着核爆炸的   球,它以   的形式不断地向周围空间释放能量,这种能量叫做   。
如图是宇宙天体系统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该示意图中A的天体系统名称是   ;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一颗   星,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   。
太阳和月球是地球在宇宙中两个最重要的近邻。
(1)甲图是用专用仪器拍摄的太阳照片,照片中A区域呈现的太阳活动是    。
(2)乙图是嫦娥四号拍摄的月球背面照片,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月坑,即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2,该日地球位于图1所示公转轨道中的   (填序号)位置,这一天太阳直射    ,图中A地将迎来    (填“黎明”或“黄昏”)。
(2)如图3,厦门(24.5°N,118°E)湖滨中学科学兴趣小组观测发现,在正午阳光照射下,树影朝向偏   (填“北”或“南”)。
(3)一年中当正午树影最长时,厦门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且比 A点的白昼时间   (填“长”或“短”)。
2013年2月15日,一颗陨石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上空爆炸,爆炸引发的“陨石雨”四处散落,地面附近有许多黑色固体小碎片,用小碎片在玻璃上刻划会有较明显的划痕。无独有偶,2013年2月16日凌晨,小行星2012DA14与地球“擦肩而过”,引发天文爱好者的无限遐想。
(1)大部分陨石进入地球会被烧毁,若在月球上将会留下很大的陨石坑,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   的保护。
(2)科学家推测此次撞击俄罗斯的这块陨石可能来自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   之间。
(3)俄罗斯的陨石事件与小行星2012DA14近距离接近地球之间有无关联?天文爱好者说法不一,下列说法中支持两者有关联的证据是 (填字母,可多选)。
A.两者发生时间相差12小时,距离相隔至少50万千米
B.陨石和小行星组成成分比较接近
C.陨石是大约一年前脱离小行星带的一颗小行星,与2012DA14来源相同
D.陨石是按自东向西的轨迹运行的,小行星是按自南向北的轨迹运行的,两者处于完全不同的轨道上
、实验题
小勇同学在做“地球自转实验”时(如图甲所示),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剪一块白纸板,画上太阳平行光线;②用硬纸板做一个十字方向标;③在地球仪上找到学校所在地的大致位置,用大头针将十字方向标固定在该位置处,并使方向标的方向与经线、纬线一致;④按图示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⑤观察并记录。请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
(2)假如小勇站在方向标中心位置处,当地球旋转到乙图的C位置时,小勇看到的太阳所处的方位是   。
(3)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丙图上的A,B,C,D四地中,处在深夜的是   (填字母序号)。
、解答题
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太阳给了地球光亮和温暖,更给了地球生命维持所需的能量。
(1)除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和太阳之间还有   两颗行星围绕太阳公转。
(2)已知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000万千米,而光的传播速度为3×10m/ s,求光从太阳发出到达地球所需时间。
(3)太阳光需穿透地球大气层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如果地球大气层消失,会出现________(选填字母)。
A.日出、日落都延迟 B.日出、日落都提前
C.日出提前、日落延迟 D.日出延迟、日落提前
想像一下,假设地球不会自转,世界会变得怎样
4.1-4.3综合练习答案解析
、选择题
B
【解析】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
AB、冕洞是日冕中气体比较稀薄的区域,不是太阳黑子;故A错误,B正确;
C、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是日冕层;故C错误;
D、太阳是一颗气体星球;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C
【解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旋转,叫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或一天),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A.即使地球停止自转,也始终有一面是昼半球,一面是夜半球,对地球而言是有昼夜之分的, (只是对同一地点来说短时间内不存在昼夜之分)故不符合题意;
B.地球本身是个不发光的球体,它面向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故不符合题意;
C.如果地球不自转,它还会以66.5°的倾斜角,绕着太阳公转,相对来说昼夜交替还会存在,因为公转的周期是一年,那么昼夜交替一次需要一年,黑夜和白天各自长达半年之久,故符合题意;
D.如果地球不自转,同一地点是不会有昼夜交替(一昼夜24小时)现象的。任何一点都只会处于面向太阳或者背向太阳的一面,不会昼夜交替,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C
【解析】由图可知,南极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由此判断此时为冬至日,根据冬至日时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白昼是一年中最短的,夜是一年中最长的的特点可判断浙江的白昼长短:①昼长于夜,应该是昼短夜长,错误;
②昼为一年中最长,应该是最短的,错误;
③昼短于夜,正确;
④昼夜平分,昼短夜长,错误;
⑤昼为一年中最短,冬至日昼最短,正确。
所以③⑤正确,C选项正确。 故选C。
B
【解析】春分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昼夜平分;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秋分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昼最短夜最长。
P点是北半球白昼最长,为夏至日。
A.由乙图中可以发现整个地球被分为两半,一半位于昼半球,一半位于夜半球,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分,昼夜平分,因此a为春分,A不符合题意。
B.乙图中的b,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为夏至,昼最长夜最短,而甲图中P点白昼时间最长,B符合题意。
C.乙图中可以发现c表示整个地球被分为两半,一半位于昼半球,一半位于夜半球,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分,昼夜平分,因此c为秋分,C不符合题意。
D.乙图中的d,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为冬至,昼最短夜最长,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A
【解析】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时应从左向右拨动球体,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B
【解析】太阳活动有: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 1.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通讯;2.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4.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A.指南针是受地磁场的作用进行工作的,地磁场受到影响之后,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属于太阳活动的影响,A错误;
B、夜晚出现流星,流星是宇宙空间中的小天体在穿过地球大气层时燃烧的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B正确;
C、太阳活动会影响气候异常,C错误;
D、两极地区出现极光,属于太阳活动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A
【解析】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依据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读图分析可知,甲点的纬度是23°N;乙点的纬度是75°S,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太阳高度角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甲始终大于乙。
故答案为:A
C
【解析】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①对电离层,会扰乱无线电短波通信;②对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④自然灾害:洪涝、干旱、地震等.
解:
A.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故不符合题意.
B、对电离层,会扰乱无线电短波通信,是短波不是长波,故不符合题意.
C、太阳活动会产生强大的感生电流,对供电系统造成影响,导致停电;太阳活动会造成配电网故障,故正确.
D、潮汐是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的活动,与太阳活动无关,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A
【解析】根据地球自转特点回答.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故答案为:A
B
【解析】地球每自转一周,白天和黑夜就更替一次,时间约为 24小时。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更替,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是地球有昼夜现象的原因。要出现昼夜交替现象主要是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转动,所以B选项正确。
故选B
、填空题
大火;辐射;太阳辐射能
【解析】根据有关太阳的知识分析解答。
太阳是一个不断进行着核爆炸的大火球,它以辐射的形式不断地向周围空间释放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太阳辐射能。
(1)银河系
(2)恒;太阳黑子的多少与大小
【解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原因是其它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太阳系从属于银河系,银河系从属于宇宙,月球从属于地月系,地月系从属于太阳系。
(1)宇宙包括河外星系和银河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自身能发光发热,因此是一颗恒星,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故答案为:(1)银河系(2)恒;太阳黑子的多少与大小
(1)日珥
(2)环形山
【解析】(1)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
光斑:太阳光球边缘出现的明亮组织,向外延伸到色球就是谱斑。光斑一般环绕着黑子,与黑子有密切的关系。
谱斑:太阳光球层上比周围更明亮的斑状组织。
太阳风:太阳风形成的带电粒子流造成了地球上的极光
耀斑:发出的强大的短波辐射,会造成地球电离层的急剧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很大。造成短波通讯中断。
日珥: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
日冕: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其内部分别为光球层和色球层),厚度达到几百万公里以上。
(2)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可能形成于约45亿年前,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圆形凹坑,称为“月坑”,大多数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更多。
(1)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照片中A区域呈现的太阳活动是日珥。
(2)随处可见的月坑,即环形山。
(1)④;南回归线;黎明(2)北(3)昼最短夜最长;短
【解析】(1)读图2可知,该日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夜现象,因此可判断,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地球位于图1所示公转轨道中的④位置;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可知,图中A点位于晨线上,将迎来黎明。
(2)如图3,厦门(24.5°N,118°E)湖滨中学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没有太阳直射,在正午阳光照射下,树影朝向偏北。
(3)一年中当正午树影最长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厦门昼最短夜最长,A点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故比A点的白昼时间短。
(1)空气(大气层)
(2)木星
(3)B;C
【解析】1、陨石是宇宙中的小天体穿过大气层时未燃烧完掉落在地上的石头。地球因为有厚厚的大气层绝大多数的陨星都会燃烧完对地球起保持作用。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月球的表面布满了陨石坑;
2、在太阳系中火星和木星之间存在一个小行星带,许多质量较小的天体聚集在一起绕太阳公转;
3、根据题中信息和一些科学知识对选项进行判断。
(1) 由上面分析可知,大部分陨石进入地球会被烧毁,若在月球上将会留下很大的陨石坑,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 空气(大气层)的保护;
(2)太阳系的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3)成分朔源是可信度比较大的,所以B陨石和小行星组成成分比较接近是可以支持两者有关联的;A 两者发生时间相差12小时,距离相隔至少50万千米 ,这是支持无关联的证据;C 陨石是大约一年前脱离小行星带的一颗小行星,与2012DA14来源相同 ,根据来源相同这是可以支持有关联的;D 陨石是按自东向西的轨迹运行的,小行星是按自南向北的轨迹运行的,两者处于完全不同的轨道上 ,这是不支持的证据。所以BC正确。
故选BC
故答案为:(1)空气(大气层) (2)木星 (3)BC
、实验题
(1)自西向东
(2)正西
(3)B
【解析】(1)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由南极俯视,呈顺时针方向,由北极俯视,呈逆时针方向;
(3)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即一天;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太阳光来向代表太阳方位。在C位置时,太阳光从正西方射来,说明太阳方位在正西方。
(3)丙图中,B点位于夜半球,A.B、C都处于昼半球。所以只有B处于深夜。
、解答题
(1)水星、金星
(2)t=s/v=1.5×1011m/3×108m/s=500s
(3)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光传播,地球大气层的作用。
(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和太阳之间还有水星、金星两颗行星围绕太阳公转。
(2)t=s/v=1.5×1011m/(3x108m/s)=500s。
(3)由于存在大气层,阳光射入大气层的时候会发生折射,导致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阳光就可以照到地球上某些地方,所以如果不存在大气层,会导致日出推迟,日落提前。
故选D。
假设地球只有公转,没有自转,被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永远是白天,背对太阳光的一面永远是黑夜,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解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地球公转方向相同都为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假设地球只有公转,没有自转,被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永远是白天,背对太阳光的一面永远是黑夜,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