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认识处在成长中的不同人物
选择性必修上第三单元微专题二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活动导入
情节是某种性格成长的历史。
——高尔基
本次活动重点联系“人物怎么做”来分析并把握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环境、情节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人物做了什么
形象——人物怎么做
环境——为什么这么做
任务一
精读小说,批注分析人物
选择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批注人物性格特点。
活动过程
1.人物处在怎样的外部环境中?其面临的主要冲突是什么?人物的命运或结局怎样?
2.人物内心经过了怎样的动荡?人物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任务一
精读小说,批注分析人物
活动过程
人物 环境与命运 特有的外貌言行 心理活动及发展 思想性格 时代印记
米考伯先生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圣地亚哥
布恩迪亚
米考伯是大卫在格林比货行做童工时的房东,最后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因无力偿还账务而身陷囹圄。
面对经济困境,米考伯夫妇应对困境的办法(武器)是什么?你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吗?
活动过程
米考伯夫妇——困境下的人生
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双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通过对他体型、头及脸的描写,突出了他长相滑稽的特点;通过对手杖与眼镜的描写,突出了他生活贫困却极力掩饰,体现了他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的性格特点。
肖像描写
活动过程
米考伯先生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说到这儿,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米考伯先生详细给我介绍地址,设身处地地替“我”着想,多次“露出亲密的样子”。
亲自带我回家,写出米考伯先生的善良;“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写出了他爱慕虚荣、不切实际的性格特点。说话中带着上等人屈尊俯就以及喜欢卖弄学问的那种迂腐的味道。
“这位,”那个陌生人说,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装成文雅的气派,给我印象很深,“就是科波菲尔少爷了。你好吗,先生?”
活动过程
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
夸张的动作描写,写出米考伯先生虽然因经济窘迫面临尴尬的生活处境,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
活动过程
(第34段)……米考伯先生就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竟又唱起“杰克爱的是他可爱的南”来。…… 泪如泉涌,口口声声说,现在除了进监狱,再也没有别的路了;可是到了上床睡觉时,他又计算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米考伯太太跟他丈夫完全一样。
绝境中总能眺望希望,困厄里总想好运不请自来,米考伯的这份乐观可有点儿盲目。光盼着“有朝一日,时来运转”,时机不来、运势不转怎么办?等、靠、要?还是自己去努力争取?米考伯选择的是耽于幻想。
活动过程
(第47段)……我们大哭了一场。我记得,他郑重地劝告我,要拿他的这种结局引以为戒。他要我千万记住,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磅,花掉十九磅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磅一先令,那他就惨了。在这以后,他向我借了一先令买黑啤酒喝,还写了一张要米考伯太太归还的单据给我,随后他就收起手帕,变得高兴起来了。
开始自我反省,思考自己陷入绝境的原因,不再一味耽于幻想。
活动过程
虽然米考伯夫妇装文雅、爱虚荣、无远虑、总幻想着走运,可是在课文第51段,大卫却说“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了”, 这是为什么?
活动过程
米考伯最显著的特点是得乐且乐,梦想有一天会时来运转,盲目乐观,爱慕虚荣、乐天知命、债多不愁、喜欢讲排场。
但他秉性善良,跟米考伯太太之间能够患难与共,对大卫热情、关心,是大卫真诚的忘年交。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
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活动过程
聂赫留朵夫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
他的情绪很激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
活动过程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这是来自聂赫留朵夫内心的一声喟叹。面前的玛丝洛娃不再是自己曾经深爱的女孩儿----纯洁可爱的卡秋莎,而是一个堕落、卖弄风骚、见钱眼开的粗俗女子,他认为她丧失的不是生理学上的生命,而是自己纯洁可爱的灵魂。
活动过程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另一方面,他的亟待救赎的灵魂最终他还是导引他坚定了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活动过程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他……对她豪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语言、心理描写。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现了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活动过程
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有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活动过程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神态描写。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活动过程
玛丝洛娃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嫣然一笑” 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微微一笑”,也表达了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活动过程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薮,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语言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的话,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妖媚地笑着向她要了十个卢布。
活动过程
玛丝洛娃形象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失去了纯洁的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活动过程
(第4段)他一面注视着鲨鱼游到近前,一面准备好鱼叉,系紧绳子。
(第5段)老人此时头脑清醒好使,下定决心搏击一番,但却不抱什么希望。真是好景不长啊,他想。……这简直像是做梦一样,他想。我没法阻止它攻击我,但我也许能制服他。
动作、神态 ———沉着冷静
心理———不太自信却冷静沉着
活动过程
圣地亚哥
(第10段)好景不长啊,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而是独个儿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
(第11段)不过,攻击我这条鱼的鲨鱼被我干掉了,他想。它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尖齿鲨。
(第12段)“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我很痛心把这鱼给杀了,他想。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可我连渔叉都没有。尖齿鲨很残忍,而且也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不过我比它更聪明。也许并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是我的武器比它强。
语言、心理———
矛盾心理。有点后悔出远海来捕大鱼,对即将到来的困难有点胆怯,但同时拥有不屈服、直面困难的勇气。
活动过程
(第21段)不抱希望才愚蠢呢,他想。还有,我把这当成了一桩罪过。别去想什么罪过了,他想。眼下不说罪过,麻烦就已经够多的了,况且我对这个一无所知。
(第22段)我根本就不懂什么罪过,也说不准自己是不是相信。……你杀死这条鱼不光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卖给别人吃。你杀死它还是为了自尊,因为你是个渔夫。
心理———
对自己杀死马林鱼的认识,将杀死鱼与自己的职业责任和生活尊严联系起来,丰富了自己的认识。
活动过程
(第31段)“呀!”他大声叫起来。这个字眼是无法翻译的,也许不过是一种声音,像是一个人感觉钉子穿过自己的双手钉进木头里的时候不由自主发出来的。
心理———
看见第二波鲨鱼前来时的惊讶和一瞬间的恐惧。
(第34段)“呀!”老人说,“加拉诺鲨,来吧,加拉诺鲨。”
语言———
丢弃畏惧,勇敢面对。
活动过程
(第51段)这下子它们算是把我打垮了,他想,我太老了,没法用棍子打死鲨鱼了。不过只要手里还有短棍和舵柄,我就要试试看。
心理———
直面挫折,永不言败。
(第63段)我不能指望干掉它们了,他想。年轻力壮的时候倒是能办到。不过,我把它们俩都伤得不轻,没有一条身上好受。要是我用两只手抡起一根棒球棒,准能把第一条鲨鱼打死。就是现在也能行。他想。
语言———
不妄自尊大,也不轻言放弃,面对巨大困难,拥有战胜它的勇气。
活动过程
(第84段)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但是此时鲨鱼已经来到了船头,一个接着一个,或者成群扑上来,撕咬下一块块鱼肉,那条死鱼,它们转身再来的时候,鱼肉在水面下闪着亮光。
动作描写————
永不放弃 勇敢执着
活动过程
心理,动作———
(第88段)他知道自己被击垮了,无法挽回,他回到船尾,发现舵柄的一头尽管参差不齐……他把麻袋围在肩膀上起航了。他很轻松地驾着船,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此时,他已经超脱了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地把小船驶回家去。夜里,有些鲨鱼来袭击大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餐桌上捡面包屑一样。老人毫不理睬,除了掌舵以外,什么都不在意。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
在战斗中获得了自我超越,拥有了勇者的平和。
(第91段)海里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你给打垮了,反倒轻松了,他想。
活动过程
代表了海明威心中的硬汉形象。在与鲨鱼的搏斗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体现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伟大精神,维护了“人的灵魂的尊严”。失去过武器,但从没放下过武器;即使看不到希望,也尽力面对;不空想,有了航线就要勇于担当;积极行动,务实;决不屈服,渴望胜利;坦然承受结果。
这种不向命运低头、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着世人与困难、危险甚至死亡进行不屈的斗争,有着永不过时的思想价值。
圣地亚哥
在与鲨鱼的搏斗过程中,我们会发觉老人的性格似乎比较矛盾,他经常会自我否定,找到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活动过程
圣地亚哥
【明确】老人认为自己给打败了,是因为他的马林鱼仅剩一副空骨架,因为他的身体、精神疲劳到了极点,他甚至后悔捕到这条鱼。这些看似消极的心理描写,并没有削弱对老头儿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正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 这样的描写也正是突出了“真实性”。
同时,老头儿是作者笔下最典型的“硬汉子”形象,他能面对险恶形势毫不气馁,不屈不挠地斗争下去,在精神上压倒敌人。在与鲨鱼搏斗时,老头儿有短暂的犹豫甚至是畏惧心理,这是正常的,这是几乎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的本能想法,但是,当情势危急时,老人又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这样,不但没有削弱老人的“硬汉”形象,反而使这个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布恩迪亚
他是一个身材健壮、智慧过人、想象力丰富、极富号召力和超人的探索精神的男人。
他是村子里富有富于进取心、具有事业心的男人。他规划全村的布局和街道的设计,带领大家共同建设马孔多,让马孔多成为幸福的村庄。
活动过程
做事情执着而有魄力。
极有责任心。
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并且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
“他着迷于眼前的现实,认为这比自己广袤的幻想世界更为神奇”是因为马孔多的新气象;为了避免遗忘,奥雷里亚诺为器物贴标签,布恩迪亚先在家中实行,而后推广到全镇。
易于接受新事物
乌尔苏拉
乌尔苏拉在《百年孤独》中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顽强、睿智、执着、独立,并不逊色于她的丈夫,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灵魂,是整个家族的支撑者。
她不愿意与现实生活妥协,在一次次历史关头担当重任,从不愿意也未曾在苦难和挫折面前屈服。
在旁人无法治愈丽贝卡的吃土症的困境中,乌尔苏拉采取“药物治疗加上皮带抽打”的手段,不但让丽贝卡在几个星期显出康复的迹象,还让丽贝卡把它视为家庭成员中最亲近的人。
在危害十足的失眠症面前,一开始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对失眠症的危害缺乏正确认识,而乌尔苏拉“将丽贝卡或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并用从母亲那里学过的对草药的认识,开展了草药治疗。她以全部的心力经营着整个家族。
活动过程
她为孩子们的“孤独入骨”“守旧顽固”等怪癖感到痛心。她的身上有着一种维持家族生存下去的顽强毅力,体现着人性的光辉和母爱的伟大,表现出对布恩迪亚家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她用自己的爱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哪怕是远道而来的、孤独多病的远方表亲丽贝卡。
然而伟大的母爱在冷漠的现实、沉重的孤独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正当她哀叹自己命不好,认定儿女的怪癖与猪尾巴同样可怕时,奥雷里亚诺眼神定定地望着她,令她感到一阵茫然”。这种生活使她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一个伟大的孤独者。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任务二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原型
阅读有关四篇小说创作的背景资料,比较小说人物与原型人物的联系。理解小说形象的“源于生活”。
活动过程
小说人物 现实原型
米考伯先生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圣地亚哥
布恩迪亚
法官柯尼给托尔斯泰讲述的一件真实故事中的女主人公。
狄更斯人物传记中关于父亲经历的回忆。
法官柯尼给托尔斯泰讲述的一件真实故事中的男主人公。
古巴老渔民富恩特斯出海打鱼,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一副鱼骨架的事,以及海明威写的一则通讯报道。
外祖父马尔克斯上校和自由派首领乌里韦将军,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内战。
活动过程
任务三
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阅读有关四篇小说创作的背景资料,比较小说人物与原型人物的联系。讨论人物性格中所反映出的时代特质与超时代意义。
活动过程
小说人物 典型意义
米考伯先生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圣地亚哥
布恩迪亚
十九世纪被欺凌的下层人民的典型,纯洁、善良、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社会对她的迫害。其“复活”代表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他身上既有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追求浮华的社会风气的影子,也有底层人民的道德品质和纯真人性。演化为超越时代的“米考伯主义”,即“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体现了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其“复活”体现了精神的人对兽性人的胜利,道德的人的胜利。
海明威心中的硬汉形象。其不向命运低头、永不言败的精神超越时代,有着永不过时的思想价值。
其身上体现了人类对科学文明的向往,代表着一种积极进取、不懈探索的开拓精神。
活动作业
1.为小说人物制作档案卡。
2.继续阅读原著,体会人物性格的变化与丰富性。
认识处在成长中的不同人物
选择性必修上第三单元微专题二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活动导入
说说你读过的外国小说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
很丑的
很吝啬的
很漂亮的
很顽强的
很虚荣的
趋炎附势的
很孤独的
很乐观的……
提示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否都可以用简单的一个词语或句子描述出来呢?
本次阅读活动我们要讨论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单纯性与复杂性。
任务一
认识“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
学习应该小说家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节选,根据他对“圆形人物”及“扁形人物”的表述,对两种人物类型特点进行归纳。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所谓“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狄德罗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伟大文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
也称“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是基于某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人物。
性格较为复杂的人物。
圆形人物
扁形人物
性格单一、稳定,趋向类型化。
性格丰富,多面、多变。
活动过程
任务二
对本章小说中的人物按两种类型进行分析归类
根据 “圆形人物”及“扁形人物”的性格类型特征,对四篇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类并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
活动过程
基于某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人物。
性格较为复杂的人物。
圆形人物
扁形人物
性格单一、稳定,趋向类型化。
性格丰富,多面、多变。
活动过程
人物 圆形人物/扁形人物
大卫·科波菲尔
米考伯先生
米考伯太太
玛斯洛娃
聂赫留朵夫
典狱长
圣地亚哥
布恩迪亚
聂赫留朵夫
活动过程
在陪审席上认出玛丝洛娃,担心自己被认出。
关心自己名誉胜过谴责自己罪行的贵族形象。
上监狱请求饶恕,愿结婚补救过错以求救赎自己,被自己的勇气感动得不能自抑。
精神上留有健康因素但尚未完全“复活”的贵族形象。
玛丝洛娃没被感动却突然要钱,对她的堕落感到意外,矛盾挣扎。
正在艰难地走向复活的自我救赎者形象。
矛盾挣扎后,不再嫌恶她,发自内心想要唤醒她。
完全背叛贵族阶级,灵魂彻底复活的叛逆者形象。
性格丰富,有变化
圆形人物
人物 扁形/圆形人物
大卫·科波菲尔
米考伯先生
米考伯太太
玛斯洛娃
聂赫留朵夫
典狱长
圣地亚哥
布恩迪亚
活动过程
圆形/扁形人物
扁形人物
圆形人物
圆形人物
扁形人物
扁形人物
扁形人物
扁形人物
性格有所发展,也有复杂的内心活动,但真诚、直率、善良的心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基本是一以贯之的。
乐天知命,债多不愁。
善良、淳朴、天真无邪,遭到侮辱抛弃而堕落,被拯救而走向精神复活。
由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到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完成自我精神救赎,成为“忏悔贵族”的典型。
只会执行命令的“工具人”。
硬汉形象。
身材健壮、智慧过人、想象力丰富、极富号召力和超人探索精神的男人。
对于一个圆形人物的检验,要看他是否令人信服地给人以惊奇之感。如果他从来就不使人感到惊奇的话,他就是个扁形人物。
任务三
探究塑造不同类型人物的意义
活动过程
在文学批判界,有许多关于“扁形人物”的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扁形人物过于夸张而不真实,太过于类型化而落入俗套,只适合扮演戏剧角色;有人认为,扁形人物代表了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或价值取向,比“人们本身”更为深刻。
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能勾起读者复杂的心态。
请结合你的阅读感受,在思辨中有理有据地发表见解。
聂赫留朵夫
活动过程
关心自己名誉胜过谴责自己罪行的贵族形象。
精神上留有健康因素但尚未完全“复活”的贵族形象。
正在艰难地走向复活的自我救赎者形象。
完全背叛贵族阶级,灵魂彻底复活的叛逆者形象。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他的灵魂救赎要突破贵族传统的道德观念,要放弃贵族特权位,甚至跟贵族阶级决裂。托尔斯泰正是通过这种复杂的心理真实地表现这一转变过程。
圆形人物
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作者“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精神灵魂获得了新生,实现了“复活”。
玛丝洛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她善良、淳朴、天真无邪,遭到侮辱抛弃而堕落,被拯救而走向精神复活。
活动过程
两个主人公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体现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了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根据作者的叙事意图与叙事逻辑,我们一般将小说中圆形的人物性格发展分为三种类型:成长型、救赎型、迷失型。
大卫·科波菲尔身上有成长型人物的特征,但不够饱满,《百年孤独》中的奥雷里亚诺可看作迷失型人物。
大卫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
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
他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
活动过程
大卫·科波菲尔
寄托着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理想。
暴露了金钱的罪恶,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人物塑造角度:
反映社会角度:
扁形人物
善良质朴的老保姆辟果提
貌似严肃却有菩萨般心肠的姨婆
乐天知命的米考伯夫妇
恬静聪明的艾妮斯
天真浪漫的朵拉
凶狠残暴的摩德斯通姐弟俩
卑躬屈膝,阴险狡诈的希普
《大卫·科波菲尔》中其他扁形人物
狄更斯通过一系列善与恶的人物性格塑造及人物命运的安排,弘扬他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思想。
活动过程
扁形人物
在与鲨鱼的搏斗过程中,我们会发觉老人的性格似乎比较矛盾,他经常会自我否定。
老人认为自己给打败了,是因为他的马林鱼仅剩一副空骨架,因为他的身体、精神疲劳到了极点,他甚至后悔捕到这条鱼。这些看似消极的心理描写,并没有削弱对老头儿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正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 这样的描写也正是突出了“真实性”。
在与鲨鱼搏斗时,老头儿有短暂的犹豫甚至是畏惧心理,这是正常的,这是几乎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的本能想法,但是,当情势危急时,老人又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这样,不但没有削弱老人的“硬汉”形象,反而使这个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活动过程
“扁形人物”意味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单调与人物情感的一成不变吗?结合相关人物谈谈你的认识。
扁形人物
人物 扁形/圆形人物 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大卫·科波菲尔
米考伯先生
米考伯太太
玛斯洛娃
聂赫留朵夫
典狱长
圣地亚哥
布恩迪亚
活动过程
圆形/扁形人物
扁形人物
圆形人物
圆形人物
扁形人物
扁形人物
扁形人物
圆形人物
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
“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都有可能成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就小说中的地位来说,哪类人物更重要?
活动小结
“典型人物”这一名词是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首次提出的:“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指那些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
活动过程
承载或被褒扬、或被贬损的性格
体现作者创作意图
反映某类社会现实
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
典型人物
活动过程
除了承载某种或被褒扬或被贬损的性格,体现作者创作意图外,圆形/扁形人物还有其他优势或劣势吗?
推进故事情节发展
对主要人物进行陪衬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
《复活》典狱长
《大卫·卡波菲尔》米考伯夫妇
好辨认、易记住
往往被塑造成喜剧角色
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
严肃主题的或悲剧性人物
不受时间长短限制
《复活》聂赫留朵夫
《复活》玛丝洛娃
《红楼梦》薛宝钗
《水浒传》林冲
想一想:
举例说说,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哪些是圆形人物,哪些是扁平人物?
活动拓展
扁平人物:
《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西游记》中的沙僧
《巴黎圣母院》中的爱丝梅拉达
……
圆形人物:
《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沙
《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安娜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
……
活动小结
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
典型人物
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出入其间。(福斯特)
严肃的或悲剧性人物
往往塑造喜剧性人物
活动作业
观看宫崎骏的动画片《千与千寻》,从千寻、白龙、无脸男三个形象的性格发展来体会成长型、救赎型和迷失型性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