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0 22:0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鲁迅


《山海经》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而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
作者不愿意面对现状,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儿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了他童年时期与保姆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背景链接
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是全文的核心内容。
中心人物
阿长

《山海经》
考点链接:标题的作用
1.点明写作对象、概括主要情节或内容。 如郑振铎《猫》
2.点明写作顺序、时间、地点、写作背景等。 如《太空一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如《背影》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思考(内容特别形式新颖)。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5. 点明文章中心、哲理,起题眼作用。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6.奠定情感基调或表达作者情感。如《回忆我的母亲》
7.运用写作手法,往往是双关象征等,对表达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红星照耀中国》
记忆口诀:线 悬 两象(写作对象和象征等写作手法)
概括 心 情(文章中心和作者情感)。
字词检测
hài
pī lì
jié
chuāng
zhuō

zēng wù
ju

sǒng
shuāng

suǒ

zhāi

霹雳
诘问
灸疮疤
粗拙
脐带
憎恶
规矩
福橘
震悚
孤孀
掳去
烦琐
絮说
书斋
字词积累
面如土色:
毫不相干:
情有可原:
莫名其妙:
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原谅的地方。
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指跟某个事物没有丝毫联系。
整体感知
圈画批注
1、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其中,哪些是详写和较详写?
2、这些事情分别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人物形象)
3、勾画出体现“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词句。
介绍了 阿长的身份和名称的来历 第一部分
还介绍了阿长的日常言行 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较详写睡相粗俗、元旦的古怪仪式、 麻烦的礼节规矩、 较详写讲“长毛”的故事、 “谋死”隐鼠 第二部分
详写 阿长为“我”买绘图的《山海经》 第三部分
活动一:研读1-2段,初识阿长
姓名:
身份:
样貌:
称呼:
什么姑娘(具体不详)
长妈妈、阿长、阿妈
黄胖而矮
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保姆)
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称,暗示阿长卑微的社会地位和不受尊重。
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五即云:
徐诚庵大令为余言:“向见吾邑《蔡氏家谱》有前辈书小字一行,云:‘元制: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制于《元史》无征,然证以明高皇(即明太祖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其为元时令甲无疑矣。
见在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或名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
平民百姓,没有体面的姓名。
朱元璋:高祖朱百六,曾祖朱九六,父亲朱五四。
重八这个名字就是按照行辈的次序而取的。他属于“重”字辈,有4个堂兄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3个胞兄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他年纪最小,就叫重八。
读3-29段,勾画体现作者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词语并用数轴图绘画出文中“我”对阿长情感变化的过程。
活动二:走近阿长
情绪波动值
事情发展顺序
情绪波动值
事情发展顺序
切切察察
不大佩服/讨厌
“大”字睡相
实在无法可想
诸多规矩
不耐烦
讲“长毛的故事”
空前的敬意
谋害隐鼠
憎恶
为“我”买来《山海经》
新的敬意
情感线索: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
在这些事件中,“我”看到的是怎样的阿长?
切切察察
“大字”睡姿
元旦的古怪仪式
讲“长毛”故事
买《山海经》
饶舌多事
粗俗愚钝
愚昧迷信又乐天知命;真诚、纯朴、善良
愚昧无知、荒诞可笑
淳朴善良、仁厚慈爱




欲扬先抑

详略得当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写作技巧。“扬”是褒扬,“抑”是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就全篇而言),
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答题格式:
①先写······(哪里抑),再写······(怎样扬),
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对比鲜明,
③使······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形象鲜明),
④突出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四个叹号、五个“恭喜”写出了阿长的欣喜之态;
同时这种简单粗鲁的方式也表现出她对“我”诚心诚意的祝福,隐含着阿长对“我”的爱,展现了她真诚、善良、纯朴的天性。
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阿长讲故事绘声绘色,语言生动传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对于常识的荒唐表述,也体现出她的愚昧无知。
一本正经的荒诞
诸多与阿长关联的事件中,阿长与《山海经》 写得最详细。精读这一部分,思考:
活动三:聚焦《山海经》
1.《山海经》是一本怎样的书?
2.阿长买《山海经》这一举动为何能使“我”产生“新的敬意”?
《山海经》涵盖了上古地理、天文、历史、神话、气象、动植物、矿藏、医药、宗教等方面的诸多内容,可以说是上古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它以山为经、以海为纬来记述上古社会,书中的“山海”观念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内华夏和四海之外的广大世界。经是经历、经过的意思。综合而言,它是上古先民对自己经行世界的一次记述。
它还记述保存了许多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山海经》以它丰富的内容、高度的想象力历来为人称道。
“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Review knowledge points
Review knowledge points
Review knowledge points
3.《山海经》 神秘而有趣,“我”渴慕《山海经》却始终求而不得,为什么?提示:可能帮助“我”买到书的人会有谁?他们对此的态度如何?
远方的叔祖:
疏懒,不给“我”找书
先生:
不会回答“我”关于课外书里的事
父亲:
认为学龄儿童只能读《鉴略》之类的书。过多的课外活动、课外阅读都是不被允许的
我:
没有好机会买书——书店远,正月去总关门
阿长:
并非学者,没有文化,切切察察、喜欢告状、隐鼠事件、心有隔阂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22)
阿长购书

,所以“我”从未指望她能买来。
不识字
不顺路
不确定书名
不富裕
不得空
“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Review knowledge points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我”当时“震悚”的强烈,意外和感动的心情表现出来,极其凝练又极具震撼力,表达了“我”对阿长由衷的敬意和感激。
这又使这我发生新的
敬意。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想起之前对阿长的轻视、不满,“我”心生愧疚。
别人不愿意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童年的“我”认为《山海经》是宝书,因为:
成年后的“我”认为《山海经》是宝书,因为: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内容如此有趣的书。
“我”珍视的不再是那本刻印粗拙的本子,而是蕴藏在其间的,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活动四:关注两种视角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示例:
“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儿童视角。写出了当时的不耐烦,真实、活泼。
“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回忆视角。依旧觉得麻烦,但经历了理解与感激,这些点点滴滴更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活动五:诵读悟深情
1、在“写作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即感激又思念、既愧疚又同情
2.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
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里深情的祝祷对应童年鲁迅收到的懵懂的祝福。
长妈妈信鬼神,鲁迅在此处为她而祝祷,更显出他对长妈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合作探究
一、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这两处“伟大的神力”的不同含义。
第17段: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第26段: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第17段:这里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
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下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第26段:这里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渴求已久的《山海经》,这是别人不愿做或者不能做的事。略有夸张,却是以孩童的口吻发出的最热烈、真诚的赞美。
1.“谋死”“憎恶”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2.夸张的修辞生动地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流露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二、课后思考探究四
3.“当然”“倒”等词语表示调侃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