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语文中考作文分主题押题+解析指导+必备例文】18 传统主题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语文中考作文分主题押题+解析指导+必备例文】18 传统主题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0 07:0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传统主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传统,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
1.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从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好评如潮到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等节日晚会持续“出圈”,传统器物、建筑、服饰、节俗、诗词之美经由创新表达,让古老与“新”“潮”水乳交融,绽放出了无与伦比的魅力。
【材料二】
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鲁迅先生认为应区别对待,“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在继承时应有思考,有辨别,有方法,如此才能有所创新。
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距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它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触手可及、触目可见、触耳可闻。你肯定有过很多与传统接触的瞬间。请以“与传统结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抄袭,不套作,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范文:
与传统结缘
在老家的一间屋子里,吱呀吱呀的大红木门后面,有一杆秤静静地靠在泛黄的墙上。这杆秤像是许久未用了,怎么还放在这呢?
在我最稚嫩的幼儿时期,经常在院子里和玩耍,一次偶然,好像是伙伴提议去寻宝藏,就在门背后找到了这杆秤。这特殊的位置让我们更加断定它就是我们要找的宝藏。由于是第一次见,我们都好奇地端详着它。最后我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件武器,正准备耍它。奶奶突然拦下我们:“这太危险了,赶紧给我去放好。”我们就灰着脸,不情不愿放了回去。”是用来称重的。后来问爷爷,才知道那是杆秤,还教我那上面是什么,我听得津津有味。正值烈日当空,不免让人心生困意,我却十分精神。爷爷说下次有空教我用它,我急了,央求爷爷马上就教我。他却只是打了一个马唬,去午休了。
下午爷爷出门,我坐在家里的老式木板沙发上,死死地盯着那杆秤,一刻不肯松懈。奶奶在厨房忙进忙出,透过窗户看见我呆坐在沙发上,就赶来查看,顺着我眼睛方向瞅见了那杆秤,它就那样静静地躺在地上。良久开口问我:“你想不想试试。”我兴奋地点点头。奶奶示范了一遍后,我便学着样子试了试,终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那杆秤被我拿下,心里别提多高兴。
两三年后,大家都用电子秤了,但我家那闲着杆秤却从不,每次买了菜,米什么的奶奶都要用它称称,我很疑惑:“难道电子秤不准吗?”奶奶笑笑:“准,但有时会缺斤少两。你知道吗,现在有好多人去偷秤,你以后可不能成为这样的人呀。”我没太在意奶奶最后的话,只是一直想什么是偷秤。后来是爷爷为我解了疑惑,得知答案后又追回:“那发现缺斤少两的话会去讨要吗?”爷爷等了很长时间才回答我:“不会。”之后又补充:“要是缺太多还是会的。”
过了几年,那杆秤还静靠在门后的那面墙上,一直闲置着,没人扔它。我才发觉,这一件传统器物,蕴含了太多太多。是老一辈的较真,不能缺斤少两;是小小的善意,得饶人处且饶人,总是宽容待人;是对后辈的期盼,像秤杆一样正直,顶天立地,不做缺斤少两的电子秤,就算是山穷水近,也不能失了原则,丢了底线。
如今再看这件传统器物,我与它真正缘分匪浅。我不再是原来的我,已经越来越像这杆秤,而它也不仅仅是一件传统器物了。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本次作文题目“与传统结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传统,如材料一“传统器物、建筑、服饰、节俗、诗词”,这可以联想到贴对联、穿旗袍、如佛山武术、剪纸、岭南天地老民居、世纪莲体育馆、石湾陶瓷、古琴、秋色巡游、正月十五行通济、又如《乡愁》《秋词》等诗词;再如杜甫、苏轼等古代诗人;甚至还可以联想到道德素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握之。传统就在身边,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写作时可写自己是如何接触某种传统文化以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感悟等。
第二,立意。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增强文化自信。
第三,选材。例如每天背诵一首古诗,很早便与诗词结下了密不可分的缘分;鉴赏书画作品,对书法和绘画有了兴趣;从小奶奶教“我”唱京剧,京剧成了我的业余爱好;看央视《经典流传》成为一种习惯等等。在写作时要注意详略得当,叙事中重点要体现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
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阅读古典名著,学习欣赏民族艺术(书法、国画、蹈舞、器乐、戏曲……,享受民俗活动(放风筝、品茶、剪纸、篆刻……),穿着传统服饰,共度传统节日……我们在其中徜徉流连,陶冶浸润,自信传承。
校刊要出一期以“我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专辑,并拟选择优秀文章推荐到《泉州晚报》发表。请从以下两个任务中,任选一项,写一篇文章。依据“文本类型”,可借助“参考角度”进行构思,也可另选角度。
任务 读者对象 写作目的 文体类型 参考角度
任务一 本校同学 介绍分享 记叙文 我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的经历、体验、感悟等
任务二 社会大众 阐述交流 议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的思考等
要求:(1)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请认真书写。
范文:
任务一:
我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五千年历史长河沉淀的最耀眼的明珠。它们久经打磨而更加韵味悠长。行走在过去和现在,我从地上拾起一颗美丽的珍宝——诗词。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便在妈妈的影响下接触了唐诗。它们比儿歌更加朗朗上口,比音乐更加婉转动听。手捧一本《唐诗三百首》,我喜欢指尖划过书页上带有淡淡墨香的诗句,喜欢从唇间轻轻吟出两句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与诗词的缘分,大概就是那时结下的。
现在,我仍然喜欢诗词,那份最初的,纯粹的爱。学业压力渐渐增大,我读诗、写诗的时间少了,我便愈加珍惜地品味我与它一起的时光。
独坐床边,拿起一本诗词翻阅。比起诗,我更喜欢词,因为律诗虽然工整,但总给我一种束缚感,而且相似的句式与词相比,略显乏味。特别喜欢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婉转柔美,淡淡的,淡淡的,引起千丝万缕的愁绪。“凄凄惨惨戚戚”几个叠字就倾尽心头所有的愁,“载不动,许多愁”,愁重舟轻,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这痛苦该多大,哀愁该多深啊!李清照的词多是伤感的,这与她的经历密切相关。她国破家亡的悲伤,通过哀婉凄苦的诗句直抵人心。多数时候,我读诗并不完全懂其中之意,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像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对于唐诗,我最喜欢的一是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虽然后来得知作者的人品与诗句不符不免失望,但对诗本身仍十分喜爱。二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些诗句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感动与震撼,又难以言表。或许我与诗词就是这样,一切尽在不言中,心灵的感触胜过了千言万语。
诗词,是无比美丽动人的,它是一种情感的美丽载体。把它传承下去,不仅仅是这样一种形式的学习,而是学会如何用最美的方式表述内心的情感。我有时有了灵感,便常常写些诗保留下来。往后再看时,回味无穷。我们都应传承这种美好的文化,让它们永久在历史长河中闪耀。
任务二: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走向世界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五千年灿烂文明延绵至今,正得益于植根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的文艺工作者,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文明,了解当今社会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悠久、丰沛、伟大和可贵,才能从骨子里热爱它、维护它、讴歌它。
一个国家的历史资源、文化遗产滋养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传统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模式和社会行动,这种来自于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磨砺,奠定了中国人的精神思维结构,塑造了中国人的整体价值取向,凝结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感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普遍主义精神,是最为基础、最为根本,也是最为深沉的文化自信源泉。
俯瞰神州大地,如今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河南唐宫夜宴华丽出圈,引领风尚,北京故宫的文创别具一格,推陈出新,让昔日沉寂的紫禁城焕发出活力与生机,在杭州西湖湖畔,撑着油纸伞,身着汉服的行人来往如潮国家也将清明节,端午节等优秀传统文化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行列。中华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传承和创新,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我们也要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过节理念,充实和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国人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坚定的自信,我相信,终有一天,中国文化会再次引领世界!勤牛渐隐,啸虎又至,时光列车再添年轮,让我们张开双臂,向光而行,向心出发!
【详解】本题考查任务驱动类作文。
任务一:
审题立意: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我们可以介绍我们想要写的这种“传统文化”的来历,蕴含的意义,主要有哪些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习俗”有什么变化,或者是带来了怎样的思考等。“我与”,提示我们要以第一人称来写,写自己认识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经历,一定要融入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注意读者对象是本校同学,所以在写作时要注意如何吸引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选材构思:我们在写作之前,先要了解有哪些“传统文化”,自己先罗列几个,比如,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传统工艺:剪纸、风筝……民族艺术:戏剧、杂技、绘画、书法、风筝……传统美食:各地风味小吃……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传统服饰:各民族各地区独特的服装;其他:茶文化,酒文化等;然后再比较分析,看自己对哪种“传统文化”比较熟悉了解,比较感兴趣。只有自己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内容才能写得精彩。
任务二:
审题立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活力的关键手段,也是催生新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动力之源,更是培养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所以围绕“文化自信”进行论述,突出强调提升“文化自信”的意义、方法途径等,都可以成为行文的论点。注意读者对象是社会大众,所以论述语言要易于接受,同时具有呼吁作用。
选材构思:我们在行文中可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提升文化自信的方式方法。可以思考为什么中国青年需要具有文化自信,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建立文化自信,同时秉持着文化自信可以发挥怎样积极的作用等等。注意观点要鲜明,多元化的看待当今社会,同时要明白文化自信是包容和开放,要有前瞻性地看待文化的多元化,和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3.从小到大,许多传统习俗伴随我们成长。在这些传统习俗里,你也许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情感,也许发现它值得保存的内涵,也许察觉到它不合时宜的地方。
请就个人生活见闻,完成命题作文《在这样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写下你的经验、感受或想法。
要求:(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文体不限;(2)文章不少于500字,诗歌不少于15行;(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项目活动小结:时间的眼睛,穿越时空,抵达心灵。愿你我都有一双善于体察的眼睛,去观照万物,感悟生活。
范文:
在这样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
“嘀嗒——嘀嗒——”,耳边回响着老式闹钟走动的声音,看着爷爷桌面上的日历本又垒高了一层,岁月匆匆,很快又是春节了吧。微风拂动台历,婆娑起舞的声音卷着记忆的洪波向我翩跹而来……
时光倒流,八九岁的我甩着裙尾在院子里蹦跳,路过正在张贴春联的爷爷,我停下来驻足观看,不时充当跑腿小妞,拿来浆糊和小板凳儿;路过正在忙活年夜饭的叔婆家,我眨巴着小眼,好奇地看看她摆弄些什么。
村里有一条传统习俗,除夕当天下午,家家户户的小孩都得在大人们的带领下拿上扫帚,扛起锄头,清扫村道。在幼小的我眼中,村道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水泥路,从路口到家里需要绕四个弯,爬三个坡。清扫队伍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赶来,小孩拿着小扫帚挥扫尘土,大人则用竹枝扎成的大扫把清理碎石和土块。领头的是隔壁家叔婆,她体型偏瘦,干起活来却利索干脆,大手一挥就把路边山坡上斜出的野草枯枝斩落脚下。跟在她身后的是我们一群小孩,争着抢着要比谁扫得更多、更快,叔婆总说:“这么认真,来年老天一定会保佑你们平平安安的。”村道上尘土飞扬,笑声与闹声掺和在一起,远处炊烟袅袅,一派艳红。
爷爷的日历本更新了,时间来到2023年。
门前,叔叔正领着妹妹擦拭大理石墙面上陈旧的浆糊印,“你看,是不是焕然一新了!”叔叔拿着钢丝球一脸自豪地说。一眨眼的功夫,“迎春接福,万事胜意”便爬上了大门,伴着两盏大红灯笼,我心想这一定是个好年。
清扫村道的习俗也在热热闹闹地延续着,叔婆嘱咐小妹妹挨家挨户喊上一声“到点啦!”大家便心领神会。小辈们手持扫帚,头戴斗笠,一路小跑赶上大人们。叔婆们依旧是主力军的角色,在每个转弯处分设一拨人:割草、装土、扫尘,大家心照不宣地忙着自己那份活儿。小辈儿的劳动力远远赶不上大人,但叔婆总会笑眯眯地挨个夸:“还好有你们呀,真棒!”只是一句鼓励,传承的种子却同样撒进了下一辈的心里。路旁的李子花细细碎碎,朦朦胧胧,簇拥得一片洁白,它在无声地见证着……
“初见不识画中意,再看已是画中人”,时间步步生花地踏着她轻快的步伐走来,诚如对联会迭代更新,人类也会代代接力。鞭炮声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如约而至,在这样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传承的意义。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
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要求以“在这样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为题,写一篇文章。引导语“在这些传统习俗里,你也许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情感,也许发现它值得保存的内涵,也许察觉到它不合时宜的地方”提示了写作思路。(1)传统习俗里有情感,在传统节日里,一家人共聚一堂,或是一起做饭,或是一起宴饮,这些都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有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2)传统习俗里有丰富的内涵,从传统习俗里,可以发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求,可以体悟到不是地方的风土人情;(3)我们也不能否认,传统文化里也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如有的是封建迷信,有的与社会的发展脱节,有的不符合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立意,也可以有自己的生活。题目可以具体为:在这样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传承;在这样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美好;在这样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亲情;在这样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和谐;在这样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落后;在这样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虚伪……
写作思路:可以写记叙文,记叙自己在某个传统节日里的所见所闻所遇,表达自己对这个传统节日中的习俗的看法与观点;也可以写议论文,以题目为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赏兰园,观得青山园林的故事;习方言,解锁传统文化的密码;访博物馆,洞见人类文明的星火……大千世界,文化无处不在,但它常常隐藏在物之后、事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探寻,去发现。
请以“文化藏在_____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2)不得抄袭、套作;(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范文
文化藏在传统习俗里
不受君王任用的屈原,悲戚投江,而有了端午节;为天下着想的嫦娥,泪奔广寒宫,而有了中秋节;互相相爱的牛郎织女,只能靠喜鹊搭桥在七夕见面,而有了情人节。其实传统习俗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光,更多的是文化与故事。
鞭炮声窜进了我的耳朵,而这一窜就是15年,大街小巷无一处不是张灯结彩,祝贺恭喜声随着鞭炮烟雾飘到人们的心坎里,在这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在热闹的湖畔旁,有人吃着香气扑鼻的粽子,有人正等待着中午要立蛋的时间,而更多的人正为一旁奋力比赛划龙舟的选手加油打气,在这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明月当空的夜晚,有人正围着火炉烤肉,有人正放着绚烂的烟火,而更多的人正分享着自家的月饼,边欣赏那雪白的玉盘,在这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美。
在热闹的餐桌上,围着好久不见的亲戚,有人正发着红包,有人喝着热腾腾的鸡汤,有人吃着象征步步高升的萝卜糕,而我正把这一幕烙在心坎上,在这我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在欢乐的外婆家,有人泡着茶讨论着刚刚的龙舟比赛,有人正雀跃地让大家看他立好的蛋,而我正把粽子放进蒸笼里,在这我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在温馨的气氛里,有人用关爱的眼神注视着小宝宝熟睡的脸庞,有人和新手妈妈讨论着育儿方法,有人正把恭贺声布满了整间房子,而我正吃着弥月油饭,在这我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美。
这些传统文化让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更加紧密了,像是刚出生的婴儿与家人密不可分一样,它让大家放下了手机,尽情享受相聚的欢乐时刻,并期许我们能把传统习俗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在这样充满美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了文化,看见了传承。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首先领悟题目中“文化”二字的含义。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与声音的总和,就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很广泛,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具体内容非常丰富,泛指群族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艺术、伦理道德,以及法律制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很多方面。根据题干“赏兰园,观得青山园林的故事;习方言,解锁传统文化的密码;访博物馆,洞见人类文明的星火……大千世界,文化无处不在,但它常常隐藏在物之后、事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探寻,去发现”可知,这里明确了文化可以具体到生活、技艺、建筑、器具、文艺、道德素养等内容。写作时可从中选取一个方面的具体的人、事、物等来立意,表达对某一文化内容的喜爱、自豪、赞美等感受,进而表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横线里可以填具体的地点,也可以写抽象的意境。例如:文化藏在烟火人间里,文化藏在传统习俗里,文化藏在岁月的长河里、文化藏在茶道里……
第二,立意。文化就在身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生活品味。
第三,选材。写作的过程就是寻找、发现、表达的过程,平日里我们看到、听到、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其实都融入了文化的内涵。如“道遵思邈心存济世,德昭仲景志在医人”,就彰显了医者高尚的职业道德;再如“竹露松风蕉雨,茶烟琴韵书声”,则渲染了品茶的优雅意境。旅游时见到的名胜古迹、碑刻牌坊,无不富有文化韵味,如“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写出了扬州二十四桥的独特风景。还有各民族独特的服饰、饮食文化,甚至许多商品包装上的图案文字,都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烁在国粹京剧色彩斑斓的脸谱上,跳动在民族乐器二胡哀婉凄美的旋律中,绽放在传统佳节异彩纷呈的民俗活动中,凝聚在具有千年历史的古代建筑的红墙绿瓦上……可以说,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这个作文命题比较适合写成记叙文,横式纵式结构可以根据所写内容来定。根据材料的提示,不妨将文化内涵化虚为实,定位在一个具体的点上,如书法、剪纸、陶瓷等。写作时还要注重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和自己的感悟。最后在文章的结尾,要运用卒章显志的方法点题,以抒情笔法使主旨升华。字里行间不仅要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更要表达出坚定文化自信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
5.题目: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传统节日,以“我在家乡过____节”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
(1)文章所写内容必须是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范文
我在家乡过春节
除夕,是春节中我最期待的节日。因为那天能吃到我最喜欢的食物——“鸡蛋饺”“糯米丸”“豆腐丸”。这些是宁波吃不到的——今年,我依然在老家安徽过年。
  除夕早上,我和奶奶一起上街卖食材和过年的一些小玩意儿,当然也有我最喜欢的“冰糖葫芦”,这在过年时最能吃出年味。中午,终于到了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和妈妈还有奶奶一下午都在厨房里“奋战”,你能听见从厨房里传来的切菜声和剁肉声。我帮妈妈准备材料,奶奶教我做丸子和饺子。
  “豆腐丸”是这样做的:奶奶拿来一块专门的布料,把很多豆腐放进布料里,然后扎起来,不让豆腐渣流出来。奶奶把包着豆腐的特大布料放进一个大盆里,然后用手使劲地揉捏。原本完好的方块豆腐瞬间“变身”成了豆腐泥,屋里充满了豆腐的清香。等豆腐被奶奶的“柔拳”捏得粉碎了,就可以搓丸子了。妈妈把我切好的辣椒和生姜放进豆腐泥里,一起搓成丸子。丸子很难搓成,每次我都搓不好。不过我不灰心,还有“鸡蛋饺”等着我制作呢。
  做“鸡蛋饺”虽然简单,但非常有乐趣。我先把鸡蛋小心翼翼地撒在锅里,等它变成一张薄薄的鸡蛋饼以后,就可以把肉馅抱起来了。等合起来的时候再用鸡蛋把它们黏上,这是防止肉馅露出来。可别以为这就包好了,还要用热水煮一会儿,因为如果肉馅没熟会吃拉肚子的。怎么样,你们没吃过吧?晚上吃年夜饭,到处都能听见鞭炮的声音,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啊!
  正月初一,新年新气象。我们家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家门前放爆竹,邻居们的家门前也陆陆续续地响起了鞭炮声。第二件大事当然是去邻居家拜年,还要说一句吉祥话。桌子上有糖果、饼干、花生糖。这些是必须的。客人来的时候,桌子上要放上家乡的茶水。
早上要吃饺子。奶奶说:“有一个饺子里有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了,他这一年就会有好运。”我和爸爸都想吃到那个“特别”的饺子。可是后来我和爸爸都吃撑着了,还没吃到。最后是爷爷吃到了那个“特别”的饺子,我们全家人哈哈大笑。
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族。全国各地,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安徽是这样迎春节的,你们呢?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我”指现实中的自己,不是虚拟的自己,也不是未来的自己,更不是他人。“家乡”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在家乡”限制了地点。“过……节”度过某节日。根据题干“文章所写内容必须是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提示,补题应填写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不能填其他。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易写成记叙文。
(2)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和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完成补题,如我在家乡过春节、我在家乡过清明节、我在家乡过中秋节、我在家乡过重阳节等,然后写过节的过程。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从小到大,许多传统习俗伴随我们成长。如端午节佩戴香包、中秋节吃月饼、大年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搬家要挑吉日等。你也许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情感,也许发现它值得保存的内涵,也许察觉到它不合时宜的地方……
请就个人生活见闻,以“传统习俗”为话题,写下你的故事经历或想法。(不可摘抄试卷材料)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书写认真,卷面整洁;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和抄袭;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少于600字。
范文:
在这样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传承
  不受君王任用的屈原,悲戚投江,而有了端午节;为天下着想的嫦娥,泪奔广寒宫,而有了中秋节;互相相爱的牛郎织女,只能靠喜鹊搭桥在七夕见面,而有了情人节。其实传统习俗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文化与故事,更多的是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光。
  鞭炮声窜进了我的耳朵,而这一窜就是15年,大街小巷无一处不是张灯结彩,祝贺恭喜声随着鞭炮烟雾飘到人们的心坎里,在这我看见了传承;在热闹的湖畔旁,有人吃着香气扑鼻的粽子,有人正等待着中午要立蛋的时间,而更多的人正为一旁奋力比赛划龙舟的选手加油打气,在这我看见了传承;明月当空的夜晚,有人正围着火炉烤肉,有人正放着绚烂的烟火,而更多的人正分享着自家的月饼,边欣赏那雪白的玉盘,在这我看见了传承。
在热闹的餐桌上,围着好久不见的亲戚,有人正发着红包,有人喝着热腾腾的鸡汤,有人吃着象征步步高升的萝卜糕,而我正把这一幕烙在心坎上,在这我参与了传承;在欢乐的外婆家,有人泡着茶讨论着刚刚的龙舟比赛,有人正雀跃地让大家看他立好的蛋,而我正把粽子放进蒸笼里,在这我参与了传承;在温馨的气氛里,有人用关爱的眼神注视着小宝宝熟睡的脸庞,有人和新手妈妈讨论着育儿方法,有人正把恭贺声布满了整间房子,而我正吃着弥月油饭,在这我参与了传承。
传统习俗让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更加紧密了,像是刚出生的婴儿与家人密不可分一样,他让大家放下了手机,尽情享受相聚的欢乐时刻,而期许我们能把传统习俗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在这样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了传承。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审题立意:引导语列举了旧时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传统的习俗,意近引导学生反观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也拉近了命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传统习俗里有情感,在传统节日里,一家人共聚一堂,或是一起做饭,或是一起宴饮,这些都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有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传统习俗里有丰富的内涵,从传统习俗里,可以发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求,可以体悟到不是地方的风土人情;我们也不能否认,传统文化里也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如有的是封建迷信,有的与社会的发展脱节,有的不符合年轻人的生活节奏。
选材构思:可以写记叙文,记叙自己在某个传统节日里的所见所闻所遇,表达自己对这个传统节日中的习俗的看法与观点。如,可以写一次自己在重阳节登高的见闻,写自己的春节的见闻,写节日习俗随着时代而产生的变迁等。也可以写议论文,设定中心论点为“在传统习俗中寻找中华文化的根脉”,行文中可列举事实,引用名言,正反对比,对中心论点进行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7.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彰显个人修养和品行的内容非常丰富,体现“诚信、善良、正直、勇敢”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故事为历代人民所传颂。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导向,给我们注入无穷无尽的力量,指引我们走向更光明更广阔的前路……
请从“诚信、善良、正直、勇敢”中任选一个词为话题,以“ 给我前行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叙说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体验。
要求:①补全题目,要有真情实感;②立意自定,文体明确: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范文:
诚信给我前行的力量
诚信是一面锃亮的明镜,照亮着你我的内心;诚信是一股清澈的泉水,洗去社会的肮脏;诚信是一块不朽的基石,让我们踏它前行。以诚待人,以信律己是我们始终向前的力量源泉。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美德。讲诚信既是一种力量,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还是连接友谊的五彩纽带。任何一个守信用的人都将得到他人的尊重。作为华夏民族的后代,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首先就应该做到守时、守信。正如孔子说的那样:“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成长为可信、可靠的人。
孔子也曾说过:“民无信不立。”因此,他也经常教育他的学子须诚信。曾子作为孔子的学子之一,当其妻子为安抚哭泣的孩子而许诺回来给孩子杀猪吃,曾子以行动践行诚信,并告诫妻子说:“孩子不懂事,凡事由着父母。现在你哄骗他,不是在叫他骗人吗?”于是就立刻杀了猪。以前初读这个故事没什么感触,但细细琢磨,心中突然油然而生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敬佩:说话算话是诚信的基本准则。
诚信是雨,洗涤着人们心灵的尘埃;诚信是雷,震撼着人们的灵魂。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是用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德。从前也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为博取褒姒一笑,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戏弄诸侯。五年后,西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的烽火再次燃烧,但诸侯未到一人,因为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由此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我们正在一天天走向社会,诚信的观念更需要一天天加强。我们应当用诚信的尺子来丈量自己,坚持以诚信的言行来对待他人,毕竟只有自己“以诚待人”,才能收获别人的“以诚相报”。
让我们一同身穿诚信这件最华丽的衣服,树立“诚信为本”的人生宗旨,在人生路上走的更远!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前行”,即前进行动,与“努力进取”“拼搏奋斗”“向往追求”等有关。人,唯有不断前行,他的人生才会有意义有价值。联系题干中“从‘诚信、善良、正直、勇敢’中任选一个词为话题”可知,文章主题应从“诚信、善良、正直、勇敢”中任选其一。可以习作记叙文,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诚信、善良、正直、勇敢等具备助人前行的力量,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可以习作议论文,从题干中任选一个话题,选取古今与之相关的故事或名人名言作为论据,论证主题。要注意独辟蹊径,表现个性,选择不同的角度,把文章写出新意。
选材构思:可以习作记叙文,选取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真情实感。通过记叙自己儿时一次独自夜行回家的经历,借助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出勇敢给自己前行的力量的主题;还可以记叙在自己曾在一次考试后更改试卷成绩来换取父母的认可,最终在别人的启发下,主动承认错误,表现诚信是我们前行的力量这一主题;也可以习作议论文,如围绕“善良给我前行的力量”这一中心论点,分别从善良美好我们的心灵、善良温暖别人的人生、善良帮助我们成长的分论点,选取与善良相关的“感动中国”人物、社会道德模范人物等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还可围绕“正直给我前行的力量”这一中心论点,分别从什么叫做正直、为什么需要正直、如何践行正直的角度展开论述,选用恰当的论据进行论证。无论习作哪种文体,注意在开头或结尾以抒情性或议论性的文字点明文章主题,深化主旨。
8.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中央电视台主播海霞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推动经典诗词诵读,尤其关注校园“读书声”。她说:“在传统文化这条长河中,古代经典诗词无疑是最美的浪花之一。读是最简单、最基础、最直接的教育形式。孩子们会在琅琅读书声中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在心中坚定文化自信,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育英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爱经典、读诗词”,要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 ②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范文:
我阅读,我快乐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阅读,我快乐”。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使我生活中充满了乐趣,还使我增长了见识。
沉醉在书香中,我不由领悟到了什么。其实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少不了一个良师益友,我找到了能伴我一生的朋友——书!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会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名著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名著,读经典名著。
名著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乐趣,名著给我们带来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读名著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名著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名著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在我的印象中,《红岩》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最为深刻,从字里行间中,我感悟出了主人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红岩精神。刑具打不消他们对革命的忠诚,死亡吓不倒他们的爱国热忱。从这本书中,我了解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更加热爱祖国,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读古诗词让我懂得了珍惜时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我深深懂得了,从小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古诗词让我懂得了做人做事应该不怕挫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我感到生命的顽强。“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等诗句教育我遇事应该顽强拼搏,不怕困难。
有人曾说过:“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在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们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
同学们,请多读名著经典及诗词吧,从经典及诗词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和应用文。
第一,审题立意。要求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爱经典、读诗词”,要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经典名著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能对人的气质产生影响,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很多名著在丰富知识方面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即使如一本不太厚的文学作品,读者不是在读文本上的一排排字,而是从中获得一些有用的知识,如地理、历史、人物生平,以及生活经验等等。对经典的每一遍阅读,每一遍都是感知的过程。通过长时间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诵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文时我们要注意这几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阅读经典、学习诗词,经典、诗词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阅读经典、学习诗词对我们有什么帮助等。
第二,思路点拨。写作时,重点在于阐述“经典、诗词”对学生的影响和好处,如阅读中国四大名著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学修养。又如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会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我们可以向同学介绍有趣的读书的方法,实践出真知,真知教益人;也可以品说读书的趣味;也可以漫谈读书的快乐感受;可以抒写读书的收获,书中自有为人之道、作文之法;可以渲染读书的陶醉,沉醉书海自然如入仙境等等。我们还可以写诗词的发展的历史及诗词对我们的影响,也可以写诗词的含义对自己的影响,写自己对一首诗词的特殊情感,最后要呼吁大家走进诗词,传承华夏文明的瑰宝。另外还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
9.跟随鲁迅的文字,我们一同度社日、看社戏;追随吴伯箫的足迹,我们一起过元宵、赏灯会……大至民族传统节日,小到校园特色节日,大大小小的节日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请你以“过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范文:
过节
  中秋节,是我一年中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因为这一天,我们一家人坐在屋顶的平台上,有说有笑,有跳有唱的,开心极了。
  这一年的中秋节,又可以和家人坐在一起过了,到了太阳公公下山的时刻,我们一家人,像刚出笼的小鸟到处忙碌,做好一切“活动”前的准备,唉!太阳公公和我们说byebye(再见)了,月亮姐姐说hello(你好),星星哥哥已帮我们点燃了湛蓝的天空,一闪一闪的像在笑,婴儿般的笑。在湛蓝的天空下的平台上,一张圆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吃,和各种味道的饮料,当然,不能少了主食“月饼”,有莲蓉、蛋黄、水果、豆莎等各种各样口味的月饼。
  我们家“中秋晚会”开始啦!爸爸说:“今年,我们中秋节的活动是,我们的月饼里面有一个谜语,谁拿的那个月饼把谜说出来,就有奖品喔!”比赛开始了,我以飞快的速度拿了一个月饼打开一看,拿出一张字条,工整的写着一行字:哪种牛不吃草,你知道吗?知道就快告诉我。
  哪种牛不吃草?我左思右想,还是没想出来,我有点想放弃的时候,想到了爸爸说的答对了有礼物,我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发挥十五分的智慧思索,忽然,听到弟弟说:“这怎么回事,怎么会有蜗牛啊!蜗牛。”“对!蜗牛不吃草,对,对,对。”我跑到爸爸跟前,笑哈哈地说,我猜中了,我的谜底是“蜗牛”。我一说完,爷爷、奶奶、妈妈,弟弟,在埋头思索的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我,一句话也没说,为了打破这冷场的气氛,我说了一句:“爸爸,礼物是什么?”我摸了摸头,终于,把他们从北极带回了屋顶,爸爸脸上露出一副我上当了的表情,对我说:“奖品是由我独家秘制的月饼。”我苦笑了一下,因为,我爸做的东西,要不这出错,要不那出错,一般的是味道怪怪的,所以,我拔腿就跑。
就这样,我家的“中秋晚会”在这种气氛中和我们再见了。
那年的中秋节已成往事,但家人欢聚的幸福时光长留我心中。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1)审题:首先要了解节日,抓准特点。写出不同节日的特点,准确表达节日的相关内容、场景、氛围。在了解节日习俗的基础上,还要细致观察不同节日中的人、事、景、物,品出不同节日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氛围:春节——喜庆、吉祥,元宵节——热闹、团圆,清明节——缅怀、激励,重阳节——敬老、感恩……有了氛围,就有了浓浓的“情”,文章就能以“情”为线索串联细腻而美好的节日画面,就容易做到情景交融。
2)选材:写节日作文,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作之前,思考一下问题:我快乐吗?我收获了吗?我成长了吗?进而思考:我为什么感到快乐?我是怎样得到收获的?再去追忆自己“参与过节”时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思一虑,提炼自己从节日中获取的美好、独特的感受,并把这些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一般来说,学生最有感受的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片段,可以让学生在这个片段中对自己的语言、动作、内心想法、感受进行最详尽、最细腻的描写。
3)行文:思路一,讲述过节的经历。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思路。每一个人过节的经历都有很多。自己,家人,同学,朋友等等过节日的经历都是选择考虑的内容。因此,我们只要写下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某次经历,及其中的所见,所感,所想就可以了。例如:我们可以写自己在“春节”那天,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状态等。思路二,感悟节日里的情感。曾经在哪个节日过程中体会到了某种感悟,某种思绪,某种情感,这可以写抒情性的散文。或者记叙自己和家人团聚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或者通过节日的某件事情理解了到某种关爱。思路三,点击社会现实。中国自古以来逢年过节都讲究礼尚往来。现在社会上某些腐败分子就利用过节这个机会,到处走访,送礼来达到个人目的等不良的现象。我们可以揭露节日中的这些黑暗的现象来反映社会。当然,也可以描写普通的劳动者或者优秀的领导干部在节假日任劳任怨的为社会,为国家默默工作,揭示出他们可贵的精神面貌。这个视点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角度,这能使我们的写作思路走出狭窄的校园空间,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
10.写作
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阅读古典名著、学习欣赏传统艺术(书法、国画、蹈舞、器乐、戏曲……)、享受民俗活动(放风筝、品茶、剪纸、篆刻、中国结……)、穿着传统服饰、共度传统节日……我们在其中徜徉流连,陶冶浸润,自信传承。
请以“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③抒发真情实感;④书与工整,卷面整洁;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范文:
我与传统文化的邂逅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的如诗文之雅趣,有的如曲乐之悠扬,有的如对联之巧妙。而我最喜欢的,是写意的国画,那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净化。
望·初遇
初遇国画是在一次美术展览会上,至于画的内容却也记不清了,只记得看到那幅画,我只觉很美,美得让人移不开目光。从那次开始,我总是央求父母让我学习画国画。也许,这就是意境之美吧。
从此,我开始了和国画的亲密接触。
寻·相知
父母给我找了一位国学老师。初学之时,大概就是老师画一笔,我就画一笔,画完心中总是不解:为什么每笔都和老师画得差不多,画完的整体却不如老师画的那么好呢?怀着心中的疑惑,我去问了老师,老师告诉我:“国画是离不开生活的,你需要在生活中多观察,看到万物之间的联系,你的困惑就可以解答了。”我趁着假期与父母走访许多奇山异水、名胜古迹,随着游览的脚步,我似乎也渐渐体会出来什么是物体的透视,怎样搭配才能地体现出画者要传达的意思。
高山配流水,近处是潺潺的流水,水边杨柳依依,垂在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远处是雄伟的山峰,雾气袅袅,山尖在云雾之上,显得更加挺拔。一幅幅作品的完成,意境也越来越深。画笔或勾勒或渲染都是一次次美的享受。这,就是画之美,更是意境之美、文化之美。
我和国画的亲密再次加深。
悟·相识
随着我画技的提高,老师告诉我,一幅画如果给人留下的印象只是美,那绝对是失败之作。一幅画是该有神韵的,就如山水与花鸟是分不开的一样。如果在杨柳的枝头添一只小鸟,如果在空中画几群归雁,给人的感觉会大不相同。我开始用笔尝试,渐渐发现,我添的事物也不能随意,必须与所表达的情感一致。就如“春江水暖鸭先知”,如果想描绘春日之景,就需添几只鸭,而若是画秋日之景,画鸭子则是万万不可的。国画,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在景中寄托了画者的心情。再看一幅画,我仿佛能与她沟通。透过画,既看懂了画者,又是自己情感的升华。
每次画画,我心中都有着不同的心情。但每次画着画着,我的心情都渐渐归于平静。国画之于我,更像是一位无话不谈的朋友,同享快乐,共担痛苦。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我有责任去继承,却更享受接触文化的过程。
现在,我和国画的亲密依然更加深入。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国画之美,依旧在不断延续着……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一,审题。题目中的“我”限定了写作人称和选材范围,要从小作者的生活出发,用第一人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写作对象,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可以缩小,把其具体到某个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传统服饰、传统艺术等上面。“亲密接触”是写作题眼,可以理解为非常近距离的观察、研究或者深入其中的体会、经历、感受等。文章明确要求是记叙文,要有人物、情节,人物是小作者,那么情节就是要写小作者和某个传统文化的近距离接触、亲身感受、经历等,写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感受、体会,要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美、好、经典,写出其对我们自己、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的影响等,主题一定要积极。
第二,思路。先明确“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具体所指,一般我们都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写作,最好选一个自己经常接触的、比较熟悉的传统文化来写,例如书法,传统节日,端午节、春节、重阳节、元宵节、七夕等,还可以写具有地域色彩的传统服饰,传统技艺等。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才能具体写出其优秀之处,否则只能泛泛而谈,不能打动人心。接着明确“亲密接触”的典型事件,要用具体的事件、经历在展现亲密接触的过程,比如,学习传统书法,在书法老师或者长辈的指导下练习书法,了解书法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了解字如其人,了解秦桧这样的人即使书法很好,但是品德有亏,也不能受到人民的认可等,在与传统文化的接触中增长知识、见识,开拓视野,熏陶心灵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