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地理试题评价与解析(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地理试题评价与解析(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8-03 16:3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 地理试题解析及点评 河北冀州中学 郭金素一、试题总体评价一、试题总体评价1、试题题型和结构基本不变,总体难度适中。
2、注重考查地理主干知识。从表中可以看出,高考重点还是考查地理的主干知识。一、试题总体评价2、注重考查地理主干知识。从表中可以看出,高考重点还是考查地理的主干知识。一、试题总体评价3、注重基础,考查能力4、凸现地理学科特色二、高考试题解析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图1)据此完成1---2题。
1. 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 “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断扩大 二、高考试题解析 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图2)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据此完成3--5题
3. 甲国位于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4. 2011年6月21日,该订单的首批产品
从徐州发货。这一日,徐州与甲国首都
相比
A.徐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
B.徐州的白昼较短
C.两地正午物影方向相同
D.两地日出方位角相同
5. 该批产品运往甲国,最近的海上
航线需经
A.好望角 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麦哲伦海峡二、高考试题解析 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6. 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A.塔里木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7.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
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
A.水田改旱田 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二、高考试题解析图3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3,完成8---9题
8. 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9. 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二、高考试题解析图4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4,完成10—11题10. 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①盛行西风 ②地形抬升 ③暖流增湿 ④反气旋控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是
A.水田农业 B.迁移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乳畜业二、高考试题解析36(22分)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二、高考试题解析36(22分)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
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
(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二、高考试题解析36(22分)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
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二、高考试题解析36(22分)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
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二、高考试题解析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8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二、高考试题解析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8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
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
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
环境污染轻微。二、高考试题解析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8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
害虫(虫卵)不易越冬;
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
虫害生存和繁殖。 二、高考试题解析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8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
较少的原因(4分)土壤肥沃(肥力高);
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二、高考试题解析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8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
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
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
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
商品率高等。二、高考试题解析42、(10分)旅游地理
某学习小组在探讨“老工业区如何转型”的活动中,发现德国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等工业遗产资源,开发了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和工业化历史,具有独特观光、休闲等功能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
提出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资源,并设计老工业区工业遗产旅游项目。

工业遗产资源: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等建筑,一线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管理等工业遗产和遗迹。
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参观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遗迹、工业遗产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原生产生活实景;体验原生产流程等;在由老厂房改造成的餐厅、酒吧、画廊等场所消费、休憩。二、高考试题解析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福建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图9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况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6月相对集中,期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二、高考试题解析44.(10分)环境保护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1000只左右,
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
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只左右,
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
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
并提出保护对策。
可能原因:迁徙路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
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和动物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三 、2015高考备考建议 1、抓好基础知识与
基本原理的掌握,
对主干知识不放松 三 、2015高考备考建议 2、建立空间概念、
增强区域意识,
提高地图能力
三 、2015高考备考建议 3、加强对材料信息的有效提取,提升答题规范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