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声音的特性》,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从把握课标说教材、实际出发说学情、综合设计说程序、拓展思路说板书、针对实效说反思等几个环节加以说明。
说课环节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
2.3. 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举例说明如何减弱生活环境中的噪声。
该课程目标属于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的二级主题“声和光”的内容。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能力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说教材
教材从物理的角度和情感、环境的角度对乐音和噪声作简单说明。乐音的品质主要包括响度、音调和音色,本着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以及从生活到物理的理念,教材在每一个乐音品质要素中都是从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引入,并安排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关于噪声,是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其来源,建立对噪声的印象,并用图片介绍了主要的防噪声措施,重在使学生初步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产生致力于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噪声的意愿。
说课环节二、实际出发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环节我将从心智水平、知识与能力、策略三个方面来进行)
心智水平:对于刚刚开始了解并参与学习物理学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新奇和兴趣是他们进入物理殿堂的源泉
知识与技能: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声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初感受,然而学生不足的是从生活中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引导学生逐渐科学有序地构建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就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课在设计时就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
策略:声现象与生活结合比较紧密,因而容易建立起知识体系,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管,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说课环节三、立足实际说目标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比较准确的描述声音的三要素。
2.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说出影响响度和音调的因素,并能够在实例中进行辨别。
3、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来防治噪声。
(二)、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的因素。
2、从环保角度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难点】
音调、响度的影响因素以及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三)、目标检测
【基础达标】
1、[目标1]声音的特性是 、 、 。
2、[目标2]用不同的力度击鼓,听到的声音 不同,人们把声音的 称为响度。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 有关,还与声音的 和 有关。
【能力提升】
3、[目标2]合唱中的“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是指( )
A.响度 B.音调 C.振幅 D.音色
4、[目标2]电子琴能模仿小号、双簧管、钢琴等多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衡量模仿的声音与乐器发出的声音相似程度的物理量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学以致用】
5、[目标3]为了使道路交通更加通畅,厦门市几条主干道架设了高架道路,高架道路的路面铺设“海绵”沥青,部分路段两侧设有高3 m左右的透明板墙,铺设“海绵”沥青和安装这些板墙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 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
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 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
说课环节四、综合设计说程序
(过渡句:教学过程是一堂课的核心,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验探究获取新知、课堂练习巩固提高、总结交流分享收获等四个环节进行)
环节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采取的是情境导入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播放《狼和七只小羊》的故事,在故事中,聪明的小羊只听声音便能识别出门外不是妈妈而是别有用心的狼,你觉得奇妙吗?你想弄个究竟吗?让学生在疑惑中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课程——《声音的特性》
环节二:实验探究 获取新知
(过渡句: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在这一环节中,因为日常口语中“声音的高低”往往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学生容易出现歧义,这往往就是学生难以区分音调和响度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更好的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把教材中音调和响度的教学顺序做了调整。)
首先,通过音频播放男高音和男低音的歌曲,先引导学生发现两种声音的异同点,引入音调的概念。然后,利用吉他的同一根弦演示弹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学生通过仔细聆听感知音调不同的声音,从而提出问题“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推理猜想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之后进入验证猜想环节,在这一环节我设计让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钢尺来探究音调的决定因素,之所以利用钢尺来进行实验,一是取材容易,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物理来自生活”,二是易于操作,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出音调和振动快慢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之后进入分享交流环节,让学生交流猜想,观察和体会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易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讲解完音调之后接下来会进入响度的讲解,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音乐,通过调节音量的大小来让学生感知响度,引出响度的概念,接着通过实验,进而总结响度的影响因素。在这一环节设置的实验为:
用不同的力敲打音叉,使音叉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在通过观察悬挂着的与音叉接触的乒乓球的振动,得出响度大小和振幅的关系。实验结束后进入分享交流环节让学生共同总结出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
学完响度之后我会带领学生进入音色的学习,首先播放用古筝和小提琴演奏的音乐《梁祝》,让学生分辨,引出音色的概念,之后通过演奏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体会音色与发声体的关系。进而得出音色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的结论。
(通过对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学习,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到了声音是不同,不同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有的声音让我们感到很舒适,而有的声音却让我们感到很烦躁,甚至严重干扰我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和休息,从而进入噪声环节的学习。)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噪声的波形与乐音的波形比较》,比较噪声与乐音有什么样的区别?
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噪声的波形杂乱无章,说明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
再观看视频《噪声》,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就算是再优美的音乐,只要对人们的休息、学习和工作造成影响,都算是噪声。
教师做简单总结后,提问:大家讨论一下,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如果要控制噪声,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学生讨论总结: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在空气等介质中传播→引起鼓膜振动。因此,控制噪声也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教师表述,同学们现在差不多已经了解常用的防治噪声的方法了,那么大家讨论一下,该如何控制生活中的噪声呢?学生们经过讨论后,提出方法,教师进行评价与鼓励。
最后教师总结防止噪声的三条途径。
环节三: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在新知识讲授完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会通过习题的形式进行巩固练习,
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环节四:总结交流 分享收获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说课环节五:拓展思路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的体现知识框架,使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系统全面的掌握,加深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