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三)
第三单元 细胞的新陈代谢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2·天桥区期末)在核膜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中,核膜独有的是( )
A.物质交换的功能
B.双层膜结构
C.糖蛋白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功能
D.附有多种大量的酶,有利于各种生化反应的顺利进行
【解析】 核膜和细胞膜都是生物膜,均具有物质交换的功能,糖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膜的表面,细胞膜内侧附有大量的酶,有利于生化反应的顺利进行,A、C、D三项均不是核膜独有的;核膜具有双层膜结构,细胞膜为单层膜,故B正确。
【答案】 B
2.如图为细胞间信息接收和传递的一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图中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接收和传递的功能
B.图中a可能表示某种信号分子(如胰岛素)
C.图中b表示细胞膜上的载体,其成分是蛋白质
D.图中甲细胞表示分泌细胞,图中乙细胞表示靶细胞
【解析】 图中反映了细胞间信息接收和传递的过程,图中a表示的是细胞的分泌物,是一种信号分子,可以通过血液的运输与乙细胞膜上的受体b结合,b的成分是蛋白质;图中甲细胞为分泌细胞,乙为受体细胞,也称为靶细胞。
【答案】 C
3.(2013·延安高一联考)对“ATPADP+Pi+能量”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组成
B.反应向左进行和向右进行所需的酶都是一样的
C.ATP和ADP之间可以时刻转化,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D.绿色植物体内合成ATP所需的能量完全来自光合作用
【解析】 ATP分子由1个腺苷和3个磷酸基组成,腺苷由1分子腺嘌呤和1分子核糖组成。反应向左进行是ATP的合成反应,酶2属于合成酶;反应向右进行是ATP的水解反应,酶1属于水解酶。ATP和ADP在细胞内时刻不停地发生相互转化,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绿色植物体内合成ATP的能量来源有两个:一是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二是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化学能。
【答案】 C
4.下图为显微镜下某植物细胞在30%蔗糖溶液中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将细胞置于清水中,A仍保持不变
B.若该细胞处于40%蔗糖溶液中,B/A值将变小
C.B/A值能表示细胞失水的程度
D.A、B分别表示细胞和液泡的长度
【解析】 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放在清水中,将会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复原后的细胞体积基本不变;提高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继续失水,体积继续减小,B/A值将变小;B/A值越小失水越严重,所以该值能代表细胞失水的程度;A表示细胞壁径长,B代表原生质体的径长,并非代表液泡径长。
【答案】 D
5.(2013·威海期末)为了认识酶的特性,某同学做了以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为反应底物的一组实验,观察结果如下表所示:
步骤
方法
观察结果
1
常温下自然分解
氧气泡少而小
2
常温下加入铁离子
氧气泡稍多而小
3
常温下加入鲜肝提取液
氧气泡极多而大
4
加入煮沸后冷却的鲜肝提取液
同自然分解一样
5
加入在NaOH溶液中浸泡过的鲜肝提取液
同自然分解一样
在下列有关结论的描述中,没有实验依据的是( )
A.高温和过碱会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B.低温对酶的活性的影响尚不能判断
C.酶具有专一性
D.酶具有高效性
【解析】 由于实验过程中只有一种反应物和一种酶(即过氧化氢酶),没有对照组,所以不能得出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实验组4和5分别是高温和过碱的环境,酶的结构被破坏;表格中没有设置低温对照组,所以不能判断低温对反应的影响;由第3组和第1组、第2组的对照可知酶具有高效性。
【答案】 C
6.在正常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某植物,当突然改变某条件后,即可发现其叶肉细胞内五碳化合物含量突然上升,则改变的条件是( )
A.停止光照 B.停止光照并降低CO2浓度
C.升高CO2浓度 D.降低CO2浓度
【解析】 在光合作用暗反应中,五碳化合物能固定CO2,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再还原成葡萄糖和五碳化合物。植物体内五碳化合物增多,C3还原正常进行,说明CO2的固定减弱,只可能是CO2浓度降低所致。
【答案】 D
7.一学生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对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行24 h的测定(横轴表示一天内的时间,纵轴表示CO2浓度),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其测定结果的是 ( )
【解析】 在一天中的0~6时,因为缺少光照,所以植物只能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在6~18时,有充足的光照,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所以在这一时段二氧化碳的含量会下降;在18~24时,又因为缺少光照,植物只能进行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使温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重新升高。
【答案】 C
8.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得到的色素带颜色较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
①加入的丙酮太多 ②用无水乙醇代替丙酮 ③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 ④研磨时没有加入碳酸钙
⑤研磨时没有加入二氧化硅 ⑥取的叶片叶脉过多,叶肉细胞过少 ⑦画滤液细线的次数少 ⑧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
A.①③⑦ B.②④⑤⑧
C.①③④⑤⑥⑦⑧ D.②③④⑤⑥
【解析】 在实验中,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较浅的原因是滤液中色素含量少,或者在滤纸条上画滤液细线时,重复的次数太少,或者加入的提取液太多,使滤液中色素浓度降低。滤液中色素含量少的原因可能是:(1)没有加入二氧化硅,导致研磨不充分;(2)研磨时没有加入碳酸钙,使部分色素被破坏;(3)选取的叶片中叶肉细胞少,色素含量低;(4)叶片不新鲜,里面的色素被破坏;(5)层析时,层析液没过滤液细线,使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
【答案】 C
9.(2012·石家庄高一检测)如图为某植物在夏季某一晴天的光合作用变化示意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d点时的光合作用强度比c点时弱
B.de段光合作用强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逐渐增强
C.光合作用开始的时间是a点,而不是b点
D.植物从b点后开始积累有机物,到f点时有机物积累最多
【解析】 由图可知,a点时该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b点时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cd段光合作用强度下降的原因是温度过高,气孔部分关闭,CO2吸收量减少;de段光合作用强度上升是因为温度有所下降,气孔重新张开;f点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此时植物在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
【答案】 B
10.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和酵母菌,1 h后测得该容器中O2减少24 mL,CO2增加48 mL,则在1 h内酒精发酵所消耗的葡萄糖量是有氧呼吸的( )
A.1/3 B.1/2
C.2倍 D.3倍
【解析】 根据有氧呼吸反应式可知:6O2→1C6H12O6→6CO2,根据无氧呼吸反应式可知:1C6H12O6→2CO2。氧气减少了24 mL,可知有氧呼吸产生了24 mL CO2,又因CO2共增加48 mL,可知无氧呼吸产生了24 mL CO2。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CO2量相同的情况下,根据公式可计算出其消耗葡萄糖比为1∶3。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20分)如图所示是测定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表中数据是在适宜(恒定)温度条件下,改变光源与烧杯距离测得的金鱼藻放出的气泡数,如表所示,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光源与烧杯的距离(cm)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气泡数(个/min)
18
15
10
8
6
4
2
0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将灯与烧杯间的距离固定在15 cm处,温度适宜,光照较长时间后发现产生的气泡数逐渐减少。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导致__________消耗减少,从而抑制了________反应。
(2)据表中数据估计,呈现如图量变关系时的灯与烧杯间的距离为________cm。此时图中两结构所进行的生理过程强度应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光源与烧杯的距离越大,光照强度会越低,根据表中气泡数得出的结论是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光合作用的速率会不断减小。
(2)由于金鱼藻是吸收水中的CO2进行光合作用的,又由于水中CO2的量是有限的,所以导致暗反应速率降低,消耗的ATP和NADPH减少,从而抑制了光反应的进行。
(3)由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细胞呼吸会吸收氧气,所以当两者的速率相等时,细胞表现为不释放氧气,此时光源与烧杯的距离为45 cm。
【答案】 (1)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降低而减小
(2)溶液中CO2减少 NADPH和ATP 光
(3)45 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
12.(20分)(2013·济南期末)如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温桶内温度变化实验装置。某研究小组以该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呼吸作用的情况。材料用具:保温桶(500 mL)、温度计、活性干酵母、质量浓度为0.1 g/mL的葡萄糖溶液、棉花、石蜡油。
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比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热量更多。
(1)取A、B两装置设计实验如下,请补充下表中内容:
装置
方法步骤一
方法步骤二
方法步骤三
A
加入240 mL的葡萄糖溶液
加入10 g活性干酵母
①______
B
加入240 mL
煮沸后冷却
的葡萄糖溶液
②______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
(2)B装置葡萄糖溶液煮沸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这是控制实验的________变量。
(3)要测定B装置是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还需要增加一个C装置。请写出C装置的实验步骤:
装置
方法步骤一
方法步骤二
方法步骤三
C
③______
④______
加入石蜡油,
铺满液面
(4)实验预期:在适宜条件下实验,30分钟后记录实验结果,若装置A、B、C温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表示),则假设成立。
【解析】 (1)分析影响“呼吸产热”的因素,找准“变量”:
①氧气影响呼吸产热。据实验的假设可知:不同的条件是“有氧”与“无氧”,确定“有无氧气”是实验的自变量,实验过程中必须加以控制。怎样来实现无氧条件呢?从表中给予的步骤可以确定,B装置中步骤三“加入石蜡油,铺满液面”的目的是隔绝空气中的氧气,也就是说B装置是控制无氧的环境,以观察实验中能量释放情况。所以A肯定是用于观察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情况,方法步骤三中应该不加入石蜡油,以便空气能与溶液中的酵母菌接触。
②溶液的量、细胞的数量对产热量的影响。葡萄糖溶液的量和酵母菌细胞的数量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同样能影响产热的多少。这些对于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都要严格控制,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加入的葡萄糖溶液浓度和体积要一致,方法步骤二中加入的活性干酵母的量要相同,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③“变量”随实验目的改变而改变。“测定B装置因呼吸作用引起的温度变化量”,呼吸作用有无就成了实验的自变量。B装置中酵母菌是可以进行呼吸作用的,那么需要设置的C装置当然就应该是不进行呼吸作用的。与B装置相比,方法步骤二中不加入活性干酵母或加入10 g无活性干酵母,其余的操作都应该与B装置保持相同。
(2)“煮沸”是灭菌还是除氧:
据题中信息:B装置对葡萄糖溶液进行了煮沸的处理。煮沸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是为了除去溶液中的杂菌。如果是以此为目的,A、B两装置应进行同样的操作,否则实验变量不唯一。因此,B装置煮沸是为了去除葡萄糖溶液中的氧气,保证初始状态下酵母菌就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呼吸。
【答案】 (1)①不加入石蜡油
②加入10 g活性干酵母
(2)去除氧气 自
(3)③加入240 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
④不加入活性干酵母(或加入10 g无活性干酵母)
(4)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