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文学短评写作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课件:文学短评写作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0 11:5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文学短评写作
第一课时
必修上第三单元微专题五
文学阅读与写作
专题导入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反复阅读、细细品味,都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阅读文学作品,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这样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升我们的文学审美能力。
想一想,文学短评与读后感有什么区别呢?
专题目标
1.掌握文学短评写作的基础知识与写作方法。
2.学会写文学短评。
3.修改文学短评。
任务一
文学短评的基础知识。
活动过程
1.文学短评的定义
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
选“作品”
提取“点”
分析与阐发
形成观点
活动过程
2.文学短评的四大写作步骤。
阅读
定题
评论
写作
须细
宜小
贵透
语精
活动过程
3.文学短评写作的主要角度。
结合学习资料,梳理文学短评写作的主要角度。
主要角度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2.分析作品的形象。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4.作品的构思技巧。
5.鉴赏作品的语言。
活动过程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赏析主题常用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分析表现手法
分析内容、情感
作品意义、价值
文学作品
主题思想
活动过程
2.分析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作品人物形象
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
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活动过程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叙述方式
描写方式
描写技法
抒情方式
修辞手法
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
活动过程
4.作品的构思技巧。
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写作思路
行文线索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
层次结构
结构方式
选材特点
行文布局
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情感。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
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
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
活动过程
5.鉴赏作品的语言。
鉴赏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语言特点
语言风格
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
修辞手法
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
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
活动过程
4.文学短评写作的三大注意点。
(1)“评”和“感”的区别。
辨析
评:属于评论体,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
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
《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
《有感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
《评“琵琶女”的自诉身世》
《有感于“琵琶女”的自诉身世》
不同
不同
活动过程
(2)“点”和“面”的关系。
评析思想、内容的某个方面;
评析艺术技巧上的某一特点;
评析语言的某一特点、风格;
……
全面评析作家作品
选择“点”更为合适
从学生的实际考虑
优势:以小见大,精心选择,集中笔墨,深入挖掘。
范例:
本单元重要意象“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举酒欲饮无管弦;添酒回灯重开宴。
血色罗裙翻酒污;往往取酒还独倾。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紧扣
评析点:
渲染气氛
塑造形象
抒发情感
结构作品
切口小
开掘深


活动过程
(3)“叙”和“议”有机结合。


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
分析和评价
分析: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逐步揭示的过程。
评价: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
叙议结合
以议为主
先叙后议
以叙带议
精叙详议。
任务二
文学短评写作——佳作赏读
活动过程
阅读任务单中文学短评《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请结合课前预习及任务一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将成果与组内同学交流。
活动过程
分析点拨:《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标题;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①体现“评”
②体现“议”
体现“点”。
以小见大
体现“面”。
活动过程
①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捉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②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
第①段:
内容:围绕“音乐”开篇,概括了琵琶声的层次丰富、音色分明的特点,表现白居易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高超的语言艺术能力。
表达方式:以议为主
第②段:
内容:点明音乐描写的亮点。
表达方式:以议为主

活动过程
③在诗中的音乐描写中,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 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有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拔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语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层次划分:分三层
内容:第一、三层通过议论,对音乐描写的表达效果以及价值进行了论述。

//
//
内容:第二层,围绕音乐描写中的“比喻手法”展开,运用描述性语言,并对音乐描写中比喻手法的运用特点及其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叙议结合
活动过程
④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
层次划分:分两层
内容:第一层,通过议论,论述了音乐描写以声传情、声情交融的特点,及对读者的情感体验的影响。

内容:第二层,通过叙述描写,描述了琵琶女从校音到对整个演奏过程的情感特点。
以叙带议
//
活动过程
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层次划分:分两层
内容:第一层,通过议论,论述了音乐描写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的作用。

内容:第二层,通过精叙详议的方式,分析了琵琶女与诗人之间的身世、心声及感情上的共鸣。
以议为主
精叙详议
//
活动过程
⑥总的来说,《琵瑟行》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的创作手法,它表现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的对音乐的透彻的理解,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⑥段:
内容:《琵瑟行》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价值与后世影响。
表达方式:议论

活动过程
总评
本篇文学短评有如下亮点:
一是精心选点,以小见大;二是切口虽小,挖掘颇深;三是论据充分,评论深刻。
同时能够做到“叙”“议” 有机结合,是一篇规范的、有深度的、有见解的文学短评。
总结
《琵琶行并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篇文学短评以小见大,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角度进行解读,并选择恰当的评析角度对作品进行点评。
文中,第③段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点评,第④段从情感的角度点评,第⑤段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和人物命运的角度进行点评,注意了点评角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③④⑤段从分析原文中音乐摘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分别分析了音乐描写中的比喻手读、以声传情和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回纵深发展的描写亮点,做到了“叙”“议”有机结合。
结构上,文章采用文学评论的“总一分一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②段是文学短评的总纲,③④⑤段开头画线句子是分条论述,第⑥段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结构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活动小结
文学短评写作
理解定义
知晓步骤
清晰写作角度
处理好写作关键点
选作品——抓角度——定观点
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主题思想;语言;艺术手法;构思技巧;形象。
“评”和“感”有区别;
“点”和“面”要选“点”;
“叙”和“议”要有机结合。
活动作业
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写作
第二课时
必修上第三单元微专题五
文学阅读与写作
活动导入
三分文章七分改,历代著名作家都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润色。
鲁迅先生曾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他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四千字,改动却达90多处。
宋代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改了十三次。
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就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对文学短评进行修改润色。
任务一
制作文学短评评价量表。
结合文学短评的基础知识及课前制作好的评价量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形成一份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量表,并派代表进行展示、解说。
注意:评价量表需细致、全面、可评比。
活动过程
文学短评评价量表
作文标题: 作文作者: 诊断同学签字:
点拨:
A类 B类 C类 分数 (自评) 分数
(互评)
文本解读深入度 (30分) 理解深入、分析透彻、评价客观中肯。 理解准确、分析围绕切入点,评价有一定的合理性。 理解浅显、分析脱离文本、评价较主观。
评论角度 (30分) 能从主题思想、形象、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等角度细化,切入点具有典型性、适切性和新颖性。 能从主题思想、形象、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等角度细化切入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选取的角度比较泛化或局限,没有针对性,不利于深度挖掘文本内涵。
叙议结合紧密度 (30分) 能综合运用复述、翻译、直接引用、介绍等就切入点进行叙议。叙述精当,议论精辟。 基本能转译诗歌的内容,并围绕切入点进行叙述,叙议有机结合。 只叙不议,或只议不叙,或二者,兼有但缺乏逻辑关联。
其他减分项 (10分) 标准:字数不够,缺标题,错别字,用错标点减分。 ①作文在601-800字之间,分别减1-4分,每少50字减1分,低于600字降等处理。②作文缺标题扣2分。③每3个错别宇扣1分,重复不计,最多扣2分。④每用错3处标点扣1分,最多扣2分。
评分 /
活动过程
类别
评价标准
任务二
结合评价量表,进行习作评价。
(1)结合评价量表,进行自评。
请同学们,对照评价量表,进行自评(含小分项、总分项)
活动过程
(2)结合评价量表,进行组内互评。
请同学们,对照评价量表,给小组内成员进行评分,建议评分结束后,试着写评语/感受。(含小分项、总分项)
活动过程
(3)结合评价量表,教师抽评。
教师从每个小组任意抽出1份习作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分为优秀与建议。
优秀部分表扬写作者、修改者;
建议部分,以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进行启发学生。
活动过程
教师抽评范例展示:
题目要求:请结合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十四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表达效果,写一篇文学短评。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抓住关键词《声声慢》中开篇“十四叠”,逐字分析字里句间蕴含的词人凝重的情感,并结合语言表达效果及词句的意境, 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活动过程
浅析李清照《声声慢》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叠词,是我们汉语中特有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个词连用在一起,一个词重叠后可能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那个词的词性和词义。所以说,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含义,有强调的作用,一箭双雕,常被古代诗人使用。
标题:“浅析”二字表明了文本挖掘深度及其文体特征;
“叠词”是点,《声声慢》整首词是面,以此为切入点;
“表达效果”与“叠词”结合,点中之点,切入更加细微,用笔可以更加精深。
第一段:总写,点明了“叠词”在形式、内容上的表达效果。
表达方式:议论。
活动过程
易安居士的《声声慢》一词运笔哀婉,凄恻动人,韵味无穷。篇首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而深,含意深刻。开篇“寻寻觅觅”劈空而来,侧重写行为,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当时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词人如此“寻寻觅觅”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呢?是在寻找逝去的青春年华,还是在寻找流亡以前夫唱妇随的美满生活,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们不得而知。但词人“寻寻觅觅”中的那种孤寂空虚却真实可感:她在孤寂空虚中总想抓住点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抓住,一切仍然归于孤寂空虚。“寻寻觅觅”四字,顿顿挫挫,情附于形,恰当地渲染了情境;如果仅用“寻觅”二字就显得单薄,无此效果。词人在“寻觅”一番后,什么也没得到,因而感到“冷冷清清”,境界更加凄寂。“冷冷清清”侧重写词人的状态,既是她闺房独处清冷环境的描写,又是她抑郁寂寞、心事难照的心态描写,四字既明写环境,又暗示心情。“凄凄惨惨戚戚”纯粹描绘内心感觉,是她坐卧不宁、衷肠难述的悲凉心境的形象化描写。“凄凄”是外在环境与内在凄恻心情相联结的关键,承上启下。“惨惨戚戚”重在内心的诉说,中间用一“凄”字做媒介,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
||
|
第二段:分写,分为两个层次。
第①层:总述,点明了本词地位及篇首十四字有三层含意。
第②层:按照十四字三层含意,从内容、情境、手法、情感以及背后故事的联想进行细致分析与理解。
表达方式:叙议结合,以叙带议。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分析透彻,挖掘深入。
||
活动过程
《声声慢》开篇十四叠,蕴含了词人难言的沉重、无声的如泣,《声声慢》一词最大的成功,也在于叠词的巧用。
由此可见,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独具语言魅力,鉴赏诗歌时借助它,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深远的意境,洞悉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第三段:分写,再次点明《声声慢》中叠词情感表达的优势及价值。
表达方式:叙议结合。语言:精简。
第四段:总写,总结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的独特魅力。
表达方式:议论。语言:精简。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总评
本篇文学短评,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 的关系;选取《声声慢》中的原句进行叙述,并且做到了叙议结合;结构上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形式,条理非常清晰。
活动小结
文学短评修改
制作文学短评评价量表
修改习作
细致、全面、可评比
自评、互评、教师评
活动作业
根据评价量表及同学评语进行修改自己的习作!
专题小结
文学短评写作
制作文学短评评价量表
修改习作
细致、全面、可评比
自评、互评、教师评
掌握文学短评基础知识
选作品——抓角度——定观点
角度:主题思想;语言;艺术手法;
构思技巧;形象。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