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岳麓历史选修三教学课件第5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2013-2014学年高中岳麓历史选修三教学课件第5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8-04 08:48:48

文档简介

课件7张PPT。1.原因二战后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2.教训
(1)残酷的战争不仅制约本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世界经济。
(2)战争给交战国人民心灵投下了阴影,不利于世界和平。
(3)地区冲突为大国插手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往往加剧冲突升级。
(4)地区霸权主义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2013·聊城高二检测)长期以来,阿以冲突不断。下列对这一冲突成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联合国没有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
B.对苏伊士运河的争夺是导致冲突的根源
C.中东地区是美苏争夺的重点
D.领土争端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的差异使然【解析】 A、B项表述错误,美苏争夺的重点在欧洲,中东地区阿以冲突至今不断是由于阿以之间领土争端和宗教、民族矛盾的结果。
【答案】 D课件40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教法案例
1.“朝鲜战争”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六个要点:(1)朝鲜半岛的分裂和内战爆发;(2)美国组建“联合国军”,朝鲜战争演变为国际战争;(3)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4)五次战役,战线稳定在“三八线”;(5)朝鲜停战协定签字;(6)朝鲜战争的影响。本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讲述时可略讲过程,重点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朝鲜战争是“冷战”中的“热战”,是“冷战”的产物。2.“越南战争”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五个要点:(1)二战后美国取代法国向越南渗透;(2)越南的分裂;(3)“特种战争”爆发,美军侵略越南;(4)“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5)越南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本目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重点讲清”特种战争”和“局部战争”的概念,并联系前几课内容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讲述本课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异同点。朝鲜战争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 和国 大韩民国 1950 联合国军 台湾海峡 国际战争 仁川 三八线 志愿军 五次 三八线 1951 板门店 国际性局部 美国 热战 冷战 越南战争 越南民主共和国 法国 南越 法国 吴庭艳 祖国 统一 1961 特种部队 1964 局部战争 苏联 1973 巴黎停战协定 朝鲜战争 失败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异同点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朝鲜战争发生在50年代美、苏“冷战”初期;越南战争时美、苏之间的“冷战”已发展到六七十年代的争霸阶段。
(2)过程不同:朝鲜战争时,美国以“联合国军”的名义侵略,中国直接派兵,苏联提供军事援助;越南战争时,美国将“特种战争”发展到局部战争,越南主要依赖自身的武装力量,苏、中提供了武器和物资。(3)影响不同:朝鲜战争后,半岛南北对峙,美国在亚洲扩大了对中国等国的“冷战”与遏制;越南战争后,越南完全统一,美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并在美、苏争霸中谋求缓和。
1.(2013·瑞丽高二检测)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主要不同点是(  )
A.中国政府直接派兵参战
B.苏联提供大量军事援助
C.以美国最终失败而结束
D.属于“冷战”中的“热战”
【解析】 朝鲜战争期间中国政府派遣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越南战争期间中国政府没有派兵参战。
【答案】 A1.朝鲜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1)战争原因:是“冷战”的产物(美国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扩张的产物,要遏制苏联)。
(2)战争过程:从内战到国际性局部战争,是“冷战”中的“热战”,是“冷战”在亚洲的发展。
(3)战争结果:以“38度线”为界,半岛南北分裂,体现了两种社会制度较量的势均力敌。理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越南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1)战争原因:美国向越南渗透力量是一种“冷战”思维,担心印度支那、东南亚国家倒向共产主义,导致越南的国内统一战争发展为美国侵越战争。
(2)战争过程:苏联对越南的军事援助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也被认为是“冷战”中的一次“热战”,也是“冷战”在亚洲的发展。
(3)战争结果:美国急于从越战的泥潭中脱身,也体现了美国为了在美、苏争霸中确保优势的战略实质。2.(2013·银川高二检测)下列对“热战”的最准确理解是(  )
A.二战后美苏“冷战”中的局部战争
B.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C.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力量之间的武装冲突
D.美国发动的维护其世界霸权的战争
【解析】 “热战”实质上是二战后美苏“冷战”格局下的局部战争,是美苏对抗的另一种形式。
【答案】 A(2013·延安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朝鲜战争作为一次真正的国际暴力行动,自1950年6月25日始,至1953年7月27日止,历时3年之久。这场战争是在吞噬了15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的生命,并使250万人伤残之后才得以结束的。这是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之一,由其产生的仇恨、怀疑和分裂的后果迄今尚存。
——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失败》材料二 朝鲜战争成了民族意志重大冲突的竞技场。在这一竞技场上,各级领导人都做出了决策。有的决策英明卓绝,有的则铸成了大错。因此,朝鲜战争亦是一部凡夫俗子在危机中依自己的见识而行动的人类传奇。
——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失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由其产生的仇恨、怀疑和分裂的后果迄今尚存”的理解。
(2)你是否同意“朝鲜战争成了民族意志重大冲突的竞技场”,为什么?【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朝鲜半岛至今南北分裂;朝韩关系紧张。
(2)第一种看法:不同意。朝鲜半岛南北居民为同一民族,双方分歧是同一民族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的分歧;半岛分裂只属于国家政权分裂,而非民族独立。
第二种看法:同意。朝鲜半岛分裂是“冷战”时期亚洲“热战”的具体表现;体现着美苏两个大国大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的竞争。第三种看法,不完全同意。从朝鲜半岛历史看,朝鲜战争是朝鲜民族内部不同阶级间的政治斗争;从国际关系看,朝鲜战争是美国霸权主义在亚洲实行的“热战”,是美苏的民族利益之争。
三种观点任选其一回答,言之有理即可。这次谈判涉及的战争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中国解放战争
C.朝鲜战争 D.越南战争
【解析】 从材料美国的立场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之不符合;中国解放战争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是以人民军队的彻底胜利为结果的,不是通过什么“停火谈判”而结束的;越南战争的时候美国并没有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因此不存在“联合国部队”的问题;朝鲜战争的时候,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干涉朝鲜的内政,在中朝人民的抗击下,美国被打败,所以美国在谈判的时候就制定了材料中的备忘录。
【答案】 C2.(2013·福建高考)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称呼是(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解析】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总司令彭德怀的率领下,开赴朝鲜前线,参加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
【答案】 D3.20世纪60年代,美国侵越战争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  )
A.美军“特种部队”进入南越
B.美军对越南北方狂轰滥炸
C.美国大规模派兵赴越作战
D.美国开始发动“局部战争”
【解析】 美军“特种部队”进入南越,意味着越南战争的正式开始,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4.右图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
A.“怎么会这样?”
B.“糟糕的战争!”
C.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D.法国侵略者的下场
【解析】 图中的意思是美国的飞机与士兵纷纷坠入大海,筑起座座海中坟墓。从“越南发表漫画”的角度可知反映的是美国侵略者的悲惨下场。
【答案】 C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1)美国对越南发动侵略战争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应属于“特种战争”还是“局部战争”?
(3)图二反映了越南战争的什么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哪些?
(4)图三对越南战争的结局有何影响?【解析】 第(1)问应从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来考虑。第(2)问中的“问题”从图片中可看出。然后通过分析“特种战争”与“局部战争”的区别,来判断应属于什么战争。第(3)问首先强调给越南人民带来的灾难,其次还可考虑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及美苏争霸态势产生的影响。第(4)问应从美 国面临的局面及战争的最终结局来考虑。
【答案】 (1)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需要。
(2)美国对越南的大规模轰炸。局部战争。(3)越南战争使大量印度支那人沦为难民,包括大量的儿童。越南战争及其失败,消耗了美国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给美国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并且迫使美国政府调整对外政策,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尽快从越南“脱身”。美国开始更多地谋求与苏联“缓和”与“对话,战后一度呈现的美攻苏守的态势发生了变化。”
(4)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使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侵略战争的失败。课时作业(十八)课件47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教法案例
1.“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三个要点:(1)中东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地理位置;(2)巴勒斯坦问题的重要地位;(3)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本目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讲述时可结合地图进行讲解,巴勒斯坦问题形成的原因需从地理位置、石油资源、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大国插手和1947年联大巴以分治决议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2.“历次中东战争”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几个要点:(1)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阿以矛盾尖锐;(2)五次中东战争;(3)中东战争的影响。教师可结合教材地图,形象直观地讲解五次中东战争。本目知识繁琐,教师可略讲五次中东战争的过程,重点分析战争的原因和影响,并引导学生认识大国插手是导致巴勒斯坦问题难以解决和复杂化的重要因素。3.“艰难的中东和平进程”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六个要点:(1)中东问题出现和平曙光的背景;(2)埃以和谈和《戴维营协议》;(3)巴解组织提出“土地换和平”原则;(4)《奥斯陆协议》签署;(5)“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6)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本目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设计问题,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中东和平进程艰难的原因。
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巴勒斯坦 犹太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犹太复国运动 犹太人 阿拉伯人 巴勒斯坦 历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国 美国 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 苏伊士运河 以色列 西奈半岛 以色列 以 色列 巴勒斯坦游击队 黎巴嫩 叙利亚 中东地区 巴勒斯坦 战争 艰难的中东和平进程 耶路撒冷 戴维营协议 埃及 以土地 换和平 中东和平路线图 耶路撒冷 以暴抗暴 以暴制暴 导致中东问题形成的复杂因素 2.地理因素
巴勒斯坦和西奈半岛地处亚、欧、非三大洲交界处,是扼守三洲、两洋、四海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苏伊士运河是波斯湾各主要产油国通往欧美各国的主要通道。加上该地区富产石油,引起各大国对该地区的争夺。
3.大国插手
英国采取“分而治之”政策及英美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运河,竭力支持犹太复国运动。1947年,在英美操纵下,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激化了该地区的矛盾。4.矛盾激化
(1)日趋激化的阿、犹民族矛盾,新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家对这一地区的争夺,是导致该地区不稳定并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2)美苏冷战对峙、争夺世界霸权。为了保证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势力,美苏一度制造“不战不和”的局面,插手中东事务,增加了中东问题解决的难度。1.近年来西方大国纷纷介入中东地区,加剧了这一地区的动荡不安,它们参与争斗的出发点是(  )
A.维护世界和平  B.保护犹太人的安全
C.实施战略控制 D.同情阿拉伯人
【解析】 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大国插手中东地区事务,主要觊觎于这一地区的资源和战略地位。
【答案】 C1.国际背景
美苏两国“冷战”不断加剧,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格局日益形成和强化;同时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
2.战争起因
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宗教矛盾、领土矛盾是历次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英、法、苏、美等大国插手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五次中东战争的相同点 3.持续时间
历次中东战争的持续时间比较短,都没有出现旷日持久的战况,时间最长的战争持续一年多,最短的战争仅仅进行几天的时间。
4.基本结果
以色列通过战争占据了巴勒斯坦的大部分领土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一部分领土,但没有得到阿拉伯邻国对其合法地位的承认。5.主要影响
严重破坏了中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当地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同时,恶化了阿以之间的矛盾,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2013·晋中高二检测)下列关于历次中东战争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发生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
B.反映了中东地区复杂动荡的局势
C.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灾难
D.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解析】 历次中东战争与交战双方争取合法的生存权利直接相关,不能用“正义”或“非正义”来界定,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问题的原因
巴勒斯坦问题要求公正合理的解决办法,必须在联合国有关决议的框架基础上,摈弃武力镇压和恐怖活动等极端做法,通过谈判政治解决,寻求双赢结果。
2.和平成为共识
长期的战争并没有使问题得以解决,反而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只有通过谈判才能真正实现问题的解决。认识曲折的中东和平之路 3.和平之路艰难展开
埃以在美国签署《戴维营协议》,实现了和解;阿以在联合国有关决议下,基本接受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1993年以后,整个中东形势有所缓和。
4.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耶路撒冷问题;其次是犹太人定居点问题;最后是频发的暴力事件,给和平之路带来阴影。
中东和平之路尽管曲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双方认识的变化,其最终是可以得到根本解决的。它的解决既需要合理的法律依据,也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3.进入21世纪,中东地区的战争依然不断,但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东地区正在一步步地迈向和平。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西方大国从中协调    B.以色列的多次让步
C.巴以人民对和平的追求 D.联合国的总体控制
【解析】 巴以人民厌恶战争,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是促使中东地区走向和平的根本因素。
【答案】 C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学者斯派克曼指出:“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命运。”这里的“边缘地带”几乎包括了整个中东地区和巴尔干地区。材料二 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总统萨达特考虑如何尽早收复西奈半岛的广阔国土……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也许就在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没能建立起最起码的信任——整整两代人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把对方作为不共戴天的敌人。
材料三 2004年,以色列炸死了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和新领导人兰提斯。随后哈马斯对以色列军民发动了一系列袭击,而这种互相报复的行动,在中东地区已经成为难以解开的怪圈。材料四 “世纪难题”巴以冲突在2012年无所突破,反而再次趋紧,并在2012年末呈现“集束式”爆发,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宣布对加沙南部地区发动代号为“防务之柱”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定点清除了“哈马斯”二号人物,“卡桑旅”领导人贾巴里,巴以冲突再次升级。
——人民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期,为控制巴尔干,哪些大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造成怎样的后果?(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埃及总统萨达特的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3)依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说明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国家:俄国和奥匈帝国。后果: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调整:埃及与以色列谈判,开启了中东和谈之门。
(3)因素:彼此间的分歧,大国的插手,地区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分子的威胁等等。一、选择题
1.中东问题的核心是(  )
A.耶路撒冷归属问题    
B.巴勒斯坦问题
C.宗教冲突、民族矛盾问题
D.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解析】 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
【答案】 B2.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  )
A.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成立以色列国
B.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C.英、法两国联合以色列进攻埃及
D.以色列突袭埃及、叙利亚和约旦
【解析】 1956年,埃及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成为英、法联合以色列发动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借口。
【答案】 B3.(2013·浙江高考)“戴维营协议”是阿、以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以土地换和平”的成功范例。下列各项中,属于“戴维营协议”重要文件的是(  )
A.巴以临时和平协议
B.埃叙共同防御协定
C.《关于签订一项埃及与以色列之间和平条约的纲要》
D.《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 【解析】 1978年9月9日,美国、埃及、以色列三国在戴维营举行会议,会议持续了12天,在9月17日埃以双方签署了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称为“戴维营协议”故选C项。
【答案】 C4.2003年,联合国、欧盟、美国、俄罗斯宣布,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共同接受的计划是(  )
A.《戴维营协议》 B.“和平计划”
C.“以暴抗暴” D.“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2003年,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分别表示接受分阶段实现中东和平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答案】 D(1)照片是某历史学习小组成员小明搜集到的图片资料,据此推测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2)萨达特曾获诺贝尔和平奖,萨达特为什么能获此殊荣?
(3)围绕此主题你还可以提供哪些历史素材?
(4)研究此主题,你能得出什么认识?【解析】 第(1)问根据三幅图片反映的信息,概括说明其共同主题。萨达特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作出重大贡献;阿拉法特和拉宾在美国白宫握手言和,签署了和平协议《奥斯陆协议》,这是中东和谈的重大突破;推动巴以和谈的以色列总理拉宾被刺身亡,子弹射穿了口袋里的和平之歌歌词,说明中东和平进程艰难。第(2)问从萨达特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中的贡献方面回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原因。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主要史实。第(4)问对中东问题要看到其复杂性和艰难性,要抓住问题中心,又要放开思路。【答案】 (1)中东和平进程。
(2)萨达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后,推动了埃、以和谈,签署《戴维营协议》,埃、以和谈开始了中东的和平进程。
(3)2003年,联合国、欧盟、美国、俄罗斯宣布了一份分阶段实现中东和平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4)战争难以化解阿以间的分歧和积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课时作业(十九)课件39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教法案例
1.“印巴战争”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四个要点:(1)“印度独立法案”与印巴分治;(2)克什米尔问题的产生;(3)三次印巴战争;(4)印巴战争的影响。本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讲述时可将印巴战争放在“冷战”格局背景下结合地图分析印巴战争的原因。2.“两伊战争”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三个要点:(1)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2)两伊战争的三个阶段;(3)两伊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本目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结合教材地图,略讲两伊战争的过程,重点分析两伊战争的原因和影响,并引导学生认识两伊战争是一场两败俱伤、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只有以和平方式解决矛盾与争端才是唯一的出路。
印巴战争 分而治之 伊斯兰教派 克什米尔地区 克什米尔苏联孟加拉克什米尔核武器 南亚次大陆 两伊战争 阿拉伯河河界 波斯 阿拉伯 伊斯兰教 地区霸权主义 1980 伊朗 互有攻守 联合国安理会 1988 消耗最大 印巴冲突不断的主要原因 2.印度和巴基斯坦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原则,导致了严重的宗教排斥和对立,加剧了居民之间的不和,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同时宗教信仰不同的两国占有的自然资源极为不同,从而成为引发印巴冲突的又一个诱因。
3.印度和巴基斯坦长期难以确定边界和领土的归属问题。特别是克什米尔地区,作为不同宗教信仰居民的混居地,其归属一直没有得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同时认可,从而成为引发印巴战争的“火药桶”。4.大国的介入与武器出售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美、苏两国加紧对南亚次大陆的争夺,但又尽量避免直接的武装对抗,以出售武器的方式支持印度、巴基斯坦,为印巴战争提供了军事支持。1.二战后,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不断的主要原因有
(  )
①领土争端严重 ②民族矛盾激化 ③宗教纠纷尖锐
④殖民统治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 英国殖民统治导致的印巴分治、印度教派与伊斯兰教派的矛盾、克什米尔领土的归属问题,是二战后印巴冲突不断的重要因素,印度与巴基斯坦都以印度人为主要居民,不存在民族矛盾激化的问题,故排除②的选项。
【答案】 C
1.原因
(1)领土争端:矛盾主要集中在阿拉伯河的河界划分问题上。
(2)宗教纠纷:两国虽然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伊朗90%以上的居民是什叶派,而伊拉克境内虽有什叶派,却是由逊尼派掌权的国家,两国存在着尖锐的教派分歧。两伊战争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3)民族矛盾尖锐:伊朗居民主要是波斯人,而伊拉克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两国均有库尔德人。宗教纠纷和领土争端引起民族矛盾尖锐。
(4)大国插手:两伊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从而增加了两伊矛盾的复杂性。
(5)两国领导人的恩怨: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和伊朗领导人霍梅尼的个人恩怨导致了两伊矛盾的加剧。2.影响
(1)巨额的军费支出、沉重的兵役负担、互相攻击石油工业等因素,严重影响了两国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全面衰退,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残酷的战争手段、大量的人员伤亡、严重的环境污染等现象,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而且给两国人民的心灵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3)中东国家分成了支持伊朗的国家、支持伊拉克的国家和中立国三大阵营,形成更为复杂尖锐的矛盾,给本来就不稳定的中东局势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4)两伊战争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使中东国家认识到提高军队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性,开始谋求引入导弹、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导致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5)美、苏两国为争夺地区霸权和世界霸权,趁机插手中东地区事务,加强了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程度,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总之,两伊战争与历史矛盾、现实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多种因素直接相关,是一场大量使用现代化武器装备、双方最终两败俱伤的局部战争。2.(2013·杭州高二检测)下列对两伊战争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场两败俱伤、没有胜者的战争
B.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东国家的团结
C.战争造成了两国经济的全面倒退
D.战争为中东地区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
【解析】 两伊战争使中东国家分成了三个阵营,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
【答案】 B(2013·潮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的民族国家是注定要灭亡的。它可以作为文化上的自治地区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打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西亚,印度必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尼赫鲁材料二 伊拉克文明是阿拉伯文明中“最优秀”的部分。伊拉克军队不仅是伊拉克国家的军队,而且是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后代,是阿拉伯民族的军队,它必须对阿拉伯世界面临的危险作出反应……统一有不道德想法的阿拉伯,是英雄的伊拉克军队必须完成的使命。我们的雄心甚至超出阿拉伯民族广阔的地平线。……(伊拉克)将用自己的经验和地位影响世界。
——萨达姆(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尼赫鲁、萨达姆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印巴战争、两伊战争造成地区灾难的共同原因。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频发亚洲局部战争带给我们什么反思?【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共同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地区霸权主义;大国(或文明)的优越感;称雄世界的野心。
(2)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导人的野心(或地区霸权主义);领土争端;大国的干涉;长期以来运用武力手段。
(3)战争不是解决矛盾的手段,它带来的是两败俱伤的后果;珍爱和平、睦邻友好、合作交流才是强国之道。一、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巴分治的原则是基于(  )
A.自然地理条件  B.宗教信仰不同
C.民族构成差异 D.历史传统区别
【解析】 英国“印度独立法案”是将印度按照印度教派和伊斯兰教派分别建立符合自己宗教的共和国实行分治,故B项正确。
【答案】 B2.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直接起因是(  )
A.民族矛盾 B.宗教冲突
C.英国挑拨 D.克什米尔地区归属
【解析】 1947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第一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导火索是双方争夺克什米尔地区。
【答案】 D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伊领土争端集中的焦点是
(  )
A.阿拉伯河河界的划定
B.幼发拉底河主权归属
C.底格里斯河沿岸资源
D.波斯湾的出海口问题
【解析】 阿拉伯河流域资源丰富,其河界的划定一直是伊朗和伊拉克两国争执的焦点。
【答案】 A4.(2013·哈尔滨高二检测)两伊战争被称为一场没有胜者的战争,主要是因为(  )
A.战争使交战双方两败俱伤
B.战争最后以停火而告终
C.战争使美苏等国从中渔利
D.战争造成中东国家分裂
【解析】 两伊战争长达八年之久,交战双方死伤惨重,经济发展受到阻碍,都蒙受了重大损失。因此,这场战争是一场没有胜者的战争。
【答案】 A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记得那是1984年2月27日的早上,在我们听见一阵战机轰隆飞过上空不久后,我们手上的枪与其他武器的表面就沾上了一层黑色物质。然后,我就感觉身体火烫,鼻孔很疼痒。接着……不……是马上感觉呼吸困难,像是窒息一样。6个小时后,眼睛发炎、视力减退,身体的许多部分更是疼痛不已。
——一位遭到化学武器袭击的伊朗士兵的回忆(1)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4)从中可得出哪些教训?
【解析】 第(1)问主要结合材料分析出战争人类带来的伤害及严重污染环境。第(2)、(3)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争带来危害的原因及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第(4)问结合战争的危害及现实深刻认识两伊战争留给人们的教训。【答案】 (1)两伊战争使士兵遭到惨重人身伤害,严重污染环境。
(2)原因: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袭城战、袭船战、对对方石油设备和基地进行攻击造成的。
(3)原因:①领土争端是最主要的原因。②两伊之间还存在着很深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③萨达姆奉行地区霸权主义。
(4)教训:①军事冲突使交战双方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破坏。②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当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③在解决国际矛盾时,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平等协商,和平解决。 课时作业(二十)课件42张PPT。教师用书独具演示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现代化局部战争,它是怎样爆发的?现代化的高科技战争具有怎样的特点?对现代战争理论产生哪些重大影响?本节课我们学习“高科技下的局部战争”。●教法案例
1.“海湾战争”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五个要点:(1)波斯湾地区战略位置;(2)伊拉克入侵科威特;(3)国际社会和平解决的努力失败;(4)海湾战争的爆发极其经过;(5)海湾战争的特点。本目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讲述时可结合地图讲解战争爆发的原因,尤其需通过视频资料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高科技战争的特点。2.“伊拉克战争”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三个要点:(1)伊拉克战争的原因;(2)伊拉克战争的过程;(3)伊拉克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本目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讲述时注意以下问题:一、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绕开联合国而采取的军事行动,严重挑战了联合国的权威,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二、略讲伊拉克战争的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高科技战争在伊拉克战争中表现;三、比较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异同点,认识美国两次军事行动是“两极格局结束后建立单极世界的表现之一,其实质目的在于控制波斯湾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海湾战争 石油 主权和边界 联合国 美国 多国 部队 1991 沙漠风暴 空中轰炸 地面进攻 1991 联合国 冷战 现代高科技 伊拉克战争 9·11 反恐 萨达姆 大规模杀伤 性武器 斩首 切断蛇头 蛙跳战术 巴格达 反美 国际关系格局 海湾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2)电子战成为未来战争的核心,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电磁优势将成为现代战场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
(3)作战领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
(4)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
(5)海湾战争不仅是“冷战”时期向“冷战”后时期的转折点,也是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的重大转折点。2.影响
(1)对美国: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长了其独霸世界的野心。
(2)对世界:它打破世界格局,这场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大获全胜,成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但这并没改变世界基本力量的对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极化发展。
(3)对中东:阿拉伯世界严重分裂,中东形势更加错综复杂。1.(2013·德州高二检测)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从此,高科技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高科技战争的表现不包括(  )
A.电子战        B.信息战
C.海陆空立体、全面作战 D.短兵相接
【解析】 D项是传统战争的表现。
【答案】 D1.这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步骤。美国利用“冷战”后新旧格局交替这一机遇,加紧全球扩张,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2.基于地缘政治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中东地区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伊拉克位于中东中心地带,是地区大国,又有居世界第二的石油储备,是美国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理想位置。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 3.推进美国式民主、价值观。在全球推广美式民主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目的是要在中东树立一个“民主”样板向整个阿拉伯世界辐射。
4.控制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2.美国2003年3月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宣称美已经掌握萨达姆隐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但最终也未发现。美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  )
A.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B.为了伊拉克人民的安全
C.实质是阻止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奉行单边主义政策
D.为了给全世界人民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解析】 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借“反恐”名义打击反美力量,故C项符合史实。
【答案】 C1.战争性质和战略目标不同
(1)海湾战争是正义战争,以驱逐伊拉克侵略军、解放科威特为战略目标。
(2)伊拉克战争是非正义的,目标是推翻萨达姆政权,建立亲美政权,控制中东石油资源。比较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的不同点 2.战争范畴与作战思想不同
(1)海湾战争是机械化战争,要求作战胜利,并不要求速战速决,作战指导思想是先空袭再实施地面反击;伊军则坚守阵地,与美军打阵地战。
(2)伊拉克战争是信息化战争,要求速战速决,作战指导思想是空地协同、精确打击;伊军则诱敌深入,分权指挥,企图以拖待变。3.战略部署和攻防样式不同
(1)海湾战争期间,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采取战略包围手段,以非接触远程集中火力打击为主要作战方式,以削弱对方有生力量。
(2)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主要部署在科威特的狭小地区内,精确远程打击与地面进攻相结合,力求攻城夺地。3.(2013·大连高二检测)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最大的不同点是(  )
A.战争性质与战略目标不同
B.战争范畴与作战思想不同
C.战略部署与攻防样式不同
D.战争结局不同【解析】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绕开联合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非正义战争,其战争性质与战略目标与海湾战争维护科威特主权与领土完整迵异是最大不同点。
【答案】 A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根据大战中使用坦克的经验,提出并论证了坦克制胜的理论。他认为战争自古就是武器的较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武器的改进仅限于增强火力,而没有提高防护能力和机动能力,从而导致交战双方凭借工事对垒都无法突破对方防御阵地。当时,各国的工业生产虽然早已用机械动力代替了人力,但军队在战场上的运动却仍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而坦克既有阵地防御所需要的防护力,又有阵地进攻所需要的突击力和机动力,因而在未来战争中将成为主要兵器。材料二 美国首先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揭开了海湾战争的序幕。在大规模空中打击中,美军飞机投掷了大量高精确度的“灵巧炸弹”,双方地面部队尚未接触,伊军前线部队已被摧毁50%以上。依托高技术优势,多国部队使伊拉克的指挥和控制系统瘫痪后,地面部队发动进攻,仅经过100小时后,多国部队就将科威特境内和科、伊边境的伊拉克军队歼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富勒的军事思想,并指出这一军事思想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海湾战争的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思路分析】【尝试解答】
(1)军事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性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性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军事思想:指出了未来战争是机械化战争,坦克在未来战争中将成为主要兵器;进攻比防御拥有更大的优势。决定性因素: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2)特点:空中打击成为战争的主要手段之一,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是一场高科技战争。决定性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在战争中的应用。一、选择题
1.“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是(  )
A.第五次中东战争    B.两伊战争
C.海湾战争 D.伊拉克战争
【解析】 1982年的第五次中东战争和1980年的两伊战争都是在“冷战”结束前,伊拉克战争发生在2003年,海湾战争则是1991年,是“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答案】 C2.海湾战争的特点是(  )
①实施大规模的空中作战,为地面作战铺平道路 ②采用各种先进的指挥系统,使用大量的高技术兵器和装备的高科技战争 ③是一场真正的快速机动、精确打击的现代化战争 ④是二战后参加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注意理解“高科技”的含义及特点。
【答案】 D3.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借口是(  )
A.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并拒绝撤军
B.伊拉克发动两伊战争
C.伊拉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D.伊拉克对美英态度强硬
【解析】 2003年3月,英美两国宣称已经掌握萨达姆政权隐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
【答案】 C4.(2013·灵武高二检测)下列关于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对联合国安理会维护和平的作用构成严重挑战
B.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带来严重挑战
C.是对《联合国宪章》的严重挑战
D.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
【解析】 美国绕开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答案】 D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一直对萨达姆政权怀恨在心,2003年3月,美英两国宣称已掌握萨达姆隐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并以此为借口,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不顾世界各国的反对,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
——《时代周刊》材料三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对世界原料市场、世界资本和世界市场的控制有所加强,在全球经济中的实力和影响都大大增强。
——《时代周刊》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背景。
(2)材料二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3)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评价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影响。【解析】 第(1)问应依据材料一中“美国一直对萨达姆政权怀恨在心”等信息,从美国、伊拉克、联合国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中说明的问题需要依据材料二中“局势仍然动荡不安”等信息进行归纳。第(3)问需要依据材料二、三中“恐怖和暴力袭击时常发生”等信息,从联合国、伊拉克和美国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 (1)背景:美国遭到“9·11”恐怖袭击,反恐成为重要的国家政策;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对美国一直采取强硬态度;美国宣称萨达姆隐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联合国和世界各国尚未同意美国发动战争。
(2)说明的问题:重建伊拉克秩序面临种种困难。
(3)影响:严重挑战了联合国的作用,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伊拉克的社会秩序和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巨大;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课时作业(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