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小升初专项练习《6上课内阅读》
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22小题)
1.【赏段】 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是围绕“ ”来写草原景色的。
(2)如果用一个小标题来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草原风光 B.草原迎客 C.草原放牧 D.美丽中国画
(3)下列对“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中的“绣”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绣”说明羊群不是真的白色的大花
B.“绣”从远的角度来写羊群,写出了草原上羊群少
C.“绣”字用得不好,可换成“嵌”,这样更能表达出羊群给草原带来的美感
D.“绣”字写出了羊群的美,灵动而富有情趣
(4)作者将草原比作 ,让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而羊群就像 ,色彩明丽,画面生动。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敕勒歌》中的诗句:“ , , 。”
(5)用“ ”画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语句;用“ ”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语句。作者在写景中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感受,这样写的好处是: 。
2.【赏段】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古人眼中丁香结是和“ ”分不开的,作者由此看到紫色的丁香花,把它想象成 ,写出了丁香花的 、 ,更加勾起人们的 。
(2)由“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这句话,我的眼前浮现出 的画面。
(3)古人由丁香花发明“丁香结”的说法的原因是( )。
A.丁香花色彩绚丽、香气浓郁、婀娜多姿,令作者浮想联翩
B.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C.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4)画“ ”的句子中,作者由联想到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人生态度,下面古诗词中和作者的人生态度一样的是()。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文中的“丁香结”象征着 。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结”,你又是如何解决的。
3.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②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③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④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⑤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⑥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⑦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⑧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片段内容: 。
(2)下面能体现“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中“痛击”的有( )。(多选)
A.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B.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C.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D.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3)画“ ”的句子运用了 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副班长葛振林对敌人的 。
(4)片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其中第 句描写的是“面”,是对五位战士痛打敌人的概括性描写;第 句描写的是“点”,是对五位战士痛打敌人的详细描写。关于点面结合的写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片段中对“点”的描写,突出了每个战士的英勇;对“面”的描写,可以顾及全局,体现五位壮士整体的英勇无畏
B.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五位壮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C.习作时可以把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进行描写
D.习作时要把其他起铺垫、烘托等作用的材料作为“面”来写,因为它们不重要
4.课内重点片段阅读。
①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②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③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④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⑤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⑥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1)请你为选段拟个小标题: 。
(2)选段既描写了五位壮士这个群体,又具体描写了两位战士,这种写法叫作“ ”。其中句 是面,句 是点。这样写的好处是 。
(3)品读画线的语句,完成练习。
①用“○”圈出描写班长马宝玉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我们感受到班长
。
②“同志们!用石头砸!”句中的“砸”可以换成“投”“掷”或“扔”吗?为什么?
(4)第2自然段对马宝玉进行了 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敌人的 和 的决心。
(5)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称五位英雄为“战士”,到选段部分却改称为“壮士”,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改变称呼的原因。
5.重点语段阅读。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选段写的是五壮士 的场面,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其中的“点”指的是对 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
(2)从“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中,你体会到什么?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敌人已经彻底放弃了进攻 B.五壮士已经完成了任务
C.五壮士把生死置之度外 D.群众和部队主力已经安全了
(3)五壮士在面对生死时,毅然选择了 ,他们可能是这样想的:
(4)品读画线语句,把“屹立”换成“站立”好不好?说说你的理解。
(5)如果让你用诗句来赞美五壮士这一群体,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A.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重点语段阅读。
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1)根据描写顺序和描写角度,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
(2)选段中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读下面的句子,选一选,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点”的描写 B.“面”的描写
①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
②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
③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
好处:
(3)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阅兵式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让我们感受到阅兵式的井然有序
B.各个兵种在出场时都整齐、有秩序
C.作者把战士们比作“钢铁巨人”,表达出对战士们的赞美之情
D.选文中的场面描写中,对“点”的描写是集中的,一次性罗列了出来
7.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
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当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1)我是带着“ ”的阅读任务阅读本片段的。
(2)制作竹节人的原料有:锯条、 、 等。
(3)把下列制作顺序重新排列。
①锯八截短毛笔杆 ②在长毛笔杆上钻一对小眼
③用纳鞋底的线将它们穿在一起 ④锯长毛笔杆
正确顺序:
(4)想一想:在制作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请写出三条:
① ;
② ;
③ 。
8.阅读第3自然段。
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0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
(1)阅读本段我要采用的阅读方法是( )。
A.画关键词法详读 B.边读边查阅资料 C.跳读 D.浏览
(2)本段介绍了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一是 ;
二是 ;
三是 ;
四是 。
9.阅读任务:解决“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
阅读第2自然段。
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银河系对宇宙来说又是沧海一粟。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可以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存在生命的星球。
(1)用抓关键句概括段意的方法,我知道本段的关键句是: 。
(2)本段对阅读任务所起的作用是( )。(多选)
A.给予阅读任务中的问题确定的答案,不需要再继续做探讨了
B.与阅读任务中的问题疑问相似,提示我们继续阅读相关资料
C.给予阅读任务中的问题一个含糊其词的说法,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不需要再读
D.没有给予阅读任务中的问题准确的答案,但可引导我们继续阅读
10.【赏段】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用“ ”画出老汉两次“吼”的内容。第一次“吼”,老汉的身份是 ,体现了老汉对 的大爱;第二次“吼”,老汉的身份是 ,体现了老汉对 的关爱。
(2)画“ ”的句子属于 描写,作用是
。
(3)“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他没有喊出的话会是什么呢?
(4)结尾处“她丈夫”是 ,“她儿子”是 。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
1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②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片段写桑娜时运用的描写方法有( )。(多选)
A.神态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2)片段中最能表现桑娜心情的词语是“ ”,最能表现渔夫辛苦的一个字是“ ”。
(3)第②自然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B.表示递增次数的省略
C.表示语意的跳跃 D.表示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4)读片段中画“ ”的句子,从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生活带来的压力,也感受到桑娜的美好心灵。
12.重点语段阅读。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哦?什么时候?”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1)选文中没有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
A.语言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2)“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一个“熬”字说明渔夫 ,表现了他和桑娜一样,有一颗 的高尚的心。
(3)对“桑娜坐着一动不动”理解正确的是( )。
A.桑娜正在犹豫要不要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B.桑娜正在担心丈夫会不会揍她一顿
C.桑娜心里害怕极了,以至于不敢说话
D.因为渔夫的想法和桑娜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桑娜紧张、害怕的心理顿时化为乌有,此时完全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了
(4)“桑娜沉默了”,此时桑娜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展开想象,写一写。
(5)选文是文章的结尾部分,对这一结尾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预示着渔夫一家的生活会越来越难
B.文章至此收尾,使人浮想联翩
C.呼应了前文中桑娜的做法,使文章浑然一体
D.使故事情节更严谨,鲜明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13.阅读片段,体会写法。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1)片段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用“ ”画出来。
(2)本片段,作者细致地抓住了动植物的变化特点来体现中心意思: ,一天可以长出几寸; ,一夜可以多出半节; ,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 ,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 ,个把月不见,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3)想一想,符合本片段中心句的材料还有( )。(多选)
A.几天不见,小蝌蚪变成了青蛙
B.风儿吹过,树叶落满了林间
C.早晨池塘里的荷花含苞欲放,晚上就尽情地绽放了
D.清早是蝉蛹,中午就已经变成了蝉
(4)仿照片段的写法,围绕下面的中心意思写一段话。
冬天是个神奇的魔术师。你看 。
14.阅读片段,体会写法。
片段一: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片段二: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1)这两个片段都用到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
(2)这两个片段都是围绕着“盼”展开来写的,片段一写的是“盼” ,片段二写的是“盼” 。两个片段中“盼”的事情是截然相反的,你认为这样写矛盾吗?
(3)下列能体现“爷爷痴迷象棋”这个中心意思的材料有( )。(多选)
A.爷爷吃过早饭就到路边摆下棋盘,等候棋友
B.爷爷退休前是当地医院的一位老中医
C.晚饭后,爷爷戴上老花镜就开始研究棋谱,雷打不动
D.电视上的象棋比赛爷爷每场都不落
15.【赏段】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1)选文主要表达的观点是: 。作者是从 和 两方面表达这个观点的。
(2)“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
B.“至少”一词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C.“至少”是“最少”的意思,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简洁有力地证实了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D.这句话说明了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之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但在这个范围之外一定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3)选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多选)
A.打比方 B.举例子 C.作比较 D.列数字
(4)请你为保护地球设计一条不超过15个字的宣传语。
16.重点语段阅读。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根据选文内容,把下面导图补充完整。
(2)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通过加点的部分,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者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想强调 。
(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句中的“本来”一词能否删去?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多选]
A.可以删去,“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删去后句子意思没有改变
B.不可删去,它强调了这些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因“随意毁坏”后现在的不可再生性
C.不可删去,它再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人类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
D.不可删去,这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4)阅读《地球的一天》(节选),完成练习。
每天,地球上有15亿人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至少有800人因为空气的污染而死亡。
每天,地球上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地球的臭氧层。
每天,地球上至少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净水造成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每天,地球上有160平方千米的土地成为不毛之地。
以上信息验证了选文中的哪句话?
(5)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请你为保护地球设计两条宣传语。
①
②
17.重点语段阅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在贝多芬悠扬的乐曲声中,皮鞋匠看到了哪些画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浓云遮月图 B.月亮初升图 C.风卷浪涌图 D.月映浪花图
(2)通过选文中描述的画面,我能想象出《月光曲》的旋律最有可能是( )。
A.从轻松温柔到铿锵有力 B.从悠长舒缓到高昂激越
C.从激情四射到连绵不绝 D.从高亢奋进到轻松舒缓
(3)选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表现了《月光曲》优美的旋律。下面句子分别采用了哪种写法?选一选。
A.写实 B.想象
①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
②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
(4)你怎样理解选文的最后一句话?
18.【赏段】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A.皮鞋匠静静地听着。B.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C.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D.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E.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F.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G.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H.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这段话主要写的是兄妹俩听贝多芬弹钢琴曲时( )。
A.联想到的景象 B.看到的景象 C.听人诉说的景象
(2)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变化反映着音乐的变化,结合选段展开想象,选一选。
图1 图2 图3
A.音乐高昂激越 B.音乐气势逐渐增强 C.音乐舒缓悠扬
图1( )→图2( )→图3( )
(3)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
A.因为这些景象盲姑娘从未见过。
B.因为盲姑娘虽然看不见,但是她在哥哥的描述中能够“看到”。
C.因为盲姑娘心中的愿望是见一见大海,自己的脑海中时常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D.虽然盲姑娘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到贝多芬弹奏的内容。
(4)读了选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19.重点语段阅读。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资料: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小说塑造了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而“我”是一个少爷,幼年时家境不错,后家境开始衰落,长大后离开家乡外出打拼。
(1)选文表现出的闰土的特点是( )。
A.机智勇敢 B.勤劳能干 C.见多识广 D.爱交朋友
(2)概括出选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资料,下列对画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我”和“他们”生活环境的狭窄,见识很少
B.表达出“我”对自己富裕生活的满足之情
C.流露出“我”对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
D.表明了“我”对当前生活环境的不满之情
(4)选文在表现闰土的特点时,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其中侧面描写指的是 ,从中表现出“我”对闰土的 之情。
20.【赏段】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片段一】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片段二】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从片段(一)“ ”和“ ”这两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我”热切地盼望着闰土的到来。
(2)下列对片段(一)中画“ ”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从“紫色的圆脸”可以看出闰土经常参加劳动,身体结实健康
B.从“头戴一顶小毡帽”可以看出闰土的穿戴是浙江绍兴一带农村孩子的打扮
C.从“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可以看出他的父亲十分迷信,是很愚昧的
D.从“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可以看出他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3)片段(二)对成年闰土进行了外貌描写,请根据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脸 手
过去
现在
(4)结合课文和《故乡》的创作背景,思考:作者为什么详写闰土少年时、中年时的外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故乡》的创作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军阀官僚和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他们掌握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命脉。这双重的压迫,使中国的广大民众日益贫困,尤其是农民,不仅生活饥寒交迫而且毫无人权。
A.外貌描写是小说的常用写法,闰土长什么样,作者就怎么写,没有别的目的
B.这样对比,引发读者去思考闰土为何会产生这样大的变化,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C.这样对比,反映了当时劳苦大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1.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1)“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句中的“夏云头”指 。这句话从 和 两个方面描写了水中的景物。
(2)画“ ”的句子写出了诸影诸物的倒影从 到 再到 的过程。这是一个 (静态 动态)的描写。
22.【赏段】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阅读链接
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现实是“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所以只能在梦中看见;醒来却“只见昏暗的灯光”,“何尝有一丝碎影”。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但作者最后还是坚信他看见了一篇好的故事(“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虽然“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选自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
(1)最后一句话中“好的故事”是出现在 里的,指的是 , 它的特点是“ , , ”。
(2)品读第4自然段,完成练习。
①“ ”写出了作者对“好的故事”的热爱,“ ”“ ”“ ”体现了作者对“好的故事”的执着和眷恋。
②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破折号表示转折
B.“我不在小船里了”说明“我”梦醒了
C.“我”希望留住这个“好的故事”
D.“何尝”写出了作者的乐观心态
(3)“昏沉的夜”和“好的故事”分别象征什么?结合阅读链接,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二、古诗词赏析(共7小题)
23.【赏段】 读下面的词,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是 ,“夜行黄沙道中”是 。
(2)下列词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读到“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4)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感受
C.上阕写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乡村月夜的宁静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词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2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移舟泊烟渚 B.日暮客愁新 C.姑苏城外寒山寺 D.夜半钟声到客船
(2)这两首诗有许多共同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描写了傍晚时分的景色 B.都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流露出诗人的心情
C.都流露出诗人无尽的愁思 D.都是诗人漂泊在外时所写的羁旅诗
(3)两位诗人都把看到的景物恰当地融入诗句中,孟浩然看到了 、 、 、 等,而张继看到了 、 、 ,听到了 、 。
(4)两位诗人所描写的画面是不同的,《宿建德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 )的画面,而《枫桥夜泊》展现的画面则是( )的。
A.生机盎然 B.空旷寂寥 C.沉郁压抑 D.宁静优美
(5)阅读时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读“江清月近人”时,我想象到 ;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时,我想象到 。
25.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滁 州 西 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雨,但季节不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 的雨,《滁州西涧》描写的是 的雨。
(2)下面能形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雨的特点的词语是( );能形容《滁州西涧》中雨的特点的词语有( )。(多选)
.狂风暴雨 .急风骤雨 .和风细雨 .蒙蒙细雨
(3)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景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景物有 、 、 等,《滁州西涧》描写的景物有 、 、 、 等。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画线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比作 ,还将 比作 。
(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中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奇丽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滁州西涧》表达了诗人很深的寂寥之感。
C.从“乱入船”“晚来急”可以看出这两首诗中的雨来势都很急。
D.诗人观雨的地点不同,苏轼是在西湖看雨,韦应物是在涧边看雨。
26.【赏段】 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本诗中,诗体名是 ,诗的题目是 。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运用了 、 、 、 的修辞手法。“ ”与“ ”突出了山势的险峻,这是 (实际 红军眼里)的山;“ ”与“ ”形容山的渺小,这是 (实际 红军眼里)的山。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列举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个典型战役: 和 。其中,“暖”字表现的是( ),“寒”字表现的是( )。(填序号)
A.战斗过程中的惊心动魄 B.战胜困难时的激动和喜悦
(4)画线的诗句是围绕“ ”字来写的。读了这两句诗,我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翻越岷山时的喜悦心情,耳边仿佛听到了红军战士在欢呼:“ ”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你体会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27.【赏段】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读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在 (地点)上的诗。
(2)下面对古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诗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古诗后两句用“护田”“排闼”两词,表达对湖阴先生的欣赏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C.诗中景物写得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3)后两句诗内容两两相对,是对偶句:“一水”对“两山”,“护田”对“ ”,“ ”对“ ”。像这样运用对偶手法的诗句还有 , 。
(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 )。
A.对幸福快乐生活的追求 B.寄居田园的恬淡的情怀
C.对真挚友情的珍惜 D.生活情趣高雅,热爱故乡山水的情怀
28.【赏段】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练习。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绝句二首(节选)
[唐]杜甫
江碧鸟①逾②白,
山青花欲燃③。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注释】①鸟:指江鸥。②逾:更加。③花欲燃:花红似火。
(1)《江南春》主要通过 等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绝句二首(节选)》主要描写了 等景物。
(2)下列对《江南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春》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天美景的七言绝句
B.在诗中,“千里”是虚写,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四百八十寺”是实写,指江南共有480座寺院
C.诗的前两句写晴景,生机勃勃,明丽动人;后两句写雨景,若隐若现,朦胧迷离
D.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离的春景
(3)下面对《绝句二首(节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春看又过”直接点明了写诗的时节是春末夏初
B.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美好的春光衬托诗人思归的感伤之情
C.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春色、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任选一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浪淘沙》和《凉州词》都是唐代名曲
B.“万里沙”和“万仞山”中的“万”都是虚指,形容数量多
C.“九曲”中的“曲”读qū,意思是弯曲;“白云间”中的“间”读jiàn,意思是隔开
D.“银河”指天河;“羌笛”是唐代边塞地区一种常见的乐器
(2)下列不属于这两首诗共同点的一项是( )。
A.都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的特点 B.都与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有关
C.都写出了黄河的长 D.都体现了诗人宽广豁达的胸襟
(3)刘禹锡认为黄河要流向 。王之涣则认为黄河从 流下来。诗人的着眼点不同,观察到的景象是不同的。
(4)诗人在欣赏黄河时,都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刘禹锡想象到自己要 ;王之涣在黄河边上,听到《折杨柳》的曲调时,想象到 。
(5)同样是写黄河,两位诗人的着眼点不同,因此描写的景物是不同的。《浪淘沙》(其一)中描写的景物是 ;《凉州词》(其一)中描写的景物既有 ,又有 。
三、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
30.课文回顾。
(1)《伯牙鼓琴》赞扬了( )。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B.伯牙和锺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C.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锺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
D.伯牙和锺子期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2)《书戴嵩画牛》一文中,结尾处引用“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作用有( )。(多选)
A.使论据确凿充分 B.提纲挈领 C.总结全篇 D.引人入胜
(3)《书戴嵩画牛》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如果喜欢某件事物就真心付出,不要今天喜欢,明天就不喜欢了。
B.不要随便相信孩子的话,孩子说的话有时是不准确的。
C.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D.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对别人指出的错误要勇于承认。
31.【赏段】读一读,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课文中伯牙演奏的琴曲可能是( )。
A.《高山流水》 B.《阳关三叠》 C.《十面埋伏》 D.《霸王卸甲》
(2)伯牙见锺子期能从自己的琴声中理解自己的心志,此时他的心情是 ;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此时他的心情是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和锺子期的关系,那就是“ ”,后来人们常用这个词来形容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伯牙能将心里想的弹奏出来,而锺子期却听不出来
B.伯牙和锺子期能够一起游山玩水,交流心得体会
C.伯牙将心里所想的弹奏出来之后,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并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志,这说明他们彼此心意相通
D.伯牙对大自然的美景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锺子期却不明白他心里所想
(4)读画“ ”的句子,下面哪两句诗表达的意思与其相似?(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2.对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一)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二)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1)这两则文言文所讲的内容都与古人 有关。
(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充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杜处士)一日曝书画 B.(戴嵩)尤所爱
C.(欧阳公)未知其精粗 D.(吴公)一见曰
(3)想象补白,丰富故事情节。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①“搐”的意思是 ,“股”是指 。
②读了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4)这两篇文言文告诉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既要 ,又要 。
参考答案
1.【答案】(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2)A (3)D
(4)无边的绿毯;示例:绿草茵茵,一直铺到天边;白色的大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生动感人
2.【答案】(1)愁;印象派的画;梦幻;迷离;愁绪
(2)雨中的丁香朦胧绰约,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优美如画(3)B
(4)丁香结;人生中的问题;积极豁达;A
(5)解不开的愁怨;示例:上学期,我和张豪在教室里面因为一件小事而大吵了一架。从那以后,我们谁也不理谁。但是这样让我觉得很别扭。经过一番思考,我觉得不应该这么斤斤计较,我想他和我吵架时也许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吧,何况我也有做错的地方。于是,我去向他道歉,请他原谅。从此以后我们又成了朋友。
3.【答案】(1)示例:痛击敌人(2)A;C
(3)动作;仇恨
(4)①②⑦⑧;③④⑤⑥;D
4.【答案】(1)顶峰歼敌
(2)点面结合;①②⑤;③④⑥;增强了层次感及画面感,让人既能感受到五位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形象
(3)① 当机立断,身手敏捷,有勇有谋 ②不可以。“砸”字更能体现出战士们对敌人的强烈仇恨,以及他们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4)动作;刻骨仇恨;誓死杀敌
(5)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介绍了马宝玉等人是执行命令,是勇敢的战士;他们完成任务后本可以撤退,但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引到棋盘陀上,可歌可泣,悲壮感人,所以改称他们为“壮士”。
5.【答案】(1)英勇跳崖;马宝玉;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突出了五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2)A
(3)跳崖;示例:我们不会做敌人的俘虏,我们要让敌人认识到中国人的骨气和战斗到底的决心。
(4)不好。“屹立”的意思是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突出了五位壮士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站立”没有这种表达效果。(5)B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选文写的是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场面。选文重点写了马宝玉的语言和行动,是“点”的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既能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个体,又能体现群体的团结勇敢,层次感和画面感很强,突出了五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完成本题时可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来进行。从课文的描述中,我们知道群众和部队主力已经安全了,五壮士已经完成了任务;敌人还在“向上爬”说明了他们没有放弃进攻,五壮士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因此BCD描述正确,A错误。
(3)本题考查分析表达的能力。选文中的五壮士选择跳下悬崖,推测他们心里所想时应表现出五壮士宁死不屈的决心和忠于党、忠于祖国的精神。
(4)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解答此类题目,先要弄明白两个词语的意思,再根据意思来比较它们表达效果的不同。作答时先要说明这样换好不好,然后再具体分析原因,即表达效果的不同。本题中,“屹立”指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站立”的意思是直着身体,两脚着地或踏在物体上,它仅仅是对动作的描述。显然用“屹立”更能突出五位壮士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因此,换成“站立”不好。
6.【答案】(1)第一行: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第二行:队形 炮的种类 队形与战士的表现
(2)B;A;A;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更突显了各个队伍的特色。(3)A
【解析】(2)“点”的描写指的是场面描写中的某一项或某一部分,“面”的描写指的是对整个场面的描述。①写的是整个部队进场,因此是“面”的描写;②和③分别写的是战车师和空军入场,是整个参阅队伍的一部分,因此是“点”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体现场面的宏大、气势的雄壮,突显各个队伍的特色,等等。
7.【答案】(1)竹节人制作指南
(2)毛笔杆;纳鞋底的线
(3)④②①③
(4)示例:①锯毛笔杆时,长短尺寸要量好;②锯毛笔杆时要小心,注意不要锯偏;③钻孔时,位置要适当,用力也要适中,不要把孔钻得太大
【解析】(1)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阅读内容确定阅读任务。通过阅读片段,我们知道片段描写的是制作竹节人的方法,可以指导我们制作竹节人,因此,阅读任务应该是竹节人制作指南。
(4)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要想知道制作竹节人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我们就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拓展。首先,我们根据片段的第一句话“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我们可以分析得出,锯毛笔杆时,长短尺寸要量好。根据后文,我们知道要将锯成的毛笔杆当作竹节人的躯干、脑袋和四肢,因此,在锯毛笔杆时,要将毛笔杆锯成一个平面,不能是斜面,也就是不能锯偏。再根据“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我们可以得出在钻孔时要选择在适合装手臂的位置,而且孔不能太大,否则手臂将无法安装。综合以上分析,本题的答案可以是:①锯毛笔杆时,长短尺寸要量好;②锯毛笔杆时要小心,注意不要锯偏;③钻孔时,位置要适当,用力也要适中,不要把孔钻得太大。本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8.【答案】(1)A
(2)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必要的水分;适当成分的大气;足够的光和热
【解析】(1)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阅读任务选择阅读方法。首先,我们要明确阅读任务:解决“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的问题。而文段的内容是探索有生命存在的天体上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可见文段的内容对解决阅读任务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勾画关键词详细阅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9.【答案】(1)可以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存在生命的星球(2)B;D
【解析】(1)
本题考查的是用关键句概括段意。要准确概括段意就要了解段落的主要意思,本段的主要意思是宇宙无限,其中肯定还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由此可以猜测地球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目前人类尚未找到存在生命的第二颗星球。像这样的段落,一般结论就是本段的中心意思,因此,本段的关键句是:可以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存在生命的星球。
(2)
本题考查的是阅读内容对阅读任务的作用。本段的中心意思是: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存在生命的星球。而阅读任务是:解决“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阅读内容与阅读任务有关联,但是对阅读任务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由此,可以引导我们继续阅读相关资料,继续探索,完成阅读任务,符合这样说法的是BD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
10.【答案】(1)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少废话,快走。党员 群众 父亲 儿子
(2)环境;写出了木桥即将毁坏,形势很危急
(3)示例:儿子,爸爸对不起你!
(4)老汉;小伙子;结尾揭示人物关系,让人感到“意料之外”,又觉得在“情理之中”,突出了人物形象,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11.【答案】(1)A;B;D
(2)忐忑不安;受(3)D
(4)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12.【答案】(1)D
(2)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3)D
(4)示例:该怎样把抱回孩子的事儿告诉他呢?他已经为这个家付出很多很多了,再加上两个孩子,他能受得了吗?该怎么办呢?可这两个孩子我已经抱回来了啊!(5)A
【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表达的能力。我们知道桑娜此时已经把两个孩子抱回来了,她在试探着如何把这件事情告诉渔夫。因为渔夫一个人养一家人已经很困难了,所以桑娜把事情告诉渔夫时既不能太过唐突,又不能让渔夫先发现事实。据此写一写即可。
(5)本题考查理解的能力。文章结尾是对桑娜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孩子已经在床上了,渔夫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这让人浮想联翩,也照应了上文中桑娜毫不犹豫地抱回了两个孩子。从渔夫说的话中可知他也是一个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突出了小说的主题。“预示着渔夫一家的生活会越来越难”不符合小说的主题、内容。本题答案为A。
13.【答案】(1)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2)瓜藤;竹子、高粱;白石头;黄泥土;小猫小狗小鸡小鸭(3)A;C;D
(4)示例:它嘴巴一吹,千万片雪花纷纷扬扬地在空中飘舞;千万朵冰花如天降神兵,即刻占领数以万计的玻璃窗;千万块“镜子”如从天而降,严丝合缝地嵌入小河和池塘
【解析】(1)
本题考查的是中心句。我们来分析片段,发现片段是总分结构,先总写生物在夏天里成长的特点,然后分别从瓜藤、竹子、高粱等生物具体写了夏天里的成长,所以总写的句子就是片段的中心句。因此,我们用“ ”画出来的应该是: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3)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中心意思选材。通过分析片段,我们知道片段的中心意思是生物在夏天里生长迅速。因此,我们选择能表现这一中心意思的材料即可。A项中,几天的时间,小蝌蚪变成了青蛙,可以体现小蝌蚪生长迅速;B项只是描述了风吹叶落的现象,并不能体现生物生长迅速;C项中,池塘里的荷花早晨含苞待放,晚上尽情绽放,体现了荷花生长迅速;D项中,从清早到中午,蝉蛹变成了蝉,体现了蝉生长迅速。综合上述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4)
本题考查的是仿写片段。我们要围绕着首句“冬天是个神奇的魔术师”来写,在写的时候要突出冬天“神奇”的特点,我们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现冬天的“神奇”。例如:它嘴巴一吹,千万片雪花纷纷扬扬地在空中飘舞;千万朵冰花如天降神兵,即刻占领数以万计的玻璃窗;千万块“镜子”如从天而降,严丝合缝地嵌入小河和池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4.【答案】(1)心理描写
(2)下雨;雨停;不矛盾。盼下雨,是因为下雨“我”就可以穿着雨衣出去了。可是当知道自己不能出去以后,“我”又盼着雨停,怕雨今天下完了明天就不下了,实际上“我”是希望明天再下雨。(3)A;C;D
15.【答案】(1)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未发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2)D (3)B;D
(4)示例:生命只有一次,地球只有一个。
16.【答案】(1)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矿产资源的枯竭。
(2)列数字;矿产资源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来之不易(3)B;C;D
(4)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5)示例:①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②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
【解析】(1)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分析能力。选文共有两个自然段,围绕着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来写,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一个事例。根据导图的内容,把第1自然段第二、三、四句话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事例1”。
(4)本题中的语段写的是人类破坏环境后造成的一系列灾难。选文中对应这个意思的句子是第2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5)写宣传语,要注意以下方面:①语言简洁,易读易记;②巧用修辞手法;③讲究语言节奏和音韵。
17.【答案】(1)A (2)B
(3)B;A
(4)《月光曲》美妙的意境让盲姑娘深深地陶醉其中。
【解析】(1)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能想象到“月亮初升图”;从“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能想象到“风卷浪涌图”;从“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能想象到“月映浪花图”。而“浓云遮月图”在选文中没有出现。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从选文中找到皮鞋匠的联想:海面一开始是“微波粼粼”,此时海面是平静的;后来月亮越升越高,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变得波涛汹涌了。皮鞋匠的联想是由琴声引起的,海面的变化实际就是乐曲旋律的变化。海面从平静到波涛汹涌,也就是乐曲旋律由悠长舒缓到高昂激越。故答案为B。
18.【答案】(1)A
(2)C;B;A(3)D
(4)贝多芬演奏技艺十分精湛。
19.【答案】(1)C
(2)闰土知道许多乡下的事情,而“我”和朋友们则不知道。(3)B
(4)“我”和“我”往常的朋友孤陋寡闻;羡慕、钦佩
【解析】(1)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选文写的是闰土所知道的事情很多,这些事是“我”和朋友们所不知道的。通过这一对比,可以看出闰土见多识广。
(2)本题考查概括表达的能力。选文共三个自然段,前两个自然段讲述了闰土知道的事情多,第1、3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知道的事情少。用恰当的语句进行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画线句子“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他们”和“我”知识贫乏,说明了“我”对自己当前生活环境的不满,希望自己和闰土一样,能到丰富多彩的农村去生活。而B的说法在选文中没有体现。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选文的第2自然段是对闰土的正面描写。第1、3自然段是通过描写“我”和“我”往常的朋友孤陋寡闻,来衬托闰土的见识广博,是侧面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闰土的羡慕和钦佩之情。
20.【答案】(1)日日盼望;好容易(2)C
(3)紫色圆脸;红活圆实的手;灰黄,有很深的皱纹;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4)A
21.【答案】(1)诸物的水中倒影;形状;颜色
(2)完整;破碎;完整;动态
22.【答案】(1)梦境;美的人和美的事;美丽;幽雅;有趣
(2)真爱;追回;完成;留下;D
(3)美好的生活 黑暗的现实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3.【答案】(1)词牌名;题目(2)C
(3)示例: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落起了稀疏的雨点(4)A
24.【答案】(1)C (2)A
(3)示例:暮色;旷野;江水;月影;霜;枫树;渔火;乌啼;钟声
(4)B;C
(5)示例:江水中倒映的明月离诗人很近,他似乎伸手就能触摸到;月落夜深,繁霜暗凝,被惊醒的乌鸦发出几声啼鸣
【解析】(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概括能力。解题时,熟读每首诗,在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画面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从《宿建德江》中的“野旷天低树”可知诗人此时眼前是一片旷野,因此可用“空旷寂寥”来形容本诗描绘的画面。从《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愁绪满怀,而“月落乌啼”还会带给我们压抑的感觉,因此本诗描绘的画面可以用“沉郁压抑”来概括。
25.【答案】(1)夏天;春天
(2);
(3)黑云;白雨;狂风;草;黄鹂;春潮;舟
(4)黑云;打翻了的墨水;雨点;洒落的珠子(5)C
【解析】(2)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白雨跳珠乱入船”和“卷地风来忽吹散”诗句中可以看出,描写的雨是狂风暴雨、急风骤雨,选;《滁州西涧》中“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思是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从小船的状态可以看出,描写的雨是和风细雨、蒙蒙细雨,选。
(5)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通过对古诗的分析,可知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项中,“乱入船”说明了望湖楼的雨来势很急;而“晚来急”是说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而不是指雨来得急,因此,项错误,答案是。
26.【答案】(1)七律;长征
(2)对偶;比喻;夸张;对比;逶迤;磅礴;实际;细浪;泥丸;红军眼里
(3)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B;A
(4)喜;示例: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尽管你高耸入云,险峻难攀,我们还是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把你征服了!我们即将迎来长征的胜利!
(5)我体会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7.【答案】(1)屋壁(2)C
(3)排闼;将绿绕;送青来;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4)B
28.【答案】(1)莺、乡村、城郭、酒旗、寺庙;江、鸟、山、花(2)B (3)D
(4)示例:江水碧波浩荡,衬托得水鸟们羽毛更加雪白,山峦郁郁苍苍,红艳艳的野花似乎要燃烧起来。
29.【答案】(1)C (2)B
(3)银河;白云间
(4)到牵牛织女家做客;春风是不会吹到玉门关的
(5)黄河;黄河;孤城、万仞山等
【解析】(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远上白云间”写出了黄河的汹涌澎湃及源远流长,从“九曲”“万里沙”“远上白云间”看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两位诗人面对雄壮的黄河,表现出了豁达的胸襟。而《浪淘沙》(其一)中提到了“牛郎织女”,《凉州词》(其一)则没有写到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
(3)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浪淘沙》(其一)中的“如今直上银河去”,看出诗人认为黄河要流向银河;从《凉州词》(其一)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看出诗人认为黄河是从白云间流下来的。
(4)本题考查理解表达的能力。完成本题时,可结合具体的诗句“同到牵牛织女家”“春风不度玉门关”来理解。
30.【答案】(1)A (2)A;B;C;D (3)C
【解析】(1)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伯牙鼓琴》通过讲述伯牙和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动人故事,反映了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符合这一说法的是A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2)
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意思是耕田的事情应该问奴仆,纺织的事情应该问婢女。这句话通过列举耕田和纺织的事例来说明遇到问题应该多向行家请教,使论据更为充分;这句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起到了提纲挈领、总结全篇的作用。同时这句话告诉我们遇到问题应该多向专家请教,不应该盲目迷信权威,给人以启示,因此,也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31.【答案】(1)A
(2)愉悦的;伤心、绝望的;知音(3)C (4)B
32.【答案】(1)画画(2)B
(3)抽缩;大腿;两头牛正在打架,它们四蹄后蹬,角对着角,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都想把对方顶倒。
(4)向有实践经验的人或专业人士请教;善于观察、实事求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