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堂导入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
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2014年9月24日)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课程。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
(1)多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2.春秋战国时期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
同、文化认同。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称为“夷”。
……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
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面对礼崩乐坏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
①礼乐制含义: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②礼乐制目的: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③面对礼崩乐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实际上就是恢复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孔子思想主张中的“仁”和“礼”,成为以后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并非局部的、一事一物的兴替,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大变局。……其动荡之激烈,变革范围之深广,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所仅见。
——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派别 人物 思想主张
道家 庄子 齐物论、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儒家 孟子 仁政、性善论、浩然正气
荀子 礼法并施、性恶论、天行有常
法家 韩非子 依法治国、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兵家 孙膑 《孙膑兵法》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3.秦汉时期
(1)秦朝: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2)汉朝: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
4.魏晋南北朝时期
(1)随着佛教传入和道家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
汇融通的景象。
(2)魏晋玄学盛行。
魏晋玄学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北魏时修建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
5.隋唐时期
(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促进了儒学的创新
与发展。
(2)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西安大雁塔
韩愈(768-824)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6.宋朝
(1)概况: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②陆九渊: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朱熹
(1130-1200)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四书章句集注》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集》
陆九渊(1139—1193)
(3)理学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情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概论》
7.明清时期
(1)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
王守仁
(1472-1529)
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
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
——王阳明《别黄宗贤归天台序·壬申》
(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①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②主张: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黄宗羲
(1610-1695)
顾炎武
(1613-1682)
王夫之
(1619-1692)
(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在乾隆后期的禁书运动中,共禁毁书籍3100余种,15.1万余部,销毁书板8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
—— 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
8.近代
(1)概况: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背景: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的侵略。
(3)表现
①新文化运动,使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选集》第4卷
魏源(1794-185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7)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
(8)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以人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3)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和尊严,关注现实现世,强调积极入世及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
2.民本思想
(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主张“民贵君轻”。
(3)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孟子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子·牧民》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胞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材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一种内涵?
体现了“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
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
地、祖先。
(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3)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荀子
先秦时期的哲学家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家国情怀
(1)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四句话最能表达儒者的襟怀,最能彰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涉及精神价值、生命意义、学统传承、社会理想等多方面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宋朝士大夫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其精神追求和社会担当。
——摘自《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范仲淹
文天祥
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
张载
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1)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4)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墨子 (约公元前468—前376年)
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墨子·尚贤》
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尚贤”。他认为崇尚贤能的人,是为政的根本,这些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各得其所,各尽其用,社会安定。因此为了实现大同社会,中华文化中还有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的内涵。
6.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7.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孔子、孟子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西汉时期匈奴单于自称天子,与皇帝是平行的国家元首称号。唐太宗被北方游牧民族共同拥戴为众汗之上的天可汗,“是后以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即称皇帝天可汗”。以后辽、金两代皇帝,都兼存农牧两大类民族国家元首的称号,直至元朝与清朝。其实早在《礼记·王制》中,既已提出“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和唐朝佛学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
——摘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哪些特点?
(1)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特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核心价值观成长于中华大地,凝结着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与价值趋向,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与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融合,再到近代以来,对西方优秀文化理念的借鉴,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崇尚,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会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继承并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又推陈出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
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哪些价值?
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课堂小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文化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