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范进中举[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2-03 01: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范进中举
吴敬梓范进中举作家作品科举制度课文赏析思考练习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2、了解科举制度。3、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4、分析中举前后各种人物态度的变化,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腐蚀。返回 吴敬梓:(1701——1754) 字敏轩,号粒民,后又自号秦淮寓客,晚年称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
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假借明代的人物故事,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代的社会现实。作品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貌,描绘了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乱舞的图画。返回 吴敬梓 清人,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少时曾热中于科举,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父母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久,就将遗产消耗一空。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看清了青王朝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儒林外史科举制度: 明清的科举制度可以归纳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第二级乡试,第三级包括三种考试:会试、复试、殿试。
院试是最初一级的考试,及格者称为童生。
乡试在北京南京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考中者称为举人,有资格参加会试并有做官的资格。
会试、复试、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会试由礼部主持,复试由皇帝派大臣主持,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分三甲:一甲三名,称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返回 科举制度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2、熟悉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找找看在故事中出现了那些人物?1、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 1、带挈(qiè):提携。
2、行(háng)事:行业。
3、腆(tiǎn):挺。
4、啐(cuì):唾。
5、兀(wù)自:仍旧,还是。
6、拙(zhuō)病:倒霉的病。
7、桑梓(zǐ):家乡。
学习字词:范进中举快速浏览课文1、中举前范进是怎样的,中举后他的第一反映是什么? 2、 范进中举前,他周围的人(胡屠夫、众乡邻、张乡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中举后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前
(1—2) 后
(3—12)范进中举唯唯连声
摸门不着疯拍笑跌跑踹中 举范进走范进(相公):范老爷(举人):现世宝、癞虾蟆贤婿、姑老爷、世先生张乡绅众乡邻胡屠夫胡屠夫众乡邻张乡绅不理睬辱骂蔑视不理睬奉承仰视巴结拉拢返回中举思考讨论 范进为什么这样执着科举考试?中举后他周围的人为什么对他的态度有这么大的变化?课文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