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了解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
理解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对人类文化的破坏
认识战争对不同文化的碰撞产生的影响
课标要求
虽然这些文物有着很明显的希腊化特征,但是它们却是在阿富汗阿伊哈努姆城址出土的。为什么在遥远的中东地区却出现了这么多的与希腊文化相似的文物?
(1)时间:公元前334年。
(2)过程: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1、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4世纪,随着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古希腊文明在欧亚非广泛传播。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位于欧亚文明十字路口的阿富汗出现了一座希腊化城市——阿伊哈努姆。阿伊哈努姆城的建立就与亚历山大大帝远征直接相关。
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中近东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内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
1、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阿伊哈努姆城是一座希腊化的城市
思考何为希腊化?
从阿伊·哈努姆遗址的整体面貌上看,该城具有希腊式城市的主要特征。它的城市布局与希腊的城市相似。像一般的希腊城市那样,周围建有防御性的城墙下城则主要是宫殿群、剧场、体育馆以及主神庙、祭所、军械库等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这样的选址与布局实则是对希腊本土城市结构的模仿。从我们开头看到的科林斯式柱头,说明城中的希腊式造型艺术突出了它的希腊文化特征,以及出现的希腊语的铭文、格言、哲学手稿的遗迹显示了阿伊·哈努姆文化与希腊本土文化的一脉相承。从这些我们能看出阿伊·哈努姆城的文化受希腊很大的影响,处处透露着希腊文化气息。但是这并不是全部。
希腊化时代下阿伊哈努姆城文化特点
1、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银盘上方是希腊的太阳神赫利奥斯(Helios)和月亮神塞勒涅(Selene)。画面右方是祭坛和祭司。左边乘坐由狮子牵引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样式的战车,戴着典型的希腊风格帽子的是自然女神西布莉(Cybele,中国常翻译为“库伯勒”)。右边驾车的是有翼的胜利女神妮姬(Nike),战车后为身着东方服饰撑着伞盖护佑女神的仆从。另外一位女神东方式的,正面直立、体形粗壮呆板,从脸形到服饰与希腊式神像毫无相似之处。在极具希腊特征的剧场观众席上,也出现了一些包厢式的座位,这无疑是给城中的重要人物,或许是王室成员设立的。这表明在新的政治环境中,古典时代希腊城邦公民平等民主的传统已受到严重削弱,不大可能延续,融入了西亚的某些当地贵族统治的一些因素。
1、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时代下阿伊哈努姆城文化特点
1、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时代下阿伊哈努姆城文化特点
从阿伊·哈努姆城这座希腊化的城市我们可以看出在客观上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当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a.卡利马库斯等人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
b..欧几里德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
c.阿基米德提出了浮力定律和杠杆定律等定律。
d.埃拉托斯提尼精确地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
e..医生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1、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文学、科学的发展的表现
1.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
2.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
3.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4.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
1、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时代”文化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1.从希腊半岛兴起,征服了波斯帝国,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的亚历山大帝国的前身是( )
A.马其顿 B.雅典
C.斯巴达 D.阿拉伯
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大军,历经10年征战,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城,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故A项正确。
2.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自地中海至中亚的广袤疆域经历了希腊化时代。对希腊化文明在政治上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亚历山大在远征中摒弃东方君主的绝对权威
B.结合马其顿与东方王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政体
C.希腊化文明是希腊古典文明的衰落与延伸扩展
D.希腊化文明中的社会政治结构绝对整齐划一
3.“他(亚历山大)促使民主氛围浓厚的希腊以主动的姿态同专制主义的东方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区开始了几百年的‘希腊化时代’。”材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促使( )
A.东西方文明的毁灭 B.希腊文明走向衰落
C.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解析: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以后300年间,希腊化文明在政治上的表现为民主传统被封建专制取代,君主专制政体建立,B项正确。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故选D.
4.古希腊的一部世界文学名著,再现了古希腊的社会图景,成为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这部作品是( )
A.《俄狄浦斯王》 B.《天方夜谭》 C.《荷马史诗》 D.《神曲》
5.伴随着帝国远征波斯、埃及甚至印度的过程,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这里的帝国是指( )
A.古埃及 B.古罗马帝国
C.古巴比伦王国 D.亚历山大帝国
C解析:世界文学名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不朽的文学作品,相传它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口头流传的史诗和短歌编成的长篇叙事诗,反映了公元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生活面貌,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故选C。
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是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的过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符合题意;A、B、C的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2、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师:我们继续把目光放在阿富汗这片土地上,大家先来看这幅《丝路山水图》的一部分,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是明代中后期佚名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伊斯兰圣城麦加)的辽阔地域范围。那么大家看到黑楼城这个地方,他是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枢纽,也叫赫拉特或者哈烈,位于现在的阿富汗。丝绸之路由于各地区战争不断曾一度中断,赫拉特也在战火中几乎沦为废墟,那么是什么使得赫拉特又延续了丝绸之路路上昔日的辉煌。追其原因还是蒙古西征。13世纪,由蒙元王朝与四大汗国组成的大蒙古帝国横亘欧亚大陆,蒙古人的征服对中亚等地区造成了灾难,但同时又在客观上保证了中亚丝绸之路的再次畅通,欧亚大陆形成了更为广泛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蒙古西征过程:
(1)第一次:1218年后,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2)第二次:灭亡金朝之后,蒙古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3)第三次: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2、蒙古西征
元帝国的四大汗国
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2、蒙古西征
赫拉特书封漆器上的图案
这个漆器上就是鲜明的中国龙纹、凤纹、麒麟,中国的漆器深深影响了阿富汗的漆器手工业。清漆书封上的“中国图案”,也被当时欧洲人称为“波斯图案”。十五至十六世纪里,清漆书封曾在西方多国掀起热潮,图中威尼斯的清漆书封就具有很明显的赫拉特风格。直到十七世纪时,随着中国沿海贸易的繁荣,它的地位才被正宗的中国漆器取代。除此之外,由于蒙古帝国的统治,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可以说是不得不交流,阿拉伯地区的天文、数学、建筑等成果就传入中国,而中国的历史、算术、医学,也通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方,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西方的社会变革。由此可见蒙古西征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蒙古的西征与文化交融
2、蒙古西征
这两个人的面部特征跟我们有很相似,是如今阿富汗境内的第三大民族哈扎拉人,大约130万余人,他们是蒙古人西征版图扩大后留在阿富汗的混血后裔,是成吉思汗征服阿富汗后,派军驻扎的结果。由此可见蒙古西征还对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蒙古的西征与文化交融
2、蒙古西征
蒙古的西征与文化交融
蒙古西征对于中国民族的构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由西向东迁徙的移民:大批移民自西向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他们来自不同地域,说着不同的语言,被称为“色目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
在阿富汗历史上出现了多种文明。阿富汗位于西亚、南亚和中亚交汇处,属中亚国家,它沟通东西方,连接中亚、西亚和南亚,在历史上被称为通向南亚大陆的“锁钥”。阿富汗在古代是东西方陆路交通上的枢纽地区,被称为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在历史上居鲁士大帝远征时将它并入波斯;亚历山大东征在这里建立了希腊化城邦;从印度来的佛教也到传入这个地方;汉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到达了此地,将汉文化传入阿富汗,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环。蒙古西征再次打通此地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由此可见阿富汗历史上多种文化在此交融,战争是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战争虽然给阿富汗的带来了破坏,但是也同样给他的地域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3、战争与文化交融
1.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在中断了约一千年之后变得安全了,欧洲人于是又能由此进入亚洲和远东了。此时有大批被称为“色目人”的移民自西向东,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这些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A.拿破仑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蒙古的西征 D.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C【详解】“色目人”是元朝时中国人对自西东迁入中原地区的“各色名目的人”的统称,其大规模迁徙缘于蒙古的西征,C项正确;拿破仑战争时间在19世纪初,与此无关,排除A项;亚历山大东征早于元朝,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未引发进入中国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潮,排除D项。故选C项。
2.有学者认为,蒙古西征把原来因地理、政治、经济条件不同而互相阻隔的地区连成一片,丝绸之路一度畅通无阻,实现了人类文明的大交流;也有学者认为,欧洲战争的种族主义和专制主义始于东欧,在某种程度上可将其归因于蒙古西征后对俄罗斯人的个性和俄罗斯制度的影响。这表明
A.历史研究无法取得一致的结论 B.战争对人类文明具有双重影响
C.蒙古西征使丝绸之路从此畅通 D.蒙古西征实现亚欧大陆的统一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蒙古人西征一方面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另一方面则使得种族主义和专制主义逐渐西传,这说明古代战争对于人类文明有双重影响,B项正确;历史研究可以得出一致结论,排除A项;“丝绸之路一度畅通无阻”而非一直畅通无阻,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3.“他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留居17年。后来,他从泉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意大利,对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产生较大影响。”“他”是( )
A.阿基米德 B.亚历山大 C.马可·波罗 D.但丁
4.有学者指出,《马可·波罗行纪》是一部中世纪以传递香料贸易相关新闻为核心,辅以东方世界各种奇闻趣事的“新闻书”,成为当时人们获得跨地域消息的媒介。这位学者认为( )
A.威尼斯是当时世界新闻中心
B.该书起到了新闻传播媒介的作用
C.马可·波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D.该书直接服务于欧洲的殖民扩张
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由陆路来到中国。他在中国居住了17年,返回意大利后,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描写了东方的富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故选C。
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马可·波罗行纪》……成为当时人们获得跨地域消息的媒介”可知,该学者认为《马可·波罗行纪》起到了新闻传播媒介的作用,B符合题意;A材料内容没有体现;C表述正确,但材料内容没有涉及;D材料内容没有体现;A、C、D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