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8-05 09:19:27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融合遗传:子代的性状是亲代的性状融合后的结果。
颗粒遗传:与融合遗传相对,子代性状不是亲代性状的融合?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 生化等特征的统称。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孟德尔1822年,出生在奥地利
1840年,考入奥尔米茨大学,而后,去维也纳大学深造
1843年,21岁进入修道院,并在中学中教授自然科学
1856年,开始了长达8年的豌豆实验现代遗传学之父——一、选择豌豆的原因⑴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并且闭花受粉雌蕊雄蕊胚珠自花传粉去雄套袋授粉套袋扫粉——作为母本(♀ )——作为父本(♂)⑵豌豆植物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一、选择豌豆的原因练习题:以下各组生物性状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番茄的红果和圆果 B.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C.绵羊的长毛和细毛 D.棉花的短绒和粗绒
B⑶豌豆豆荚成熟后籽粒都留着豆荚中,便于计数一、选择豌豆的原因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符号:
P(亲本) F(子代) F1(子一代) F2(子二代) ×(杂交) (自交)⊕P♀×(正交)♂或×(反交)♀♂F1如果根据融合遗传,F1应表现出什么性状?高茎(自交)⊕F1F2{高茎 矮茎 787 277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性状分离为什么F1中未出现矮茎性状而在F2中却出现矮茎性状?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3︰1性状分离比接近3:1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三、孟得尔对分离现象的假说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纯合子:DD, dd 杂合子:Dd
⑴性状分离模拟实验注意事项:
①充分混匀
②抓取后放回
③重复50~100次三、孟得尔对分离现象的假说 比较各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思考如果孟德尔只统计10株植株能正确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吗?样品数量太少,偶然误差大⑵测交实验 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的分析图解——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假说—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假说归纳整理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一定律)四、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一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F1(Dd)自交后:
遗传因子组合比:DD︰Dd︰dd=
性状分离比: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2︰13︰1课堂练习1、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全部为非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
A.甜是显性
B.非甜是显性
C.相互混杂
D.相互选择
2、两杂合子黄色豌豆杂交产生种子120粒,其中纯合子黄色种子的数目约为( )粒
A.0
B.30
C.60
D.90BB小结豌豆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授粉豌豆植株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豌豆豆荚成熟后籽粒都留着豆荚中,便于计数1、豌豆的优势2、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孟德尔分离现象假说,实验的分析图解)3、基因分离定律(定义)
设计实验(小组合作) 假设3年后,你正在一个花卉生产基地工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一种本来开白花的花卉,出现了开紫花的植株。你立刻意识到它的观赏价值,决定培育这种花卉新品种。当你知道这种花自花受粉的以后,将这株开紫花的植株的种子种下去,可惜的是在长出的126株新植株中,却有46株是开白花的,这当然不利于商品化生产。怎样才能获得开紫花的纯种呢?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的第一章的第一节,引导学生认识到遗传因子的存在,从而使学生能进一步去探究遗传因子的位置、实质和功能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本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前提,也是学习《减数分裂》、《伴性遗传》等章节的重要基础,为后续的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学习作铺垫。在教材中它起着引导性作用,因此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节的重点也是必修2的重点。
2、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四个部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必修1的《分子与细胞》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并且在生活中也见过一些遗传学现象,但是他们对于遗传的本质及相关规律的认知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学生对本节内容中实验现象及现象解释的理解是有难度的。同时,本节内容中还涉及到生物学与数学的结合,这是学生在生物学知识学习中的全新尝试,这也学生需要克服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生能总结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选择豌豆的原因
②学生能分析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
③学生能阐述基因分离定律
④通过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能理解假说—演绎法
2、能力目标
①根据孟德尔分离现象假说,尝试进行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的图解分析
②运用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解决相关实例。
3、情感目标
①了解孟德尔生平事迹,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坚忍不拔的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初步建立生物学与数学结合的思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分离定律
难点:对实验的分析图解,分离定律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模拟实验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新课导入
新课展开
孟德尔介绍及材料选择

杂交实验过程分析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并绘制分析图
4、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课堂小结及练习
展示蓝墨水和红墨水相融,让学生思考相融后的颜色情况,引出融合遗传和颗粒遗传的观点。设置哪种观点正确的悬念,来引入新课。
简单介绍孟德尔的生平经历,“实验材料有时会决定实验的成败,孟德尔选择的豌豆有怎么样的有点呢?”引入选择豌豆的原因,展示豌豆花和普通花的对比图和豌豆花半剖图,引导学生说出豌豆花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点。看图讲解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ppt展示豌豆的各种性状得出豌豆植株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举例解释相对性状的概念,让同学观察举例并完成练习题。最后展示豆荚图,得出豌豆籽粒留在豆荚中,便于计数的特点。
实验流程图分步展开,子一代展出前设置问题“如果根据融合遗传,子一代应该表现出什么性状?”然后点出结果,点出隐性性状消失了。继续将子一代自交,子二代中消失的隐性性状又出现了,分组讨论“为什么子一代中未出现矮茎而子二代中却出现了矮茎?”引导学生理解子一代中的矮茎性状被隐藏了,在子二代中得到了表达,同时解释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统计实验结果,展示表1-1,得出性状分离比接近3︰1

一边展示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假说,一边进行讲解,并板书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为了更好得体会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组织完成统计表格,回答相关问题。
提出测交实验的概念,让学生模仿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实验分析图解来对测交实验进行图解分析,并让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完成。整理孟德尔探索过程,让学生理解何为假说—演绎法。归纳假说总结出分离定律,引导学生记忆。

课堂练习,并讲解,利用板书进行课堂总结。布置课后小组活动。
回答颜色的变化情况
体会孟德尔科研精神总结选择豌豆的原因
思考,分组讨论
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表格
自主完成测交实验的图解分析
记忆
回答问题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选择豌豆的原因
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
对分离现象的假说
P: DD × dd F1: Dd × Dd
↓ ↓
配子: D d 配子: D d D d
F1: Dd F2: DD Dd Dd dd
高茎 高茎 高茎 高茎 矮茎

1 ﹕ 2 ﹕ 1
四、分离定律
八、教学反思
课堂教授过程基本实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但是仍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课程的设计中层次不够明确
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有很多概念,细小的知识点,因此在穿插这些概念时,没有很好的进行安排,显得整个教学设计层次不明确,内容稍嫌混乱,逻辑性也不太强,造成学生的理解的困难,比如,在讲述性状这一概念时,教学设计中是放在讲解墨水相融合后进行的,但安排在这个时机显得较为突兀,思路上也不顺畅。整个教学设计出现了相似的问题,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
语言过于平淡,缺乏激情
在介绍孟德尔生平经历时,介绍太多,而且语言过于平淡,不能很好的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由于这节课内容比较多,而且对高中生来说比较有难度,老师语言过于苍白,不够生动,让学生的学习就更有难度,因此,我在这方面中需要多加练习。
提问技巧不足,学生回答有难度
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很多问题,当问题提出时,学生都比较困惑,不知从哪里下手。由于未从学生角度出发来提问题,而且提问是的语言不够有技巧性,让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多锻炼和改进的。
当然,除了以上的问题,还存在手势指示不明,过于频繁走动等教态问题,因此,我在加强自己的优点的同时还要努力改进自己不足的地方,平时多多弥补自己的短板之处,经常去听其他优秀老师的教课过程,学习她们的丰富的经验,加强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