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1.阅读图表,说出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认识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理解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2.通过分析教材的一系列图表,说明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掌握阅读、分析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3.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有关我国耕地资源的地理信息,学会合作进行实地考察和地理调查,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作为对布朗及国际社会担忧的回应,我国国务院于1996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阐述了我国“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一贯立场。
粮食安全=国家安全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一般是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类型: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类,旱地又分为水浇地和无水浇条件的旱地。
图 2-2 2011—2015 年全国耕地总面积变化
图 2-3 2011—2015 年全国耕地面积增减变化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①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我国耕地面积为 1.35 亿公顷,居世界第四位,约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 14%,占比低于许多国家。
我国人均耕地 1.47 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40% 左右,排在世界 120 位以后。
图 2-4 世界各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
从耕地资源总量来看,我国仅次于美国、印度和俄罗斯;从耕地占国土面积 的比例来看,我国耕地资源占比高于俄罗斯,低于美国和印度。读图 2-4,完成下列任务。
(1)在图上找出耕地占比超过 30% 的区域,说一说这些区域有哪些共同点。
耕地占比超过30%的区域有:南亚地区的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东南亚的泰国;欧洲中部和南部的乌克兰、匈牙利、捷克、德国、法国、罗马尼亚等国家;非洲的尼日利亚等国。
图 2-4 世界各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
(2)根据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的耕地资源总量及其占比情况,议一议,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耕地资源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从地理位置来看,这些区域大多数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从自然条件分析,这些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平原面积广阔,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从历史经济条件分析,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同时粮食的需求量也大,农业发展的历史悠久。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②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思考】
(1)说出我国耕地资源整体质量的特点。
(2)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人为因素。
图 2-5 2015 年我国耕地质量等级
我国耕地总体质量偏低。
人为因素:①土壤污染;②占优补差,补不抵占。
根据原国土资源部2009年公布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标准,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级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耕地质量最差。1-4等、5-8等、9-12等、13-15等耕地分别划定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2015年,我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质量总体偏低。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图 2-6 我国水田、旱地空间分布
③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思考】
(1)根据我国水田、旱地空间分布图,小组分析讨论并说出我国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2)耕地的这种空间分布与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是否匹配?
我国耕地资源分布不均,北方多,南方少;
淡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耕地资源与淡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匹配。
我国耕地资源特点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传承等因素,我国耕地资源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水土匹配也不协调。读图 2-6、图 2-7,完成下列任务。
图 2-6 我国水田、旱地空间分布
图 2-7 2015 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级分布
我国耕地资源特点
图 2-7 2015 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级分布
(1)指出我国水田的主要分布省区和地形单元。
(2)议一议,我国水土资源空间配置的不匹配,有哪些不利影响?
我国水田主要分布的省区是四川、湖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形单元主要是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南方耕地资源少,但水资源充足导致人地矛盾突出,粮食自给率不高,水资源利用率低;北方耕地多,淡水资源不足,制约农业的发展,影响粮食的产量和品质。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④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现状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新疆、河南、黑龙江、云南、甘肃五省 (区)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约占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一半。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明显减少。
在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中,荒草地占 64.3%,盐碱地占 12.2%,内陆滩涂占 8.7%,裸地占 8.0%,其他占 6.8%。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倘若处置不当,往往会引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全国近期可供开发的耕地资源为 3 307 万亩,约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 41.2%。其中,连片集中的耕地资源仅 940 万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两地。
阅读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我国耕地资源特点:
①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②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③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④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盐碱地
我国盐碱地分布范围广,由于盐碱含量高,不利于一般农作物的生长。海水稻是耐盐碱的高产水稻,亩产量可达到 200~300 千克。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使用由淡水与海水混合的半咸水,也可用矿化度较高的水资源。目前,我国科学家探索在盐碱地种植高产的海水稻,在山东、湖北等省相继获得成功。在盐碱地推广海水稻种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盐碱地
2. 想一想,海水稻种植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
有利影响:可固岸护堤,减少海水对海岸的侵蚀;促淤保滩,改良盐碱地;增加土壤有机质;节约
淡水资源。
不利影响: 破坏滩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 海水自净能力下降。
查阅资料,说明我国盐碱地的空间分布特点。
我国盐碱地分布不均匀,北多南少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
盐碱地
3. 议一议,海水稻种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哪些意义?
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后备资源;
增加粮食总产量,降低粮食进口依存度;
产品绿色无公害,且营养价值高,提高了粮食的品质。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世界粮农组织统计表明,2017 年全球仍有 8 亿多人口遭受饥饿,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发展中国家。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食物长期不足,危及非洲 1/4 人口。目前,世界仍面临人口迅猛增长、土地资源匮乏、水资源短缺等诸多挑战,粮食安全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全球和各区域的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都有所加剧。 粮农组织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图 2-8 2011—2020 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
粮食安全问题
短期: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粮食增产难度较大、粮食种植比较收益较低、粮食总体质量偏低等。
中长期: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着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等问题。
我国粮食安全
1994 年,《世界观察》杂志发表了一篇《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该文章认为,2030 年中国人口将达 16 亿,人均消费粮食 400 千克,粮食总消费量 6.4 亿吨。同期,由于耕地减少等因素,中国粮食将减产 20%,在不考虑膳食结构改善的情况下,中国每年需要进口 2.16 亿 ~3.78 亿吨粮食,相当于当时世界粮食贸易的总量。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会严重影响到世界粮食安全。
1. 该文章的预测结果与我国目前的粮食供应状况相差较大。想一想,该文章的预测忽略了哪些因素?
2. 该文章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提出了警示。议一议,如何保障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科技、政策、耕地质量、消费结构的变化等。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18 亿亩耕地的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各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管理,遏制耕地过快减少;
耕地补偿制度:执行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占多少,补多少,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 。
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土地整理复垦指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一)确保耕地数量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首先要做到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
其次要做到建设占用多少基本农田,就要补充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做到占补平衡
耕地红线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习近平总书记
复种指数是指一定耕地上,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复种指数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垦殖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已经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复种指数是否越高越好,垦殖指数是不是越高越好,为什么?
不是。水热条件匹配性较差的地区复种指数太高会导致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中营养物质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采用多施化肥的办法来满足作物的肥力需求,势必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二) 提高耕地质量
需要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对农田的投入,推进生态农 业和绿色生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耕地质量。
加强粮食作物 丰产技术的应用,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推进农田综合整治, 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 农田。
提高耕地质量
结合已学知识,分析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区如何因地制宜提高耕地质量。
提高耕地质量
区域 主要问题 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东北及内蒙古地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黑土地土壤退化严重 黑土区用养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 风沙盐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滴(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
华北平原地区 中、低产田分布较广,耕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地下水超采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改善耕层结构
提高耕地质量
区域 主要问题 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区 中产田分布较多,土壤酸化日益加剧,污染严重 治酸控污,低产坡耕地改造或退耕恢复植被
西北和黄土高原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干旱缺水,土壤贫瘠,耕地退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地膜残留污染严重 发展节水农业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次生盐渍化,回收残膜
青藏高原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生态脆弱,不利于农业生产 开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土地沙化现象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三)防止耕地污染
措施:
引导农户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
大力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
减少对耕地和灌溉水源的污染,切实保障耕地安全。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四)提高耕种积极性
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扶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切实提高农民的耕种积极性。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五)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五)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粮食病虫害预警与监控体系,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
2022年10月16日是第42个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世界粮食日起始于1981年10月16日,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世界粮食日
粮食供给
图 2-10 我国粮食生产格局
(1)找出我国粮食不能自给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说一说它们粮食难以自给的主要原因。
我国南方水、土、光、热的组合要优于北方。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一直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历史上形成了南粮北运的格局。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2)我国粮食生产格局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粮食供给
(1)找出我国粮食不能自给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说一说它们粮食难以自给的主要原因。
总体上来说存在供求矛盾。福建、浙江和海南地形以山地为主,沿海平原面积小,耕地少,人口稠密,粮食需求量大。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地形以高原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小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薄,肥力低,地表水易渗漏,粮食供不应求。天津市、北京市、上海市耕地绝对面积小,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高,大量占用耕地;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使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城市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供求矛盾突出。
粮食供给
图 2-10 我国粮食生产格局
(2)我国粮食生产格局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北方土地资源丰富,耕地资源也占全国较大的比重;粮食的需求压力日益沉重,推动粮食生产寻求更大的地域空间;南方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导致耕地资源减少,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粮食供求矛盾突出;农业技术的发展,为粮食重心北移和西移提供了保障。
2020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连续5年粮食生产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夏粮也实现了丰收,创历史新高,夏粮产量比上年增长0.9%。但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此外,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水热条件并不占优势的北方核心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5%以上,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此完成下题。
1.上述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
A.化肥农药滥用,耕地质量下降 B.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C.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D.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扩大
√
3.目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为减少大豆进口,合理的措施有
①对大豆进口实行更严格的配额管理
②增加农业补贴,实行大豆收购保护价
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耕地质量
④加快土地流转,培植专业的大豆承包大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2.中国粮食流通成本偏高,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要高一倍多,主要原因是
A.玉米、稻谷库存量大 B. 粮食生产向水热条件好的地区集中
C.产销区距离大,运距远 D.粮食进口多,加大运输压力
√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