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8-04 17:4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日本——敌人、朋友? 材料一:“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央视主持人水均益
材料二:“日本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凶恶、最野蛮的敌人。”
——江泽民
材料三:“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
——《读者》 晚年的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情感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记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此时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冰心的遗憾》思考:一代文学大师冰心晚年的遗憾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写成?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1、日本为何要发动这场战争?你知道当时日本的实力吗?
目的: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
称霸世界的梦想日本:“大陆政策”台湾朝鲜满蒙日本亚洲世 界 日本石油自给率仅为0.3%,99,7%依赖进口。煤炭自给率仅为2,8%,97.2%依赖进口。 日本的矿产资源储量和产量都很少,主要依赖进口,进口比率分别为铁矿石100%、铁矾土100%、铜99.9%、铅95.2%、锌87.8%。材料一:日本国土面积37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几千万,军队只有25万,市场狭小,资源尤其匮乏。

中国国土面积13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4.6亿,军队95万。
材料二: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全国可以动员的陆军,包括后备兵员在内,不过22万人;在战争中实际出征兵力最高时达到17万人;日本陆军配备的野战炮不过300门。而清政府可调动的军队35万人大部分配备德国的克虏伯炮。日本海军当时有军舰28艘,主力舰最大不过4000多吨。清政府则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个水师,共有军舰82艘、水雷艇25只,镇远、定远两主力舰均为7350吨,号称东方第一舰。无论陆军还是海军,日本并不占优势。材料三: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改革,这场改革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日本成为亚洲强国,东方唯一的帝国主义列强。
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材料四: 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材料五:甲午战争是日本发动的,它的酝酿为时已久。远在明治维新以前,就有人狂热地鼓吹侵略中国。极力主张扩军造舰,要求陆海军费应占年度预算支出的大部分。
清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小国阶段,“不以倭人为意”。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买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材料六:北洋水师自从1888年成军以来到甲午年间,6年时间不但未添一舰,甚至未添一弹,船只也没有很好地维护。海军的钱,被慈禧太后拿去修颐和园了。

日本多穷的国家,没有钱怎么办?天皇捐了30万,各级文武官吏、国会议员把自己工资的一部分捐出来,皇后把自己的首饰都献出来,老百姓踊跃抢购,就这么买的军舰。 日本是举国一致,君臣一体,上下同心,一定要把中国给打败。你再看咱们这儿,老太后拿着海军经费,过一个生日,铺张扬厉,用银700万两。700万两白银是一个什么概念?北洋水师远东第一流铁甲舰能买11艘。老太太一个生日的花费再造一个北洋舰队没有问题。结果这个钱都抛出去了。慈禧太后做60大寿,翁同 等大臣上奏请求寿诞从简,节约公众开支,补充前线军费,慈禧太后当即不悦:“谁要是令我一时不快乐,我就要他一生不快乐。”四下当即噤若寒蝉。 材料七:再看军队士气。据说日本有一个小兵出征,他妈这么跟他说,这一仗打完了,我希望在靖国神社看见你。言下之意就是没指望你活着回来。平壤之战,清军的统帅卫汝贵的老婆给他写的家信,被日本人缴获,登在日本军中的报纸上。卫汝贵的老婆给他写的家信是,老爷春秋58岁了,咱家有钱有地,上战场千万别玩命,能跑就跑。你想这人指挥的军队,不是说枪炮不如人,根本没有精气神。人家打仗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这可倒好,统帅都打了一上战场我就跑的主意,让当兵的给你玩命,开什么玩笑。2、为何叫“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叫“甲午中日战争”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wù)、己(jǐ)、庚(gēng)、辛、壬(rén)、癸(guǐ)十天干和子、丑、寅(yín)、卯(mǎo)、辰、巳(sì)、午、未、申、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传统纪年法依旧沿用干支纪年。3、甲午中日战争有陆战和海战,陆战就是两场,平壤之战和辽东之战。海战是三场,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看看书中为我们介绍了哪几场战役?
黄海海战辽东之战威海卫之战 日本侵略者在
旅顺对手无寸铁的
平民进行惨无人道
的大屠杀材料: 当时美国驻华使馆的武官在日军中观阵,被日本的暴行惊呆了,他给国内的报告中说,旅顺城内凝固的鲜血有一英尺厚,到处都是残肢断臂。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英国人艾伦对这次屠杀有过描述:“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天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枪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呻吟声,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剖腹,挖心的事在当时的旅顺并不少见,多少无辜无知的儿童惨死在日本人屠刀之下,很多世界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日本在中国的暴行令世界舆论哗然,日本不是文明吗,怎么能这么野蛮?日本为了掩盖罪行,赶紧把中国人的尸体收集火化,有人可能就剩一根指头了,哪找去?甭管是谁的往一块儿堆,骨灰装了满满七口棺材。这是什么概念,你看人往那一站那么大一块,烧了就一把,不信回家试试,就一把。你想七口棺材是多少?小日本有多狠。在坟上插一碑,上写“清国阵亡将兵之墓”。里面有将和兵吗?没有,将和兵都跑了,留下的都是手无寸铁的和平居民。 材料: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递送劝降书,丁汝昌不为所动,决心死战到底,当日,对家人说:“吾身已许国”,并将劝降书上交李鸿章,以明心迹。 丁汝昌登“靖远”舰迎战,击伤两艘日本军舰,“靖远”中陆路炮台发射的炮弹受伤,丁汝昌欲与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
  
十七日,丁汝昌获悉陆路援军彻底无望,北洋舰队已被国家抛弃。当晚,服鸦片自杀,延至十八日晨7时辞世。
  
丁汝昌死后,手下军官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方签订了《威海降约》。2月17日,日军开进威海港,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至此全军覆没 4、请说出每场战役的重要人物、标志性事件
和和战争的起止时间 。黄海海战邓世昌致远舰全军覆没辽东之战占领辽东旅顺大屠杀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1894 ----- 18955、这场战争结果如何?此次签订的条约与之前的条约有什么不同?此次战争有什么影响?
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香港岛二亿两白银2100万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协定关税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比较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岛及附属岛屿使台湾隔离祖国几十 年,刺激列强瓜分野心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便利外国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义的发展 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割地增多赔款增加开口深入(最大不同)设厂新增6、从以上材料能看出中国失败的原因吗?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家腐朽落后
主观原因: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消极防御、
武器装备落后、军纪散漫等客观原因:①日本制度先进
②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①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勿忘国耻,奋发图强③不能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1895年5月~10月:抗击日军50000余人,打死打伤32000余人,击毙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山根信成少将台北台中台南台湾军民痛击日本侵略军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台湾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问题:
(1)这首诗写与那一年?
(2)为什么“四万万人同一哭”?
(3)“春愁”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目抒发了怎样的情怀。1896年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强占台湾领土被割的悲愤和爱国之情搏击中考DDCCDD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 ──引自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
请回答:
?材料一中李鸿章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有哪些?
? 李鸿章认为中国清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日本“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而清朝“未能撒手举办”;再一条是日本“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而清朝“限于财力”,“海军快船快炮太少”。 材料二: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全国可以动员的陆军,包括后备兵员在内,不过22万人;在战争中实际出征兵力最高时达到17万人;日本陆军配备的野战炮不过300门。而清政府可调动的军队35万人大部分配备德国的克虏伯炮。日本海军当时有军舰28艘,主力舰最大不过4 000多吨。清政府则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个水师,共有军舰82艘、水雷艇25只,镇远、定远两主力舰均为7 350吨,号称东方第一舰。无论陆军还是海军,日本并不占优势。
──引自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请回答:通过材料二的阅读,你赞同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不同意。日本在军事装备和人员方面并不占优势。李鸿章是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辩护。 材料三: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 ──引自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请回答:
(1)材料三,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
?
(2)根据以上资料,请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1)清政府军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镇压人民的主要工具。
?(2)通过中日军事实力的对比,中国有获胜的可能,只是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妥协投降才使得中国在战争中失败。(清政府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日本则长期准备充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