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关于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
A.地形是农业生产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B.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
C.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不利于农业生产
D.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解析:地形的不同,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东北的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黑土和黑钙土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重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因此选择D项。
答案:D
2.目前,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除了水土流失外,还有( )
①湿地面积日益增多 ②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 ③自然灾害频发 ④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目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多种问题,主要有生产粗放,耕地破坏;资源利用失调,水土流失严重;破坏湿地;农业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及由此带来的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等土地退化问题,水旱灾害问题及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C
3.对东北农业发展的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是相同的
B.平原地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C.山区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D.草原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解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要根据不同区域地理条件的差异有侧重地发展: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草原地区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平原地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B项正确。21cnjy.com
答案:B
据《中国经济导报》报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产区,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但近几年来,存在着农产品难卖、积压严重的现象,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的良性发展,被称为“新东北现象”。据此,完成4~5题。
4.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
A.春小麦、大豆 B.冬小麦、玉米
C.棉花、水稻 D.高粱、亚麻
解析: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东北地区由南向北热量逐渐递减,因而其南部、中部和北部的农作物品种有所不同。春小麦、大豆是位于东北中北部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所共同的、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冬小麦、棉花主要分布在辽南,高粱主要分布于中部,玉米主要分布在中南部。
答案:A
5.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发展商品粮生产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
A.人口密度较小
B.雨热同期
C.土壤肥沃、耕地辽阔
D.粮食复种指数高
解析: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处中温带,热量条件差,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低。
答案:D
6.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读“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完成(1)~(3)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综合上图和表格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本区可能为________地区,并简要分析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试分析造成图中A、B两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
A区域人口密度________(大或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21教育名师】
B区域人口密度________(大或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版权所有:21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3)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区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该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对区域的辨别和区域资源开发、环境的综合治理。结合经纬度和农业景观可确定图示区域为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因而该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而本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则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不合理开垦造成的,表现为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等。
答案:(1)东北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平原广布。(2)大 降水多,土壤肥沃,作物高产 小 降水少,地表多流沙,土地盐碱化不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3)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还草,保持黑土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营造防护林等 过度开垦,只种不养,植被破坏等
在东北地区生产潜力较大的土壤是黑土和沼泽土,但它们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因此黑土和沼泽土的整治工作,对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阅读上述材料,完成1~2题。
1.关于黑土地的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建设商品粮基地,以保持黑土较高的生产力
B.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提高土壤中的水分
C.注意土壤培肥,以避免土壤冲刷
D.秸秆还田是保持和提高黑土地肥力最有效的办法
2.三江平原沼泽面积很大的原因是( )
①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和冻土的发育,使土壤中的水分不易排干 ②降水较少,但洼地积水 ③地势低平,雨水较多,每当夏季,水洼连串 ④荒地多,人为影响小
A.①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解析:秸秆还田可保持土壤肥力,三江平原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冻土发育,不利于地下水下渗,加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导致沼泽发育,东北地区降水较为丰富,蒸发弱,沼泽形成与荒地多无必然关联。
答案:1.D 2.D
3.在下列全国性商品粮基地中,提供商品粮比重占全国最大的是( )
A.三江平原 B.松嫩平原
C.江汉平原 D.太湖平原
解析:三江平原与松嫩平原、江汉平原、太湖平原相比较,其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答案:A
4.下列“东北平原地区农业产值结构图”中能正确反映该区农业发展方向的是( )
解析:本题以我国东北平原地区农业产值结构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这一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相关知识的掌握。在东北平原地区,长期以来农产品、畜禽产品占有绝对优势,这一优势应继续保持,但其附加值较低,因此今后应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
答案:A
5.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呈现东北大规模增加,而东南沿海地区则显著减少,引起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区位原因是( )
A.区域间经济差异 B.农业技术发展
C.水资源空间差异 D.全球气候变化
答案:A
读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比较表(2002年)。完成6~7题。
省市别
比较项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
面积(hm2/人)
0.31
0.21
0.10
0.02
0.07
0.05
0.10
单位面积谷物
产量(kg/hm2)
4 916
5 872
5 870
7 044
6 207
6 175
4 885
6.人均谷物产量最高的是( )
A.上海 B.黑龙江 C.吉林 D.浙江
7.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该地区增加粮食产量的合理途径应该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大面积采用大棚技术,提高复种指数
C.增加劳动力,精耕细作
D.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
解析:从表格得知黑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最大,单位面积谷物产量较高,得人均谷物产量最高,为增加粮食产量,唯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合理途径,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污染土壤和破坏土壤结构,大面积采用大棚种植技术是不现实的。
答案:6. B 7. D
下图是我国某地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该地最可能位于( )
A.华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南部沿海 D.青藏地区
9.该地农业生产( )
A.一年三熟 B.能量循环利用
C.资源循环利用 D.属于商品谷物农业
解析:根据图示,种植小麦及苹果等,可推断为温带的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一年两熟或者两年三熟,农业类型为混合农业,体现了良好的资源循环利用。21教育网
答案:8. A 9. C
10.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在质量上的显著特征是( )
A.耕地面积广大
B.宜农荒地最多
C.人均耕地面积广大
D.主要是肥沃的黑土、黑钙土
解析:题目表达土地资源质量上的显著特征,故为肥沃的黑土、黑钙土。其他答案表达的是数量上特征。
答案:D
11.松嫩平原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与美国的玉米带相比( )
A.地形、地势相同 B.气候类型相同
C.纬度相同 D.单位面积产量相同
解析:松嫩平原与美国的玉米带同位于大平原,地形地势相同,松嫩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纬度要高一些,自然条件相对差一些,单位面积产量偏低,美国玉米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www.21-cn-jy.com
答案:A
12.
读图,完成(1)~(5)题。
(1)1987年5月,大、小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该处森林类型为________。
(2)B山脉北面的河流是________;G山脉东部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3)河流E、F、H、I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________河流域。
(4)D处有我国最大的__________生态系统分布,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cnjy*com
________等特别的功能。
(5)绘图:在图中用红色笔绘出黑土、黑钙土的大致范围。
(1)针阔叶混交林 (2)黑龙江 朝鲜 (3)F
(4)湿地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促淤造陆、降解污染,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5)略
13.阅读材料,完成(1)~(4)题。
材料一 中、美、日三国农业投入与产出表。
2002年农业占GDP比重
2002年从业人员比例
1999年农用拖拉机/万部
1999年收割脱粒机/万部
2002年稻谷单产水平/kg·hm-2
中国
15%
50%
78.4
/
6 295
美国
2%
2%
480.0
660.2
7 037
日本
1.4%
5%
212.0
112.0
6 702
材料二 凡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大都对其农业实施反哺政策,而凡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大都实行农业剥夺政策。生产者补贴值(用PSE表示)能反映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程度。如美国、加拿大、欧盟、瑞典的PSE为25%~50%,芬兰、日本、挪威和瑞士的PSE在70%以上,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PSE在10%左右。我国农业的保护力度虽有加强,但仍处于负保护的状态。
材料三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浙江省磐安县,过去是有名的贫困县,但该县立足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县已初步形成了香菇、药材、茶叶、制种、高山蔬菜、经济林等六大支柱产业。1995年,磐安被评为“中国香菇之乡”,目前,磐安香菇出口占全国的1/3。磐安药材生产历史悠久,1996年又被评为“中国药材之乡”,目前,磐安中药材已成为全国药市“晴雨表”。磐安县在“特产富县”战略的带动下,一举成为浙江省著名的脱贫先进县。21·cn·jy·com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存在的差距。
①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以致____________低下。
②农业从业人员比例________。
③政府的农业保护力度________。
(2)浙江省磐安县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的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的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3)浙江省磐安县的特色农产品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新农村建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你认为浙江省磐安县今后的农业应如何发展?
解析:(1)根据题目提示,通过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得出结论。(2)根据磐安县所属的气候、地形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条件作出分析。(3)答案在材料三中。(4)要联系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结合磐安县的地理条件作出分析。www-2-1-cnjy-com
答案:(1)劳动生产率 过高 低
(2)气候温暖湿润 山区资源丰富 地形以山地为主,耕地少,阻隔交通
(3)香菇 药材
(4)利用其气候温暖湿润、具有丰富资源的区位优势条件,继续发展药材、香菇等优势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坚持扶持特色产业的农业发展方向;达到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课件61张PPT。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自然资源社会经济
土地资源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 栏目链接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主要森林资源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黄海渤海辽东湾海洋岛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部门比较齐全,工业体系比较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发展较快,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布局变化。
栏目链接农业机械二、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__________,耕地破坏严重。
2.__________和__________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____________。
4.水土流失严重。
5.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栏目链接粗放林地 草地湿地环境三、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1)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向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
(2)全面发展农、__________ 、__________、 副、渔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效益。
(3)调整______________结构,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更大的就业市场。
栏目链接高产优质高效绿色林牧农村经济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加强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
(2)抓好养畜基地建设,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
(3)健全和完善农业的____________________体系。
栏目链接农畜产品加工社会化服务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加强________和__________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和抵御旱灾的能力。
(2)加快____________改造,加大开发投资力度。
(3)加强____________加工和______________,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益,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栏目链接治涝灌溉中低产田农畜产品市场建设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耕地的________和________。
(2)搞好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3)合理解决东北地区西部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 栏目链接建设保持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知识点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师生互动 ◆◆ 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1年黑龙江省政府制定了一项庞大的粮食增产规划,据此完成(1)~(2)题。
(1)黑龙江能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原因包括( )
①耕地面积广阔 ②粮食单产高 ③土壤肥沃 ④劳动力丰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栏目链接(2)1980年以来,黑龙江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一个纬度左右,替代了原玉米种植区。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肥力 B.热量条件
C.河流汛期 D.降水总量
栏目链接解析:第(1)题,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小,因而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第(2)题,水稻生长对气候尤其是热量条件要求较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引起黑龙江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一个纬度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条件的改善。
答案:(1)B (2)B
栏目链接知识
归纳 栏目链接1.自然资源条件。
(1)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知识
归纳 栏目链接知识
归纳 栏目链接知识
归纳 栏目链接(2)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
(3)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东北地区是中国主要林区,是中国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也是优质商品木材的集中产地,还是“三北”防护林的重点建设地区。
(4)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
知识
归纳 栏目链接知识
归纳 栏目链接2.社会经济条件。
(1)雄厚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农业机械。
(2)已建成具有全国意义的粮、豆、甜菜生产基地。
(3)农业布局的变化: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面积缩小,玉米分布更加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副食品基地大量涌现。
举一
反三 栏目链接1.读下图,完成(1)~(3)题。
栏目链接(1)写出图中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D区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该地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一
反三草地林地耕地春小麦、玉米优势:①地形:地势平坦,平原广阔,耕地集中成片,便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②气候:夏季光热资源较充足。③水源:湿润区,水源丰富。④土壤:肥沃的黑土 不足:①土壤水分过多,通气不足,地温低,微生物活动微弱,所含有机质难被吸收。②由于过湿、阴冷,春季播种困难。③夏季雨水积存,易成涝害,影响作物的生长和管理 栏目链接(3)图中C处山地为________,典型植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属省区为________。长白山温带落叶阔叶林黑龙江省◆◆ 师生互动 ◆◆ 知识点2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栏目链接读“我国东北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栏目链接(1)填注主要山脉:A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注主要平原:D__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
⑶E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该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区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4)简析图中B地区应如何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5)2000年黑龙江省政府做出决定,停止对D地区沼泽地的开垦。停止开垦后,耕地不再增加,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解析:如导图。
栏目链接答案:(1)长白山 小兴安岭 大兴安岭
(2)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3)黑土流失,肥力下降 过度开垦,只种不养,植被遭破坏等 保持水土,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并植树造林;增施农家肥;草粮轮作,种植绿肥;秸秆还田。
(4)加强抚育更新;合理采伐;搞好防护林建设和维护,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5)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继续发展种植业,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畜产业品深加工业,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路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
归纳 栏目链接知识
归纳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知识
归纳1.黑土利用中的问题及措施。 栏目链接知识
归纳2.林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栏目链接知识
归纳3.湿地利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举一
反三2.读下图,完成(1)~(2)题。 栏目链接举一
反三 栏目链接(1)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耕地、林地、草地 B.耕地、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
(2)有关该地区黑土流失问题的整治措施,叙述错误的是( )
A.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
B.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
C.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
D.扩大荒地开垦,开发林地和湿地
栏目链接举一
反三解析:第(1)题,据图,结合东北地区的地形可以判断。第(2)题,扩大荒地开垦,开发林地和湿地,会破坏生态环境,加剧黑土流失。
答案:(1)D (2)D
栏目链接举一
反三◆◆ 师生互动 ◆◆ 知识点3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栏目链接(1)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东北地区增加粮食产量的合理途径可以是( )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大面积采用大棚技术,提高复种指数
C.增加劳动力,精耕细作
D.增施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
栏目链接(2)关于东北平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面向市场,强化商品粮、大豆等农产品的生产
B.以国际市场的发达国家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质量和竞争力
C.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
D.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栏目链接解析:东北地区扩大耕地面积受到限制,应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实现粮食增产。在东北地区大面积采用大棚技术不现实;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科学;劳动力少,增加劳动力也不现实。东北首先要以国内市场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答案:(1)D (2)B
栏目链接知识
归纳 栏目链接1.表解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知识
归纳 栏目链接(续表)
知识
归纳 栏目链接知识
归纳 栏目链接知识
归纳 栏目链接知识
归纳 栏目链接2.图解农业发展方向。知识
归纳 栏目链接知识
归纳 栏目链接知识
归纳 栏目链接举一
反三 栏目链接举一
反三 栏目链接举一
反三 栏目链接材料二举一
反三 栏目链接(1)结合材料一,分析如何才能使东北大豆生产走出困境。
(2)分析材料二图示生态农业的好处。
举一
反三 栏目链接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可知东北大豆生产的困境表现在大豆品质差、生产方式粗放造成的生产成本高,大豆的运输费用高,结合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第(2)题,材料二图示的农业类型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好处表现在资源、生态、经济三个方面。
答案:(1)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种,提高大豆品质;提高机械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拓展交通,降低物流成本。
(2)调整了农业结构,充分利用资源;延长生产链,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缓解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