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跳出三界外 不在五行中
——高考现代文复习建议
现代文复习四条建议:
1.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现代文复习方向
——引导学生眺望远方
2.把握文体特点,确定现代文复习策略
——引导学生站在高处
3.立足简单逻辑,规范学生思维路径
——引导学生清理思路
4.研究各类试题,把握现代文命题趋势
——引导学生跳出题海
三个关键词:课程标准
所需能力
复习方向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现代文复习方向
——引导学生眺望远方
课程标准之核心素养
1.语言构建与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
4.文化传承与理解
现代文阅读教学最能直接体现的、或者说最侧重体现的就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所需能力
信息筛选能力、思辨分析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炼与概括能力、归纳推理能力、逆向思维与批判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等。(仅指现代文阅读对能力的培养而言)
复习方向
文学作品类与非文学作品类。
文学作品类: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非文学作品类:记叙类、论述类、说明类及其他。
如果研究过2019年海南省的高考语文试题和2020年海南省的模拟试题,就会发现现代文阅读由原来的三道大题变为了两道大题,那么我认为分数也有变化,会向北京卷靠拢。我省的模拟卷两类作品的考分设置是19;16 ,北京18;18,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重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北京的试卷可以看作是风向标,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因为我们和北京共同迈进新高考的大门。对文学作品类的复习应该是重中之重。
三个关键词: 文体特征
段落构成
互联互通
把握文体特点,确定现代文复习策略
——引导学生站在高处
文体特征(文学类文本)
小说,理论上的定义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三个基本要素:戏剧冲突、舞台说明、台词。
散文和诗歌都有更为明显的特征。
这里不是说要把概念揪住不放,而是需要用具体的作品甚至高考真题做例子告诉学生文学类文本的理解路径是根据文体的固有特征做出的。
文体特征(非文学类文本)
记叙类:新闻报道(人物、事件等)、新闻访谈及其他实用类文本。
论述类:新闻评论、一般论文、文学批评、学术理论及其他实用类文本。
记叙类以叙为主,以时间、空间为序交代来龙去脉,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桔瓣式或链条式)呈现人物或事件,让读者从中感知文本的价值取向;论述类以论为主,以作者的观点立场为核心,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总分、并列、递进),次第展开,让读者接受其立场。
如: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海模)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这就是强调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材料二:科幻小说的文学性难以界定。
如: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海模)
参考答案: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后驳;论证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例证、引证、对比等。
段落构成(除小说、戏剧、诗歌的其他文本)
段落,本是写作学的一个名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是句子的集合体.它是文章思想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停顿.习惯上称“自然段”(意义段可能更为准确,如“海模”第一大题“材料三”就是由两个段落构成的一个意义段)。首先,它能逻辑地表现思维进程中的间歇、转折、强调,用它清晰地反映文章的内在层次和文章构成的顺序.其次,段落具有向心性,围绕中心句子展开,使文章眉目清楚,便于读者阅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由于能引起强调重点、加强印象、传达某种特定感情的作用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段落构成
如:海模第一大题科 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一直有争论。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材料三由两个自然段构成一个意义段落)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B.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
D.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对D项的判断:材料三的中心句;材料二的中心内容。)
互联互通
帮助学生打通阅读理解相同文体不同文本、不同文本不同文体的通道;打通相同问题不同设问的角度和问法的通道,使他们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至于看到陌生的文本、陌生的题型而紧张,最后导致把不该丢的分丢了。如今次的网上考试和今年山东高考仿真模拟卷就考的现代诗歌。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心理紧张、得分很低。原因:学生基本没有涉及这类考试题;教师还没来得及为学生打通有关通道——都是诗歌,只是时代不同,但布局谋篇、表现手法基本要遵循共同的规律,让陌生的东西迅速熟悉化。
山东《金黄的稻束》网考《饮九月初九的酒》
请看题目
《饮九月初九的酒》这首诗感情真挚,思故乡、念亲恩,引起了游子的共鸣。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①借助意象,营造氛围。诗歌选取了能够表现乡愁的意象,炊烟、候鸟、枯叶、新月等,组成一幅幅画面,处处营造思乡的氛围。②刻画形象,抓住细节。诗歌抓住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先写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眉头深锁,白发满头,再写父亲弯着脊背劳作,双手老茧,默默饮酒,把慈爱、朴实、辛劳、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具体可感。③运用想象,虚实结合。诗歌开头、结尾实写,看到炊烟、明月,通过饮酒表达自己的浓浓乡愁。中间虚写,展开想象,引出回忆,写父母对自己的思念,更是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
请看题目
1.小说《卖馄饨的夫妻》开头用较大篇幅描写主人公做馄饨、卖馄饨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海模”)
这种问法实际上是针对情节作用的,也是选材上的详略问题,即为什么详写。置换成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容易回答得多了。
2.《称匠》第9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散文化特征明显,请结合文章分析“散文化”特点的具体表现。(6分)(天一联考)
如果对小说和散文这两种文体特征很熟悉,就可以置换人物、情节、语言三个方面来回答:人物、情节被弱化,语言更具散文的生动与优美。
用剧本做考试材料也不是没有可能,在教材上有一个单元,现代诗歌也只有一个单元。如果考到了怎么办?万变不离其宗。如果我们曾经给学生打通过戏剧与小说关联的通道,那么对待这样的题目就一定不会手忙脚乱。戏剧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是对话,即台词(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舞台说明(小说中的叙述语言);戏剧冲突(小说中的情节);旁白(小说中的人物心理);舞台布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等。
两个关键词: 相关常识
逻辑运用
立足简单逻辑,规范学生思维路径
——引导学生清理思路
相关常识
1.形式逻辑:概念、判断、推理。
2.各种复句之间的关系:弄清并列、转折、假设、因果、递进、条件、选择、目的、顺承等常见的复句,对理解文本和试题有很大的帮助。
3.文章或段落的章法特点、文章思路、文章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技巧等。
2020年海南省语文模拟题第一大题“材料三”就较好的体现了一些逻辑常识。
2020年海南省语文模拟题(3).doc
逻辑运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B.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
D.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逻辑运用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书法作品中关于“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静的书法作品比动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高。
B.静的书法作品具有外表柔和、朴质的特点。
C.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书法因静而显雅。
D.静的书法作品能让人心绪安和、心境悠远。
(2020 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朱以撒《宛如见月》)
逻辑运用
2.下列说法中,关于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网考)
A.居民公约是居民心中的“一杆秤”,互相监督有据可依,倡导文明深入人心,居民认真遵守公约,那垃圾分类工作就能实现了。
B.上海、北京、广州三个城市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时间有先后,可以看出生活垃圾分类是一步步推行的,相信最后会推广到全国。
C.日本的垃圾分类教育从孩童时期就系统化普及,而且分类极为细致、图文并茂,这也使得东京城市环境大幅改善,值得我国借鉴。
D.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多,这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垃圾分类已成为我国需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逻辑运用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是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中国人只要还在意过春节和家庭团聚,中国文化就仍然根基牢固。
B.春节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坐标,重新认识、精心打造春节文化,中国文化就可以走向世界。
C.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做强春节文化,最终做大春节经济,以经济为载体,走向全人类的生活。
D.春节要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就应该在多中国传统文化再发现中,完成现代化的更新和重构。
(《春节,最具活力的文化自信》)
三个关键词: 研究范围
试题变化
命题趋势
研究各类试题,把握现代文命题趋势
——引导学生跳出题海
研究范围
1.2019年海南省、山东省、北京市、天津市的高考真题;2020年海南省第一次模拟试题、山东仿真题、北京的适应性训练以及其他一些较有权威的研究机构四月以后的信息卷。
2.研究这些试题涉及的选材特点。
(1)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海高)《论杜甫七律之演进》
(2)现当代优秀文化的研究成果:(海模)“科幻小说研究”
(3)前沿成果的状况与推介:(海高)“港珠澳大桥”
(4)热点、焦点话题的探究:(北高)“城镇化与生物多样性”
(5)名家非名篇:(海高)莫泊桑《小步舞》(山高)鲁迅《理水》
(北适)陈忠实《又见鹭鸶》
研究范围
3.考查紧扣章法、构思、情感、细节、语言等作品核心问题。
如:(海模)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女人年轻时“挂着男人的胳膊”往回走,后来“挽住男人的胳膊”往回走,用语细腻,挂与挽的变化背后,有不幸的遭遇,也有温暖的爱情。(细节)
B.车祸是夫妻二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小说并未详写,仅仅通过“我”与母亲的对话透露出来,这与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有关。(详略)
C.夫妻卖馄饨的小食铺早上开,文中却说“我”带孩子去时,只见他们“手挽着手,一直走进暮色里”,有意让叙述不严密,使得结尾有种诗意美。(构思)
D.“我”是小说中的叙述人,既起到串连情节作用,又是小说中的价值判断的窗口,“我”的所思所感,引发了读者对普通人的生活和尊严的思考。(线索)
文学鉴赏所涉及的知识在复习时尽可能的交给学生。
试题变化
1.“没有特别,这么多年了,他们一直是那个样子。”这句话包含着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海模)
——答案很难用某种固定的模板,避免用抽象的概念答题。
2.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同上)
——给了更多选择空间,在信息筛选基础上体现思辨能力。
3.结合上下文,分别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妙处。(6 分)
(1)这些司空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2)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北适)
——体现注重基础,突出情境因素。
4. 海南模拟与山东仿真尽可能地向北京卷靠拢。
命题趋势
1.注重基础,突出考查语文的基本功和发展潜能。
2.基于特征,突出考查对文本的解构与重组能力。
3.故布疑阵,突出考查思辨能力和思维的多向性品质。
4.打破稳定,突出考查思维的灵活性和心理的稳定性。
5. 跨界设问,突出考查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能力和迁移能力。
谢谢!
抛砖引玉,欢迎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