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名著导读(一)《艾青诗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名著导读(一)《艾青诗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1 11:0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走进艾青的诗歌世界》
——《艾青诗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研读诗歌,巩固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比较归纳,初步把握不同时期艾青诗歌的风格。
2.自主收集资料,知人论世,初步总结出艾青诗“苦难美”“绘画美”“散文美”的特点。
3.分组活动,通过批注感悟、描绘画面、朗读品味的方法,精读感受艾青诗的特点。体会艾青诗歌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自主收集资料并与诗人的创作特点相联系是难点;
2.通过分组活动感受艾青诗歌“苦难美”“绘画美”“散文美”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自主阅读展示,比较归纳不同时期的艾青诗歌。
1.分小组自由选择《雪落在中国土地上》《太阳》《镜子》《鱼化石》赏析,并自主收集诗歌的时代背景与艾青的个人经历,课堂展示小组阅读成果。
要求:
1人介绍小组成员对所选诗歌诗意的理解以及所使用的阅读方法。
1人板书关键词。(阅读方法、意象、情感主旨)
组员代表展示个性化研读成果。(朗读、创作、绘画)
2.结合小组板书和自己的阅读经验,归纳两个时期艾青诗歌在意象的选择、情感主旨和语言风格方面的不同。
教师预设:《北方》《太阳》等抗战时期作品,意象以“土地”“太阳”为主,表达渴望光明、抗争侵略的爱国热情,深沉热烈;《镜子》《鱼化石》等晚期作品,意象选择较为多样,表达生活哲理,质朴直白。
教师过渡: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以及经历,都会影响诗人的诗歌创造。甚至会给诗人的诗歌带去独特的艺术风格。
环节二:小组探究,知人论世,理解艾青诗歌特点。
1.根据收集的不同时期诗歌时代背景,以及艾青的个人经历,思考材料引导你对艾青诗歌哪一方面的关注?
2.小组内交换资料,总结艾青诗歌的独特性。
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多角度的发现。小组交流中,教师对资料的来源以及与诗歌的特点联系进行点拨。
教师预设:
主要特点小结:
艾青早年坎坷的经历和国家危机存亡的特殊时代背景,引导我们关注艾青诗歌中的“苦难”;
艾青入狱前画家的特殊身份,引导我们关注诗人诗歌中的“色彩”“画面”。
艾青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诗论》,引导我们关注诗歌语言中的“口语化”“散文化”。
环节三:分组活动,深入感受艾青诗歌“苦难美”“绘画美”“散文美”。
从“苦难美”“绘画美”“散文美”中任选一个活动,精读《北方》或《大堰河——我的保姆》
【活动一:批注感悟苦难美】圈划批注精读 “苦难”,感受控诉与反抗,同情与理解
预设:
1.苦难的环境
一片暗淡的灰黄,
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
带来了恐怖,
疯狂地
扫荡过大地
荒漠的原野
冻结在十月的寒风里;
枯死的林木
与低矮的住房,
稀疏地
阴郁地
散布在
灰暗的天幕下;
感悟示例:“揭不开”的“沙雾”,“呼啸”带来“恐怖”“疯狂”“扫荡”这些细节凸显了北方自然环境的恶劣,住房都是“低矮”“稀疏”的,这是饱受贫瘠的北方人民的生活。用“阴郁”这样的情感词形容房屋的分布,其实是融入诗人 “苦难”主观感受。
2.苦难的人
几只驴子
——那有悲哀的眼
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
载负了土地的
痛苦的重压,
它们厌倦的脚步,
徐缓地踏过
北国的
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
惶乱的雁群,
击着黑色的翅膀,
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
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
感悟示例:驴是勤恳劳动、负重前行的代表,不就像我们辛勤劳作又饱受磨难的民族的人们吗?“悲哀”“疲乏”“痛苦”“厌倦”这些主观情绪的词语又一次强化了深深的“苦难感”。“惶乱”的“雁群”不就是在战争下流离失所的百姓吗?
【活动二:描绘感受色彩美】
圈划诗歌中的色彩修饰词,想象画面中的色彩或线条,描绘并分享感受。
例1:
沙漠风,
已卷去,
北方的生命的绿色
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
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枯死的林木
与低矮的住房,
稀疏地
阴郁地
散布在
灰暗的天幕下;
这是一片荒凉广阔的大地,没有绿色,只有灰色、黄色这些暗色调的颜色,让人感受到没有生机的荒凉。整个画面上,只有寥寥几笔的竖线是枯树,零星的几点是房屋。
(过程中教师引导想象:让你画出枯死的树林,你会怎么展现?是细细的描绘还是?)
例2:
①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②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
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
两幅画面鲜明的反差:乌黑的桌子,乌黑的酱碗,一个是破旧、贫苦的家,但是小小的孩童却在保姆怀里满足地笑着;“红漆”“金纹”的家具与睡纹,一个是富丽堂皇,光彩亮丽的,但是孩子却充满陌生的抚摸着……
③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教师引导: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活动三:朗读品味散文美】
关注呼告、排比、设问,关注鲜活的口语,选择一节自由朗读,说说这样的语言形式对表达情感有什么好处?
例1: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
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
你的儿子,
我敬你
爱你!
对我与大堰河关系简单的反复,质朴的坦白,最后的呼告,都是是对大堰河浓浓的深情。
例2:
而我
——这来自南方的旅客,
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小结:艾青诗歌“苦难美”“绘画美”“散文美”,其实都是艾青喷薄而出的感情的最自然的需要。体会艾青深沉而热烈的爱是我们读艾青诗不变的追求。
课堂结尾:齐读《我爱着土地》
板书:
(学生板书) 苦难美 泪 知人论世
阅读方法 意象 情感主旨 绘画美 深沉 想象描绘
散文美 爱 朗读感受
教学反思:
正如孙碧云老师和吴丹青老师所点评的那样,我的教学设计初稿以“苦难”为切入点解读艾青诗中的“土地”与“光明”,太过于狭窄,无法尽可能体现对艾青诗歌的整体把握。同时,对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开放性锻炼不足。看似给了学生许多链接资料,实则将学生框定我想要的既定范围内。因此我基于以下思路重新设计了我的课。
1.小组课前自主研读时,就让学生阅读艾青不同时期的作品,为课堂的起点做好充分的铺垫。
2.将收集时代背景与艾青个人经历的资料让学生课前去自主准备。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资料,也是交流收集资料的思路与方法。对学生没有收集到的资料,教师予以引导。例如,对艾青个人经历的收集中,学生较容易忽视艾青的论著,特别是他自己对诗歌创作的理解。
3.诗歌重在感受、想象、体会,而且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因此我在环节设计上,尽量以“活动”取代“问题”来组织课堂。尽可能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并且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探究,适当配合教师的点拨,不强求“高度”“答案”。
4.更全面地去解读艾青。除了“苦难美”之外,还引导学生艾青诗歌的“绘画美”“散文美”。
当然,这堂重新设计的课也依然存在不足。例如重点解读的还是艾青第一个创作高峰的作品,而艾青“归来”时期诗歌的风格变迁除了第一环节有所涉及,在后面的深入解读中缺乏对比。有限的课堂的容量和艾青丰富的诗歌特点让我在教学内容上始终有些“顾此失彼”的感觉;对诗歌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我还有很多需要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