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 把握比喻的深意,领略故事中的旨趣。
3.了解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与惠子两人辩友的知音关系。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 把握比喻的深意,领略故事中的旨趣。
3. 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够根据原文内容改编创造相应的课本剧,在掌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提升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
教学方法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迁移创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看图片,猜课题
展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图片(PPT),读准并正确理解标题的内容。(交代了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地点)
2、奇闻异事说庄子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位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某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师:通过这件事或者根据自己对庄子的了解,用几个词形容你对庄子的第一印象。
(向往自由、淡泊名利 善于比喻 能言善辩 反应迅速……)(PPT展示)
3、庄子个人简介
A、他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淡泊名利,是个“老愤青”。
B、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能将哲学大道理用浅显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讲得明白透彻
C、他想象力极其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如其作品《逍遥游》
姓 名 庄 周
字 子 休
所处时代 战国
职 业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主要成就 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4、课文知多少
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全文。
(明确: 安:怎么,哪里 子: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孟子、孙子等都是古代先贤。②第二人称,你。同“汝” 固:本来,固然。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5、情景我再现
【戏剧知识链接】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合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的交代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的提示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根据链接知识和原文信息,课堂创作课本剧。(可根据导学案上的提示和示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课本剧)(见导学案)
6、初出茅庐小编剧
温馨提示:可以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补充情节,如有需要,可以适当增加对白等内容。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我们的新作,敬请期待……
(小组合作创作课本剧,每个小组选出至少3位同学分别扮演庄子、惠子和旁白的角色。根据上课反馈,有些同学奇思异想,选出一位同学扮演水中愉悦的鲦鱼。)
7、我来做裁判
师:你觉得庄子与惠子谁更胜一筹?为什么?(结合作业本P153思考)
(学生可以认为庄子胜,也可认为惠子胜,能自圆其说即可。)
(教参:P311-312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怎样知道”或“(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此外,从故事讲述者的角度出发,庄子也是赢家,因为庄子“结辩”之后惠子没有再说话,自然是认输的表现。不过也应该看到,这个故事是庄子的后学记述的,庄子占上风也是理所当然一《庄子》中所载庄子与惠子辩论,几乎都是以庄子获胜而告终。
(2)跳出故事本身,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也有赢的机会,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师:人的一言一行都彰显人的思想、性格、气质。这场辩论庄子与惠子各有各的巧妙,但却由此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气质。
教参P310-311: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这种诗意的感染。
庄子一句不经意的感叹--“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被惠子抓住不放,论辩由此展开。惠子质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很难正面回答的,庄子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样的反问摆脱被动,暂时化解“危机”。惠子又以退为进,承认“我非子,固不知子矣”,进而又强调“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把庄子逼到了更为尴尬的境地。庄子只好偷换概念,在一个“安”字上做文章。“安”,既有“怎样”“如何”的意思,也有“哪里”的意思。惠子的本意是问庄子如何知道“鱼之乐”,却被庄子故意理解为“在哪里知道”,于是庄子答以“我知之濠上也”,论辩至此戛然而止。
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的合理性和论辩的技巧,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观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证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思考: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课本P118 思考探究二)
PPT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色彩。——(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品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证论》
(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
PPT(庄子:智辩,重欣赏,对外界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推崇“自然”,反对“人为”。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态度,重知识的探讨。)
师:他们争的不是输赢,在辩论中,成为彼此不可替代的知己。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唯一的挚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PPT《庄子·徐无鬼》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有个泥瓦匠,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
师:庄子善用寓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庄子·徐无鬼》中用“运斤成风”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意思?
(预设:惠子是我的知音,他走了之后我再无知音)
师:这与《伯牙断琴》 的故事是一样的,都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PPT:《伯牙断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是一场辩论——“濠梁之辩” 2.是一种友情——庄子和惠子3.是一种思想——崇尚自然、物我合一4.是一个怪人——文人心中的圣人
8、课后作业:
关于庄子的故事有很多,查阅资料了解其人其事,并讲给你的朋友听,一起探讨庄子的性格及其思想,时隔2000多年,你是否觉得他的思想已经过时?
推荐书目: 庄子《逍遥游》《齐物论》
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