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教案(表格式)2022-2023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16、《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教案(表格式)2022-2023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1 16:52:1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年级/册 七年级下册 课题 16课 授课对象 初一学生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师信息
教材分析 《最苦与最乐》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写的一篇议论文,出自《梁启超全集》。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从“最苦”“最乐”两个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别出心裁地提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提出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 国家以及自身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快乐。文章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语言典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 不但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也能很好地提高语文素养。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学情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略读、默读、精读等阅读方法并能较为灵活地进行应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环节的需要,安排不同的阅读方式,有层次地阅读这篇文章。同时,近两个学期的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得到提升,自我思考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安排小组交流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但需要注意,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课堂上会随文本或问题提出自己新的想法,要有相应的课堂机智,应对学生的各种疑问。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他们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观念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但甄别能力有限,需要老师加强引导,培养学生去芜存菁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价值观 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理解苦乐观的深刻内涵、责任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朗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圈画批注法教学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任务驱动、小组互助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 同学们,你们现在要对自己负的最大的责任是什么?好好学习对吧。老师站在讲台讲好这一堂课也是在对你们负责任。那么除此之外,大家还能想到生活中有什么关于负责任的例子?例:科研人员:尊重科学,求真务实是我们的责任。医护人员: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责任。警务人员:惩治犯罪,维护治安是我们的责任。环卫工人:清扫污秽,环境保洁是我们的责任。志愿者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我们的责任。社区工作者:扶残助困,服务社区是我们的责任。
二.论证讲解25分 1.举例论证(5分钟)让我们看看梁启超先生为负责任之苦举了什么例子呢?预设:1.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他举这个例子有什么用呀?为什么要据这些例子,作者想通过这些例子证明什么?预设: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事实证明论点,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未尽责任最苦”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关注重点词,回答举例论证固定用词。--做笔记)由此,我们就学到了议论文另外两个要素:论据和论证。(PPT)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推理过程和方法。2.小组竞赛(5+15分钟)除了举例论证之外,还有这几种论证方法。接下来给大家5分钟,先自己找,找到了就小组讨论书上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引用名著中的见解、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xx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对比论证:把两方面的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了xx观点,让人印象深刻)比喻论证:把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xx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预设:①比喻论证: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②对比论证: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③道理论证: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④对比: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⑤道理: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⑥道理、举例: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⑦对比: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三.深入探究12分 1.语言品味(10分钟)(1)除了论证方法,本文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大家找一下。预设:①排比、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②排比: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③设问、过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④设问: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⑤反问: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⑥过渡: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我们学完就能感受到,大家做一下笔记: 论证严谨,思路清晰(这个我们通过分论点和结论以及文章的论证方法探究就能感受出来。); 语言凝重轻灵,流畅简洁(文章运用了多处修辞,设问、排比,使行文富于变化,浅显易懂、极具感染力。)2.公式升华(2分钟)老师之前看到了一个公式:幸福=你所拥有的÷你想拥有的(欲望)那么我们把幸福换成快乐,欲望换成责任,就得到了“快乐 = 已尽的责任 ÷ 未尽的责任”未尽的责任越多,快乐就越小。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课后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论据 论证 作用事实论据——举例论证——举了……具体有力,增强说服力道理论据——道理论证——引用了……有力地论证,增强说服力 对比论证——把……对比,全面突出…… 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