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2 10:2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
(1)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要关注文中时间、场景的转换,重点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1)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把握新闻体裁的特点。
(2)对《别了,“不列颠尼亚”》中那些富有意味的细节,分析并把握细节处理,感知细节之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
(1)了解香港历经沧桑之后回归祖国的那段历史,体会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不懈追求。
学习方式: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一、课前预习题
1、熟读并把握课文内容
2、查询书籍资料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3、字词通关,了解词意
停泊、世人瞩目、殖民、退役、夜幕、紫荆花
二、课堂练习题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明确文章文体。(新闻)
了解新闻和消息之间的关系?(新闻包括消息)【补充两者不同:新闻主要把主要事件交代清楚】
教师补充新闻和消息的定义。并请同学完成消息组成部分相关的图表。
4. 随着《东方之珠》的音乐声,要求一句话把握新闻事件。(1997年6月30日,英国撤离香港)
(二)、讨论交流一:审题
1. 说说你对本文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理解。
明确:双关,表面是英国“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的离去,实际上指香港作为英属殖民地历史的结束。
标题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这个题目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自豪感。从语法上说,用了倒装的手法,强调了谓语“别了”,这就宣告了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并且是永远的结束。
(三)、讨论交流二:线索
1. 关注主体部分,涉及到了四个场景。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抓住行文线索,完成表格
这些场景实际上一直围绕一件事在进行?(降旗、升旗)
补充三次降旗:D3 港督降旗;D7 回归祖国怀抱;D8 中国恢复行使主权
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标志,这意味着什么,为何作者一直在强调?
明确:(1)香港不再受港督统治,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结束了;(2)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回归祖国怀抱。
(四)、讨论交流三:细节分析
1. 出示《背影》中相关语句,父亲送我去车站,又为我买橘子时对这一人物的刻画,采用了一系列细致的动作描写,着实令人感动。所以说,一篇文章的细节之美也是很能够打动人的。
2. 找找这篇文章让你颇有感触的细节,讨论并分享。(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第三段第一句 “面色凝重”为神态描写,写出了黯然神伤之情,表现了历史永不会停止。
第五段“日落”仪式的背景,与前文“日落余音”相呼应,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回归意味着帝国的太阳就永远落下来了。
3.请其他同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评价。允许对细节有自己对解读。
、讨论交流四:深层含义解读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一句表面上讲的是港督府的建筑,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明确:末代港督已经离去,香港这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过去,实际上表达了香港已经回归祖国的事实。
在面对此番情景时,作者有何感受?(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展示图片,同时呈现该句,创设情景,使学生融入其中。如何理解该句?
明确: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0多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
小结:这看似是现实的景象,但其背后的却承载着一段跨越时空的历史,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文章在写作上别具特色,请找出来。
明确:(1)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有机结合;(2)独特的视角
(六)、拓展延伸
1.观看视频,写下观后感。200字。【引导注意把握细节和情感的表达】
2. 课下交流,并相互写下评语。
三、课后练习题
1.给加线字注音。(4分)
紫荆花( ) 营区( ) 淤塞( ) 盐碱地( )
2.下列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撤离 世人瞩目 嚼过味道 B.跋涉 救济粮款 满腔激情
C.嘉奖 巍然屹立 感人肺腑 D.部曙 欺软怕硬 床前诊查
3.下列成语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欺软怕硬:欺负软弱的,害怕强硬的。
B.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也比喻声势浩大或感情奔放。
C.不治之症:医治不好的病,也比喻去除不掉的祸患或弊端。
D.铺天盖地:形容数量很多。
4.下列各句中,下面各句使用双关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5.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在记叙告别仪式时,特意补叙交代了港督府的历史变迁,这一部分似乎与中心事件关系不大,你觉得插入这一部分有用吗 (3分)
6.比较《别了,“不列颠尼亚”》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自读),总结消息与通讯在文体特征方面的异同。(3分)
四、阶段测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 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
《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
《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材料三:
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 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助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4.0”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
革命4.0”》,《参考消息》2020年6月6日)
1.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是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C.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D.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B.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将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C.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今年所以采取审慎的经济措施,不再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是因为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D.2020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3.作为新时代青年,你认为该如何处理好“关键键”?
【小试牛刀】
1. 如果请你采访当时的末任港督,鲭设计一份采访稿的提纲,至少三条。(6分)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曲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意志力量;一个复兴的民族,总有一种赓续传承的精神禀赋。——新华网评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段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200字。
教学反思
课堂的整体效果较好,能清晰地关注到文本中的关键时间点,并寻着找到文本线索。
关键句的把握是课堂难点,对此学生能“身临其境”般进行探究,却有偏差,但基本方向并无太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