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2 10:3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这篇通讯的语言特点,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分析文本多角度、分层次报道重大事件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文中富有诗意、饱含情感的语句,体会其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并传承抗疫行动展现的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学习方式:设疑法、通读法
一、课前预习题
1、熟读课文
2、查资料了通讯文体和创作背景
3、给下列词语注音,并做解释
巍巍、慷慨、辉映、力挽狂澜、支援、屹立不倒、稳若泰山、蔚然成风、沉疴积弊
二、课堂练习题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大家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基础之上,比较两者的不同。老师出示新闻特写的概念,帮助学生回忆《别了》一文。
明确:《别了》抓住镜头进行描写;而本文并未做细节描写,而着重于详略安排故事。
明确文体?(通讯——事件通讯)
补充定义。(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具体完整地记叙了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
学生畅所欲言后,老师不予评价,对于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予肯定。
、讨论交流一:通讯结构。
浏览全文,为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例:第一部分:国家力量
学生就此为课文提炼出八个小标题。
(制度优势、中国精神、价值取向、抗疫方法、经验教训、大国担当、展望未来)
能否从每一段中找出最凝练的句子,来概括整个文段的意思。
【请各小组分享,“争论”中得以明确】
(三)、讨论交流二:深入形象。
1.文章第一节认为“挺过来”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概述。
明确:①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坚毅果敢、指路定向的领导力;②上下同欲、万众一心的组织动员力;③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执行力;④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文章第六节说“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请简要梳理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
明确:①坚持底线思维;②依靠改革解决问题、推动进步;③涵养务实作风,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④增强紧迫感。
文章认为“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请你简要总结这种精神品格。
老师呈现记者镜头下的照片,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明确:①自强不息、百折不挠;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③顾全大局、甘于奉献;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⑤命运与共、天下一家。
、讨论交流三:感受语言。
百花齐放,各小组讨论并分享
老师出示范例。学生明确分析方向——用词、句式、手法......
预设1: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城”;湖北,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对偶)
预设2:恩格斯说:“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引用)
预设3: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如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对偶、比喻)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乐观豁达……(引用诗句、排比)
学生被引导区分不同的引用具有的不同的作用。
明确:引用诗句——增强意蕴
引用格言——增强简练性
引用俗语——通俗易懂
(五)、总结课文。
对文本掌握之后,是否能关注到此文在选材上的特点?
明确:选材上注重典型性;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
2. 不难看出,这篇文章以通讯的形式为我们呈现的主旨?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这篇事件通讯是2020年中国抗疫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后,由新华社评论组撰写的一篇长篇通讯,全文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在抗疫过程中的努力、作出的牺牲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全面总结了中国抗疫战争取得胜利的重大原因和展现的新时代民族精神。
(六)、活动延伸。
1.情景朗读,提供抗疫背景,学生选择最有感悟的一段和着情景进行朗读。
2.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
当春天再来的时候
遗忘了的野百合花仍然会在同一个山谷里生长
在羊齿的浓荫处仍然会有昔日的馨香
可是没有人
没有人会记得我们和我们曾有过的欢乐和悲伤
而时光越去越远
终于只剩下几首佚名的诗
和一抹淡淡的斜阳
三、课后练习题
1.给加线字注音。(4分)
庚子(  )    骤然(  ) 夯实(  ) 澎湃(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mǎo(  )足 肆nüè(  ) cuì炼(  ) quán释(  )
3.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安详 小心翼翼 气势凶凶 B.发髻 日溢丰富 张皇失措
C.棉絮 平淡无其 义愤填膺 D.篝火 流水淙淙 起早熬夜
4.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踟蹰不前(犹豫) 高瞻远瞩(看)
B.审时度势(审查) 众志成城(城墙)
C.相濡以沫(眼泪) 如履薄冰(踏上)
D.蔚然成风(风气) 秉烛夜谈(拿着)
5.下列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相濡以沫:形容夫妻感情好。
B.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
C.如履薄冰:好像踩在薄冰上。形容谨慎戒惧。
D.审时度势:了解时势的特点,估计情况的变化。
6.文中第二部分中“变换多彩的光影画卷”有何意义?(2分)
7.文本中引用了大量的数字,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分)
8.文本中多次出现“我们挺过来了”“不服周”“闷”这样的口语,请简要赏析这样的语言的好处?(3分)
9.文章在语言上既有整散结合,又有长短结合,请结合例子简要赏析。尝试仿写(6分)
四、阶段测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引领人昂扬向上,感召人发愤图强,激励人勇毅前行。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科学概括了伟大抗疫精神,深刻阐明了伟大抗疫精神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令出如山”“生死阻击”“坚强防线”……日前,6集纪录片《同心战“疫”》陆续播出,全景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症情的历程,唤起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这是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同志说出的平实感言;“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这是“90后”“00后”发出的青春誓言。从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医务人员到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从临危受命、紧急攻关的科研人员到无惧寒暑、坚守岗位的社区工作者……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处处都有冲锋陷阵的身影,处处都闪耀着伟大抗疫精神。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同心,众志成城,亿万人民谱写了威武雄壮、气壮山河的凯歌,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注入新的内涵,成为抗疫决胜的“硬核”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在斗争中凝结升华的伟大抗疫精神,是我们不畏艰险战“疫”到底的强大动力,更是我们无惧风浪、砥砺前行的坚实支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擦亮精神底色,激扬精神力量,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这样的民族必将步履铿锵、拥抱光明前景,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在这次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钟南山等抗疫功勋模范人物颁授勋章奖章。庄严而温暖的一幕,成为对抗疫英雄的最高礼赞,启示着榜样的意义、精神的价值。伟大的斗争,能够写下彪炳史册的篇章,迸发激荡人心的精神力量。砥砺于磨难,丰富于实践,成长于斗争——秉持在战“疫”中锻造的信念,弘扬在斗争中淬炼的精神,我们必将在新长征路上征服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摘编自李浩燃《致敬伟大抗疫精神》,
《人民日报》2020年9月9日)
材料二:
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华夏大地。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打响了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这个过程中,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军民干群团结一心,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激昂的抗疫战歌,赋予伟大的中国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激励我们取得抗击疫情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
疫情等危机能够真实地检验出一个国家的执政党究竟把人民摆在什么位置,是否有坚定的人民立场。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抗疫斗争中,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为防控疫情殚精竭虑。各级党委和政府忠诚担当,靠前指挥,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与要求。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采取各项措施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关心关爱广大医务人员,帮助解决医护人员家属生活的困难;切实做好兜底保障工作,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全力解决人民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等等,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高度重视。
(摘编自王晓辉《抗疫斗争升华伟大中国精神》,
《光明日报》2020年4月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纪录片《同心战“疫”》的播出,我们才全面认识我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感受到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
B.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成为抗疫决胜的“硬核”支撑,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
C.伟大抗疫精神是在抗疫斗争中凝结升华的,它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已经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一部分。
D.面对新长征路上的一个个“娄山父”“腊子口”,只要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就将无坚不摧,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神具有强大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概括的伟大抗疫精神也会转化为我们前行路上的强大力量。
B.张定宇同志是一名渐冻症患者,更是一名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医务人员,他说出来的话语虽然平实,但是却闪耀着伟大的抗疫精神。
C.新冠肺炎疫情如一场大考,它考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也考出了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
信心。
D.当前我们尤其需要精神的力量,而伟大的抗疫精神在给我们提供砥砺前行的坚实支撑的同时,更给予我们战“疫”到底的强大动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伟大抗疫精神范畴的一项是(  )
A.2020年初,我国湖北武汉的天空乌云密布,病魔肆虐,一场闻“疾”色变的无硝烟的战“疫”全面打响。
B.广大白衣战士逆行出征,救死扶伤,为抗疫斗争的胜利立下“头功”,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C.广大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以青年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志愿者团队无私奉献,踊跃参与生命大救援。
D.全国各省市全力做好本地防疫工作的同时,调遣四万余名白衣战士及无数医疗设备、防护物资驰援湖北。
4.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我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做法。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片段写作】
课后观看疫情相关的视频,以演讲稿的形式写下你的观后感。(要求:使用点面结合的方式,4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兰娟:女性本柔,遇事则刚。年过古稀,奔赴战场。“武汉封城”,四字掷地有声,这个建议,隔断了千万疫情。有一种勇敢执着,叫院士李兰娟;有一种治疗方案,叫“四抗二平衡”。“这场战役不成功,我们就不撤兵!”坚守武汉一月余,感动举国上下人。
读了上述材料,你会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课堂主要选择学生讨论的形式,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把握重点。
课堂教师的角色主要四引导者,但本节课学生对于选材特点这一部分的理解尚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教师花费一定时间进行了着重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