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杜甫
蜀相
学习目标
1.通过诸葛亮的英雄事迹,体悟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
2.通过分析景物学习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古抒怀的写作特点。
3.感受诗人借怀古抒发的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走近杜甫
杜甫(712—770)
字______,自称__________。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___”,是我国古代诗歌的 高峰。杜甫也被誉为“______”。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_________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________ 》。
子美
少陵野老
诗史
诗圣
杜工部集
沉郁顿挫
现实主义
杜甫生平
一、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书和漫游时期,扩大了眼界,结识李白。《望岳》
二、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十年困守,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 陷贼与为官(任左拾遗)时期(756-759)45-48岁
安史之乱,目睹京城荒凉,朝廷腐败,创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
《春望》 “三吏”、“三别”
四、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过了一段安定时光,严武给予他很大帮助,后友人去世,漂泊不定的生活和疾病折磨着他,晚年过得凄惨悲凉。770年冬,死在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享年59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浪漫主义)
(涉世不深)
(忧国忧民)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现实主义高峰)
“律诗中登峰造极之作” 《秋兴八首》
“杜集七言律第一” 《登高》
诗史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诗歌的主要思想: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主要作品:
“沉郁”,指感情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简单解释为深沉浓郁。如杜诗中的国破家难,已病,怀才不遇,年华已逝,命途多舛,壮志未酬,怀亲思友。
“顿挫”,字面上,表现为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结构上,表现为起承转合处,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
关于“沉郁顿挫”
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宠信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杜甫草堂
1. 交待本诗写作对象。
2. 怀古人,咏史怀古诗。
1.看标题
蜀相,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题目不仅引出写作对象,更能突出诸葛亮在诗人心中独一无二的位置。诗人借祠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因为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写祠也是为写人,“诸葛祠”比较冷静客观,而“蜀相”带有深沉的敬佩之情与真诚的缅怀之意。更有温度,更易拉近诗人与蜀相的时空距离。
鉴赏链接
咏史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常见的主题情感
对古人: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
对自己:(积极或消极):建功立业之渴望,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
对国家对时代:(忧国伤时)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淫逸之抨击,人民疾苦之同情
对自然:(物是人非、世事变迁、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对其它:(一些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什么是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它们又都各自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
律诗的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或“格律诗”。
格律诗主要有四个特点: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每首在规定的位置要有对仗。
形式相同
二、什么叫平仄?
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在普通话中,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
古代入声字都并入普通话的四声中去了,其中并入上声、去声的,都还是仄声。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①(仄)仄平平仄 (┃)┃— — ┃
② 平平仄仄平 — — ┃┃—
③(平)平平仄仄 (—) — — ┃┃
④(仄)仄仄平平 (┃)┃┃— —
说明:
括号内为“平”可“仄”,“仄”可“平”。
句末红字为韵脚。
①仄起仄收②平起平平③平起仄收④仄起平收
三、什么叫押韵?
押韵就是韵脚必须同韵。即韵脚的韵腹、韵尾和声调的平仄都相同,不管声母和韵头(i、u、ü三个元音)。
例:江jiang、慌huang
绝句的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以押韵居多。第二句和第四句则一定要押韵,而且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限用仄声字。
律诗的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若押韵可押邻韵(韵音相近);若不押韵时,限用仄声字。诗的偶数句一定要押韵,而且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能换韵。除首句外的奇数句,最后一个字限用仄声字。用韵的字在诗中不能重复出现。
2.理思路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所 见
所 闻
所 感
所 思
临古地
↓
思古人
↓
怀古事
↓
抒今情
写 景
怀 古
抒 情
武侯祠
诸葛亮
英 雄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3.看注释
碧草掩映石阶独自呈现着春色,黄鹂隔着树叶徒然唱着动听的歌声。
先主三顾茅庐商议定夺天下大计,辅助两朝创业治国,竭尽老臣的耿耿忠心。
出兵伐魏未获胜利而病亡军中,长时间使后世英雄泪满衣襟。
丞相祠堂哪里去寻找?在成都城外的柏树茂盛的地方。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思考:“寻”这一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柏森森”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示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柏树适应性很强,多定居于岩石山地,它既能忍受酷暑,也能承受极度严寒, 为百木之长,素为正气、高尚、长寿、不朽的象征。《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森森”,是形容柏树的高大而茂密。
一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
二是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02
01
设问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如何赏析关键字句?
第一步:释词义;
第二步:述句意。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第三步:点手法;
第四步:析感情(作用)。
思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碧草:草色碧绿,映绿了台阶,也从侧面说明了少有人来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黄鹂:声音婉转清脆。“隔叶”既说明了柏树的枝繁叶茂,照应了前面的柏森森。也从侧面说明无人打搅。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明确:
自:独自,空:白白地,徒有。(释词义)
青草翠绿映照台阶,却无人光顾;隔叶的黄鹂叫声婉转动听,却无人倾听。(述句意)
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和以乐景写哀情
(点手法)
渲染了冷清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英雄长逝、遗迹荒芜的伤感和惋惜,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析感情)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顾茅庐,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突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辅佐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突出诸葛亮的赤胆忠心。
——六出祁山,讨使曹魏,功败垂成,第一次因马谡sù战败而退兵,后五次因供给不继等原因不果。实际上,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仅两次。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突出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此联突出了诸葛亮的哪些特点?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yáo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
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在鱼腹浦布下石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指诸葛亮北伐曹魏,在五丈原病重,在帐中布阵, 点燃七七四十九盏油灯借寿(小说中的艺术化加工)。
东和北拒:指诸葛亮一生的战略,东面跟孙吴讲和,北面与曹魏对抗。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指诸葛亮运筹帷幄,精通术数,有神机妙算之能。
武侯祠写诸葛亮的对联
主旨:杜甫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凭吊诸葛亮吗?
不是。诸葛亮可以得遇明主,建功立业,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生不逢时的诗人最为羡慕的是诸葛亮能与刘备的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自己却被肃宗猜忌,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渴望遇到明主,为国立功。
从武侯祠着笔,追思、仰慕、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慨叹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自己功业未就又心怀天下的深沉感慨。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临古地: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思故人:寓情于景 以乐衬哀
怀古事: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抒今情: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小结
理解性默写
1.杜甫《蜀相》中“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杜甫《蜀相》中“ , ”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5.《蜀相》中,“ , ”两句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4.《蜀相》中,“ ? ”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白话译文: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自律、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德的。不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心有杂念与纠结,就不会有明确坚定的志向;不能安静平和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身心宁静、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不断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莽撞草率、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困守在自家狭小的穷家破舍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