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回望大唐盛世路: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学习 目标 课标内容要求: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 课标学业要求: 2.1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2能够知道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能结合语文、地理、艺术等课程的学习,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 3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形成合理想象,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 4能够通过中国古代的经济、科技成就,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古代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史事,认识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1、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 2、通过年代尺初步了解唐朝如何走向盛世; 3、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他们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 4、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 丰富性;在以史为鉴中培养家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他们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 难点:史论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视频《昭陵六骏》为主线,以盛世的“赏探析”前三个板块来分析唐朝如何走向盛世,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感悟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最后复兴盛世的板块,在以史为鉴中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始:从教材课时到教学课时 结合单元的目录和单元标题,概括出阶段特征“繁荣与开放”即盛世,重组教学三课时。 设计意图:教师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重构教学课时,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这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史迹寻踪,激趣课堂: 播放《昭陵六骏》视频,唐昭陵六骏石刻是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立于陕西省礼泉县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的6块大型浮雕石刻,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一 作特勤骠)“”青骓““飒露紫”。 设计意图:以视频《昭陵六骏》导入新课。培养学生史迹寻踪的学史习惯,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赏盛世繁华 出示年代尺+四则史料,展示大唐走向盛世的过程和概况 问题:1.根据史料,简析史料描述的社会状况。 2.概括盛世表现。 设计意图:利用年代尺回望大唐盛世路,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地理清大唐走向盛世的基本脉络,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让学生通过史料自主得出盛世表现,也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三)、合作探究:探盛世治理 出示三组线索材料,学生分组合作评析历史人物,在评析中探三位帝王的治国理念和措施。 问题:根据教材和下方线索内容制作人物名片(要求:合作探究,史论结合) 设计意图:“论从史出”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与原则。依据史料学生能够对本课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形成合理想象,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四)、综合探究:析盛世密码 出示三位帝王治理措施的表格,学生综合上一环节中的分析和结论,尝试提炼和归纳三位帝王的治国上共同的智慧。 问题:对照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理措施,归纳相同点。 设计意图: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他们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要求学生明确结论的史实依据,理解历史结论的形成过程及多元表达。 (五)、以古鉴今:兴盛世中华 播放《昭陵六骏》视频的结尾部分,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刻在1914年时被盗,辗转于文物商之手,最后流失海外,后入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的设计,一是使整节课结构完整和严谨,二是内容,能使学生更加深刻,使学生的情感更加强烈,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以古鉴今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末:从课后作业到盛世表现 课后作业:模仿教师范例,请同学们课后筹备,并在下节课上(盛世表现)分组进行项目化学习展示。 设计意图:单元设计,需要我们把课上教学活动与课下学生活动以及学生课堂展示链接起来了,真正实现在单元教学中,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的一体化。提供教师范例,可以提升学生展示的品质,使学生展示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