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教 学 案 例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1956年至1976年的中国历史。讲解了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粉碎林彪反革命集体;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介绍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建设成就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
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粉碎林彪反革命集体;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其意义;
通过图片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读图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学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误的原因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通过分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几次失误和成就。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流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中国在1956年至1976年的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本节课依照的课标是“讲述建立新中国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史实,评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伟大成就和艰辛探索。”在第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标中提到的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史实。请同学们回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时间和标志?
学生:自主回忆
教师:没错,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我们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49年至1956年底,我们称之为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之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走上了一条艰辛探索之路。请同学们打开书本34页。按照老师PPT中年代尺的顺序,快速浏览34页至36页的所有内容,时间2分钟。现在开始。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
教师:相信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阅读。我们知道,学习历史有先后顺序。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学们看到PPT中这张照片反映的是“中共八大会场”,会场里座无虚席。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请同学们阅读书本34页最下方文字,然后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完成幻灯片中的表格。
人民的要求(或要求) 我国的实际情况
第一对主要矛盾
第二对主要矛盾
学生:自主完成表格
教师:相信细心的同学已经完成了。在这样的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中共八大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现学现用,请同学们马上完成这道选择题。
选择题:中共八大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有( )
A.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B.确立了发展重工业的主要任务
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D.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学生:自主完成选择题
教师:很好,答案应该选A。学到国内的主要矛盾,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我们学过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想起来了吗?
学生:自主回忆
教师:是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道材料题。请大家仔细阅读材料,结合这则材料,说一说中共八大的意义。
材料题:“八大”的辉煌成就在于面临国内形势和任务作出了正确判断,同时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经济建设政策,制定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问:结合这则材料,你能说说中共八大的意义吗?
学生:自主思考并口头回答
教师过渡:但是好景不长,人民群众想要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过于迫切,急于求成。1958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乘风破浪》,上面写着迈开英雄的步伐踏进一九五八年。
教师:在之后的5月份,中共召开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们通过一些史料和图片来加深了解。首先来看两段史料:
史料1:“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速度问题是建设路线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方针。”
——1958年《人民日报》
史料2:在钢产量等方面,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中国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
——毛泽东1957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共产党代表会议上的发言
提问:从这两段史料中同学们可以看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自主思考
教师:没错,当时一味地追求速度。我们再来看几张照片。
教师:第一张照片中,大家猜猜这些老百姓推着铁锅、铁锹去干吗?
学生:猜测
教师:正确答案是去炼钢。“大跃进”期间,工业上大炼钢铁,“以钢为纲”,到处都是小铁炉,老百姓把能炼铁的原料全部捐献。农业上虚报产量,“以粮为纲”。我们来看人民日报的报道: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同学们相信吗?老师给大家对比一下:
新闻报道:
2017年10月15日,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再创新高,平均亩产达2298.04斤,刷新了世界水稻单产记录。
教师:一对比大家就发现问题了,不是我们现在的产量下降了,而是当时《人民日报》刊登的根本就是虚假的粮食指标,更是不切实际地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另外,当时还流行着一系列夸张的漫画,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张,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南瓜,请同学们关注下面的文字。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
教师:再来看这两张,左边这张: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右边这张种的花生大到壳都能做船。这些漫画反映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自主思考
教师:非常好,折射出农民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也就是说根本不可能种出这么大的南瓜、玉米、花生等。除了“大跃进”,《人民日报》还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化问题的决议”,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我们来看这幅宣传画,画中你能看到什么?
教师:很好,同学们能够看到“人民公社万岁”,看到丰收、各种饲养的牲畜,农民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那么人民公社是否真如宣传画中画得那么美好呢?我们来揭开真实面纱。请同学们先来看一小段视频。(多媒体播放视频)我们看到视频中人们在地里拿着工具懒洋洋的。当时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再来看右边的照片,社员们在公社食堂吃大锅饭,敞开肚皮享受着不花钱的饭菜。
提问:同学们想想看,这样的情况,久而久之,会有什么危害?
学生:自主思考
教师:没错,会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学到人民公社,想必同学们会联想到我们之前学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两者有何区别呢?
学生:自主思考、回忆
注意区别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
农业生产合作社:按自愿互利的原则,将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人民公社:农民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被公社收归公有,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教师:所以这两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当年毛主席也开会讨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请大家仔细观看。
(多媒体播放视频)
学生:仔细观看
提问: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略。
教师:是的。视频反映出毛主席等人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所以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怎么的方针呢?
学生: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教师:1962年,中共中央还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这张照片反映的是毛泽东、周恩来和陈云在“七千人大会”上。
大会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这次会议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到1965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提问:我们可以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学生:自主思考
教师:比如说:A、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正确认识基本国情,要立足国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路线;
C、要维护好群众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
这些也都是我们在当今的经济建设中需要做到的。
教师过渡:在经济基本完成调整的第二年,我们又遭遇了一场重大的政治挫折——“文化大革命”,从1966年至1976年,这是疯狂又混乱的十年,痛心疾首又不堪回首的十年。
提问:当年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这场“大革命”呢?
学生:自主思考
教师:对,他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再加上当时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那么文革有哪些具体表现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看。
1966年5月29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成立了当时第一个红卫兵组织,此后迅速遍及全国。他们以“横扫四旧”为名,走出校门、“杀向社会”,打砸抢行为时有发生。我们通过几张照片来看看当时的动乱局面。
这张照片反映的是铺天盖
地的大字报,这是当时的一种舆
论工具。有的人因为写了一张
“革命”大字报而飞黄腾达、
青云直上。有的人则被大字报
诬陷为叛徒、走资派,弄得妻离
子散、家破人亡。
教师:上面左边的照片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红卫兵首先砸烂自己学校牌坊上的“清华园”题字;右边的照片中红卫兵在毁坏文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像彭德怀、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遭到迫害。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批斗刘少奇的这两张图中,每个人手上拿着一本小红本子,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吗?
学生:《毛主席语录》
教师:对,这是《毛主席语录》,在那段个人崇拜非常严重的年代,《毛主席语录》几乎成为人手必备的书籍。刘少奇最终因遭受政治迫害和人身摧残在河南开封病逝,成为文革中最大的冤案。我们仔细看一下这张火葬单,名字写着化名“刘卫黄”,曾经的国家主席职业这栏写着“无业”。
提问:这一事件突出反映了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完成选择题。
选择题: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这一事件突出反映了(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C.民主与法制被践踏 D.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学生:自主完成选择题
教师:是的,突出反映了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在文革期间,除了红卫兵等造反派,还有一些反革命集团。比如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策动反革命政变,被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下面右边的照片中,林彪等人在出逃的过程中机毁人亡,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教师:在当时这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还好有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一直在进行正义的抗争,尽量减少文革造成的损失。但不幸的是: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同学们看到的这张照片,是在清明节前夕,北京和各地群众掀起了悼念周恩来,痛斥文革期间另一个反革命集团——“四人帮”的抗议运动,即“四五运动”。这也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教师:同年9月,毛泽东与世长辞,举国悲痛。毛主席逝世后,“四人帮”加紧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10月份,被中央一举粉碎。右边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群众在欢庆粉碎“四人帮”,十年之久的文革结束。
提问:我们来看一道选择题:“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 )
A.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C.1976年的“四五运动” D.“七千人大会”召开
学生:B
教师:十年文革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它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灾难的内乱。前面我们讲过“文革”使民主和法制被践踏,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危害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提供的两则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进行小结。
经济: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教育文化: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国民素质下降,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
由此可见,说明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教育文化,文革都带来了危害。我们再来看这道选择题:
楹联可反映一定的历史信息。在“万里长征,后人应识前人苦;十年浩劫,前事当为后事师”中,“前事”指的是 ( )
A.“大跃进”运动 B.“文化大革命”
C.万里长征 D.中共八大
提问:题中“十年浩劫,前事当为后事师”中的前事指的是文化大革命,那么我们该从这个前事中吸取哪些经验作为后事之师呢?
学生:自主思考
教师:老师来进行小结。比如说:①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
②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国;
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
同学们可能还有其他的想法,言之有理即可。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完全有能力从困境中走出来,在自我纠错中总结经验,然后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前进。1956年至1976年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请各位同学快速阅读书本37页内容,完成老师布置的表格。采取表格自主学习的方式。
时期 领域 具体成就 备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工业
新兴工业
交通
生物
“文化大革命”期间 1966—1976 科技
学生:自主阅读,然后完成表格。
教师:相信同学们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1956年至1976年的中国历史,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说说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学生:1956年9月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8年严重经济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1966年重大政治挫折——“文化大革命”
教师:很好。1976年文革结束后,中国人民徘徊了两年时间,1978年,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作业布置】
教师: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上流程图。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在课堂的最后,老师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王年一所著的《大动乱的年代》。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考虑到线上教学的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本案例便于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易学易推广;
在实际教学之后发现形式不够丰富,难以进行合作学习。另外,学生文字形式回答的问题可以在课堂过程中通过拍照上传,更加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