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明清之际,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认为“工商皆本”,顾炎武产生“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思想,这些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B.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并出现严重危机
C.宋明理学占主导地位
D.人民起义的推动
2.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弃田筑塘,废稻种桑”“旧原有稻田,今皆变为基塘,民务农桑,养蚕为业。……女善缫丝。”“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枝、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这表明该地区( )
A.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开始解体 B.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C.农民经济负担得到有效缓解 D.农业生产出现了衰退现象
3.如图为明代官方科技文献作者群体地域分布图。它反映出( )
A.科技发展受区域经济影响 B.农耕文明制约了科技发展
C.政府弱化对科技扶持力度 D.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薄弱
4.我国某位思想家提出:对于“成圣何以可能”的问题,应沿袭格物之学,出入佛老之学之后,回归儒学立场,最终在“龙场悟道”后确立起自己的心学立场。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主张( )
A.“相生相胜,敬顺昊天” B.“尚同尚贤,以制天命”
C.“克服己欲,回归良知” D.“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5.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在中国刊印了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并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这体现出明清思想文化的特点是( )
A.承古萌新 B.批判总结 C.西学东渐 D.中体西用
6.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中,顾炎武区分“天下”与“国家”,挣脱了君本位的桎梏;王夫之提出了“物质不灭”论、驳斥退化史观;黄宗羲则用《明夷待访录》,提出秦汉以下的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这些新的思想主张产生主要源于( )
A.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B.中国传统文化的承古萌新
C.西学东渐产生的积极效应 D.新经济因素对思想的影响
7.我国传统封建伦常秩序最重视孝行:“人之行莫大于孝”。但晚明时竟有儿孙焚祖坟,焚祖尸,“鬻其地,利其藏中之物”,而人们对此竟“视为故然”“未有以为不义而众诛之者”。据材料可推知( )
A.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已呈现近代曙光 B.晚明时期政治黑暗社会风气败坏
C.传统家庭组织和伦理道德发生裂变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价值观的变化
8.据叶圣陶回忆:“章伯寅先生教育我们说,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每逢礼拜天,我总与同学在一起,或聚于园林,或聚于茶馆,把顾亭林奉为楷模。”指出少年叶圣陶成长环境所起的浸润作用(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熟读诗书谦谦君子 D.敬天保民治国思想
9.明代学者王世懋发现福建建阳、邵武、长汀等地居民的口音与江西口音相似,一经询向,原来这里有大量江西商人的活动,以盛产武夷茶著称的建宁府为例,茶农茶商几乎都是江西人,每年早春,总有数十万江西人来到这里,筐盈于山,担接于道。据此可知( )
A.经济生活影响区域文化 B.商帮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区域间长途贸易的兴盛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废除
10.明清时期,一些家族在家训中探讨了择业观。如,明代许相卿(浙江海宁人,进士出身)“子弟性资拙钝,莫将举业久担,早令练达农桑本务,商贾末业,书画医卜皆可食力资身”。康熙年间安徽潜阳李氏族规告诫子弟,要“以诗书为上,次则农工商贾,医小技艺之属,皆可以治生”。从中看出,影响家训内容的是( )
A.重农轻商观念的淡化 B.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C.皇权专制制度的强化 D.商人地位的空前提高
11.中国古代白银作为一种稀缺之物,一直以来都是在皇庭贵族间辗转收藏。中晚唐之前,中国历代均未将白银定义为一种流通货币。但及至明朝中叶,白银却成为了商贸支付的硬通货。这最能说明明朝中叶( )
A.白银开采技术明显提高 B.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削弱
C.中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 D.长途贩运推动了白银流通
12.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13.如表为明清时期山东地区集市分府统计表。据表可知,明清时期的山东地区( )
府别 明代 清初 清中叶
州县 集市数 平均 州县 集市数 平均 州县 集市数 平均
兖州府 6 113 18.8 9 157 17.4 5 121 24.2
曹州府 4 51 12.8 10 285 28.5 5 93 18.6
东昌府 5 35 7.0 6 54 9.0 8 132 16.5
济南府 3 62 20.7 7 125 17.9 13 340 26.2
武定府 2 32 16.0 2 26 13.0 6 102 17.0
泰安府 2 59 29.5 5 79 15.8 7 183 26.1
沂州府 5 112 22.4 5 88 17.6 7 198 28.3
青州府 6 95 15.8 7 129 18.4 6 111 18.5
莱州府 7 127 18.1 5 79 15.8 7 177 25.3
登州府 2 20 10.0 8 104 13.0 10 123 12.3
合计 42 706 16.8 64 1126 17.6 74 1580 21.4
A.经济控制逐渐放松 B.经济发展呈均衡趋势
C.农本商末观念松弛 D.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14.下表所示为清乾隆时期全国各行省关税收入统计(单位:万两)。表格信息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 )
京师 直隶 盛京 山东 山西 江苏 安徽 江西
13.5 14.4 2.4 4.3 1.7 123.0 60.5 44.5
福建 浙江 湖北 湖南 四川 广东 广西 -
33.8 30.4 9.6 16.4 18.3 65.2 10.9 -
A.关税是政府主要财源 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长途贸易的发展状况 D.北方商人遭到打压
15.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 )
A.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C.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
16.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人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实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他还说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这说明当时(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依旧流行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南山地、丘陵多,宜于种茶,各地皆产,安化、岳阳、平江、桃源、衡山等地尤盛。所产茶叶,初为绿茶、黑茶,绿茶销省内及部省各地,黑茶则远销于陕甘、新疆及内蒙古一带。西北少数民族习惯饮用酥酪,不喝茶就会生病。至明,朝廷利用茶叶易马,实施“联番制虏(蒙古族)”的政策。安化黑茶于1595年由朝廷正式定为官茶之后,陕、甘、宁、晋等地区的茶商领“茶引”至安化采购黑茶,运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明末清初,西北地区的“边茶”大部分都是由安化黑茶供应,湖南产茶的地区也逐渐扩大。
——改编自李采娇《明、清及民国时期湖南茶叶史研究》
材料二 1858年,粤商佐帆取道湘潭抵达安化,传授制作红茶技术,促使安化茶农改制红茶,转输欧、美。因价高利厚,各县竞相仿制,产额日多。1874年(同治十三年),左宗棠在镇压陕甘回民暴动后,着手整顿西北茶务。于原有的“东柜”(陕西、山西茶商)、“西柜”(回商)外,添设“南柜”,招徕南茶商贩,大量运销湘茶。自此,湘茶在西北地区销量复兴,并畅销于俄国境内,产量约达100余万担之巨……红茶大盛,商民适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每当“茶市方殷,贫家妇女相率入市拣茶,上自长寿,下至西乡晋坑、浯口,茶庄数十所,拣茶者不下二万人,塞巷填衢,寅集酉散,喧嚣拥挤”。直至1890年(光绪十六年)后,由于国际市场上遭到印度、锡兰茶的有力竞争,湘茶的销售量才渐形减少。
——捕编自伍新福等《湖南通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朝时期湖南茶叶产销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湖南茶叶销售变化。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明清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袭常与新变:明清文化五百年》、《海与帝国:明清时代》、《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书名适当,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本题要求探究这些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应该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进行考虑,即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出现,这些都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新思想的产生,A项正确;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并出现严重危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思想的发展,但属于政治层面,不能算是产生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宋明理学占据主导地位会束缚新思想的发展,不利于这些进步思想的产生,排除C项;人民起义是统治危机的表现,不是经济层面的变动,不算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材料内容为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废稻种桑”“旧原有稻田,今皆变为基塘,民务农桑,养蚕为业”,农民大量种桑养蚕,且大量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B项正确。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开始解体出现在中国近代,排出A项;题干没有涉及农民经济负担缓解的信息,排除C项;珠江三角洲桑基农业的发展也说明农业生产得到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图中显示,明代科技文献作者的人数和所占比例江南地区占有绝对优势,这反映出科技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成正相关,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文明成就建立在发达的农耕文明基础上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科技文献作者群体地域分布情况,与政府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科技文献作者群体地域分布情况,与社会基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确立起自己的心学立场”可得出这是心学家的主张,结合所学,明代的王阳明主张致良知,C项正确;A项是道家的主张,B项是墨家的主张,D项是顾炎武的主张,排除AB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坤舆万国全图》和《几何原本》体现了西学在中国的传入,具有西学东渐的特点,C项正确;利玛窦属于意大利人,不符合“承古”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清时期中国学者对西方思想的接受,而批判总结针对的是中国文化,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材料中的这些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是进步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在缓慢发展,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在思想上的反映就是出现了带有近代民主色彩的思想,D项正确;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是政治因素,不是根源,排除A项;题干的设问是“源于”即强调“根源”,B项只是传承,不是根源,排除B项;西学东渐是外部因素,也不是新的思想主张产生的根源,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据材料封建伦理纲常中备受重视的孝行在明朝时期发生变化,出现“焚祖坟,焚祖尸”的现象,这种现象受到土地买卖和变卖陪葬物以求利的影响,而当时的人们对此种现象视为正常,并不责备,这说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逐利风气浓厚,影响了传统的价值观念,D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所述现象是否发生在江南地区,排除A项;材料体现社会逐利风气,并未体现政治是否黑暗,排除B项;材料涉及伦理道德的变化,但“焚祖坟,焚祖尸”的现象不能体现传统家庭组织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顾亭林即顾炎武为榜样,利用多种形式强化其爱国要从爱乡土做起的观念,反映出少年叶圣陶接受的教育与顾炎武主张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致,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强调从个人修养出发,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排除B项;熟读诗书谦谦君子与“爱国就得先爱乡土”不符,排除C项;敬天保民治国思想是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据题意可知,福建的建阳、邵武、长汀等地居民的口音之所以与江西口音相似,是因为这些地方都有大量的江西商人活动,从而影响了当地人的口音。由此可知经济生活影响了区域文化,A项正确;明代的商帮没有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生活对区域文化的影响,并不能体现区域间长途贸易的兴盛,排除C项;明代没有废除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子弟性资拙钝,莫将举业久担,早令练达农桑本务,商贾末业,书画医卜皆可食力资身......以诗书为上,次则农工商贾,医小技艺之属,皆可以治生”可知,明清时期,一些家族在家训中探讨了择业观,提出仍然是以入仕为上,而后农工商贾都可,说明在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正在发生变化,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人们思想的变化,而非重农轻商观念的淡化,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人们思想的变化,没有体现出皇权专制制度强化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人们思想的变化,没有体现商人地位的空前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由于中国贸易的优势,美洲金银大量涌入,助推了白银货币化,C项正确;明清时期的白银主要是美洲流入,非白银开采技术的提高,排除A项;当时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与长途贩运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可知,孟席斯的著作证实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输出对西方发展的促进作用,D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否定达.芬奇自身创造性,所谓模仿证据不足,排除A项;文艺复兴的发生是西方社会内在发展的结果,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山东地区集市分府统计表”可知,从明代到清中叶,山东地区各府县中大部分集市平均数量逐渐增加,集市的增加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数据中无法判断是否经济控制逐渐放松,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各府县的信息,各府县之间在数量及平均数量上是有差异的,而非均衡发展,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集市的增加,并不能说明农本商末观念松弛,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江苏、安徽、福建、浙江等南方地区的关税收入远远高于京师、直隶、山东等北方地区的关税收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项正确;题干只强调了各省的关税对比情况,并未强调关税与其他税收的比较,不能得出关税是主要财源,排除A项;题干只是强调关税收入,并不一定是长途贸易发展状况,该说法片面,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税收入多少与经济发展有关,并不能说北方商人遭到打压,该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由题目“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以天下万民为事……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可得当时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D项正确;由题目“为天下和为万民…·以天下万民为事……”可得强调的是民本,不是“专制阻碍社会进步”,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没有“新兴资产阶级”,排除B项;题目强调的是民本思想,不是宣扬“自由民主”,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实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我国科技重实用的特点;“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体现当时科技轻视理论的特点。因此,这说明当时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依旧流行,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引用西方科技知识时的特点,不是科技交流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是个例,不能体现“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排除B项;材料说明当时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依旧流行,没有表明中西方科技发展的目标,排除C项。故选D项。
17.(1)特点:种植广泛,产量大;由民间商人进行省内销售及长途贩运;服务政府西北边防和民族政策需要。(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
(2)变化:销售范围:逐渐打开欧美市场;销售数量先增后减;销售种类以绿茶、黑茶为主到红茶为主;在西北市场地位变化:湘茶在西北衰落转而到近代重新占据市场一席之地。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的“湖南山地、丘陵多,宜于种茶,各地皆产”可得出种植广泛,产量大;根据材料中的“所产茶叶,初为绿茶、黑茶,绿茶销省内及部省各地,黑茶则远铺于陕甘、新疆及内蒙古一带。”可得出明朝时期湖南茶产由民间商人进行省内销售及长途贩运;根据材料中的“至明,朝廷利用茶叶易马,实施‘联番制虏(蒙古族)’的政策。安化黑茶于1595年由朝廷正式定为官茶之后,陕、甘、宁、晋等地区的茶商领‘茶引’至安化采购黑茶,运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可得出明朝时期湖南茶产服务政府西北边防和民族政策需要。
(2)变化:根据材料中的“1858年,转输欧、美”可得出销售范围:逐渐打开欧美市场;根据材料中的“各县竞相仿制,产额日多”、“湘茶在西北地区销量复兴”、“由于国际市场上遭到印度、锡兰茶的有力竞争,湘茶的销售量才渐形减少。”可得出销售数量先增后减;根据材料中的“促使安化茶农改制红茶”可得出种类以绿茶、黑茶为主到红茶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湖南茶在西北衰落转而到近代重新占据市场一席之地。
18.
示例一 《继承与批判:明清时期文化》
论证:(1)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仍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儒家学者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学的优良传统,主张“仁政”、“民本”,倡导三纲五常等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体现出其“继承”的一面。(2)明末清初,由于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如李贽反对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使传统儒家文化焕发了生机。(3)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明清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代表名著如《红楼梦》、《儒林外史》、《西游记》等表现出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
总结:明清文化是对前代文化的批判继承,对近代中国反封建、求民主运动有着积极影响。
示例二 《封建盛世:隋唐》
论证:(1)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发展创新。开创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等政治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成就了政治的盛世。(2)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曲辕犁的出现带动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商业经济空前繁荣,丝织业、制瓷业驰名海内外,涌现出长安、洛阳、扬州等商业繁荣的城市,彰显了经济的盛世。(3)隋唐时期,文化领域成就辉煌。涌现了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绘画领域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唐本草》成为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隋唐的璀璨文化还深深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
总结: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有重要建树,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
【详解】首先解读材料信息,根据“关于明清历史......《袭常与新变:明清文化五百年》、《海与帝国:明清时代》、《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及题目要求“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可得知可以直接选取题干材料中的明清时期书名做为标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也可以就明清时期自拟书名,结合明清史相关史实予以阐述;以及可以自选中国古代其他某一历史时期,自拟能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角度切入均可,结合该时期所学知识予以阐述,如秦朝可概括为《统一的王朝:秦朝》,论证部分可罗列秦朝巩固统一的若干措施;汉朝可概括为《继承与创新:汉朝》,论证部分可罗列汉朝政治制度相较于秦朝的继承与创新之处;唐朝可概括为《封建盛世:隋唐》等等。几何所学知识,可得到:示例一 《继承与批判:明清时期文化》论证:(1)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仍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儒家学者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学的优良传统,主张“仁政”、“民本”,倡导三纲五常等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体现出其“继承”的一面。(2)明末清初,由于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如李贽反对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使传统儒家文化焕发了生机。(3)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明清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代表名著如《红楼梦》、《儒林外史》、《西游记》等表现出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总结:明清文化是对前代文化的批判继承,对近代中国反封建、求民主运动有着积极影响。示例二: 《封建盛世:隋唐》论证:(1)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发展创新。开创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等政治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成就了政治的盛世。(2)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曲辕犁的出现带动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商业经济空前繁荣,丝织业、制瓷业驰名海内外,涌现出长安、洛阳、扬州等商业繁荣的城市,彰显了经济的盛世。(3)隋唐时期,文化领域成就辉煌。涌现了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绘画领域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唐本草》成为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隋唐的璀璨文化还深深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总结: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有重要建树,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