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前后,很多报刊大量辟有“社论”“社说”“论说”“时论”等栏目,且报刊舆论篇幅所占比例有全报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一部分报纸在版面上辟有专门刊头的副刊,如《中国日报》的“鼓吹录”、《国民日报》的“黑暗世界”、《申报》的“自由谈”等。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报刊宣传( )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
C.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D.提出了国家治理新方案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等法令,明令“不论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种案件,一概不准刑讯鞠狱。当视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口供,其从前不法刑具,悉令焚毁。”这反映出( )
A.总统集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B.刑讯制度已经终结
C.中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趋势 D.司法体系的成熟
3.“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内容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从侧面反映了共和已是人心所向
C.中国由此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4.武昌起义后,杜亚泉发表《革命战争》一文,专门申论此次革命,以“建设民主国,创立共和政体”宣示国民,“纯乎为转移统治权之政治战争,一改历代革命战争之面目,实为我革命民族中一种之异彩。”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 )
A.统治权从君主转移到国民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实现政权的和平渐进过渡 D.丰富了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5.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举措,本意是培养“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之人,遗憾的是,在新式学堂或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未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新式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新政”( )
A.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B.阻碍了思想解放
C.挽救了清朝的危机 D.传播了民主思想
6.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施民主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 B.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
C.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 D.专制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据此可知,《临时约法》( )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蕴含了人民主权思想
C.防止了袁世凯称帝 D.削弱了列强在华利益
8.武昌起义之后,社会上一度出现了“革命军兴,革命党消”以及各种“毁党”之说。正如同盟会元老的张继所言:“当革命初起,革命党人人欢迎……世局渐定,则觉革命党为害,此殆公例不可逃。”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并未唤起民众 B.军人赢得民心向背
C.社会阶层分化加剧 D.革命目的已经实现
9.1905 年,一批广东画家创办《时事画报》,先后出版了近百期,发表了大量反对列强欺压、抨击清政府腐败的图文。据此可见,《时事画报》的办刊主旨是( )
A.提高民众文化素养 B.宣传民族民主革命
C.促进中外艺术交流 D.巩固维新变法成果
10.《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言:“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辛亥革命( )
A.终结了封建制度 B.推翻了清朝统治
C.结束了君主专制 D.实现了三民主义
11.20世纪初年,国人对“黄”和“黄色”等字词格外敏感。一些以黄帝作为祖先的革命者,往往以“黄”字命名。如黄轸改名为黄兴,陈天华取笔名为思黄,章士钊取笔名为黄藻、黄中黄、“黄帝子孙之一个人”等等。这一现象( )
A.抵制了西方文化的入侵 B.冲击了传统社会秩序
C.传承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D.体现了民族自尊意识
12.上海市政工程局议董在1905年创立后,在清朝官方直接赞助下,地方绅商受权选举董事管理城市服务,如道路、电灯和警务。议董于是有了城市的政府职能。这一状况( )
A.体现议董拥有一定的经济和司法权能
B.符合清末新政之中央官制改革的规定
C.改变了上海受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性质
D.不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13.为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孙中山规定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这体现了孙中山( )
A.民族主义的思想 B.民生主义的理念
C.民权主义的主张 D.三大政策具体化
14.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发布上谕:“所有宣统三年以前各省分设公司集股商办之干路,延误已久,应即由国家收回,赶紧兴筑,除支路仍准商民量力酌行外,其从前批准干路各案,一律取消。”这直接引发了( )
A.清末新政 B.预备立宪 C.保路运动 D.武昌起义
15.1905年,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16.学者杨天石曾说:“从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成立,中间只有两个多月……辛亥革命的一个特点就是时间短,胜利快。”“短”和“快”侧面反映出( )
A.革命对象的没落、衰退之势 B.民族资产阶级充分动员群众
C.民主共和观念已成普遍共识 D.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根本胜利
17.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 容闳生平大事表(部分)
时间 大事记 相关言论
1854 耶鲁大学毕业并获文学士学位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1860 造访天京,向洪仁玕提出振兴太平天国、改造中国的方案 此(太平天国运动)十五年中,满洲政府几无日不处于飘摇风雨之中。然于历史上究有若何精神,则未易轻许也。
1863 受曾国藩委派去美国购买机器 予所注意之机器厂,非专为制造枪炮者,乃能造成制枪炮之各种机械者也。
1872 经多方努力首批留学幼童成功赴美。 使予之教育计划果得实行,……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
1898 与康、梁共商变法大计。 后人之读清史者,必将许其(光绪帝)为爱国之君,且为爱国之维新党。
1911 十二月,给未来的新中国领导者写信 中国人民正处于自己主权的最高峰,他们一直呼吁成立一个共和国,……听从这种声音,你们就对了。
——摘编自文明国编《容闳自述》
(1)有学者认为容闳是中国近代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试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概括容闳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18.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 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一批有志少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人物 简介
詹天佑 (1861—1919) 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邹容 (1885—1905)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周恩来 (1898—1976) 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钱学森 (1911—2009) 1911年出生于上海。1935年赴美留学。就在这一年,他写下这样一段话:“你在一个晴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夫妇决意放弃在美优厚待遇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但是,美国当局将钱学森一家逮捕,后来,美国又对他们一家进行严密监视。1955年,中国用朝鲜战场上俘获的11名美国空军战俘换回钱学森一家。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奉献一生,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由选择一个视角,谈谈你对《少年中国说》观点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1.B
【详解】材料内容为辛亥革命前后报刊栏目的情形,据材料“报刊舆论篇幅所占比例有全报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一部分报纸在版面上辟有专门刊头的副刊”可知这一时期报刊更加关注社会时事问题,因此,这时的报刊宣传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B项正确;儒家思想地位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C项中“广泛认可”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报刊关注时事,但并没有提出国家治理的新方案,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据题意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的法令中禁止在司法审讯中实行刑讯逼供,要更加注重证据的作用,说明中国近代的法律制度更加文明和公正,是近代化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和总统的权力无关,排除A项;仅根据这一法令的颁布并不能说明刑讯制度已经终结,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夸张,排除B项;这一法令仅能反映出我国近代法律制度的近代化,并不能据此说明司法体系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依据材料“人心所向,天命可知……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是《清帝逊位诏书》的内容,清政府的统治结束,封建帝制终结,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项正确;该文是《清帝逊位诏书》的内容,排除A项;在此之前,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已经在中国确立了共和政体,排除C项;仅从材料,不能得出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依据材料“纯乎为转移统治权之政治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将统治权从君主转移到国民,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群众的反映,排除B项;政权的和平渐进过渡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侧重强调辛亥革命中统治权的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清政府并未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可知,新政培养的人才有先进的思想,没能巩固清朝统治,反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A项正确;根据“出现了一个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可知“新政”有利于传播新思想,排除B项;根据“遗憾的是”“清政府并未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可知“新政”没能挽救清朝的危机,排除C项;“旨在”说的是目的,材料陈述的信息目的是说明“新政”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不是传播民主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普通民众来说,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表明当时的社会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但由于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导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后实施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相继失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革命,于是出现“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基本确立,甚至出现袁世凯复辟等历史丑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民主和专制的认识,没涉及到共和政体,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说明专制制度并没有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B项正确;中华民国是民主共和制,且材料与君主立宪制无关,排除A项;袁世凯1915年复辟帝制,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削弱列强在华利益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革命军兴,革命党消”“毁党”“当革命初起,革命党人人欢迎……世局渐定,则觉革命党为害,此殆公例不可逃。”可见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革命党人内部,多认为帝制推翻后,革命亦会随之结束,这反映出大多数民众对革命党、革命军、民主共和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民主的认识还有一定局限,即革命并未唤起民众,A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军人赢得民心向背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革命并未唤起民众,并非革命目的已经实现,且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1905年处于清末新政时期,这一时期清政府已经是洋人的朝廷,而广东地区相对开放,革命思想活跃,《时事画报》发表的内容主要是反对列强欺压、抨击清政府腐败,其意在宣传民族民主革命,B项正确;提高民众文化素养、促进中外艺术交流与题干中报刊发表“反对列强欺压、抨击清政府腐败的图文”显然不符,排除A、C项;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就失败了,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依据材料“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C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帝制,并不是封建制度,排除A项;从材料时间“2132年”,可知是君主制度,并不是推翻了清朝统治,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辛亥革命的政治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据材料“20世纪初年,国人对‘黄’和‘黄色’等字词格外敏感。一些以黄帝作为祖先的革命者,往往以‘黄’字命名。如黄轸改名为黄兴,陈天华取笔名为思黄,章士钊取笔名为黄藻、黄中黄、‘黄帝子孙之一个人’等”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一些以黄帝作为祖先的革命者,往往以“黄”字命名,体现了民族自尊意识,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一些以黄帝作为祖先的革命者,往往以‘黄’字命名”,而不是抵制西方文化的入侵,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的社会现象,不能达到“冲击传统社会秩序”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传承民主共和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管理道路和电灯事务体现了上海市政工程局议董拥有一定的经济职权;而管理警务体现了上海市政工程局议董拥有一定的司法权能,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清末城市管理方面的改革,与清末新政之中央官制改革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状况并没有改变上海受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性质,排除C项;材料中的状况促进了近代中国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为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实行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将民权主义具体化,C项正确;民族主义主张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没有涉及人民权利,排除A项;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经济纲领,排除B项;三大政策是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应即由国家收回,赶紧兴筑,除支路仍准商民量力酌行外,其从前批准干路各案,一律取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清政府收回了部分铁路的修筑权,引发了保路运动,C项正确;新政是清政府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材料主旨不涉及清末新政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立宪相关事宜,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清政府收回铁路修筑权与武昌起义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项正确;兴中会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排除A项;中华革命党是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的组织,中国国民党的前身,排除C项;1912年,同盟会联合4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1919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从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成立,中间只有两个多月……辛亥革命的一个特点就是时间短,胜利快。”可知,从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成立,中间只有两个多月,说明清政府的统治没落、衰退之势,A项正确;民族资产阶级充分动员群众,与历史史实不符,辛亥革命缺乏对群众的动员,排除B项;民主共和观念已成普遍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根本胜利,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7.(1)说明:见证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企业的筹建;促成幼童赴美留学;参加维新变法;拥护辛亥革命。
(2)主张及评价:主张:用西方先进文明改造旧中国;引进外国先进制造设备,奠定工业化的基础;全面认识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肯定光绪帝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强调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重要性。
评价:这些主张表现出容闳强烈的爱国精神与进步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与时代的局限性。
【详解】(1)说明:根据材料“1860年,造访天京,向洪仁玕提出振兴太平天国、改造中国的方案……”,可得出,见证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1863年,受曾国藩委派去美国购买机器”,可得出,参与洋务企业的筹建;根据材料“1872年,经多方努力首批留学幼童成功赴美”,可得出,促成幼童赴美留学;根据材料“1898年,与康、梁共商变法大计”,可得出,参加维新变法;根据材料“十二月,给未来的新中国领导者写信……”,可得出,拥护辛亥革命。
(2)主张:根据材料“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用西方先进文明改造旧中国;根据材料“予所注意之机器厂,非专为制造枪炮者,乃能造成制枪炮之各种机械者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引进外国先进制造设备,奠定工业化的基础;根据材料“此(太平天国运动)十五年中,满洲政府几无日不处于飘摇风雨之中。然于历史上究有若何精神,则未易轻许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全面认识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后人之读清史者,必将许其(光绪帝)为爱国之君,且为爱国之维新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肯定光绪帝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正处于自己主权的最高峰,他们一直呼吁成立一个共和国,……听从这种声音,你们就对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强调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重要性。
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对容闳的基本主张进行简要评价。如:这些主张表现出容闳强烈的爱国精神与进步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与时代的局限性。
18.示例:
观点:少年的时代责任感,是国家振兴的希望。
近代中国,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梁启超强调少年的责任、担当和少年是国家振兴的希望;詹天佑以优异成绩回国,主持修建了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科技进步;邹容撰写《革命军》,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家,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础;周恩来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全身心投入到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担当责任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应该做且必须做到的事,只有每一个人都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详解】理解:首先,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视角,联系《少年中国说》,明确个人观点,如就时代与个人的关系,可得出观点——少年积极承担时代责任,是国家振兴的希望;然后,整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个人的理解,如以詹天佑和京张铁路、邹容的《革命军》和辛亥革命、周恩来投身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等,说明时代洪流面前,只有积极承担时代和社会责任,个人和民族才有希望;接着在史实论述基础上,升华认识,明确当今世界形势下,勇于承担责任,对个人成长和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