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五四版)(上海专用)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石壕吏》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五四版)(上海专用)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石壕吏》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1 11:48:2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8张PPT)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4.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学习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了解作者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杜少陵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了解背景
唐肃宗乾元三年春,唐军在“安史之乱”中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吏三别” :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 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二、初步感知内容
1.理解诗意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暴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
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三、初步感知内容
1.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交待了哪些内容?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开端:
深夜
石壕村
老妇、老翁、捕吏、诗人
吏夜捉人
有吏夜捉人
2.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捉人
3.说说 “捉”字的表达效果?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差役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差役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差役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4.“夜捉”二字反映了哪些现实?
第一 ,表明差役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表明差役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
5.“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有何作用?“一何”有何表达效果?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一何”加重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悲惨可怜的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气氛。
6.“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反映了兵役之苛酷。
反映了战争之惨烈。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7.老妇人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说明什么?用意是什么?
说明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役的同情,高抬贵手。
8.“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什么?
诉说家中现状。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9.“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写什么内容?表现了老妇怎样的精神?
写老妇自请应役。
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牺牲精神。
10.“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如闻”二字该如何理解?
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
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一方面显示诗人以关切之心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翻墙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
2.文中省略了差役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差役: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差役:
老妪:室中更无人。
差役:
老妪:惟有乳下孙。
差役: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差役: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你家的男人哪里去了?快交出来!
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在哭吗?
孩子总有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我不管这些!只管要人,今天总得交个人出来!
2.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每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①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役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②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役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役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③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
四、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课文题目为《石壕吏》,为什么全文却以老妇人作为主要描写对象?
作者以老妇人的悲苦来反衬差吏的凶暴,这样写不仅节省笔墨,而且更真切感人。并且带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表现了诗歌的含蓄性特点。
五、探究主题
这首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官吏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六、拓展延伸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七、文言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
一男附书至
古义:捎,寄;今义:附加,附带。
室中更无人
古义:再;今义:更加,更换。
天明登前途(古义:前方的路途;今义:前方的光景,比喻义。
2.词类活用
听妇前致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总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