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聂鑫森的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聂鑫森的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1 08:4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聂鑫森的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她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先介绍父亲身份,再介绍名字,目的是以父亲名字的“伟大”来衬托职业中所扮演角色的卑微。
B.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也为下文“我”伪装去看望父亲,而父亲没有认出“我”的情节设下伏笔。
C.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D.小说中作者借“初中男同学”之口,既赞赏父亲精湛的演技,也隐约透露出父亲一辈子未能出演主角的复杂心理,体现了作者的精妙构思。
2.小说中母亲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画面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黄云山很意外,人居然知道他的名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到北京,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又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可否白费,回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把一只手习惯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
黄云山激动起,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他们坐下亲切地交谈。黄云山问的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看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秋小峦慌忙站起,揩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了!”
“不忙,在此午餐!”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举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
(选自《小说选刊》)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
B.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
C.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
D.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5.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
6.结合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你认为我们应从黄云山先生身上学些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漆大板凳
聂鑫森
湖南乡下,称作田种地的行家里手为“作家”,称木匠、泥水匠、铁匠之类手艺人为“师傅”。
高家村的高培德,既是作家又是师傅,农忙时干田里的活计,农闲时当木匠。乡下木匠分为两类,建房架屋的叫“大木匠”,做家具的叫“细木匠”。高培德是细木匠,地位比大木匠高。
高培德只五十来岁,但按族谱,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是他的“晚辈”。
四十岁前,高培德去做上门功夫,吃百家饭;四十岁后,要做家具的,把木头运到高家来,按件论价,绝对公道。儿子高守诚只读了高中就回家跟着他干农活儿、学手艺,如今也小有名气了。
儿子问爹:“细木匠哪有不去做上门功夫的?”
高培德头一昂,说:“想要我的好手艺,就把活计送到我家来!你是我的儿,也是这个规矩。”
儿子不敢吭声儿了。
高培德是家里的最高领导,妻子和儿子是他的兵。凸显高培德崇高地位的,是堂屋里八仙桌上首的一条红漆长板凳。长板凳又叫大板凳。八仙桌没有上漆,其他三方的大板凳也没有上漆。吃饭时,高培德坐在上方的红漆大板凳上,妻子坐桌子的右方,儿子坐桌子的左方,下方空着。
有客人来访,高培德客气地指着八仙桌下方的大板凳,说:“请坐!”自己则坐在上方,然后叫妻子送茶上来。
背地里,大家都叫他“大板凳”。
没有谁可以和他并排坐在红漆大板凳上,也没有谁敢对他的木匠技艺横挑鼻子竖挑眼,因为你根本找不出毛病。
他的手艺太好了,柜、橱、床、椅、凳、案、几,传统的,新式的,没有他不会做的。尤其是关键部位的卯榫,严丝合缝,多少年后,榫与眼儿无半点儿松动。他说:“做家具的本事在卯榫,我可以一个钉子都不用。”又说:“木匠的手艺精不精,只要看他做的大板凳!”
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凳面刨得平滑,四条凳腿粗细合度,这不难,关键在凳腿不是直立的,必须从上到下向外缓缓斜出,榫头和榫眼也要凿出合理的斜度。做出的大板凳,不但要好看,还要能承重能经久。高家的四条大板凳就是样板。
镇政府新装修了学习室,要把二十条旧的大板凳换下来,再新做二十条。镇长亲自打电话来,让高培德父子带工具上门去做。
高培德说:“把木头送到我家来吧,我们无法分身前来应卯。外村一户人家,等着家具办喜事。”说完,就把电话挂了。
晚上,年轻的村主任付有根走进了高家,进门就大声说:“高师傅,镇政府喊你去做事,你不去,镇长打电话骂了我一顿。”
堂屋里电灯亮晃晃的。在八仙桌上方,高培德坐在大板凳的正中间,喝着茶,半眯着眼睛,淡淡地说:“骂你做什么?应该骂我呀!”
“骂我没教育好村民,还说我这个培养对象是领导看走了眼。”
付有根急红了脸,几步就蹿到高培德身边,一屁股坐到大板凳上。
高培德的眉头,马上锁紧了。
“高作家,高师傅,你给我个面子。过些日子,上级要到镇政府检查工作,学习室要配齐崭新的大板凳,表示这里的读书环境很好。”
高培德说:“这是搞假场合!”话还没落音,他突然站了起来。大板凳失去平衡,翘了起来,付有根重重地跌倒在地上。
“你怎么不打招呼就站起来了?”
“你去告诉他们,那些大板凳是我当年做的,再用二十年都不会坏。镇里要是钱多,去捐助贫困户!”
付有根爬起来,悻悻地走了。妻子说:“老高,你把村主任得罪了,也把镇政府得罪了。”
儿子讨好地说:“爹,你不去,我去,如何?”
高培德猛地一拍八仙桌,吼道:“你也不能去!”
儿子又不敢吭声儿了。
初夏时节,村里不少黄桃树突然遭遇了病虫害。原来在高家村,各家的自留山,由农技员指导,栽的都是黄桃,三年就挂果了。付有根请来了农技员,白天看现场,夜里给村民讲课,课堂就选在高家大院。
高培德家的院子是最宽敞的,挨墙栽的都是杉树、樟树和芭蕉树,挡风遮日,如绿色的屏风。混凝土打造的院坪,平平整整。院子四角都安上了电灯,随时可以拉亮。
付有根低声下气地和高培德商量时,高培德说:“没问题!大家带个凳子来就行,茶水我们会备好。”
天刚黑,院子里的电灯全亮了,村民们也陆续到齐。
高培德对妻子说:“你负责烧水泡茶,不能误事。”
“你放心吧。”
高培德又对儿子说:“把我坐的红漆大板凳摆到小黑板前去,人家来义务讲课,是真正的亲农重农,理应受到最大的尊重。”
儿子高喊一声:“爹是个明白人!”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高培德四十岁后不像其他木匠一样做上门功夫,而是要求做家具的人把木头拉到他家,体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
B.高培德做大板凳等家具时从来不用钉子,而是用卯榫。他认为大板凳能体现一个木匠的水平,高培德做的大板凳远近闻名。
C.大家虽然非常佩服高培德的手艺,但是背地里叫他“大板凳”,表达了对他的讽刺,对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很不满意。
D.虽然镇长亲自打电话,但是高培德还是不愿意给镇里做大板凳,主要是因为镇里不把木头送到家里来,破坏了他的规矩。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介绍了各种称谓,富有地方特色,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背景。
B.“这是搞假场合”,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描写表现出高培德对镇长和村主任所作所为的态度。
C.高培德不给镇长面子,却爽快答应为村民听课提供院子,前后形成对比,丰富了高培德的形象。
D.小说描写了高培德家宽敞而平整的院子,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9.小说为什么要塑造村主任付有根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10.小说中的“红漆大板凳”意蕴丰富,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
1、C“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错误,没有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如“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运用神态描写;如“他摇了摇头”,动作描写。
2.①刚嫁给父亲时满怀期望,认为父亲会大红大紫。
②嫁给父亲后,深怀悔意,对父亲“配角”职业颇为不满,公开场合尽量避免提及父亲的“演员”身份。
③儿女长大后,对父亲多了关怀体贴,安慰受伤的父亲。
④多了对父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打电话提醒“我”去看父亲拍戏,不要干扰父亲拍戏。
3.①人物形象上:这个画面是父亲拍戏结束后辛苦、疲倦的状态直接呈现,通过父亲的动作、神态描写,强化了父亲作为一个普通小人物,辛勤、努力的配角形象特征。
②情感表达上:结尾处的细节描写中蕴含着“我”对父亲的深厚情感,但情感表达含蓄委婉,隐而不露,意味丰富,引发读者想象。
③思想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主题,像父亲这样的普通小人物在社会生活中尽管不扮演主要角色,但他们认真生活、认真工作,也值得赞美。
4、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错误,小说是以黄云山对“陌生汉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5.原因有三:一是被黄先生的真诚所感动;二是想到“父亲”的遗作终于能被绘画大师所认可并向外推介而高兴;三是为“父亲”过早去世,看不到他的画作在北京的美术馆展出而遗憾。
6.①助人为乐的精神。②虚怀若谷,眼睛向下的艺术品格。③不惜降低自己身价推介民间艺术家,珍藏民间艺术珍品的精神。④敢于批评绘画界不正之风的正直品格。
7.A
B.“高培德做大板凳等家具时从来不用钉子”错误,原文说的是“做家具的本事在卯榫,我可以一个钉子都不用”,这并不是说他做大板凳等家具时从来不用钉子。
C.“表达了对他的讽刺,对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很不满意”错误,选项于文无据。文章中并没有表达对他的讽刺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很不满意。
D.“主要是因为镇里不把木头送到家里来,破坏了他的规矩”错误,主要是因为他认为这是形象工程,没有必要。
8.D“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错误,描写了高培德家宽敞而平整的院子,这里应是为后文的情节做铺垫。
9.①将高培德拒做面子工程和尊重农技员两件事自然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小说叙述自然连贯,又具有一定的波澜性。
②烘托高培德的形象特点。用村主任付有根的迎合上级突出了高培德正直的形象。
③借村主任要高培德去做面子工程一事也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现实中搞面子工程的不良现象。10.①是高培德高超技艺的体现。这是高培德亲自做的大板凳,他做的大板凳凳面刨得平滑,四条凳腿粗细合度,榫头和榫眼也凿出合理的斜度,好看承重能经久。
②是高培德在家中和行业中的地位的象征。只有上方大板凳上了红漆,且只有高培德能坐,其他人只能坐在下方,不能与他同坐。
③是高培德坚守原则、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高尚美德的载体。农技员来讲课,他把红漆大板凳搬来给农技员坐,这说明他真正看重有知识的人。